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分類上隸屬於 水龜科(或亞科),自成一屬,與其有密切關係的是鹹水龜Callagur,幾種巨型 棱背龜Kachuga(棱背龜屬中三種巨型種類與潮龜的親緣關係甚至近於與其它四種小型棱背龜的親緣關係。),這幾種龜的雌性成體外表類似,很難一眼就區分開。但它門的雄性成體則有鮮艷的外表,潮龜是其中最為素淡的,不過五歲以後雄潮龜具有明亮的黃色虹膜,雌性則仍是棕褐色的。它們很稀少及處於 極危狀況。
特徵
潮龜的龜殼略為凹陷,幼龜的中央起角。它們的頸部很闊但短,第一節脊骨闊度一致,幼龜的第二至第四節脊骨較闊。第三節脊骨的後外側緣凹陷。胸甲很大,幼龜的起角,而成年的則突起。腹部龜板的闊度超過後葉的長度。最長的接縫是位於下腹,最短的則在喉盾之間。它們的頭部很細小,吻尖而突出向上。顎部邊緣有鋸齒,上顎中央的鋸齒較少。下顎闊度差不多與眼窩的直徑一樣大小。四肢闊大,有橫間的鱗片。龜殼最長達60厘米。表面及柔軟部份呈橄欖褐色,下面呈黃色。
成年後甲殼呈橢圓形,甲面光滑,幾乎無棱,幼體卻有明顯的中央脊棱,且象它的親戚棱背龜一樣,有小突起,側棱略可見,腹甲甲橋非常寬大,並在過渡到腹甲處形成稜角。喉盾非常有特點,縱向很短,橫向卻與其它腹盾差不多寬。幼體時雜食,成年後為滿足碩大的體型,為素食性(畢竟植物比動物更易獲得)。
分布
潮龜只分布在印度的部份地方、孟加拉、 緬甸、 泰國、 越南、 馬來西亞、 蘇門答臘、印尼及高棉。
衰落
潮龜由於其藥用價值或作為 食物而被廣泛貿易,導致現時的數量大幅下降。最初相信它們已從高棉消失,但於2001年卻重新在當地發現它們。在馬來西亞吉打、霹靂州及登嘉樓的河流都是它們主要的棲息地方,雖有保育計畫,但面積卻不斷減少。
保護狀況
此種曾廣泛分布於南亞至東南亞,印尼等地的沿海區域,由於體型大,產卵多,是當地重要的 食物來源。成體不斷遭受捕殺, 卵又被大量採挖,無法孵化補充種群數量,自二站後,數量逐年減少,分布區域不斷縮小,現在僅馬來半島到印尼還能見到野生種群。我國改革開放後,發展了與東南亞鄰國的 邊境貿易,亞洲各國龜類進入我國市場以供食用,這又給本已稀少的潮龜雪上加霜, 貿易所造成的威脅要遠重於當地單純的食用性獵捕,它是無度的。CITES 及IUCN等野生物種保護組織早將其列入附錄一和紅皮書E級瀕危。近年來,西方學者和保護組織正展開工作,呼籲我國政府控制龜類進口,打擊 瀕危物種走私,與此同時尋求與產地國家的合作,進行人工繁殖,野外釋放。
目前,正有幾個計畫項目在實施中,有的已有些成績。名為王室龜的回歸的項目正順利進行。對當地人的宣傳也同時展開,他們被勸說不要獵捕潮龜,尤其不要在繁殖期挖蛋。事實上,我國市場上潮龜並不多見,遠少於馬來西亞巨龜,甚至少於鹹水彩龜等巨龜。可能是數量過少,根本捉不到多少。
飼養
自2000年來,幾乎每年都會有一些一歲左右的幼體流入我國市場,由於是幼體,看來進口目的並非食用,而是為了滿足龜類愛好及 收藏者對稀有品種的需求。至於來源,因規格一致,不太象野生個體,猜想是直接出自上述 繁殖計畫的養殖場,或在放生後從又被捕捉 走私入境。此次所見若干個體即是如此這次飼養給人印象最深的是此種非常能吃,食慾極其旺盛。
針對於潮龜原產於 熱帶,棲身於半鹹水中,得到的又是幼龜,飼養時要將水溫設定在30 攝氏度左右,並於水中放少許鹽,這樣既能使 免疫力保持最佳,防止罹患水霉病,又能促進食慾。
文獻記載會攝食植物,可它們對投餵的蔬菜不予理睬,對人工飼料卻來者不拒(這也側面證明了養殖場的出身)。因而一直餵以ZOO LIFE ZOO MED等高質量飼料,好在這些飼料營養還算全面,不過仍希望以後進一步適應環境後,能攝食其它食物。
概括圖表
保護狀況 |
---|
極危(IUCN 3.1) |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行綱 Reptilia
目: 龜鱉目 Testudines
科:地龜科 Geoemydidae
亞科: 潮龜亞科 Batagurinae
屬: 潮龜屬 Batagur
種: 潮龜 B. baska
龜鱉目百科(一)
龜鱉目俗稱龜,其所有成員,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特徵為身上長有非常堅固的甲殼,受襲擊時龜可以把頭、尾及四肢縮回龜殼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