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記值錢
平首橋足布中有“梁(穎)二釿、梁(穎)一釿、梁(穎)半釿,甫反一釿,陰晉一釿,陰晉半釿,安邑二釿、安邑一釿、安邑半釿,陝(虞)一釿、”的紀值。
代表錢幣
小泉直一小泉直一鑄於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第二次貨幣改制之時。小泉直一錢徑為1.3厘米,重0.7克左右。由於王莽忌諱漢室劉姓含“卯”、“金”、“刀”三字。也由於錯刀、契刀等虛值大錢普遍遭反對,因而廢棄錯刀、契刀,而更鑄“小泉值一”以替代五銖,同大泉五十一起使用,子母相權,小泉五十枚能值大泉一。小泉直一錢製作精工,文字清秀,是歷代錢中小錢的最佳品。流傳於世上的還有鎏金小泉,很佳美。
大布黃千黃金自古以來就是財富的象徵,具有天生的貨幣職能。早在先秦時期楚金版就是最早的黃金貨幣,交易時可根據物品價值的多少來分割使用。秦統一中國後,將貨幣分為二等,據《史記•平準書》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
兩’,重如其文,為下幣。”鎰是古代重量單位,一鎰合20兩(一說24兩)。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貨幣立法。
直百五銖
直百五銖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漢獻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入蜀後鑄於成都。初鑄錢大而厚重,後鑄逐漸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書“直百五銖”四字,寄廓直讀,即價值“一百枚五銖錢”。其時雖盛行董卓小錢及輕劣、剪邊五銖等,然直百五銖仍屬搜斂資財之虛值大錢。面、背有內外廓,多光背,常見水波、星號等紋飾;少數背銘篆書“為”字,以示鑄地益州犍為郡,系方孔圓錢中最早之記地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工”,“王”,“十三”,“七”等字或四出文。
中國古代錢幣的名稱
簡介:古代貨幣形制十分複雜,僅用作貨幣的的幣材就不下幾十種,如銅、鉛、鐵、金、銀、玉、龜、貝、牲畜、皮革、谷帛、紙張等。但沿襲幾千年的基本形態是方孔圓形銅錢,其標準式樣是西漢元狩五銖、上林三官錢及唐初開元通寶。至於錢幣鑑定和文物考古方面所定的專門分類,那就更多了。 |
玳瑁 | 刀幣 | 半兩錢 | 五株錢 | 開元通寶 | 交子 | 佩飾錢 | 洗兒錢 | 撒帳錢 | 雕母 | 母錢 | 鐵范銅 | 鐵母 | 樣錢 | 對錢 | 剪輪錢 | 綖環錢 | 傳形錢 | 記重錢 | 記值錢 | 年號錢 | 國號錢 | 記號錢 | 紀年錢 | 鎮庫錢 | 紀數錢 | 厭勝錢 | 八卦錢 | 廟宇錢 | 羅漢錢 | 祖錢 | 開爐錢 | 天聖元寶錢 | 天禧通寶錢 | 記年錢 | 明道元寶錢 | 皇宋通寶 | 清康通寶 | 宣和通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