外形特徵
貴州疣螈體長16—21厘米,尾長6—9厘米。體形和體表色斑與細痣疣螈相似,但背嵴棱及體側疣粒是紅色的,體側還具有連續的紅色縱線。背脊、頭後側及指、趾端為桔紅色。體長16—21厘米。體形粗壯;頭部扁平、頂部有凹陷,寬略大於長;吻短,吻端鈍圓,突出於下唇,頭兩側有顯著的骨質棱脊,吻端的聯結處略有凹陷;鼻孔較小,位於吻前端,頰部略向外傾斜,眼中等大,位於頭側,口角位於眼后角後下方,犁骨齒“八”形;舌略呈長橢圓形,約占口腔底部的一半,前後端與口腔底粘連,兩側略游離。四肢粗短,前後肢幾等長,前肢貼體向前時,指端可超過鼻孔,達到吻端,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末端相遇;指、趾端鈍圓,前肢4指,指長順序為3、2、4、1,其中1、4指幾等長。後肢5趾,趾長順序為3、4、2、5、1,基部均無蹼。尾長短於頭體長,尾基橢圓形向後漸側扁,尾中段比前後段較高;肛孔縱裂。皮膚粗糙,頭背、體軀及尾部有各種大小不一的疣粒。體側延至尾前段各有一系列略呈方形密集的瘰疣,連續隆起成縱行。腹面較光滑,細皺紋間有小疣粒。頭背部及體腹部深黑褐色,吻及上下唇緣色較淺;頸后土黃色,背脊部及體兩側沿瘰疣部位有三條土黃色寬縱紋,在尾基部會合,整個尾部土黃色;體側腋至胯部或多或少有土黃色斑紋;指趾端的背腹面生活時為桔紅色。
雄性第二性徵表現在肛部呈丘狀隆起,隆起處大而短,肛孔縱裂較長,肛裂內壁有乳頭狀突起。雌性肛部隆起小而高,肛裂短或略呈圓形,其內壁無乳突。卵為圓形,卵徑2毫米,動物極為棕黑色,植物極為灰白色。卵膠膜白色透明,具有彈性。幼體頭扁平,眼大,上唇褶發達,其兩側蓋於下唇褶,背鰭褶寬,起於近頭部。往體後逐漸加寬,至尾中段最寬;尾長9毫米,肋溝16條;有三對顯著的外鰓,色較深,最長鰓絲達第五肋溝。頭和體背面黃褐色,腹面黃白色,體背及背鰭褶上有黑褐色斑點。體長67毫米,尾長31毫米時的次成體已像成體,體背面有小疣粒,外鰓萎縮,僅留鰓跡;頸褶顯著,軀幹部的背鰭褶已消失,只在尾基部有之;肛部已呈隆起狀;體背有三條淺黃色縱線,體軀背腹面褐色,指、趾端及尾部淺黃色。
棲息環境
貴州疣螈多生活在海拔1800~2300米山區的小水壙、緩流小溪流、小水塘及其附近,周圍有雜草或矮灌木,溪底有淤泥或碎石細沙,水域岸邊有陰濕草坡、多石縫、土洞。水中多藻類與水生植物,水深1米以下。
生活習性
貴州疣螈以陸棲為主,白天隱蔽在陰暗潮濕的上洞、石穴、雜草和苔蘚、樹根下。當雷雨天氣,地面積水較多,此時白天出外活動者較多,夜晚多在草叢中覓食昆蟲,蛞蝓,以及小螺、蚌和蝌蚪等小型動物。平時多在水域附近陰濕地方活動覓食,繁殖季節才進入水中。
生長繁殖
貴州疣螈4月下旬至7月為繁殖期,出現求偶行為,5~6月進入小水塘、浸水塘或小溪流內繁殖,然後雄螈產出精包粘附於水底基質上,雌螈再以泄殖肛腔將精包納入體內。產卵于山區各種淺水水域中,也可產卵於水域邊上大石塊或大石板下的潮濕泥土表面。每個雌螈產卵數為49~94枚,平均78枚,在水城統計為8~222枚,平均121.5±7.81枚。卵單枚分散於水底,去膜卵徑2.5毫米。動物極深黑色,植物極灰白色。孵化期平均(21.6天。8月底~11月初陸續完成變態,幼體全長一般在60毫米以上。幼體在水中生活,當年變態後在陸地上生活。
分布範圍
中國特有種。分布於貴州(威寧、畢節、水城、安龍、納雍、大方)、雲南(彝良、永善)。
相關種群
疣螈屬有6種(亞種),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可分為2個種組。細痣疣螈種組(Tylototritonasperrimusgroup)包括海南疣螈(Tylototritonhainanensis),僅見於我國海南島瓊中和陵水;細痣疣螈(Tylototritonasperrimus)分為兩個亞種,指名亞種(Tylototritonasperrimusasperrimus)分布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及越南北部,文縣亞種(Tylototritonasperrimuswenxianensis)分布於甘肅、四川、貴州地區,有時也獨立成種,即文縣疣螈(Tylototritonwenxianensis)。
貴州疣螈種組(Tylototritonkweichowensisgroup)包括紅瘰疣螈(Tylototritonverrucosus),多見於雲南西部,在印度、尼泊爾、緬甸北部、泰國也有分布;貴州疣螈(Tylototritonkweichowensis)僅見於貴州西部;大涼疣螈(Tylototritontaliangensis)僅見於四川大涼山區。
保護措施
致危因素
①環境破壞及污染鄉鎮企業蓬勃興起,因燒磚或提煉鉛鋅礦,貴州疣螈的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與污染,成螈因棲息地毀滅而喪失生存場所,卵與幼螈因環境污染而不能發育。
②人為捕捉:人類盲目的認為貴州疣螈可以治病,大量捕捉,導致數量減少。
③天敵:剖胃檢查貴州當地蛇種,發現胃內容物有貴州疣螈的有王錦蛇、玉斑錦蛇、黑眉錦蛇與銹鏈腹鏈蛇等,它們以疣螈為食物,對疣螈數量造成極大威脅。
保護級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瀕危狀況:中國物種紅色名錄:VU,IUCN紅色名錄:VU(2004)。
管理規定:加強宣傳教育,嚴禁捕捉成螈。加強對鄉鎮企業的管理,儘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在主要產區建立以貴州疣螈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地方主管部門核發馴養繁殖許可證、經營利用許可證、配額、標識。
種群動態
中國1994年4-7月貴州畢節城郊4次共統計到成螈320條;1994年5-7月貴州水城3次共統計到137條。胡思玉等1994年5月20日至6月1日在畢節市對貴州疣螈種群進行調查,先後共捕獲貴州疣螈標本220條。辜永河等1994年從畢節、大方兩地所採得貴州疣螈標本共113條。
根據1994年4~7月在貴州畢節城郊7個產卵場每月統計一次雌雄性比,4次共統計到成螈320條次,雌:雄=1:3.6。根據1994年5~7月在貴州水城每月統計一次雌雄性比,3次共統計到137條次,雌:雄=1:3.03。
全球:種群處於下降趨勢。
營養價值
貴州疣螈鮮品中水的含量為75.74%,乾樣品中粗蛋白為42.60%,粗脂肪為9.40%,總糖為3.48%。胺基酸含量為348.37g/kg,必需胺基酸占胺基酸總含量的50.39%,不飽和脂肪酸占脂肪酸總量的64.01%。脂肪酸中,油酸和亞油酸含量豐富,含有2.74%的神經酸,對推遲人體衰老至關重要。貴州疣螈還含有豐富的鈣、鐵、鋅、硒、銅、鎂、錳等無機元素。貴州疣螈胺基酸和脂肪酸含量比例合理,無機元素含量豐富,具有很好的利用價值。
蠑螈科的動物
蠑螈科 Salamandridae:有尾目的1科,通常全變態,偶有童體型,均有肺,睪丸分葉,肛腺三對,體內受精。前頜骨2或1,鼻突一般左右分離,均較長與額骨相連線,無間頜骨。約有24屬80種。
疣螈屬 | 貴州疣螈| 大涼疣螈| 細瘰疣螈| 鎮海疣螈| 細痣疣螈 | |
肥螈屬 | 肥螈| 無斑肥螈 | |
蠑螈屬 | 東方蠑螈| 呈貢蠑螈| 藍尾蠑螈| 紅腹蠑螈| 汕頭蠑螈| 劍尾蠑螈 | |
棘螈屬 | 琉球棘螈 | |
冠歐螈 | 皮質冠歐螈| 多瑙河冠歐螈| 南方冠歐螈 | |
烏爾米螈屬 | 桔烏爾米螈| 伊朗烏爾米螈| 小點烏爾米螈|穆什亞烏爾米螈 | |
蠑螈科 | 準中螈屬 | 北部灣準中螈| 富鍾準中螈| 廣西準中螈 |
小默螈屬 | 高加索小默螈 | |
山螈屬 | 庇里牛斯山螈| 科西嘉山螈| 丁山螈 | |
伸舌螈屬 | 金紋伸舌螈 | |
歐螈屬 | 高山歐螈| 博斯歐螈| 掌歐螈| 義大利歐螈| 理紋歐螈 | 喀爾巴阡歐螈| 條紋歐螈| 普通歐螈| 加的斯理紋歐螈 | |
漬螈屬 | 粗皮漬螈| 紅腹漬螈| 肥漬螈 | |
四趾螈屬 | 畸趾四趾螈 | |
東美螈屬 | 條紋東美螈| 綠紅東美螈| 黑點東美螈 | |
真螈屬 | 黑真螈| 勒氏真螈| 真螈| 科西嘉真螈| 大斑真螈| 義大利真螈| 北非真螈 | |
肋突螈屬 | 歐非肋突螈| 北非肋突螈 |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爬行綱
蠑螈科列表
蠑螈科Salamandridae 有尾目的一科。全變態,偶有童體型,有肺,體內受精。有24屬80種,已滅絕8屬10種。廣布於北非、歐洲、亞洲東部及北美東部和南部。 | |
伸舌螈屬 | 金紋伸舌螈 |
蠑螈屬 | 呈貢蠑螈 | 藍尾蠑螈 | 劍尾蠑螈 | 東方蠑螈 | 汕頭蠑螈 | 紅腹蠑螈 |
棘螈屬 | 琉球棘螈 | 鎮海棘螈 |
山螈屬 | 庇里牛斯山螈 | 科西嘉山螈 | 撒丁山螈 |
小默螈屬 | 高加索小默螈 |
烏爾米螈屬 | 桔烏爾米螈 | 伊朗烏爾米螈 | 小點烏爾米螈 | 穆什亞烏爾米螈 |
東美螈屬 | 黑點東美螈 | 條紋東美螈 | 綠紅東美螈 |
肥螈屬 | 肥螈 | 無斑肥螈 |
準中螈屬 | 北部灣準中螈 | 富鍾準中螈 | 廣西準中螈 |
肋突螈屬 | 北非肋突螈 | 歐非肋突螈 |
真螈屬 | 北非真螈 | 黑真螈 | 科西嘉真螈 | 大斑真螈 | 義大利真螈 | 勒氏真螈 | 真螈 |
四趾螈屬 | 畸趾四趾螈 |
漬螈屬 | 粗皮漬螈 | 紅腹漬螈 | 肥漬螈 |
歐螈屬 | 高山歐螈 | 博斯歐螈 | 皮質冠歐螈 | 冠歐螈 | 多瑙河冠歐螈 | 掌歐螈 | 義大利歐螈 | 南方冠歐螈 | 理紋歐螈 | 喀爾巴阡歐螈 | 加的斯理紋歐螈 | 條紋歐螈 | 普通歐螈 |
疣螈屬 | 細痣疣螈 | 貴州疣螈 | 大涼疣螈 | 紅瘰疣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