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位於仁壽縣城以西16公里的清水鎮楊柳鄉境內,距成都市68公里。黑龍灘是一座人工湖泊,湖周長160公里,南北長32公里,水面23平方公里,蓄水36億立方米。黑龍灘湖面寬闊,湖中有72座島嶼,湖岸蜿蜒曲折,島上綠樹成蔭。
景區內有10處各具特色的景點:大壩、三大灣、蓬萊島、青龍嘴植物園、龍巖摩崖造像和石刻書畫、陳姑山、七星照月、八一群島,韓家壩、白果壩和雙燕子。湖區北部的太乙壩,是文物薈萃之地,有唐代鐫刻的龍崖、坐佛、碑碣。依崖所刻的石龍長約10米,鱗甲鮮明,躍然崖上;湖水上漲時,龍身少許浸入碧波,頭部騰躍湖面,宛若戲水,蔚為壯觀。在龍崖附近的一座佛龕兩邊,石壁光潔,了無痕跡,如果潑水上去,就漸漸顯露出蒼勁的竹枝和瀟瀟的竹葉,這一奇蹟被稱為“潑水現竹”。據說是北宋畫竹聖手文同在仁壽做官時留下的手跡。至於為何“潑水”能夠“現竹”,則是一個未解的謎。湖區四周林木蔥鬱,四季嫵媚清新,湖中有野鴨、白鷺,灰鶴、天鵝等上百種鳥類棲息。從成都到仁壽黑龍灘,每日12:00發班,中巴運載,票價16元,2小時到達。
特色
黑龍灘景觀較集中的區域有10餘處。如湖區腹部最大的島群——三大灣蓬萊島,它由小連山 、阿彌陀佛山、花果山、風披山等組成,山山相連,峰巔露出湖面。島上綠樹成蔭,可以賞花、觀景、垂釣。 陰溪溝龍洞,在湖區東南部,神話傳說這裡曾有黑龍棲息。龍洞長約1500米,直貫湖底。距龍洞1公里左右的陳姑山,三面環水,高出水面188米,是臨湖的制高點。登上峰巔,水上風光盡收眼底。太乙壩在湖區北部,這裡有許多文物古蹟。如那摹崖石刻的龍,長10米,鱗甲鮮明,躍然崖上。龍崖附近,有兩塊光滑的石壁。奇怪的是,作書繪畫,不用刀、墨,也無任何痕跡,但將水潑在上面,書畫即可呈現於你的眼前,且點劃清楚,成為百年不解之迷。龍崖附近,還有明代所造大佛,高15米,寬12米,巍然坐落在岸邊。 湖西部的雙燕子景區,水面寬闊,白浪滔滔。這兒棲息著野鴨、白鷺、灰鶴、天鵝等上百種鳥禽。湖區中部的青龍嘴是省林業試驗場,這裡有數百種國內外珍稀林木和奇花異卉。
黑龍灘旅遊風景區,位於四川盆地中南部,北距西南現代化的國際大都會成都64公里,南距樂山、峨眉山83公里,西距三蘇故里眉山30公里,位於川西旅遊熱線中部的最佳位置。沿超二級的國道213線成仁段、高速公路成樂線、成渝線經仁壽、清水、龍正可從南、北、東、西四方直入庫區。水庫庫區幅員186.4平方公里,湖面23.6平方公里,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13公里,湖邊長310公里。湖中有7峽7壩15島,形成北、西、東、中四大景段。有"大壩雄姿"、"溢洪瀑布"、"龍巖古蹟"、"蟠龍綠島"、"報恩寺院"、"八仙群島"、"三灣積翠"、"雙燕湖光"、"青龍花木"、"山王果園"等十大景點四十餘處景觀。庫區水上遊樂特色突出,有大小遊船83隻,還開設有水上飛傘、龍湖潛水、游泳池、釣魚區等體育娛樂項目,五里橋和三大彎建有划水訓練基地。黑龍灘庫區共有黑龍灘賓館、黑龍灘山莊、華凌山莊、桂園、五里橋賓館、飯店8家,有會議室27個,接待能力形成規模。黑龍灘優越的地理位置、優良的生態環境、優美的湖光山色、優質的物產資源、優異的開發成果,已成為旅遊觀光、休閒度假、開展會議商務和文經活動的理想場所。
交通
黑龍灘旅遊風景區,位於四川盆地中南部,北距西南現代化的國際大都會成都64公里,南距樂山、峨眉山83公里,西距三蘇故里眉山30公里,位於川西旅遊熱線中部的最佳位置。沿超二級的國道213線成仁段、高速公路成樂線、成渝線經仁壽、清水、龍正可從南、北、東、西四方直入庫區。地理位置
眉山市黑龍灘,位於仁壽縣城10公里左右的龍泉山南麓,被譽為“川西仁壽黑龍灘第一海”,蓄水3.6億立方米。在23.6平方公里的水面上,85座島嶼星羅棋布,似水上盆景。碧波萬頃,水天一色,迴環掩映,如夢如幻,1986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黑龍灘景觀較集中的區域有10餘處。如湖區腹部最大的島群——三大灣蓬萊島,它由小連山 、阿彌陀佛山、花果山、風披山等組成,山山相連,峰巔露出湖面。島上綠樹成蔭,可以賞花、觀景、垂釣。陰溪溝龍洞,在湖區東南部,神話傳說這裡曾有黑龍棲息。龍洞長約1500米,直貫湖底。距龍洞1公里左右的陳姑山,三面環水,高出水面188米,是臨湖的制高點。登上峰巔,水上風光盡收眼底。
探秘黑龍灘
仁壽縣黑龍灘鎮四新村位於黑龍灘水庫的上游,即梅橋鋪至五里橋主航道兩岸間。崖上有漢代崖墓群和遠古人居住過的大小洞穴30多個。大洞內有石床、隔牆等達到數十平方米大,小的也能容納數人。有一尊唐代釋迦牟尼坐姿摩崖造像,高15.8米,寬12米,兩手呈迭掌文訓狀,原名:鯽江大佛。在四川現存的大佛中名列第前位。鯽江大佛崖邊的楊柳河又名鯽江河。都江堰的水經東風渠從此注入黑龍灘水庫。當水位上升至海撥484米高度時便淹到佛像胸部。大佛周邊還有摩崖造像上千尊,稱作千佛岩人物眾多,姿態和相貌各異。或立或坐,或靜或動,有的屈腿躬腰,府首側耳作恭聽狀;有的五體投地作跪拜狀;有的系裙穿甲;有的屈臂挽帶。舞伎翩翩起舞,樂伎吹打彈奏。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造像除人物外,還有器皿禽獸。雕刻精緻,刀法圓潤,線條流暢,造藝精湛,規模宏大,歷史悠久,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我國石刻術的寶庫之一。
大佛右側有清代知縣史致康題詞“樂善不倦”雕刻在崖壁上還清晰可見,與那些洞穴相照應更具特色。而今,仁壽各地尚存的洞穴一般都是單個存在,而大佛周圍卻洞穴密布。可見遠古人在此聚居,知縣親臨題詞,因而就更富有靈氣。
《仁壽縣誌》記:唐武德初此地曾設縣治,名:唐福縣。廢縣後,定名:唐福鋪,是仁壽至成都的交通要道。後來以唐福鋪
為基點,沿途設六鋪。即:平頂鋪、分水鋪、梅橋鋪、清水鋪、視高鋪、籍田鋪。相傳是建在當年張三豐在仁壽艷洞修道時七步到成都的腳印處。大佛鄰近的龍巖潑水現竹,太乙真人降龍、鰱魚洞、八角井、擦耳岩、神仙灣、千手觀音等都有神奇的傳說。
相傳,楊柳河裡出產一種魚,形狀怪異且兇猛,捕捉它往往是網破魚逃還會傷人,單獨一人不敢下河。一天,兩岸的漁民相約數十人一起到河邊上捕魚。剛撒下網,頓時河水動盪,泛起藍光,足有四丈多長,身似龍狀的魚在河中掀起層層巨浪,霎時就把河水攪成泥漿流到了下游的金鐘沱。惹怒了沱里的黑龍,它便逆河而上,前來興師問罪。龍毫不示弱,與其展開頑強搏鬥。河水翻滾,涌漫兩岸,淹沒良田,傷害百姓。人們流離失所,拜天求救。
太乙真人聞訊,立即前來為民除害。他用手中的拂塵一指道:“妖龍放肆,速來受降!”龍和黑龍見勢不妙,停止了搏鬥,
一起轉向太乙真人。龍張開血盆大口,噴出焰火射向真人;黑龍尾巴一翹,擊中真人腰部。正當真人負傷,難於馴服之時,只見二郎神手握三尖兩棱刀,駕祥雲直衝而來,揮刀砍去。將黑龍的尾巴砍掉。這黑龍動彈不得,伏在崖邊,形成一條無尾的龍巖。魚見狀,躲入山洞,不敢妄為。降龍之處,山崩地裂,夷為平地。龍和黑龍被征服之後,人們怕它們再興風作惡,就在崖上刻了一尊大佛和上千尊小佛,又修了一座寺廟,取名:龍興寺,為報答太乙真人和二郎神降龍之恩,特在龍巖上修座報恩寺。把降龍留下的平壩取名太乙壩,開墾良田,安居樂業。兩座寺廟都香火旺盛,沿襲多年。後因世態變遷,寺廟被毀,佛像也損毀嚴重。
黑龍灘水庫建成後,隨著宗教活動的恢復,信徒們自願捐資,恢復報恩寺,遷址到大壩附近重建。然而,祖先留下大佛還藏在深閨中人未識,村民希望專家、學者和宗教界人士前來考察,進一步開發、保護。
龍巖潑水現竹奇觀,而今成為不解之迷。那大佛坐落的千佛岩是黑龍灘大壩至楊柳主航道的必經之地。四新村是成都至黑龍
灘快速通道的終點,在此與黑龍灘環湖路相接。村內人文景觀豐富,該村1組就在黑龍灘最大的自然島嶼上,森林覆蓋率達92%,面積1100畝,310萬株天
竺桂成苗林鬱鬱蔥蔥,與滿山的森林融匯成綠色的海洋,倒映在湖水之中。水中魚兒暢遊,湖面遊船來往;水邊野鴨成群,空中白鷺翩翩;坡上野兔奔走,林間鳥兒
歡歌;路旁碩果碰頭,農家五穀豐登。有山有水,有花有果,山水相映,色彩斑斕;花果飄香,沁人心脾。遊人至此,如臨仙境。或乘舟蕩漾、或朝拜大佛、到林間
小憩、入農家樂品茗、去賓館休閒,隨心所欲,自由選擇。這裡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在盡情領略這依山傍水的天然風光時,使人留戀忘返,樂不思蜀。黑龍灘紀念碑不解之謎就在三峽文物保護工作引起世人高度關注的時候,有讀者給本報來電稱,離成都不到100公里的黑龍灘水庫在當初建設時,大面積唐代千年摩崖石刻和一座古寺沉寂庫底,只露出一尊常年浸泡在水中的大佛和少許摩崖造像。神秘坐佛半淹水中在
黑龍灘五里橋水域一個不起眼的岸邊,我們看見了這座神秘的大佛。大佛露出水面部分高約20米,呈坐姿,雙臂自然下垂,雙手扶於膝蓋,水正好淹沒到膝蓋處。
由於長滿了植物,大佛的肩和臉部只能依稀看見輪廓。此大佛據說鑿於唐朝,完全依照樂山大佛的原型,而且同樣依山而立,只是按比例縮小了。在大佛附近,一些
摩崖石刻有的被水淹了一半,有的浸在水中,在陽光的照耀下若隱若現,小的只有幾厘米。石刻圖像有羅漢、供養者,還有依據佛教故事創作的群像。
在大佛兩邊的岸上,還有一些人工開鑿的洞穴。當地老人說,解放前,這些洞穴里全是菩薩,有的洞穴很深,很少有人進去。在一當地人的帶領下,記者撥開荊棘進入一個方洞,洞裡分為幾個室,洞壁平整,只是裡面已空無一物。
仁壽縣文管所負責人介紹說,水位線下還有一些佛像,年代比水面上的坐佛還要古老,只是不知道當年修水利的時候破壞了沒有,至於是否與樂山大佛有關係還沒考證過。黑龍灘全景曾經與千佛岩齊名仁
壽縣一位熟知遺蹟歷史的教師說,這裡過去相當有名,有龍巖寺、報恩寺和尚存一角的千佛岩。這裡當初與夾江千佛岩齊名,香火很旺,只是因當地自然、經濟條件
不如夾江,香火才沒有延續下去。那些摩崖石刻群的價值不亞於夾江千佛岩,只是留下的資料不多,一些石刻被淹沒在水下也給考證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他同時指
出,也許正因為被水淹沒,有的遺蹟才可能逃脫文革的浩劫。潑水現字峭
壁上有被稱為蜀中奇觀的“潑水現竹”的石壁畫。900年來,無人能解開其中的原因。黑龍灘北端懸崖上鐫刻著一米見方的
“龍巖”二字。距其東南300多米的紫色石壁上,有一尊大佛坐在窟中。石窟上面左側四進的平面石壁上,用淨水潑灑後,出現“潑水現字”幾行墨筆字,署名處
清晰地現出“乾道五年”等遒勁字跡。在石窟上右側石壁凸起的平面上,有些不規則處,經山泉潑灑就會出現這樣的奇觀:石壁條幅上,墨竹主幹亭亭,枝葉瀟灑;
竹根臨怪石處派生出一叢幼竹,婀娜可愛;頂部側葉,長劍當空,刺向雲天。據說這“怪石墨竹”的作者是文同,字與可,人稱石室先生、文湖州,北宋梓州永泰縣
(四川省鹽寧縣永泰鄉)人。他平生愛竹、種竹、寫竹,開拓了“湖州竹派”。著名漢語成語“胸有成竹”,就是他寫竹經驗的結晶。仁壽(古稱陵州)縣誌記載:
“文同北宋熙寧四年知陵州後,在龍巖寫怪石墨竹,兩壁摩岩隱隱有光,怪石墨竹既無墨跡,又無雕鏤痕;用水滌石,畫面猶新。”“怪石墨竹”“怪
石墨竹”寫於1171年至1173年之間,距今已逾900
年。而這“怪石墨竹”至今經水滌石畫面如故之謎仍未揭開。相傳,這是寫竹用的墨非凡。那墨是在其主要原料松煙、煤煙中,投入了珍稀的某種魚的尿液,經銅爐
煉製而成。當地百姓則說,是因為龍巖處於神秘莫測的古怪位置。先前,岩頂有參天古樹蔭蔽,岩下有從河水中不斷蒸騰升起的某種地氣,再加上龍洞中山泉孕育的
結果。更有古稀老人說,是文同的表弟—宋代名人蘇東坡在密州就任期間,從徽州買來一種“魔墨”相贈,並引舉蘇東坡有《送與可出奇陵州》那首七言律詩為證。
根據化學原理解釋,“怪石墨竹”處的紫色岩石,含化學元素鉀,鉀的化學性活潑,容易與水發生劇烈反應,
可能生成氫氧化鉀。龍巖泉水可能和指示劑石蕊有相似的化學成分,石蕊遇氫氧化鉀顯墨藍色,看上去酷似黑色。然而,到底為何潑水才能現竹,
仍然沒有人能真正解開這個謎。修庫原因自
1972年黑龍灘水庫灌區工程發揮功效以來,百萬人民夢想成真,徹底改變了主灌區仁壽縣“用水貴如油”的歷史。近40年來,隨著用水基本條件的改善和農業
生產的發展,灌區農業、工業、商業、文化、教育、旅遊、城鎮建設等各項社會事業得到迅猛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真是——
蓄水量達3.6億立方米的黑龍灘水庫,早已成為仁壽縣的“第一名片”。黑龍灘水庫的修建過程,則是驚心動魄,震天撼地。黑龍灘方案終確定仁
壽縣是全省有名的嚴重乾旱縣,“下雨水外流,無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貴如油”,就是該縣嚴重缺水情況的真實寫照。1952年至1970年,雖然仁壽
縣陸續修建了部分小水庫、山平塘、山灣塘等,但由於工程規模小,蓄水少,“十年九旱”的自然條件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要一勞永逸地解決仁壽缺水問題,必須修建一個大工程。1969年8月,當時樂山地革委派工作組來到仁壽,幫助該縣進
行水利規劃。工作組經過調查研究,先後提出三個方案:一是修建蓄水9000萬立方米的回龍寺水庫;二是修建蓄水1.62億立方米的人民水庫、紅岩水庫;三
是修建人民水庫、回龍寺水庫、紅岩水庫。但這幾個方案中,都沒有今日赫赫有名的黑龍灘水庫。
經過斟酌,當時仁壽縣革委最終確定修建回龍寺水庫。1970年3月,樂山地革委要求仁壽縣革委在3月底,向地革委報
告修建回龍寺水庫的具體方案。此時,仁壽縣水電局提出,回龍寺水庫0.9億立方米的蓄水量,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仁壽的用水問題,提出了將原來省上規劃蓄水
6.8億立方米的黑龍灘水庫,改為蓄水3.6億立方米,解決仁壽的缺水問題,此建議得到了時任縣革委主要領導的支持。
但是,要說服地革委同意更改方案,修建黑龍灘水庫,就必須找到黑龍灘水庫方案的萬分之一地形圖,算出工程量、淹沒區
等數據。幾經波折,最後,工作人員終於在東風渠管理處找到了該地形圖。經計算,黑龍灘水庫蓄水3.6億立方米的水位高程為484米,於是縣裡立即組織人員
進行測量484米水位高程線、淹沒區面積、移民搬遷量等工作。
聽說仁壽想要更改方案,當時樂山地革委領導非常惱火,批評仁壽“朝令夕改”,仁壽派去匯報的工作人員在虛心接受領導批評的同時,耐心、細緻地向領導解釋了仁壽的想法。最終,地革委領導聽取匯報後,決定修建黑龍灘水庫,並向省革委轉報仁壽縣修建黑龍灘水庫的報告。
1970年5月,省革委通知仁壽縣,同意修建黑龍灘水庫。1970年10月1日,一場轟轟烈烈、戰天鬥地的黑龍灘水庫修建史,就此展開。修建黑龍灘重新安排仁壽山河
“修建黑龍灘,重新安排仁壽山河,造福子孫後代”,這等氣魄的豪言壯語,就是仁壽人民當年積極支持修建黑龍灘的精神動力。
在當時的特殊條件下,仁壽一無錢,二無糧,為何要修建黑龍灘這樣的大型水庫呢?1970年6月起,縣革委在全縣開展
修建黑龍灘水庫大動員,大討論,主題是“為什麼要修建黑龍灘水庫?怎樣修黑龍灘水庫?你為修建黑龍灘水庫做什麼?”通過討論,統一了全縣人民的思想,民眾
講道:“要人我們出人,要物我們出物,口糧我們自己帶,要修建黑龍灘,重新安排仁壽山河,為子孫後代造福。”
縣革委決定,修建黑龍灘水庫,全縣要“統一規劃,實行常年施工與冬春大突擊相結合,做到修水庫與生產兩不誤”。全縣調集以基幹民兵為主的強壯青年(號稱“水利戰士”)2.7萬人,按軍事化組織,上工地時公社開歡送會,戴大紅花,像參軍一樣,敲鑼打鼓地送上工地。
開工之初,工地條件差,沒有住房,“水利戰士”埋鍋做飯,露天宿營,自己動手修工棚;沒有築牆工具,就開石料砌牆;沒有蓋房草料,就上山割茅草……
“10里之外,都能聽到黑龍灘人聲鼎沸”、“抬運石料的民工都需要每50米安排一個工作人員維持秩序,實行來回單向行駛”、“大壩建設最高峰時,有1萬多人在工地施工”……這些,就是當時黑龍灘工地的盛況。
圍繞“一年建成,兩年受益,重新安排仁壽山河,為子孫後代造福”的宏大目標,在數九寒天的大壩清基中,“水利戰士”
抗嚴寒,頂狂風,水下作業一個多月,手凍裂了,腳磨破了,堅持不下火線,提前6天完成任務;在搶築大壩,攔住洪水的大決戰中,水利戰士頂烈日,抗風雨,披
星戴月,日夜奮戰,大壩團把任務分配到營,落實到連,連完成當天任務後,立即向指揮部送捷報,指揮部立即向該連送表揚信。每天下午送捷報、送表揚信的工作
人員人來人往,整個工地紅旗招展,鑼鼓喧天。
沒有車子運石料,“水利戰士”就用人抬,大壩20多萬立方米條石,全是用人抬上去的;沒有資金,就實行社、隊投勞,
地方投資,國家適當補助的政策;冬春大突擊上10萬人修渠道,工分糧食由生產隊自己解決;修建工地沒有石工,“水利戰士”就自己學,大壩團從團部施工員到
營、連幹部都帶頭學石工,拜師學藝;為保證大壩質量,大壩團山廠組對每座山廠、每條條石進行驗收,據統計,有6000多立方米的不合格的條石被棄用,這對
保證整個工程質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戰天鬥地解決一個個施工難題
大壩施工,是當時遇到的一個最大的難題。當時有業內權威說,大壩選址的地質條件是不宜建設黑龍灘大壩那樣重大的工程
的。四川省水利電力學校老師經過周密地調查研究和計算論證,認為黑龍灘水庫壩址從地質資料表明,只要合理選擇壩型及截面尺寸,以適應岩層的要求是可以建壩
的。於是,最後設計出修建弧形重力壩,受到設計組和指揮部的贊同。同時,從原規劃的21萬立方米的石料再增加8萬立方米,增大增粗大壩,防止大壩滑動。
東南乾渠渠道長279公里,由於工地戰線長、時間緊、工程分散,給工作帶來很多困難,特別是缺乏地質資料,往往一項
工程要幾次修改設計。水校老師們本著理論上可靠,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造型上美觀的原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膽進行技術革新,為黑龍灘水庫渠道渡
槽設計了多種造型,起到了很好的典範效果。
為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大壩運送條石改為船運,再由人工抬上大壩,僅此一項就節省勞力約25萬個;大坪山隧
洞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改一次成洞為上下導坑開挖,使隧洞施工節約木材,操作安全,進度加快;由於起吊拱跟不上,木工師傅經過多次試驗,試製成功操作簡便
的“梯型活動升降機”,由原來15人20分鐘砌一條拱石變為3人2分鐘砌一條拱石,提高工作效率50倍,大大加快了隧洞施工進度;橋二河渡槽第一個採用鋼
筋水泥構造、團魚嘴渡槽高達50米、魏家河導洪管全用人工竹片攪拌、塗家鄉的松樹扁渡槽、鍾祥鎮的石谷河渡槽改為石墩堆砌……一個個經典工程的順利完工,
無不匯集了黑龍灘建設者的聰明智慧和無畏精神。可歌可泣動人事跡感天動地
最初,上萬名建設者幕天席地,沒有工棚居住,全縣人民組織慰問團上工地慰問,送來竹子、春草10多萬公斤,竹笆4000多件,解決了修工棚材料,送來生豬84頭,豬肉2500多公斤,蔬菜30多萬公斤,糧食2萬多公斤。
青年石工王衡松是工地一名突擊手,他在坡上清理石料被山上滑下巨石擊倒犧牲後,雙手還緊握住鑽子和手錘,王衡松的弟
弟王衡相聞訊後立即趕來接替哥哥沒有完成的任務;丈夫犧牲了,妻子黃慧君繼承丈夫遺志,做鋼筋工,她勤學苦練,學就一身本領,1973年被選為模範,出席
指揮部先代會;兒子犧牲了,父親代其上陣繼續修水庫;一人犧牲了,兄妹一齊上工地……
在隧道修建過程中,建設者冒著濃煙,不顧缺氧危險衝進工作面,一人昏倒了,兩人衝上去;19人昏倒了,工地領導組織搶救,當他們甦醒過來後,不顧勸阻又衝進去,他們說:“黨給的任務還未完成,我們要繼續幹下去。”
珠嘉公社國河二組雙目失明的吳興國把自己僅有的0.5公斤乾海椒送來慰問“水利戰士”;古佛公社敬老院的老人將自己
餵的一頭大肥豬送來工地慰問;龍正國小的國小生,步行10多公里,用自己的書包背來鵝卵石1250多公斤,要為黑龍灘水庫建設出一份力;為了修建水庫,
4662戶共2.1萬多村民搬出家園;大壩26個連隊白天完成任務後,晚上又上工地進行義務勞動,大家不留姓名,不要報酬,戰鬥在最需要的地方,為加快大
壩進度作出了貢獻……
不怕犧牲,前赴後繼,全縣人民爭著要為黑龍灘水庫作貢獻,湧現出的一系列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激勵著全縣人民:一定把水庫修好。團結戰鬥八方支援的戰友情
在庫區測量中,四川省水利電力學校的老師們為了搶時間,滿足設計需要,不顧酷暑,克服山高林密、通行條件差等困難,
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跑幾十公里路;司鏡老師一天到晚站著工作,男老師只穿一條短褲,皮曬脫了一層又一層;女老師穿著長褲,汗水跟著褲子流,一天到晚衣
服都是濕的……許多老師帶病堅持工作,連續工作57天,完成了在正常情況下一年才能完成的黑龍灘庫區55.25平方公里的1:5000的地形圖,滿足了水
庫設計的需要。
樂山地區勘測設計隊負責“三乾七支”的勘測設計,在渠系方案的選擇上,技術人員進行全面規劃,每種方案比較,做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適用。
仁壽縣水電局組織實施黑龍灘水庫的斗、農、毛渠建設,給農業生產提供了水利保證;工業部門抽調機器、工人,戰鬥在水
庫施工第一線;商貿部門抽調幹部到水庫設點,送貨到工地;醫療部門抽調最好的醫生,在工地治療病員;農業部門更是抽調大批的幹部和技術人員上工地擔負勘測
設計工作。
修水庫需要大量物資,省和地區的有關部門均進行大力支援。峨眉水泥廠對水庫所需的水泥優先安排,保證供應;大壩安砌
期間,水泥用量大,運輸緊,樂山地區汽車13隊派出大量汽車,突擊搶運,幾天時間就運水泥780噸,滿足了大壩用水泥的需要;解放軍某部還從緊張的戰備
中,抽調一個汽車連,幫助運水庫物資,還留下5輛汽車長期駐水庫工地支援;四川省水電廳灌漿隊帶著機器和技術人員,完成了水庫的設計灌漿任務。各行各業團
結戰鬥,為黑龍灘水庫建設作出了貢獻。
1971年冬天,東南乾渠開始進行首期大突擊,10萬人齊上工地,炮聲齊鳴,地動山搖。初步建成47公里渠道,實現了“當年蓄水,次年受益”的目標。
1972年春天,黑龍灘水庫放水了,沿渠民眾,扶老攜幼上渠道看放水。“水來了!”“水來了!”……民眾興奮地跟著渠道水跑,情不自禁的高呼著:“毛主席萬歲!”、“共產黨好!”、“只有共產黨領導才能做得到!”……
修建黑龍灘水庫,8年共投工13688萬個,國家補助10153萬元,共用水泥80772噸,木材20276方,鋼
材4748噸,炸藥3531噸。黑龍灘水庫的建成,徹底改變了仁壽“十年九旱”的自然條件。廣大民眾讚譽說:“天干不見乾,有了黑龍灘,昔日望天田,今天
米糧川。”灌區新貌黑龍灘為發展插上翅膀
黑龍灘水庫灌區工程的建成使灌區百萬人民的夢想成真,從而徹底改變了主灌區仁壽縣“用水貴如油”的歷史。隨著用水基
本條件的改善和農業生產的發展,灌區的農副業、工業、商業、文化教育、旅遊等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主灌區仁壽縣
先後被評為“全國十二大糧倉縣”、“全國優質棉生產縣”、“全國瘦肉型生豬基地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國家級種子基地”、“全國100個水利技
術推廣示範縣”、“中國枇杷之鄉”、“中國清見之鄉”等榮譽。
農業是系統工程,農業經濟效益的變化,是由各方面的因素所促成的,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是其他因素不可替代。黑龍灘
水庫灌區工程自1972年發揮效益以來,灌區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糧食產量連年增長。以主灌區仁壽縣為例:1971年糧食總產量僅33萬
噸,農民人均占有糧食295公斤。2008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9億元,農業增加值達到42.3億元,連續10年躋身全國10大產糧大縣
之列。
全縣現已建成優質水果基地52.1萬畝
,建成大棚蔬菜基地4000畝,發展100頭以上養豬專業大戶1000戶以上,扶持100萬元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93個。仁壽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提出
了“立足成南門戶,搶抓仁壽機遇”的發展戰略,規劃建立起10個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區,將產品投向豐厚的成都農產品市場。
隨著用水條件的改善和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灌區的工業和鄉鎮企業飛速發展,各類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加工企業像雨後春
筍般興建。仁壽縣1971年工業企業產值為0.74億元,2008年,仁壽全縣規模以上企業已達107個,億元企業39個,“兩園一區一走廊”初具規模,
全縣工業進入飛速發展的快車道。2008年,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46.5億元,總量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增加值。
黑龍灘水庫灌區工程每年供給眉山、仁壽城區和灌區125萬人和100多萬頭牲畜的飲用水,由於降雨少,冬季還向富加、禾家、滿井等鄉鎮供生活用水。
城市規模也得到迅猛發展。如仁壽縣城所在地文林鎮,人口從1998年的3萬人發展到如今19萬人。仁壽城正瞄準建“生態商貿縣城”和25萬人口、25平方公里的現代化中等城市目標,穩步推進。
黑龍灘水庫的建成,還形成了水庫小氣候,庫區常年平均氣溫比其它地方低2—3攝氏度。一弘碧波,群峰環繞,黑龍灘水
庫還以秀麗多姿的湖光山色,填補了仁壽縣旅遊業的空白,1986年被省政府確定為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隨著成(都)黑(龍灘)快速通道的正式通車以及總投
資近30億元的黑龍灘長島度假旅遊區項目的即將啟動,對接成都、打造成都休閒旅遊後花園,已正式提上日程。
黑龍灘工程不僅為灌區的工農業生產、旅遊開發、城鎮生活作出了重大貢獻,在防洪、生態環境、水產、發電等方面也發揮著特殊作用,灌區防洪減災能力大大增強。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開拓進取”的黑龍灘精神,將代代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