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重錢

記重錢

記重錢,古錢幣術語。面文標明錢體自身重要的錢。如戰國後期的“重一兩十二珠”,秦“半兩”、“兩甾”,漢及六朝“五銖”、“三銖”等,均屬“記重錢”。然此類錢鑄行未久即多為省銅而減重,更有始鑄即不足稱量者,私鑄錢尤甚,故錢文所記重往往與實稱重要不符。

簡介

(圖)記重錢記重錢

鹹豐重寶和元寶統稱記重錢,就是記載了重量的錢,當十指的是一個當作十個小錢,也就是當十個通寶,當百當千亦是如此.重寶是記重在百以內,再多就稱之為元寶,有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和當一千,有些宮廷專用錢還有當五當二十當二百當三百,或是在兩個滿文上方還有星月紋.在當時新疆地區是八進制,還不是十進制,就出現了當四當八當四十和當八十當八百等八進制的記重錢.

中國貨幣是一種獨立發展的獨具特色的東方貨幣文化。其中方孔圓錢是鑄行量最大,使用時間最長,品類最複雜的一種錢幣。分為記重錢,年號錢國號錢記值錢記年錢記號錢,四字方孔圓錢中,還有少量的國號加年號錢,大錢,小錢,母錢,對錢,合背錢和合面錢等等。

種類

明世宗嘉靖六年開鑄“嘉靖通寶”,為光背小平錢,真書直讀,但含有隸意,此錢存世較多。在鑄行方面,朝廷先下詔命令兩京寶源局開鑄此錢,並令工部按照永樂、宣德時鑄錢標準在其它四省開鑄,鑄量比永樂、宣德時略有增加。“嘉靖通寶”初定每文錢重一錢二分,千錢重七斤八兩。到嘉靖四十三年時,改為每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千錢重八斤。此外嘉靖通寶錢開始採用黃銅鑄錢,同時為防止私鑄,還提高了鑄錢工藝,鑄造出火漆、镟邊、金背等錢,火漆就是二次溶煉。鏇邊就是用鏇車銼磨邊緣,金背是指經四火熔煉之黃銅,俗稱“四火黃銅”。嘉靖通寶錢大都為小平錢,僅在二十三年時,令工部寶源局仿洪武錢五等式鑄小平、折二,當三,當十大錢,於錢背穿右側鑄:“ 二錢、三錢、五錢及一兩”,一兩錢穿上再加鑄“字十”,此套錢為記重錢,各只鑄三萬,且並未流通,只為充實內庫。因為並未流通,因此傳世也少,傳世品中有一背穿右直書“一錢”的記重錢,為孤品。世宗所出的錢比前代各錢要精美。

(圖)記重錢記重錢

洪武通寶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1368—1398年)所鑄制錢。形制同大中錢,計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五等,面文“洪武通寶”楷書,直讀,各錢字型及筆畫稍有變異,然較大中錢規整。除光背無文一類,背文記值者有:一、二、三、四、五;記重者為:一錢、二錢、三錢、五錢、一兩;記地者為:京、北平、浙、豫、濟、鄂、桂、福、廣等九局;記地兼記值者有:桂一、桂二、廣二、二福、桂三、三福、桂五、廣五、五福、京十、北平十、廣十、鄂十、濟十、桂十、十豫、十福、十浙等。五等五類已見洪武通寶錢近60種。同等錢大小輕重均有差異。小平徑2.4厘米左右,重2.6~3.5克,當十大錢徑4.5厘米左右,重30克上下。洪武通寶以光背平錢及各等記重錢較為常見,當十大錢存世尚豐,余各類錢傳世較少。世間時見各種背文改刻,鏟刮之“異品”,為作偽者弄假之作,鑑別時須加留意。另有日本加治木地方所鑄記地洪武平錢三種,其間以背“治”者為常見。

半兩錢幣,最早在戰國時期秦國使用,是最早圓形金屬計量錢,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文字和度量衡,廢除舊幣,統一使用半兩錢,幣面文字為小篆。半兩錢雖然是記重錢,但錢面記量與錢的份量不符,錢幣的份量輕多了,尤其是在漢代私鑄錢的出現,使漢半兩錢幣的份量就差的更多了。

歷史

隋代文帝時整頓幣制,鑄隋開皇“五銖”,規定錢一千文重一斤二兩,每枚重約 3.168克,行人帶錢入關要經過檢查,符合標準後才準攜帶入關,不合格者要溶鑄,並禁止流通前朝的各種錢幣。隋五銖製作精美,面背肉好,皆有周郭,筆劃精細,規格統一。因銅泛白色,又名“白錢”。唐高宗武德四年時改鑄“開元通寶”,從此中國錢幣實行“通寶”錢制,用“銖兩”記重錢制至此結束。

中國古代錢幣的名稱

簡介:古代貨幣形制十分複雜,僅用作貨幣的的幣材就不下幾十種,如牲畜皮革谷帛紙張等。但沿襲幾千年的基本形態是方孔圓形銅錢,其標準式樣是西漢元狩五銖、上林三官錢及唐初開元通寶。至於錢幣鑑定和文物考古方面所定的專門分類,那就更多了。
玳瑁 | 刀幣 | 半兩錢 | 五株錢 | 開元通寶 | 交子 | 佩飾錢 | 洗兒錢 | 撒帳錢 | 雕母 | 母錢 | 鐵范銅 | 鐵母 | 樣錢 | 對錢 | 剪輪錢 | 綖環錢 | 傳形錢 | 記重錢 | 記值錢 | 年號錢 | 國號錢 | 記號錢 | 紀年錢 | 鎮庫錢 | 紀數錢 | 厭勝錢 | 八卦錢 | 廟宇錢 | 羅漢錢 | 祖錢 | 開爐錢 | 天聖元寶錢 | 天禧通寶錢 | 記年錢 | 明道元寶錢 | 皇宋通寶 | 清康通寶 | 宣和通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