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鄉村與聚落
其聯繫整個聚落的紐帶往往都是同姓血緣!因而這種氏族與村落之間的特殊關係便在歷史長河的迴轉中誕生了許多附帶著各種感情色彩的故事,若進一步探究這些故事相對於華夏其它地方的獨特所在的話,那就與潮汕平原的特殊地理區位有關而了:潮汕平原三面環山,一面向海,交通的閉塞對使這裡自成一片天地,所謂“潮汕大地,省尾國腳”,山高皇帝遠的年代和藍色海洋的遼闊與雄壯賦予了潮汕人獨特的個性,而獨具魅力的潮汕文化正是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回歸到氏族問題上,在潮汕地區長大的孩子小時候對類似於“陳林蔡,天下半”(“蔡”字潮語韻腳與“半”的韻腳聽起來很接近)、“澄海陳半縣”、“普寧陳半縣”、“揭陽林半縣”、“饒平黃半縣” 等等關於個別姓氏獨霸地區的號子會非常耳熟,這些說法雖與現實相去甚遠,但也從側面反應出舊時的一些現象:一、過去的潮汕人雖然外出者眾多,但多以海外為主,因而對中國其它地區特別是北方地區了解甚少;二、人口強勢地區往往讓人會在有意識的傳播一些觀點,而這些觀點的緣由並非有意杜撰,它們之所以會產生便是與那連綿數里的同姓大聚落、同一地區有多個同姓大聚落有著密切。因此,關於鄉村與姓氏的相互關係,下面將做進一步分析:
潮汕姓氏
由於詞條篇幅有限,故而第一部分內容——潮汕姓氏,請點擊連結潮汕姓氏閱讀。
潮汕村莊——血脈連成的聚落
同宗聚族而居——集群式居住帶
本來,聚族而居是構成中國古代宗法社會的要素,沒有族,何來宗,哪來法?但是我們發現,把這種聚族而居的模式推向極致的不是在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而是在福建、廣東等南方省份。我們只要到黃河流域去採風或旅遊,就會發現,那裡的村莊多以小村落為主,一般是十幾戶幾十戶上百戶,千人以上的村莊已屬大村。究其原因,是這些地區自古代直至現代,長期成為兵家爭奪之地,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災荒之苦所造成的,百姓很難較長期的和較安定的居住於同一個地方,同一座村落,逃難與處遷成為家常便飯。因此,形成村莊雖古老人口卻稀少,且村民來自四面八方,多姓雜居。潮汕地區雖也有多姓雜居的村莊,但其主體還是一姓聚族而居,或以一姓為主,伴住其它姓氏。這在前文已所有論述,那潮汕地區聚族而居現象更甚於中原地區主要便是以下幾個原因了:
一,明代以後,潮汕農村相對而言,比較安定;
二,南遷移民有宗族認同感,到了某一遷移地,習慣於靠攏同宗同族;
三,人口少的姓氏改姓依附人口多的姓氏,希冀得到庇護;
四,潮汕地區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易於生存,人口發展較快。
這樣,一正一反,就造成了潮汕地區廣大農村,尤其是平原地區,大多是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而且很多不是小村小寨,而是動輒上千人幾千人甚至上萬人的大村落,而且這上千人幾千人上萬人的大鄉村同姓聚居是普遍現象。因此,在潮汕地區,人們提起某個地區時,便會如前文所舉的一些例子:往往會在地名上面冠上某個姓氏,如潮州的東津劉;普寧的洪陽方、果隴莊;惠來的周田黃;澄海的銀砂陳、壩頭王;潮陽的上堡張、金浦鄭;饒平的高堂吳;揭陽的洋淇楊、京岡孫;揭西的鴻江候、錢坑林等等不勝枚,另外在潮北一帶還流傳著“劉隴劉,郭隴郭,薛隴薛”之類的口頭禪。有趣的是,一姓占主導地位的大鄉村,對居住村裡的弱小群體,反沒有恃強凌弱的現象。不單沒有,對居住在村子裡間或有一兩戶三幾戶外姓人居住,反受到諸多照顧。如人口超萬人的澄海隆城張氏,就長期居住著一兩戶姓楊的,他們的祠堂里,既崇祀張氏入潮始祖,同時也有楊姓人的祖宗神主。據傳說,這是取吉祥和諧之意(根據潮汕諧音張楊即“張樣”,因潮汕土語中有一說法叫“有樣張”,意思是有辦法,有路子,能成功的;反之,“無樣張”就不大好了。所以,不知什麼時候起,也不知什麼人提議,凡有張姓聚居村落者,必羅置一兩戶楊姓人家來居住,並善待之,以取“有樣(楊)張”的吉祥兆頭。)往深層次分析,卻是體現了中國人“不欺弱小”的傳統美德和古求人追求和諧合的哲理觀念。
我們說潮汕地區的各個姓氏把聚族而居的傳統觀念推向了極致,是說在潮汕地區,由於它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環境,在以聚族而居的村落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向外擴張了,發展了,形成集群式的居住帶,這種形態實在值得一書。我們的中原先民一路南遷,渡黃河,過長江,進江西,入福建,而後入粵入潮。一路上有的零星四散,有的集體順利到達,零星四散的到達目的地之後又想方設法重新團聚,集體到達的又歡歡喜喜分散,各各分頭創業創鄉,一切看起來是那樣井然有序。相對的團聚與相對的分散,是潮汕姓氏的基本布局,只要你手頭有一頁潮汕姓氏圖冊,你就可以發現,那一帶,大部份是黃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這一片,則是林姓人的居住區域……但他們又不是密密麻麻擠在一起,而是錯落有致如棋局……這一切,是長期的,在有意識與無意識之間形成的,這一切,靠的就是就是氏族內部那種已經成為潛意識的凝聚力在起作用。這種精神,這種凝聚力,恐怕世界上恐怕只有中華民族才能做到。這種現象不能說僅存在於潮汕,但由於潮汕地區人口密度相當的高,1987年達到884人/平方公里,(現在已不只這個數字)為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因此,在全國其它幾個村落皆為一姓,加起來也不過幾百人、千把人,超過萬人的極為罕見。而在潮汕地區,尤其是在潮汕的平原地區,萬人村已不成為新聞。如在面積狹小的澄海,萬人以上的自然村就有23個(包括6個準萬人村),在稍大一些的潮陽和普寧就達到各了81個(包括11個準萬人鄉)、60個(包括9個準萬人鄉),而潮普兩地上兩萬人的鄉也非舉止可數,其中潮陽兩萬人大鄉達14個,三萬人以上的達8個;普寧兩萬人大鄉則達9個之多,由於一村人口過多,不得不一分為二,分為三,甚至更多。如潮州磷溪鎮的溪口村,原來是個大自然村,全自然村人口皆姓劉。由於人多村大,現在已分為溪口一到溪口八共八個行政村,整個溪口自然村人口達2萬以上。這還不奇,更奇的是潮陽的金浦街道,是簡直就是一個“鄭鎮”,其中居住著1萬人以上的管理區就有5個,,還有幾個管理區或居委會(其實就是自然村)姓鄭人家也是6、7千,3、5千不等沙隴鎮也有3個自然村居住著1萬以上的鄭姓人,還有5千人以下,1千人以上的村落也近10個。難怪潮陽鄭姓人家取代了林氏,位居潮陽第二。這種情況比比皆是。澄海有個溪南鎮,1985年進行人口普查時,全鎮總人口6萬多人,而姓陳的卻近5萬之眾!原因是在全鎮的21個自然村中,有13個自然村是陳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俗稱“金砂13鄉陳氏”,其它的村落也不少陳姓人和他姓混居。在饒平的三饒鎮一帶,有30多個黃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錯落有致的鋪開在山山嶺嶺和平洋之間,連成一個黃姓人集中居住的片區,每個村落雖人數不等,但這個集團式居住帶的總面積在潮汕地區卻可堪稱首位,其總人數也在10萬人以上。在揭陽,素有“林半縣”之稱,說明揭陽林姓人口眾多,1984年的統計是近16萬,占全縣總人口的12%,其林姓人聚聚族而居的村落不單同樣眾多,共有幾十個村在揭陽這塊“臥鯉形”的地域上創鄉立籍,繁衍後代,形成了一個林姓人密集的居住帶,而且歷史悠久,古諺有“未有揭陽縣,先有高美林”的說法。
對這種文化現象,不知在全國可否稱之為“絕無僅有”?最少也是極為罕見。這種十幾個村、幾十十個村、幾萬人、十幾萬人集群式的中居住於某一地域,其形成的原因,有其宗法的,有其經濟的,也跟潮汕地區的人口密度過高有關。應該承認,這種一村一姓聚族而居,世世代代生於斯,長於斯,歌於斯也哭於斯的現象,是一把雙刃劍,有其利也有其弊,這後文會稍作剖析。
名村源於此
潮汕鄉村中有些萬人以下的中小村落名氣能夠大於某些上萬人但卻缺乏閃光點的大聚落,這些較小鄉村知名度很高基本上與一些超級大鄉一樣具備以下某些特點:
一、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源地或該文化遺產的發揚地!如普寧鹹寮村,因為英歌舞出眾;又如創立潮劇“中正順”戲班的澄海鳳窖村,再有如“豎燈竿,掛彩鳳”揭陽龍砂古村,同樣民俗獨特的還有如澄海冠山村的“賽大豬”、 普寧石橋頭獨特而盛大的元宵夜遊神(即“營老爺”)、澄海塗城正月十九的“鬥雞”;
二、過去曾經輝煌,有遺蹟保存,如古建築林立的潮州呈陽岡、澄海前美村、潮州龍湖寨、洪陽德安里、揭西錢坑寨、潮州象埔寨、饒平所城道韻樓等;
三、一些出名的歷史事件曾發生在此,因而在故事被搬上各大傳播媒介的時候,村名便也被帶了進去,如普寧南婆城:祥興一年(1278)宋帝昺戰敗南逃,於此建“南方新城”,稱“南城”,後因宋帝昺臥地“沉蝕”而改稱“南婆城”(當然該地出名也與出產諸多名人有莫大關係:從這裡走出了如原國家廣電部秘書長孔邁、原外交部部長助理孔泉等等、再有如清朝初年鄭成功餘部屠殺澄海鷗汀寨、因1969年那場兇惡無情的VIOLA大颱風而出名的龍湖“牛田洋”、因“楊德義賣劍”而出名的饒平大港村、因何婆賣客家擂茶而出名的揭西南關、因建有“八氏宗祠”而聞名潮汕的饒平上港鄉等等不勝枚舉
四、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如普寧馬柵公村(又稱馬柵村),出自該村的名人有如我國第一個新聞學刊的創辦人黃天鵬;世界鐘錶大王、泰國首富黃子明;華人巨商羅志清;法國潮州會館首屆會長、現任法國潮州會館名譽會長、潮人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中國暨南大學海外聯誼會顧問、華人巨富黃擎天等人,再有如近代以來湧現出抗英功臣許祥光,辛亥革命元勛許崇智,學政名士許夢榜,革命先驅許倬,農民領袖許懷仁,魯迅先生的夫人許廣平,著名教育家、中山大學前校長許崇清等名人的汕頭溝南許地!
五、承自然之福,風光迷人如饒平青嵐村的冰臼景觀、饒平萬山紅(綠島旅遊山莊)、南澳深澳漁村(海山漁村)、京溪園粗坑村、仙城深溪鄉……
六、戰略要地,首要者當推素有“潮汕屏障,閩粵咽喉”之稱的南澳島,其曾同屬閩粵兩地共管,海島上的“四澳”——雲澳、深奧、隆澳、青澳皆各具發展、戰略特點,另有:扼守榕江要道的潮陽石井、潮普惠三大南山紅色根據地指揮中心的普寧錫坑、潮汕海陸著名軍事要塞——惠來靖海所、資深衛、潮陽紅色故土深溪鄉、南下潮汕平原的必下之地鳳凰康美、攻占潮州府的兵家必爭饒平瀛洲等等
七、經濟繁榮穩定,社會和諧發展,人民生活殷實,如工業強村潮南峽山村、陳店草尾村、谷饒上堡村、占隴占陳村、生態村洪陽岐崗村、燎原泥溝村、井都詩家村等,另外饒平新豐的葵坑鄉雖經濟一般,但社會安定、和諧,村里包括教育、醫療、養老等基礎建設均來自民間,特別是“葵坑同鄉會”的支持,村籍同胞們人人獻愛心資助這個客家大村的建設,政務投資又公開公正!人民安居樂業,禮尚往來、奮發進取!這一點十分值得稱道!
八、土著特產,來自於大自然的,如潮州後隴紅番薯、潮州鳳凰單叢、普寧梅林的青梅、揭西鳳湖的橄欖、揭陽鄒堂的青皮梨、潮州樟林的林檎、潮陽內輋烏酥楊梅等源於潮汕人的“精巧細作”的如潮汕特產之普寧光南村的豆乾、潮州庵埠文里的九制陳皮、潮州意溪的烙餅、普寧南陽鄉的烏橄欖、潮陽仙門城束沙、普寧大長隴南塘、、饒平萊蕪的紫菜、饒平三饒香米、龍湖蓬中的橄欖菜和鹹菜皇等等數不勝數。
大小聚落名稱由來
先民根據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條件等方面情況,選址創村、定居。形成聚落,始命村名。這些村名,是歷史的化石,蘊含著豐富的自然、人文信息和興廢、演變的歷史,在這當中不乏生動有趣的故事,查看請點擊超連結:潮汕鄉村趣談。
以下便是潮汕地區地名由因的主要概括(當然還有其它原因)
(一)棄俗從雅類地名
所謂“棄俗從雅”,此類地名,俯拾皆是,如潮安縣“下尾”村,寫作“華美”。“華美”兩字,在潮汕十分典型,幾乎大部分口語叫“下×”或“×下”的地名,潮汕地區不少都寫成“華×”或“×華”。“尾”則寫成“美”。除“華美”之外,澄海市“下布村”寫成“華富村”,“下窖”曾寫作“華窖”,“下埔”寫作“華埠”,“埔尾”寫作“埔美”,“尾埭”寫成“美埭”,“埭尾”寫作“岱美”,“隴尾”寫成“龍美”,“趕尾”寫作“冠美”等。
澄城西南面有“嶺亭”,舊名“嶺頂”。城東有“山家”村,或稱“山坑”,但寫作“仙居村”。
南澳有“霞飛嶼”,原名“蝦尾嶼”,因島形似蝦尾而得名。後用諧音法作“霞飛”。朝霞晚霞,飄然欲飛,何其雅也!
(二)人物事件類地名
因人物或事件而得名的地名,這裡指那些確實有可靠材料可證實的、跟某些人物和歷史事件有關係的地名,與下面要談的第三類歷史傳說類地名有明顯的不同。
澄海蓮上鎮南徽村,今屬蓮上鎮,原有北李、北朱兩村。1943年合併,取北李祖宗“南山公”之“南”,北朱祖宗“徽國公”之“徽”合稱之為“南徽”。“建陽村”村民多姓陳,舊稱“陳厝”,1938年取其始祖建陽公之名而改稱“建陽”。南澳隆澳鄉有“紅山十六村”。解放初期,東山大隊在紅山仔建農場,並組織了16位青年婦女到此安營紮寨,稱“紅山十六姑娘”,後簡稱此地為“紅山十六”。
(三)歷史傳說類地名
歷史傳說類地名指那些與歷史傳說有關、但又無史志可證實的地名。這些地名的命名起源,不一定很可靠,但通常有方誌或口碑記述了傳說,故也姑且立為一類考之。
澄海蓮下鎮有“槐澤村”,相傳宋代已有王姓居住,舊稱“上王”。村人都有“王?手植之槐於庭,其後代顯貴”的傳說,故取“槐庭遺澤”之義,於1938年改“上王”為“槐澤”。
(四)土特產類地名
所謂土特產類地名,即因當地出產的聞名遐邇的土特產(諸如礦產、動物、植物之類)而叫開了名兒。
汕頭市潮陽區雷嶺鎮有茶園村,始建於明泰昌元年(1620),周圍遍植油茶樹,所以稱為“茶園村”。
(五)標誌性建築類地名
所謂標誌性建築,即在當地遠近聞名的建築物,不少地名因這些建築物而起。最典型的是汕頭的“媽嶼”,因島上有“媽宮”(即天后娘娘廟)而得名。此外還如:
又如普寧市石橋頭,由於明末建村初期,鄉的東頭有一石橋,故而改名“石橋頭”
大族足跡——大鄉的腳印
萬人鄉的兩個辨別標準:
本詞條所講述大鄉村除了包括類似石橋頭、大長隴、上堡、峽山這一類的超大型管區及興歸、鳳崗等規模近鎮的居委,還包括一些曾經和興歸、石橋頭等同屬鄉村但現今已被分割成若干管區或居委的古村落,它們都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今日雖已被形式上被切散,但因血緣或歷史上的其它原因仍舊緊緊團結在一塊,這一類的古村包括橋柱、瀛洲、南陽、樟林等超大型聚落,它們和現今仍保留單一管區的大型古聚落應屬同一類別的,現今就它們歸類的原因做個概括:
1、因似鳳湖、垾塘、黃隆、梅花等地舊時與其它聚落一樣屬行政鄉級(相當於鎮),但在後來逐漸取消行政鄉級並以管區一詞取代的改革中,為便於行政管理或其它各種原因被分割成若干個管區,這類變化往往是近半個世紀內造成的;
2、一些歷史久遠的古鄉雖已幾經歷史變革的割裂,但除了易名、行政改制、改轄、分管等表面原因外,其內部至今仍完整保持原有概貌且具備原有凝聚力的鄉,其實體仍基本保持原狀,那么它雖經過歲月沖刷,但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鄉”,這一類鄉的變革歷史則一般已超過50年,甚至是上百年,其從行政制度的改革結果上看是:古鄉已經被肢解的湊不齊方塊了,但細來一看或實地深入了解、親身體會一番,才知道其以同宗姓氏為紐帶的血脈關係仍緊密牽引著這些古老鄉村,諸如此類的典型有如揭陽的“洋淇鄉”,洋淇創村於南宋年間,其原有十八鄉幾經分合,現今由四個管區組成,而其中的溝邊管區和埔上管區除了包括洋淇鄉原有的四個自然村外,
還包含了非洋淇鄉的自然村(都是外姓)。再又如潮州的東津鄉,東津初名東湖,因古時潮州城上水門江邊有一渡口,俗稱“津上”,江東相對的渡頭稱“東津”,於是久而久之得名,1952年按地段分析為上津、中津、下津三個管區,今上津、中津屬意溪鎮,下津屬橋東街道,一個鄉被分割在兩個鎮裡,政治上的分治便會在鄉內部造成一定的離心影響!再有如一些古鄉由於一些帶有重要元素的名稱注入,使得原有名字被人們淡忘,久而久之便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這一類的有如普寧的洪陽城,洪陽是方姓聚集地,建村於南宋年間,其原名是厚嶼,但由於明朝時期在潮陽縣西境闢地建立了普寧縣,並在隨後選址厚嶼作為縣城,又因厚嶼在洪山以南故而改名洪陽,因而人們在談及此地時便常常是:“縣城”、“洪陽城”或“洪陽”,所以厚嶼一詞便很早的消失在了人們的言談中。(地方易名往往會給社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在眾多中最糟糕的便是“切割歷史”!這是我們所不願意看到的,因而“土特產”還是原滋原味的好,新出土或剛出爐都應是最受歡迎的,沒有必要在送進口之前加以包裝潤色,“包了又拆”麻煩是一回事,但若久後若變味那就得不償失了)
其實大多數古老鄉村仍保留著其原有凝聚狀態,這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潮陽南陽鄉了,當然也有些由於地域面積闊得太大,已有了“內環、外環”的模糊你確定跡象,如橋柱鄉,橋柱鄉作為潮汕地區人口最多的“古鄉”,至今仍有5~7萬的人口,這個龐大人口數量與潮汕地區許多山區鎮相比都要大得多,但由於“有幾個管區算是橋柱的”這一問題一直沒有確切定論,因而該鄉一個的人口數據便很無法確定,根據當地老一輩的說法,當地人將橋柱分成了內橋柱和外橋柱,內橋柱以西樓和新寮兩個管區為核心分別設立了“橋柱中學”和“偉群中學”供“內橋柱”七個管區(即西樓、新寮、舊地、埔柵、杉鋪、四德、洪厝寨)學童上學,內橋柱外的管區則不屬於其指定準入學戶口。
因而橋柱的定義應指內橋柱!另外內部更為複雜的澄海樟林鄉便顯得很棘手了,樟林鄉創立於明朝初期,其孕育了潮人的海外神話,有著輝煌的過去,但在其經歷了繁盛和衰落的過程中,政治體制變化大是一方面,而其人口來往遷徙複雜,聚落變化也大,因而現今也很難劃定一個與歷史完全重合的樟林古鄉!
潮汕地區大鄉分布情況
潮汕的萬人聚落都是有著一定歷史積澱的古老鄉村,然而遍觀整個潮汕平原,其區域分布上又有著一定的差異:從量來說,303個大鄉村在潮汕五大平原的分布情況是:面積最大的韓江平原(湘橋、潮安、澄海、龍湖、金平)超級大村僅有59個,而土壤最肥沃的的榕江平原(主要是揭陽、揭西、普寧北部六鎮、潮陽北部四鎮)也僅占72個,人口最密集的練江平原(主要是潮陽大部和普寧東部)占據118個,規模較小且面積相當的黃岡河平原(饒平大部)與龍江平原(惠來西部)則分別占16個,,非五大平原的總計19個,這種微妙差別主要由兩個原因造成:
1類比來看,中國北方特別是黃河的陝西、山西、河南一帶是中華民族個姓氏的發源地,更是歷來人口密集地區,但其現今萬人大聚落稀少是歷史上多次戰亂絞殺的結果,故而潮汕地區開發較早、古時人口最為密集的韓榕兩大平原及黃岡河一帶萬人大聚落相比於潮普大地的練江平原少便仿似此,這也正是北潮汕地區許多村落創建於宋元甚至是唐朝時期,現今卻人口不多、而南潮汕地區一些村落創建於元末甚至是明中後期人口卻上萬的主要原因所在。
2練江平原歷來得農業、漁業兩大有力補給,得平原之利,又兼有山海之勝,古潮陽縣(包括現今普寧大部、惠來東部)農漁業都十分發達,生存環境相比於一早就被定下生產框架的被潮汕要相對優越,有一定的拓展空間!另外從萬人大鄉內部人數來說,人口上兩萬的超級大鄉潮汕地區61個,南潮汕占32個,北潮汕占29個;而三萬以上南潮汕卻占據了19箇中的12個,這便是其環境較好又得意穩定髮簪、休養生息的結果,當然論及鄉里史話,南潮汕來得就要少一些,所以潮劇里許多有關潮汕地區的故事有時會涉及大鄉里的,但故事往往發生在北潮汕地區,這也便是歷史造成的原因!
附表,潮汕地區大村分布情況:
大鄉性格,在歷史留下的烙印
或許出於潮汕人的天性,在外團結第一,本土內斗本領也不一般,人稠地少的潮汕地區歷來因為爭水土、建祠堂、開道路等問題發生了難以計數的“械鬥”事件,而有意思的是,這些“械鬥事件”往往集中分布在單姓的超級大鄉里之間、或兩姓不相伯仲的大鄉內部!而“大鄉里”的另外兩種情況:多姓聚居且實力相當或一姓獨大的鄉村則相對和諧得多!當然,這後兩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一、多姓聚居所表現出來的是實實在在的和諧,原因就在於其內部已形成一個了氏族之間互為制衡的穩定狀態,放大了講,我們可以發現,這種多極狀態正是中國政府所要謀求的,即:和平與發展,構築和諧世界,倡導多極制衡!恰如這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一姓獨大的多姓村的和諧就來得太表面化了:在潮汕地區,許多這類村落里的大姓都有過“霸權主義”傾向,欺凌壓迫是一回事,有不少走極端者還乾脆逼迫小姓們改為自己姓氏,以壯大自身實力!縱觀潮南潮北,陳黃林鄭張等超級大姓的大聚落都有過這類“前科”,今日許多大鄉的單姓來得真不咋地單純!能夠拿來當典型的實在不勝枚舉,以下便舉一例:“生陳死陸”,據東嶺《陸氏家譜》載,陸秀夫第五代裔孫陸惠迪於明朝初年由揭陽之東嶺村遷居到潮陽奉思鄉之西臚(今潮陽西臚鎮),並在此定居下來。至民國初年,因西臚陳姓房界大械鬥,陳姓為壯大勢力,以陸姓乃陳姓之後(陸氏創始人之一陸通是戰國陳完十世孫)為由,鼓動威脅陸姓改陳姓,並立下契約,死後立碑及祭祀仍還原姓,即陸姓,遂有“生陳死陸”之說。至今西臚老寨有“忠貞祖祠”,祀陸秀夫,有“惠迪祖祠”奉祀創祖人陸惠迪。因而西臚鎮有些陳姓乃是陸秀夫之後!
據史載,揭陽的金砂,饒平的瀛洲等地有過多次內斗的經典戰例,而這在亞洲衛視拍的“我來自潮州”和很久以前的悲喜劇“潮州一家人”中,鄉村械鬥可謂是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實大鄉們的戰鬥是很講究戰術的,它們還懂得借鑑歷史戰例,搞連橫、合縱!這一點,在大鄉林立里的潮汕地區可謂是得精彩絕妙!上個世紀初,在人口極為稠密的潮汕地區曾出現過以大塊頭:大長隴、石橋頭、深溪、文光、橫溪等聯合組成的“潮普十八鄉”,這“潮汕十八鄉”個個都是身強體壯,為與其抗衡,相應的便出現了諸如“五十三鄉”等“械鬥聯盟”,其組織形式往往是由一個超級大胖子牽頭指揮,其它中小成員便做好配合,有錢出錢,沒錢出力,沒力了湊個拉拉隊叫喝一下也好,要是某個成員弱小到了這“三無”的境地,那也沒關係,多你一個,我的名號便叫著響亮多了,要能夠湊上個百二來鄉,讓本盟主掛上個“潮汕一百鄉”,那時我吹上個百萬雄師都會有人信的,開起戰來自然也是自信滿滿!當然,小村們沒實力就報個名加入“協會”,然後一聲不吭坐在旁邊靜靜觀戰好了,要是戰火燒到了本土也沒什麼大不了,臨時搬搬家來讓塊地給人家廝打,這一來能體現你的合作精神,二來也可切身體會“孟母三遷”的新鮮滋味!切記不要沒事找事、囂張跋扈就對了,這裡有個大鄉械鬥、小鄉起鬨的反面教材挺有借鑑意義的:練江平原的兩個超級巨無霸曾有過慘烈的械鬥,時間短,但過程卻十分耐人尋味:它不同於其它地方的農具械鬥,那些都是小打小鬧,這無敵雙橋才看不上眼呢,人家要搞就要搞大的,而且要極富創意、速戰速決!橋柱鄉和石橋頭都是創立於元末年間,祖輩傳承下來的田水本已十分清楚,但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個交界地段陳某家和楊某家因為“肥水流向”問題鬧了起來,結果便演變成了一場“雙橋大戰”,石橋頭地域面積相對較橋柱小、人口十分密集,而橋柱地域面積較大、人口分布較散,因而開局時那種傳統式的“鋤頭對田耙”的戰鬥方式有利於石橋頭,石橋頭人只要一聲吆喝,千百大軍就能及時趕到,而橋柱一個煙花上天也要等上半個時辰才能集好人馬,再要是遇上劣質煙火就更麻煩了,所以第一回合石橋頭大勝,這第二回合就不同了,由於石橋頭的房子密密麻麻的連到了雙橋交界地帶,而橋柱的房子則離得較遠,因而橋柱百姓便常常事先集好人馬做好埋伏和部署,分幾處潛伏於交界地帶,待夜黑風高之時大搞夜襲!故而石橋頭百姓受不了這噩夢的煎熬,易攻難守的石橋頭第二回合只能以失敗告終(這石橋頭就有點像後來在越南作戰的美軍,每晚都得提心弔膽的枕戈待旦),呵呵,有意思的事情便在這第二回合出現了:與石橋頭田水相連的流溪村(級別:“中號”)在看到石橋頭的狼狽慘象後,臨時召開“部長級”會議,結果決定放棄中立,全面向與其隔壁的隔壁——橋柱鄉靠攏,積極在各大“聯合鄉”會議上數落石橋頭的不是,然後抓住石橋頭彼時無暇東顧的窮迫,悄悄侵吞一下石橋頭的米糧!當然,這“偷吃”的味道是甜美甚而刺激的,但也是短暫的、後果極其嚴重的!就在流溪村還沒把甜果偷夠的時候,雙橋戰事已經很快進入了第三個回合:這石橋頭雖是方圓百里以內僅有的幾個超級大塊頭,但面對橋柱這個潮汕霸王且地理位置又占據優勢的橋柱,它深知自己耗不起持久戰,但想自動請和卻有失臉面,回頭和“十八大塊頭”的其它兄弟們更不好說話,再有就是明擺出來的“怕戰”姿態會讓隔
壁大小村落以為自己好欺負,往後冒出十來個“流溪”那都是有可能的!於是考慮再三,石橋頭決定軟硬兼施:給橋柱來點狠色,讓其也無心再戰,另一方面則是促成第三方提出和議!於是乎,石橋頭智囊團們翻遍老祖宗楊南柯的《三十六計》終於得到真傳,第三回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火燒橋柱薄弱環節占陳寨(橋柱當時兩大鎮寨之一)、同時又潛入橋柱西樓等地作裡應外合、最後則是將橋柱那個“囂張跋扈”的小朋友——流溪鄉狠狠的教訓了一場——占領流溪村後不打劫不傷人,就叫你們束手就擒後看著我燒貴村的祖祠(石橋頭這招確實狠到了極點,有道是寧可殺不可辱,強大也不是要已這種方式報復人家的);另一方面有意讓同樣是超級大村的盟友發話要求雙方結束戰火、又引來政府調停雙方!最後的結果呢,當然是雙方握手言和了:你石橋頭放火燒了我橋柱1/4的面積,照市場價賠款(據說現在的占陳寨能有那一般規整、氣派還得“感謝”那次重建);你橋柱鄉搞夜襲劫持了我不少婦女兒童和財物,通通歸還!至於那流溪嘛,橋柱說:“我本來就和它不是很熟,你們的恩怨我無意插手”,然後石橋頭就說:“它有膽來找我說說”,這樣一來,大鄉發話,小村們自然也就沒什麼話說,可憐的流溪村也不敢唏噓什麼,只得一旁忍著!於是這片土地又恢復了安寧,雖然這些陳年往事已經被歷史洗刷得一乾二淨了,但怨恨卻要過很久才能過濾乾淨:至今石橋頭和流溪鄉仍舊鮮有婚姻往來……
大鄉與市鎮的關係——大族的悲喜
若說大鎮必定有大鄉,這未免過於唐突,因為類似於身為大鎮、強鎮的陳店、棉湖、鯉湖、池尾、庵埠等就太吃這套,但有些大鎮確實可以說只由幾個大鄉組成;而有些大鎮、強鎮則鮮有或乾脆由幾十個千百來人的村莊組成,這其實與其早期歷史開發有關的,典型的“大鄉雜堆模式”有如揭陽的炮台鎮(十幾萬人的“大炮台”基本上由炮台、埔仔、豐溪、浮岡、石牌、桃山、塘邊這七塊“大磚頭”拼合而成)、普寧的軍埠鎮(十餘萬人的軍埠鎮中,大長隴與石橋頭就占去了軍埠鎮67%的人口,外加隴頭、蓮壇兩個小一碼的“大磚頭”,軍埠鎮其它幾個中小村落便只能在這座十餘萬人的“大廈”里找幾個漏風口塗塗石灰了~)、除這兩例外,彩塘、蓮下、臚崗、和平、兩英、新亨、岐石等地都是此類現象,然而大塊頭們一起搞搞地域壟斷還不算讓人多么驚訝,最讓人嘆為觀止的要數那些地域獨霸——“這塊地盤我全包了,老子就是絕對地王”,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其它地方雖然巨鄉林立,但磚頭們還是分了個青紅黃綠——即:甲鄉王、乙鄉李、丙鄉張,這樣一來,大塊頭們的鎮同其它鎮擠在一塊看上去還是五彩繽紛的,只是大紅大紫了那么一點兒,可是有些鎮便純情了點、專一了些:“一棟十來萬人的“大廈”,鋼筋、水泥、水管、窗戶……,磚塊公司,你全給我包了吧”,於是便有了諸如金浦(鄭95%以上)、灰寨(莊95%以上)、錫場(林70%)、溪南(陳80%)、新溪(謝60%)、曲溪(吳
70%)、三饒(黃70%)、東隴(方60%)等超級大聚落,這些大鄉林立而卻姓氏單一的鎮/街道林立大平原中間便恰似那“萬綠叢中一點紅”,過於醒目了。
大鄉與全鎮的關係,鄉鎮的內部團結,通過現象看本質:
在潮汕地區,能夠動員全鎮民間力量參與節日活動或鎮級項目建設的主要組織往往不是鎮政府,而是由鎮裡僅有的兩三個(關鍵字眼:“僅有”及“兩個或三個”)大鄉牽頭引導,進而協同其它相比之下小得多的村落營造祥和的節日氣氛,在潮汕地區眾多鎮/街道當中,能創造這一“和諧”景象的有如流沙鎮、棉湖鎮、陳店鎮、葵潭鎮、谷饒鎮、楓溪鎮等等,這些鎮的鄉村往往具備這么有一特點:一、有個別“超級”大村落,其它的村落則相比之下小得多;二、這些大村落位於該鎮的中心位置;三、這些大村落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四、全鎮無論大小村落,經濟發展穩定、和諧!在潮汕地區,就此而言最典型的莫過於陳店鎮了,陳店鎮雖是潮汕地區面積最小的鎮之一,但其經濟實力強、村落間聯繫密切、發展和諧穩健,且有著文光鄉、草尾鄉這兩個大鄉里的牽引,鎮級大項目建設便能得到鎮民的理解與支持,因此便得以順利展開!與其極為相似的有如葵潭鎮,商貿活躍的葵潭鎮也是村落眾多,而玄武、長春二村雄立其中,全鎮和諧發展,連成一體!反觀陳店鎮的隔壁鎮軍埠鎮和仙城鎮,差異自然十分明顯,軍埠鎮和陳店鎮同樣是潮汕地區最小的鎮之一,十來萬人口密密麻麻擠在潮汕平原一角,但不同的是,軍埠鎮內部發展極不和諧,軍埠鎮十幾個建制村中,石橋頭、大長隴、蓮壇這三個管區便占據了全鎮7成以上人口,而其中最大的兩個超級大村大長隴和石橋頭則分別居於該鎮南北兩極,鎮中心則設立於該鎮西北部地區,鎮中心遠離該鎮經濟發展之最佳區位石橋頭(324國道貫穿石橋頭全境,該村為純平原地區且占隴、陳店這兩大強鎮分布於石橋頭西、東兩側),這樣發展造成的結果是軍埠鎮內部分崩離析:小村寂寞,大村獨立,而曾經是潮普交界中心圩的鎮區則走向了彷徨、沒落;經過歲月的洗刷,“軍埠”的知名度便日漸消淡,鎮各大村的獨立自主便給人造成了許多假象:如大長隴這個全國最大自然村便將位於其隔壁的老鎮區及小村落囊括進自身勢力範圍,造成名副其實的“大長隴,小軍埠”現象,節日活動時包括軍老、軍新在內的周圍各小村便臨時成了大長隴的一份子,而位於“北極”的石橋頭幾次申請成為鎮中心沒有成功且得不到上級重視及財政支持,便從地理位置上的“遠離老鎮區”到幾近脫離“鎮”的“無政府狀態”,於是乎,對石橋頭不是很熟的人,便往往會誤以為石橋頭是一個鎮或認為石橋頭屬陳店鎮或占隴鎮,而另一個同姓大聚落——隴頭鄉則因全鄉五個管區與占隴鎮區連成一體且帶著個“隴”字頭,這樣一來,莫說外地人,連許多本地人都以為隴頭鄉就是占隴之頭——即占隴鎮的一部分(事實上隴頭百姓已基本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占隴人”了),長此發展下去,以下這一切成為事實便只是一小段時間的問題:“遠軍埠,親占隴”的隴頭鄉(占軍埠鎮人口12%)併入占
鎮、“迷茫、困惑與彷徨”的石橋頭鄉(站軍埠鎮人口27%)脫離軍埠鎮,與周邊其它村落協調組合成為一個新鎮/街道辦、“獨鎮難果”的大長隴(站軍埠鎮人口31%)與其它自然村各自就近併入周邊鎮/街道……,而“軍埠鎮”甚至“軍埠”這一稱謂便將成為永遠的過去!縱觀全國,會被其它鎮/街道吞併的往往都是些小鎮、弱鎮,而像軍埠這一類人多地少且具備一定實力的鎮會被吞併則只能說是上級決策失誤、內部矛盾長久懸而未決的結果,另外在這個矛盾上升的過程中從現象上我們可以看出其“大村小鎮”,而內部的表現則是某些村幹部獨大專權,買賣民財!無政府狀態也就因此養肥了一些自以為“山高皇帝遠”的地方惡霸!在潮汕地區存在類似“散鎮危機”的還有諸如梅塘、仙城、靖海、壩頭、歧石、曲溪、燎原、鳳江、浮洋、三饒等鎮!
故而,在上萬人或準萬人大村落星羅密布的潮汕地區,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從追求效益、服務長遠的根本出發,大村落與鎮的調整發展是上級決策者們所需深思的問題!
大鄉內部發展模式的優劣所在
無論是大鄉小村,潮汕地區的鄉村多多少少都有這些村級機構(或兼有或單有):居委會、長老會或理事會。一村之中若有一個較大規模的居委會便說明該地已基本實現城鎮化,而長老會或理事會仍占主導地位則說明該地發展還趨向於傳統,另外,越大的鄉,要處理好教育、醫療、休閒、養老、集市或是商業街是件很棘手的事,有時候由於規劃、資金、上級政策等問題使人力不從心,但還好,越大的鄉村,村名的凝聚力基本會越發的大,而且還有一個好處——鮮有貪污腐敗現象,因為潮汕地區的貪污村長一般出現在小村,越大的鄉就越不可能出現鄉長吃大的情況,畢竟越多方面約束著,潮汕地區各村各鎮不乏商政等各界巨人,若某村長想以一人之力吞萬人之地那便只能是痴心妄想。那大鄉落應當怎樣建
設好自己的家園呢?由於大鄉落有足夠讓自己大展藍圖的土地、人力等資源,因而放眼長遠,規劃好住宅小區、古寨、道路、水道、學校、文化宮、市場、廣場、體育場、醫院、工業區等公共設施,充分利用好每一片土地,注重衛生環保、充分調動起村民積極性,做到全民動身、民自做主便是重中之重,在與此同時爭取上級政府(包括省、市、鎮)大力支持也是非常關鍵的,相信不久的將來潮汕地區也能出現類似於江陰華西村、鳳陽小崗村等飲譽海內外的和諧新農村!相信,潮汕也會走出“天下第一村”,相信,未來不是夢!總之,潮汕的光榮與夢想需籍廣大潮人奮發圖強,開拓進取!【曦玥.寒】
潮汕地區萬人大聚落表單
1潮汕地區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普寧市洪陽鎮(洪陽中心五村)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
廣東首批古村落(全省27個):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普寧市洪陽鎮德安里,潮安縣龍湖鎮龍湖寨,澄海區蓮下鎮程洋岡村,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
廣東省第二批古村落(全省37個):普寧市燎原鎮泥溝村,潮陽區貴嶼鎮南陽古村,潮安縣古巷鎮象埔寨,澄海區隆都鎮龍美村,潮安縣鳳凰鎮後河村,揭陽市漁湖鎮長美村,潮安縣古巷鎮孚中村,潮安縣文祠鎮李工坑村
廣東省經濟十強村(全省10個):潮南區峽山村,潮陽區上堡村
2潮汕地區303個萬人村落名單連結:潮汕古村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