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綾子

火綾子

火綾子又叫杈傘舞或“圍燈”,起源於漢代,是信陽市商城縣獨具特色的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信息

綾子省級Ⅳ-12

火綾子火綾子

簡介

火綾子又叫杈傘舞或“圍燈”,起源於漢代,是信陽市商城縣獨具特色的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表演形式

火綾子系九人集體表演的群舞。 

人物:有“老桿兒”(領舞)即掌杈傘人,扮一風趣的老漢,一手掌杈傘,一手持蒲扇,口銜哨子(指揮用)。有“四梳”女角,舊時男扮女裝用黑紗手帕包頭,好像姑火綾子
娘梳的獨辮,故得名“四梳”,俗稱“蠟花”或“花鼓娘子”。皆以彩粉畫臉,著彩衣、穿繡花鞋,腰系圍兜,左手拿花巾,右手持彩扇。有“四挎”男角,腰挎花鼓,故名“四挎”,俗稱“花鼓腿子”,畫俊臉,紅巾或黃巾包頭,蝴蝶結紮在額頭,著花邊舞衣,腰系紅彩,手握花棍。 

..

舞蹈分大場小場兩種。  

大場第一段由“老桿兒”引“蠟花”和“花鼓腿子”出場,領舞以“踢四場門”、“拜四方”、“烏龍擺尾”等近20種名目組成各種圖形、隊形。第二段由“老桿兒”

..

喝住鑼鼓“打杈”,“打杈”由“老桿兒”即興編作壓韻的板詞,或傳統的順口溜短段。詞的內容多為恭維、吉祥詼諧之詞,眾和以助興。“老桿兒”還隨時發問,眾人反問句“咋的”,“老桿兒”自問自答,眾和“對對對”等答句。煞住杈詞後,對對男女邊唱邊舞,“老桿兒”根據情況煞唱收場。小場是表演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小舞蹈。如搶手巾、搶扇子、逮蠟花等。舞步有搓步、碎步、頓步、滑步、追步、後退步、十字步等。曲詞一是前後徵調式,中間轉羽調式的花鼓唱,有的中間加對唱和腔、襯詞有“小二哥二小哥”,“小二嫂二小嫂”。二是前後宮調式,中間轉羽調的搶八句子。三是超八度乃至十度的大跳,構成上下翻騰的徵調式花鼓唱。四是四句羽調式的鑼鼓唱。此外,還有傳統戲曲《花籃戲》、《皮影戲》;說唱《大鼓書》等。

歷史發展

商城火綾子起源於漢代,興盛於唐代,清乾隆年間商城境內最興盛。火綾子演出動作瀟灑大方,情節詼諧風趣,具有較高的文化內涵和研究價值,

..

是被省政府第一批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保護項目之一,目前又被省政府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足以顯示它的寶貴价值。為了完成這次申報工作,商城縣文化局組織召開6次業務人員和全縣民間骨幹藝人會議,將任務分解到組,責任到人。為了把商城原生態舞蹈《杈傘》挖掘出來,攝製組成員不辭勞苦,兵分四路,深入東西南北16鄉鎮,採訪了商城民間藝人36位,錄製了商城民間舞蹈杈傘表演隊表演的節目20多個,真正把商城民間舞蹈杈傘的精華展現出來。商城映山紅杈傘表演隊,都是些離退休的老同志,她們對火綾子的發展與傳承,表現出了無私奉獻和犧牲精神,他們不計報酬,不講價錢,在挖掘整理中她們連續排練10多個日日夜夜,她們中間有的累病了,有的父母生病,仍然堅持工作,從沒叫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在84歲民間老藝人李家財親自指導下,完成了杈傘表演一系列高難動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立下汗馬功勞。

來歷、形式、藝術特點

自商城《火綾子》(杈傘、圍燈)被河南省列為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來,為了紮實做好這項工作,商城縣文化局高度重視,將此項工作列入全局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

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高速度、高質量地完成申報任務,受到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好評。商城火綾子(杈傘、圍燈),是商城獨具特色的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它起源於漢代,興盛於唐代,清乾隆年間商城境內最興盛。演出動作瀟灑大方,情節詼諧風趣,具有較高的文化內涵和研究價值,是被省政府第一批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保護項目之一,這次被省政府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足以顯示它的寶貴价值。為了完成這次申報工作,文化局組織召開6次業務人員和全縣民間骨幹藝人會議,將任務分解到組,責任到人。為了把商城原生態舞蹈《杈傘》挖掘出來,攝製組成員不辭勞苦,兵分四路,深入東西南北16鄉鎮,採訪了商城民間藝人36位,錄製了商城民間舞蹈杈傘表演隊表演的節目20多個,真正把商城民間舞蹈杈傘的精華展現出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商城映山紅杈傘表演隊,這些離退休的老同志,表現出了無私奉獻和犧牲精神,他們不計報酬,不講價錢,連續排練10多個日日夜夜,她們中間有的累病了,有的父母生病,仍然堅持工作,從沒叫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在84歲民間老藝人李家財親自指導下,完成了杈傘表演一系列高難動作,為這次申報工作立下汗馬功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