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因管理

無因管理

無因管理,是一種自發性的行為,是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為避免造成損失(損失既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或者僅為他人),主動管理他人事務或為他人提供服務的法律事實。管理他人事務的人,為管理人;事務被管理的人,為本人。無因管理之債發生後,管理人享有請求本人償還因管理事務而支出的必要費用的債權,本人負有償還該項費用的債務。無因管理是一種法律事實,為債的發生根據之一。無因管理之債的產生是基於法律規定,而非當事人意思。在無因管理中,管理他人事務的人稱管理人,被他人管理事務的人稱本人。

基本信息

特徵

無因管理有三個法律特徵:
1.無因管理是管理他人事務的行為。

無因管理漫畫說明無因管理漫畫說明
管理人必須為本人管理一定的事務,不管是對本人財產的保存、改良、利用,還是對其處分。管理人管理事務的行為是事實行為,而不是法律行為。因為確定無因管理不是基於管理人管理他人事務的意思表示,而是基於一定的需要管理的客觀事實狀態,所以,無因管理不以管理人與本人的雙方意思表示為要素,它不是法律行為,而只能是事實行為。至於管理事務的內容是事實行為還是法律行為,則在所不問,因為客觀事物複雜多樣,管理人管理的事務可能是事實行為,如為本人飼養牲畜,也可能是法律行為,如為本人及時退掉將因過期而作廢的車船票。但不論是事實行為,還是法律行為,都必須是能夠產生債權債務關係的行為,這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方面是指被管理的事務必須有確定的主體,如果是對公共事務的管理,如打掃街道衛生,則不構成無因管理;另一方面是指被管理的事務本身具有一定的經濟內容,能夠產生一定的債權債務關係,如果管理人在管理事務時既不耗費一定資財,也不獲得一定的收益,例如僅為鄰居看守房屋,這也不構成無因管理。同時,管理事務的行為還必須是以作為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合法行為。如果管理人管理事務的行為是違法行為,這不僅不構成無因管理,而且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至於管理事務的行為之所以要以作為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是因為管理人本身沒有管理事務的義務,管理人不作為,就不能表現出其對事務的管理,這樣也不構成無因管理。
2.無因管理必須是為了他人的利益。
也就是說,管理人必須有為他人謀利益的目的。從其動機來看,管理人的管理從為他人利益服務出發;從其效果來看,管理行為所取得的利益最終都為本人所享有。如果管理人管理他人事務是為了管理人自己的利益或本人以外的第三人的利益,則不是無因管理。當然,管理他人事務的意思是事實上的意思,而不是效力上的意思,所以不用表示,但這並不是說不用向任何人表示,而只是指不用向本人表示,這是因為管理人為本人謀利益的目的必須得到公眾的證明或讓別人好判斷,所以,管理人的意思必須向本人以外的第三人(特定或不特定)表示。尤其是在本人事務與管理人事務混雜在一起的時候,管理意思的表示更為重要。當然,管理意思的表示形式可因管理事務的性質不同而有所區別:如果被管理的事務非本人莫屬,則管理人只須有管理事務的行為即可;如果被管理的事務既可能是本人的事務,也可能是第三人的事務,甚至可能是管理人自己的事務,則除管理事務的行為之外,還必須有相應的書面或口頭的意思表示。至於管理人在管理事務時是以本人的名義,還是以管理人自己的名義,則在所不問,只要主觀意思上是為了本人的利益,以誰的名義都行。
3.管理人管理他人事務無法律上的義務。
如果管理人與本人之間有管理事務的協定,或法律規定管理人有管理他人事務的義務,比如,甲應邀為乙修理房屋,或無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為無行為能力人購置衣物,均不構成無因管理。只有在既無當事人的協定又無法定義務時,管理人對他人事務的管理才是無因管理。在這裡,連帶債務值得特別一提。對於連帶債務,當其中一個債務人代其他債務人履行了全部債務時,有的人認為這是無因管理。筆者認為,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因為法律規定連帶債務人之間互負連帶債務,債權人只要找到一個債務人,便可要求他履行全部債務,該債務人代替其他債務人履行債務,其根據是法律規定的連帶債務人的義務,而不是“無法律上的義務”,所以這種情況不屬於無因管理。至於該債務人在償還了全部債務之後,再向其他債務人追償的問題,則另當別論。

義務

無因管理漫畫說明無因管理漫畫說明
管理人的義務包括:管理義務。在無因管理開始前,管理人對於他人的事務固然沒有管理的義務;但一經開始管理,則管理人在本人、其繼承人或代管人接管以前負有繼續管理的義務。尊重本人意思和維護本人利益的義務。管理人應將管理情況及時報告本人,按本人意思辦理。權益轉移義務。管理人因管理事務所取得的財產及其他權益的應轉移給本人。本人的義務包括:償還管理人因管理事務而支出的合理費用;清償管理人因管理事務負擔的債務;賠償管理人因管理事務所受的損失。
1.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損失,為他人管理事務的行為。無因管理法律制度源於古羅馬法,近代各國民法建立相應的無因管理法律制度。無因管理法律制度倡揚社會互助的道德追求,確認無因管理的合法性,以阻卻管理行為的違法性,體現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在性質上,無因管理是一種事實行為。無因管理有真正無因管理和不真正無因管理兩種類型,真正無因管理包含適法無因管理和不適法無因管理,不真正無因管理包含誤信管理、不法管理和幻想管理,不同類型的無因管理,其構成要件不同,產生的法律效果亦不同。
無因管理的表現形式有很多:常見的有見義勇為,下雨,鄰居不在幫助鄰居家收被子等等行為。都屬於無因管理,通俗一點就是沒有義務的助人行為。
2.不當得利是指沒有合法根據而獲利益而使他人利益受到損害的事實。
因為不當得利是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的一種不正常現象,在社會生活中任何人不得無合法根據地取得利益而致他人損害,因此,依法律規定,取得不當利益的一方當事人應將其所取得的利益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受損失一方當事人有權請求取得利益的一方返還其不當得到的利益。因此,不當得利為債的發生原因,基於不當得利而產生的債稱為不當得利之債。
不當得利之債既不同於契約之債,也不同於無因管理之債。不當得利不是當事人雙方間的合意,不當得利之債並非是當事人追求的法律目的,也不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是法律為糾正不當得利的現象而直接賦予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不當得利從其性質上說屬於事件,而非行為,當然不是一方當事人為維護他人利益而實施的合法事實行為。不當得利可因各種原因發生,但作為債的發生原因,則不論其是因何原因造成的,只要發生不當得利的後果,就在當事人間產生不當得利之債。
3.債的發生原因有契約、侵權行為、不當得利、無因管理和其他原因。

權利

在無因管理成立後,管理人不得向本人要求支付報酬,但有權要求本人承擔下列費用:
1、償還管理人管理事務所支出的必要費用及其利息。主要表現為直接的支出費用。
2、管理人為本人負擔必要的債務時,本人應清償該債務。
3、管理人因管理事務而遭受損失時,本人負責賠償。如在滅火過程中導致管理人的西服燒毀。

緣起

概況

從法的歷史發展看,無因管理作為一項一般性制度,其制度理念源自於古代法中對遺失物拾得這一具體事實的法律規定。無因管理制度起源於古羅馬法,屬於準契約之一,賦與兩種訴權:一種是無因管理正面訴權,也稱無因管理直接訴訟,即本人對管理人之訴權;另一種是無因管理反面訴權,也稱為無因管理反對訴訟,即管理人對於本人的訴權。
近現代各國民法對羅馬法中具體、個別的無因管理訴權予以不同程度的抽象,而建構起一般性的無因管理制度。

法國民法

法國民法《法國民法典》於第三卷取得財產的各種方式之第四編非經約定而發生的債中設有兩章規定:一為準契約,一為侵權行為與準侵權行為。準契約包括無因管理及非債清償兩部分。《法國民法典》對無因管理設有四條,即第1372-1375條。第1375條規定,“其事務受善良管理之本人,對於事務管理人以其名義所為之約束,應予履行;對於管理人為管理事務所負擔的全部個人債務,應予賠償;對其支付之一切必要或有益費用,均須償還。”

德國民法

德國民法《德法民法典》於第二編債的關係法的第七章(各個債的關係)的第十一節設有無因管理的規定,緊接在委任一節之後,稱為無委任的事務管理。總計11條,即第677-687條,其規定了管理人的義務和權利。並創設了準無因管理,包括誤信的管理和不法的管理。如第677條規定,“未受他人之委任,並對他人無權利,而為他人處理事務,負有依本人之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以適合於本人利益之方法而為管理之義務。”第678條規定,“無因管理之承擔,違反本人之真意或可得推知之意思,且為管理人所明知者,雖有不可歸責之事由,管理人對於本人亦應賠償因其管理所生之損害。”

瑞士法

瑞士法《瑞士債務法》在第二編(各種契約關係)的第十四章設有無因管理之規定,總計6條,即第419-424條。該法第419條規定,“未受委任而為他人管理事務者,負有適於他人之利益及得推知之目的,而管理其事務之義務。”第422條第一項規定,“管理事務如認為保護本人之利益所必要者,本人應償還管理人支出必要或有益而且適應其情事之費用及利息,並依同一情形為免除管理人所負擔之義務,至其他之損害,有依法院之裁量,負賠償之義務。”

日本民法

日本民法《日本民法典》在第三編(債權)的第三章中規定了無因管理,總計6條,即第697-702條。第697條規定,“無義務,而為他人管理事務,應依事務的性質,以最適合於本人利益的方法而管理。管理人知悉本人的意思,或可得推知的,應依其意思管理。”第702條規定,“管理人為本人支出有益之費用,得請求本人償還。”

台灣地區民法

我國台灣地區民法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在第二編債的第一章通則中的第一節債之發生中的第三款設無因管理,總計7個條文,即第172-178條。該法典第172條規定,“未受委任,並無義務,而為他人管理事務者,其管理應依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以有利於本人的方法為之。”第176條規定,“管理事務,利於本人,並不違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者,管理人為本人支出必要或有益之費用,或負擔債務,或受損害時,得請求本人償還其費用及自支出時起之利息,或清償其所負擔之債務,或賠償其損害。”我國民法通則第93條規定,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進行管理或者服務的,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

法律特徵

特徵一

無因管理的主體包括管理人與本人,區別於其他一般民事主體。一般民事主體必須具有一定的民事行為能力,而無因管理的主體則無此限制,只要能從事一定的事實行為即可。任何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組織都可成為無因管理的民事主體,即只要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的主體均可成為無因管理的主體。

特徵二

無因管理是一種事實行為。無因管理為一種法律事實,是產生無因管理之債的法律上的原因,基於無因管理產生的無因管理之債是法定之債,此債的關係的內容是由法律直接規定,而非當事人約定的。無因管理屬於法律事實中與人的意志有關的人的行為事實,無因管理事實的構成以事務管理的承擔為準。無因管理屬於事實行為,但無因所管理的事務,可以是法律行為,也可以是事實行為。

特徵三

管理人沒有法定義務或約定義務。在無因管理中,管理人對於本人須無法律上的義務,既沒有法定的義務,也沒有約定的義務。管理人依約對於本人負有義務時不能成立無因管理。管理人對於本人依法負有義務時也不能成立無因管理。這是無因管理的最基本特徵。

特徵四

管理人為他人管理事務。管理人在進行管理時,其管理的對象是他人的事務,目的是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損失。

特徵五

補償性。管理人對本人的請求權僅限於必要的管理費用支出的補償,而沒有報酬請求權。

法律意義

首先,倡揚和肯定社會互助的道德追求。沒有法律上的義務或者約定的義務,管理人為本人管理事務,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干預本人私人事務,是一種侵權行為。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是彼此相依的,需要互相幫助。因此,法律一方面需要維護“干涉他人之事為違法”的原則,一方面又要在一定條件下,倡揚和肯定人類互助精神,追社會之和諧,從而設定無因管理制度,規範人們行為。
其次,無因管理制度經濟上的意義。無因管理,是因本人的利益可能要遭受時,管理人在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的前提下而實施的管理行為。管理人的管理行為,不僅可以避免本人的利益遭受損失,同時可以使社會整體利益免受損失,具有經濟意義。再次,確認無因管理的合法性。管理人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而為本人管理事務,利於本人,成立無因管理,管理人與本人間產生法定之債,確認了管理人的管理行為的合法性,排除了管理人行為的侵權性,具有違法阻卻的法律效果。
最後,體現了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無因管理制度規定了管理人與本人的法律關係是法定之債的關係,管理人因管理行為而支出的必要費用,有權向本人請求償還。在管理過程中,管理人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本人的利益而進行管理,有時往往要支出一些必要的費用,甚至管理人要遭受經濟上的損失。如果這些費用或者損失得不到一定的補償,讓“英雄既流血又流淚”,不能形成權利義務的對等,體現不了公平性。

構成要件

主觀要件

無因管理的構成在主觀上須管理人有為他人管理的意思。管理人為他人管理事務的意思即管理意思,是指以其管理行為所生的事實上的利益,歸屬於他人的意思。我國民法通則第93條有“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損失而進行管理或服務”一文,其中的“為”字即說明管理人之管理事務,在意思上是為他人,而不是為自己。這種管理意思,就是在管理人主觀上,使管理或者服務行為所產生的利益,歸屬於本人。區別於代理行為,代理行為的法律行為效果,直接作用於本人。即使管理人以自己的名義而與第三人訂立契約,如果所產生的事實上的利益,歸屬於本人,也成立無因管理。如果管理人沒有為他人管理的意思,管理人的管理行為則構成侵權行為。“為他人”的判斷標準,是依社會通常客觀標準,就是以本人事實上受益為準。同時,為他人管理的意思與為自己管理的意思可以並存。例如修理鄰居快要倒塌的房屋,既為鄰居,也可以使自己免除危險,也可成立無因管理。管理人對於本人是誰,沒有認識的必要,即使對於本人認識錯誤,對於真實的本人依然成立無因管理。

客觀要件

(1)、管理他人事務管理行為的範圍。有的學者認為,所謂管理,就是處理事務的行為。這種行為因為是為本人謀取利益,因此管理行為不僅包括保存、利用、改良等處分行為,而且包括為本人新取得權利或負擔義務的行為(如我國台灣學者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第二版第75頁)。筆者認為,無因管理的管理行為僅限於保存、利用、改良等處分行為,而不應包括為本人新取得權利的管理行為。我國《民法通則》第93條規定“為避免他人的利益遭受損失進行管理或服務”一語,概定了管理行為的範圍。管理行為僅僅是為避免他人的利益遭受損失,而不包括為本人新取得權利或負擔義務。將管理行為範圍擴大到為本人取得新權利,無限擴大了管理人的行為範圍,干涉了本人的私人事務。管理人進行管理的事務須為他人滿足生活需要的事項。事務應為積極的事務,單純的不作為,則不能成為無因管理的事項。管理的事務,可以是經濟的事務,也可以是非經濟的事務,如我國台灣民法第175條規定“管理人為免除本人之生命、身體或財產上之急迫危險而為事務管理者”一段,即可明了。可以是法律行為,也可以是事實行為;可以是繼續的行為,也可以是一時的行為。但宗教、道德或習俗的事項,如有的為病人祈禱、為朋友介紹戀人;違法行為,如為盜竊分子保存贓物;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行為;須經本人授權方可實施的行為,不能作為無因管理的事項。
無因管理的事務必須是他人的事務,而非管理人的事務。他人的事務依據事務的性質,有的學者將它分為三種:客觀的他人事務、純粹的自己事務和中性的事務。如我國台灣鄭玉波。有的學者將它分為兩種:客觀的他人事務和主觀的他人事務。如我國台灣王澤鑒、我國大陸學者洪學軍。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更加細化,將他人的純粹的自己的事務也納入其中進行分析研究。中性的他人事務與主觀的他人事務在概念上是一致的。
客觀的他人事務,是指依事務的性質,當然屬於他人的事務,如對他人所有的房屋予以修繕;對落水的人進行救助;對失火的房屋的搶救等。管理客觀的他人事務足以成立無因管理。
主觀的他人事務(亦稱中性的事務)是指事務在性質上與特定人並無當然的結合關係,須依管理人的意思以決定是否屬於他人事務。如何判斷為他人事務,台灣學者王澤鑒認為,對於中性事務,是否屬於“他人”事務,客觀上無從判斷,應依管理人的主觀意思定之,因管理人有為他人管理的意思,而成為他人事務(王澤鑒著債法原理第一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第337頁)。但管理人的主觀意思是內在的,對於本人來說無從判斷,在訴訟實踐上無法操作。大陸學者洪學軍認為,如何判定是否屬於主觀的他人事務,不能僅依管理人的主觀意思,而須依其行為事實上或法律上的結果之歸屬,客觀地加以決定。例如購買物品係為他人利益之意思而為,則為他人事務,如為自己利益之意思而為,則為自己事務(西南政法大學,洪學軍,2004年10月16日發表的《無因管理制度研究》)。後者的觀點,是務實的,便於實際操作。純粹的自己事務,是指事務在性質上與他人沒有任何關係的事務。如自己修理自己的房屋,清償自己的債務。管理人在管理中管理自己的事務當然不能成立無因管理。管理人主觀上認為管理人所作出的管理行為是為他人的管理,為誤信管理,因實際上最終利益的歸屬屬於管理人自己,管理人與本人主體的合一,也就沒有了他人之存在。
(2)、無法律上的義務。我國民法通則第93條規定“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一語,明確了構成無因管理的一個重要客觀要件,就是管理人無法律上的義務。法律上的義務包括法定的義務和約定的義務。管理人依約對於本人負有義務時,不能成立無因管理。如管理人與他人簽有代理、僱傭、承攬契約時,管理人與他人之間的法律關係,應依契約關係確定,管理人與他人不能構成無因管理關係。管理人對於本人依法負有義務時也不能成立無因管理。如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監護人對於被監護人,雖然對其財產和人身進行了管理義務,還有消防隊員的救火行為,但這些義務是法定的義務,他們之間的法律關係不能成立無因管理。但是管理人雖負有法律上的義務,如超過其義務範圍而處理事務時,就其超過部分,仍屬於無義務,可構成無因管理。管理人是否有法律上的義務,應依客觀判定。

類型

我國民法通則僅在第93中條對無因管理作了原則性的規定,相關的司法解釋也沒有對無因管理作出細化,國內外學者對無因管理的類型在學理上作了不同的分類。如我國台灣學者鄭玉波根據是否具備無因管理的主客觀要件將無因管理分為無因管理和準無因管理(亦稱不真正無因管理)。無因管理完全具備無因管理的主客觀要件,準無因管理只具備無因管理的客觀要件,而不具備無因管理的主觀要件。準無因管理又可分為三種類型:不法管理、誤信管理和幻想管理。我國台灣學者王澤鑒根據管理人沒有法律上的義務,管理人主觀上是為他人或為自己,將無因管理分為真正無因管理和不真正無因管理。真正無因管理中,根據管理人履行義務適法狀態,分為正當的無因管理(或稱適法的無因管理)和不正當的無因管理(或稱不適法的無因管理)。不真正無因管理分為誤信管理和不法管理兩種類型。我國大陸學者多採用台灣學者王澤鑒的分類方法,如江平、洪學軍等。
不同類型的無因管理產生不同的法律後果。真正無因管理是管理人具有為本人管理意思,無法律義務而為本人管理事務。這種無因管理產生兩方面的法律效果,一是阻卻違法性。使無因管理成為合法行為,以排除對他人事務干涉的侵權性。二是在管理人與本人之間產生法定的債權債務關係。不真正無因管理,是指在管理人明知系他人事務,卻故意當成自己事務或誤信他人的事務為自己的事務或誤信自己的事務為他人的事務而加以管理的情形下,本人主張為無因管理的。不真正無因管理的法律效果為,一是不能阻卻違法性,即不真正無因管理仍屬違法行為;二是往往加重管理人的責任。

適法

適法無因管理是指管理人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他人管理事務,所管理事務利於本人,並不違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
1、適法無因管理的構成
適法無因管理的構成要件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構成無因管理的要件,即管理人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的義務,而為他人管理事務。另一方面是適法性的要件,即要求管理事務利於本人,並不違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第一方面的要件,前面已討論。所謂管理事務利於本人,指管理事務之承擔,對本人實質有利,客觀上有益,如救火、救落水的人等。這種對本人的有利行為,指的是管理行為本身,而不是指管理行為的結果。如救火行為,其本身對失火者來說是有利的,但也許救火者在救火過程中造成死亡,所救財產價值不及所賠付金額。這種財產上的不利不能否認管理行為不利於本人。管理事務是否利於本人,並不違反其意思,必須於事務管理時既已具備。管理事務是否利於本人,應結合一切與本人、管理人及事務的種類性質客觀決定。所謂明示的意思,是指本人事實上已表示的意思。但是管理人是否知道本人所表示的意思,在所不問。所謂本人可推知的意思,是指本人並沒有明示,但依管理事務在客觀上加以判斷,採用通常人的標準,推斷管理行為本身與本人在客觀利益上是一致的,符合本人的意思。如鄰居家煤氣中毒,一人砸開門窗,送入醫院搶救。鄰居並沒有作出明示,但救人者的行為在客觀利益上與鄰居的主觀意思,按通常人的標準進行推斷,是一致的,不違反鄰居的意思。但是有時管理人雖然違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而為事務管理,但其管理係為本人盡公益上的義務,或為其履行法定扶養義務,或本人之意思違反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的,管理人的管理行為仍是適法的。這是公序良俗原則在法律上的體現,為多數國家所肯定,在無因管理法律制度方面也不例外。如德國民法第679條規定“不管理事務,即不能適時履行本人公益上之義務,或本人法定之撫養義務者,則無因管理是否違反本人之意思,在所不問”。我國台灣地區民法也有類似規定,如第174條規定:“管理人違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而為事務之管理者,對於因其管理所生之損害,雖無過失,亦應負賠償之責。前項之規定,如其管理係為本人盡公益上之義務,或為其履行法定扶養義務,或本人之意思違反公共秩序善良風俗者,不適用之。”
2、適法無因管理的法律效果
(1)阻卻違法羅馬法有“干涉他人之事為違法”的原則,無因管理系干預他人事務,實屬對他人財產權利或人身權利的侵害本應構成侵權行為。但無因管理因管理人沒有法定的或約定的義務,為他人管理事務,其管理本身利於本人,並不違反本人意思,或雖違反本人意思,但符合社會公序良俗,有利於社會,故法律使無因管理的行為成為合法行為,以阻卻違法性。
(2)管理人與本人之間產生法定的債權債務關係。
1)管理人的義務
無因管理本來是管理人沒有法定的義務或約定的義務,而管理他人事務,但是管理人不管理則作罷,既然管理人已經手管理,管理人就有適當的義務。國外和我國台灣地區的法律均有相關的規定。主要有三方面的義務。
第一、管理人依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以有利於本人的方法為事務管理。所謂依本人明示的意思管理,是本人曾向非管理人明確表示其管理意思。如果向管理人表明管理意思,則不是無因管理,而是委任管理,雙方構成契約關係。所謂依可得推知的意思管理,是指本人雖然沒有明確表示,但依客觀情況,可以推出本人有某種意思。如果管理違反本人明示或可推知的意思而進行管理本人事務,對本人造成損害的,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同時,管理人應以有利於本人的方法進行管理。管理應履行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否則就應承擔民事責任。但因情形緊急,管理人為免除本人的生命、身體或財產上的急迫危險進行管理,對本人造成損害,除有惡意或重大過失外,不負損害賠償責任或減輕責任。如日本民法698條規定,“管理人為避免本人之身體、名譽或財產之急迫危害,而為其事務之管理者,非有惡意或重大過失,對於因此之損害,不負賠償責任。”瑞典民法第420條第二項規定,“管理人之責任義務,為避免本人之急迫危險而為管理者,得減輕之。”
第二、管理人應履行適當的通知義務。事務管理開始時,如能通知本人,應通知本人,如無急迫情事,應待本人指示。如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173條第一項規定“管理人開始管理時,以能通知為限,應即通知本人。如無急迫之情事,應俟本人之指示。”德國民法第681條也有類似規定,“管理人之管理承擔,應不遲延通知本人,且無因遲延而生損害之虞者,應俟本人之決定。”管理人有通知義務。但管理人的通知義務是以管理人能夠通知為限的,如果不能通知,如不知道本人是誰,或不知道本人的聯繫方式等客觀事由,不能通知的,則可免通知義務。管理人負有通知義務,如果沒有履行通知義務,則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管理人將管理事項通知了本人,管理人應等待本人的處理意見。本人可能對管理人有指示,也可能沒有指示。本人有指示時,管理人與本人之間的法律關係發生變化,雙方不再是無因管理關係。本人指示管理人繼續管理的,管理人與本人構成委託關係;本人指示管理人停止管理的,管理人應按本人的意思終止管理。本人無法通知的,或通知到了本人,而沒有明確指示的,管理人仍應繼續履行好管理義務,不得隨意終止自己的管理行為。有的學者認為,管理人通知後,本人無指示時,管理人應不再繼續管理。筆者認為不妥,如果管理人此時終止管理,相對開始管理時更為有害於本人,無疑對本人的利益來說是更大的損害。
第三、計算義務。我國台灣民法第173條第二項規定:“第五百四十條至第五百四十二條關於委任之規定,於無因管理準用之。”第540條至第542條的規定內容,是確定受任人的計算義務,適用於無因管理中管理人的計算義務。根據相關規定,管理人的計算義務包括三項:第一,報告義務,管理人應將管理事務進行狀況,報告本人,管理關係終止時,應詳細報告其管理情況。第二,管理人因管理事務所收取的金錢、物品及利息應交付本人,管理人以自己名義為本人取得的權利,應移轉於本人。第三,管理人為自己利益,使用應交付於本人的金錢或使用應為本人利益而使用的金錢,應自使用之日起,支付利息,如有損害,應負損害賠償義務。管理人的計算義務是管理人的核心義務,只有管理人完全履行了其計算義務,才能達到無因管理的實際法律效果,才能體現管理人為他人管理的目的,讓本人現實得到利益的保護。
2)本人的義務
管理人管理事務對本人有利,且不違反本人明示的或可得推知的意思;或者管理人管理事務雖然違反本人的意思,但是管理人的管理行為是為本人盡公益上的義務,或者是為其履行法定的撫養義務,或者本人的意思違反社會公序良俗,管理人與本人之間產生法定之債。管理人對本人享有請求權,本人有履行給付的義務。這裡所說管理事務對本人有利,不是針對管理的結果而言,而是指管理事務承擔本身。管理人不擔保管理的結果,本人應承擔其危險性。這是羅馬法以來所確立的原則。本人對管理人的義務有三項:
第一、支付必要和有益的費用。管理人為本人支出必要或有益的費用的,管理人有權請求償還。本人必須支付管理人相應的費用。本人支付的費用,以必要或有益為限,是否必要或有益,依支付時的客觀標準加以認定。
第二,清償必要和有益的債務。管理人因管理事務而負擔的債務,本人必須為之清償。如管理人管理事務,是以本人的名義訂立法律行為時,本人得承認該無權代理行為,使其法律效果歸屬本人,而免除管理人的債務。本人清償的債務,也以必要或有益者為限。
第三,賠償管理人因管理事務而受到的損害。管理人在為本人管理事務時,受到損害,包括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可以向本人請求賠償。管理人的損害與管理事務之間必須有相當的因果關係。例如管理人為他人救火而受傷,住院治療花費的醫療費,本人應為其進行賠償。管理人因管理事務而死亡時,本人應承擔喪葬費用和法定撫養費用,管理人的繼承人可以向本人請求。本人的賠償範圍應為管理人的直接損害,不應為管理人的管理報酬。除非管理人所管理的事務,屬於管理人的職業範疇,管理人可以向本人請求報酬。

不適法

不適法無因管理,也稱不當的無因管理,是指管理人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他人管理事務,但管理事務不利於本人,或管理事務違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不適法無因管理包括三種情形:(1)管理事務不利於本人,且違反本人的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2)管理事務利於本人,但違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3)管理事務不利於本人,但不違反本人的意思。
不適法無因管理的法律效果。不適法無因管理,因其所管理事務不利於本人,或違反本人明示或可推知的意思,雖然出於為他人管理事務,但不當干預他人的事務,為保護本人的利益,其管理行為為侵權行為,不能阻卻管理行為的違法性,管理人與本人之間產生侵權之債或不當得利之債的法律關係,管理人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管理人管理事務不利於本人或違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管理他人事務,承擔無過失損害賠償責任。同時,我國台灣民法還規定了管理人可以減輕責任的情形,即民法第175條“管理人為免除本人之生命、身體或財產上之急迫危險,而為事務之管理者,對於因其管理所生之損害,除有惡意或重大過失者外,不負賠償之責。”管理人雖然為他人管理事務不利於本人,或管理事務違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但是管理人的管理行為是在免除本人之生命、身體或財產上的急迫危險,並非有惡意或重大過失,對於因管理行為所造成的損害,不負賠償責任。

不真正

不真正無因管理也叫準無因管理,是指管理人所管理事務是為管理人自己,而非為他人而管理事務。不真正無因管理不具有真正無因管理的主觀要件,即管理人是為自己而管理事務,而不是為他人管理事務,因而不構成真正無因管理。管理人與本人之間不能產生法定的債權債務關係。不真正無因管理包括三種類型:1、誤信管理;2、不法管理;3、幻想管理。
(1)、誤信管理。誤信管理是指管理人誤信他人之事務為自己之事務管理。產生誤信的原因有幾種,不同的原因會產生不同的法律關係,管理人所承擔的責任亦不同。因本人的過失,或因管理人與本人雙方均有過失或均無過失,使管理人產生誤信而加以管理的,本人與管理人之間產生不當得利的法律關係,本人可以請求管理人在現存利益限度內返還不當得利。因管理人的過失產生誤信而加以管理的,本人可以請求管理人返還其利益,並不以請求返還時現存利益為限,管理人與本人亦可產生侵權之債的法律關係,管理人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2)、不法管理。不法管理是指管理人明知為他人之事務,仍作為自己之事務而管理。在不法管理中,管理人是以自行取得管理效果為目的,主觀上是為自己而管理,客觀上將管理利益歸屬於自己,對本人造成損害,構成侵權行為,管理人應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管理人所賠償損失額的計算,當管理人所得利益低於本人實際損失時,以本人的實際損失計算;當管理人所得利益高於本人實際損失的,以管理人的所得計算。
(3)、幻想管理。幻想管理是指管理人誤信自己之事務為他人之事務,而管理。在幻想管理中,因管理人的誤信,將自己的事務當作他人的事務進行管理,所管理的事務為管理人自己所控制,尚不會與他人產生法律關係。但管理人將所管理的事務進行處分時,亦可能產生不當得利或侵權之債的法律關係。如管理人張某將自己所有的土地,誤認為為李某所有,指使李某的僱工進行耕作。又如管理人王某將自己的車,誤認為是譚某的,將車歸還給譚某。前者張某與李某產生侵權之債的法律關係,後者王某與譚某產生不當得利的法律關係。幻想管理不能成立無因管理,只能依不當得利,或侵權行為,或錯誤等規定解決有關事項。

性質

無因管理能引起債的發生,是一種法律事實。該種債權債務關係的產生,是基於法律的規定,而非當事人的約定,故非民事行為。就本人債務的產生而言,系基於他人的管理行為,民事法律事實的性質為事件;就管理人債權的產生而言,系基於管理人的管理行為,儘管管理行為需要管理人的管理意思,即為他人謀利益的意思,但由於該意思不是以設立民事法律關係為目的的意思,同時也不要求必須表示出來,因而其性質為事實行為。

常見法律術語

法律,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範,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其實施的手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