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概況
孚中村位於潮州市潮安區古巷鎮東部,距離鎮政府所在地2公里,東面與湘橋區大園、西塘兩村以溪為界,西面與福慶村接壤,南面與楓溪長美兩村相鄰,北面與潮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相連。全村地域面積約4平方公里。原有耕地面積2367畝,潮州市政府征地947畝,現存1420畝。山地果林場面積3336畝。至2005年底,全村農業人口7480人。
歷代沿革概況
南宋、元、明、清(1127-1911)時期,孚中村隸屬於海陽縣歸仁都。民國時期,因海陽縣於1914年改名為潮安縣,孚中村隸屬於潮安縣仁和區。1949—1956年隸屬於潮安縣二區。1956-1958年隸屬於古巷鄉。1958—1968年隸屬於古巷人民公社稱為孚中大隊。1961年孚中大隊析為孚一大隊、孚二大隊、孚三大隊。1963年合併為孚中大隊。1968-1980年改稱為孚中大隊革命委員會。1981-1983年改稱為孚中大隊管理委員會。1983-1986年改稱為孚中鄉人民政府。1987—1989年改稱為孚中村管理委員會。1990—1999年改稱為孚中管理區。1999年以後改稱為孚中村村民委員會。
人文地理概況
孚中村位於洋鐵岑後壁山末端象埔之東,故當地俗稱為埔東村。因潮安縣境內有三處埔東村,故雅名為孚中村。全村地形屬於低矮丘陵山埔,人文地理稱為浸水龍鬚狀。全村由大鄉、北厝、孚梓寨和饒埔四個自然村組成。人文地理稱:大鄉自然村是全村地龍之首,孚梓寨和饒埔兩個自然村是左龍鬚,北厝自然村是右龍鬚。大鄉自然村的寨門、大宗祠和大型建築物座西向東,孚梓寨自然村大型建築物座北向南朝龍首,北厝自然村大型建築物座南向北朝龍首,人文地理稱孚中村是金交椅格局。
人文歷史概況
自從南宋(1127~1279)時期以來,在孚中村這片約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後居住韋、黃、郭、盧、吳、衛、姚、袁、胡、張、洪、楊、鄭、林、余等姓氏,是一個多姓氏聚居的村莊。各姓氏和睦相處,各自謀求發展。據孚中《黃氏族譜》記載,孚中村黃氏祖籍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涵頭鄉,初世祖隆文公(1265~1328)是一個秀才,青年時候因胞兄出任海陽縣尉而來潮州孚中韋厝教書。因教書質量很高,韋氏鄉親一個以女嫁給先生,讓先生永遠留在韋厝教書:隆文公娶韋氏之後,定居北厝自然村黃厝圍。傳至五世祖若人公是一個秀才,對人文地理略曉一二,深知孚中村龍首在大鄉,遂買地建宅,遷創大鄉寨內,黃姓人口出現大增長。孚中寨的興建,緊接黃氏大宗祠、長房宗祠、四房祖祠的建成,黃姓出了十個舉人和一個武狀元,令全村各姓氏紛紛外遷他鄉,另謀發展。韋、袁、林三個姓氏遷居浮洋,姚氏、吳氏遷居楓溪,余氏遷居吉利新鄉(今潮州市體育館附近),郭氏遷居登塘村,鄭氏遷居楓溪。至民國元年(1912),孚中村一統黃姓。
歷代分支繁衍概況
孚中黃氏宗族經過700多年分支繁衍,主村農業戶口7480人,農轉非遷出人口約1500人;孚中老二房自明朝嘉靖遷創大埔縣三河、黃坑、桃花古竹、豐順縣潭江鋪前、留隍庵坑等村人口約1000人;孚中老三房自清朝康熙中期遷創揭陽縣新亨英花村,今人口3000多人。孚中月塘公派遷創鳳塘鎮玉井村,人口600多人。孚中元盛公派遷創東崗村,老四房位義公派遷創鳳塘鎮大埕鳳林村。
精英人才概況
孚中村古代村民崇文尚武,歷代人才輩出。全村歷代舉人11人,10人黃姓,1人袁姓,武狀元1人。由於一部分族譜失傳,10個舉人只知黃標、黃時楊和黃廷棟三人,其餘七人名字欠詳,武狀元黃仁勇記錄完整。民國時期人才有黃文田和黃定中,全村寫入本屆鎮志人物28人。孚中村是一個總人口八千多人的村莊,歷代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善於經營和善於經商的精英人才。全村有數以百計的農民企業家,他們勤勞和智慧創造了2005年產值7.4億的經濟成果,改變了鄉里純農一窮。
文化教育概況
孚中村歷來重視文化教育,1948年,孚中黃氏大家祠重修,黃文田把大宗柯改造成仁和區第三中心國小,結束小學生五,六年寄讀他鄉的歷史。1986年,孚中村建成雙層教學樓的孚中國小,結束38年利用老祠堂做學校的歷史。2002年,村又投資120萬建成一座四層教學樓緩解學校教室不足的局面。全村大學生300人以上。
文史資料概況
全村保存兩本舊族譜手抄本和一本以舊族譜為歷史線索繼承,發展,創新的新編族譜。族譜是一個宗族歷史文化資料的文化載體,準確的族譜為後人研究村史和歷代分支繁衍提供了準確的歷史依據。
歷史文物概況
全村歷史文物有孚中寨(明朝嘉靖1522-1566年間始建)、黃氏大宗祠(1700年始建)、長房宗祠(1746年建)、四房祖祠(1773年建)、達祖公祠(1863年建)、可祖公祠(1905年建)、道祖公廳(1628-1644年間建)、瑞祖公廳(1851~1861年間建)、狀元第(1797年建)、狀元石獅(1797年建)、科舉旗桿群(20副舉人旗桿、2副狀元旗桿)。近15年來,全村破舊祠堂全部重修,破舊公廳重修,狀元第自從1942年農曆四月廿八日被日本侵略軍燒毀後,破爛63年後重修復原,只有旗桿群尚未修復,其餘歷史文物重現昔日輝煌。
文化活動概況
新中國成立後,孚中村潮樂愛好者組織潮劇社,開展文化娛樂活動。潮劇社開頭演唱潮曲,表演短劇,後來發展至演潮劇《掃紗窗》、《愁龍苦鳳)等傳統戲。1968~1978年企業文化宣傳隊,演出一些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2008年後組織潮樂社,由鄉里一批愛好者自願參加,參加者熱情捐資作活動費用,村政撥部分資金資助,農民企業家捐資贊助,過年過節表演潮樂潮曲,平時每星期定期兩夜集中練習,樂曲之聲在鄉里迴響。鄉里組織潮州大鑼鼓隊,春節期間向村民拜年。全村籃球場10個.逢年過節都組織籃球比賽。2007年,建成孚中文化廣場,每年舉行一次潮汕三市潮曲票友聯誼會。春節期間舉辦燈謎會猜,象棋比賽,潮樂潮曲表演,潮州大鑼鼓隊拜年等活動,豐富農村節日文化生活。
工農業概況
全村耕地面積主要種植水稻、地瓜、花生等農作物。山地面積主要種植松柏、杉、雜木和種植荔枝200畝、橄欖18000棵、潮州柑50畝、鳳梨400畝。“孚中松”定為廣東省良種,自從1970年以後所有松柏籽由當時汕頭地區林業局包購包銷。孚中果林場是古巷鎮農業龍頭企業。全村三高農業主要是華海集團公司和孚中水產有限公司。華海集團公司的前身是華光養鰻場,2001年成立華海集團公司,是一家主要從事於鰻魚及水產品養殖、加工、出口創匯為一體化的外向型國家級農業產業龍頭企業, 2002年和2005年分別被國家農業部授予“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和“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範企業”稱號。
1986年,全村只有1家瓷廠,1家磚瓦廠和1家糧食加工廠,年工業總值50萬元以下。1987年建成瓷二廠,緊接著出現一批私人集資興辦的陶瓷廠、涼果食品加工廠,1989年建成紙箱廠,1997年建成孚中造紙廠,1999年建成烤鰻廠等等。至2005年,全村以陶瓷為主體的工業企業150多家,年工業總產值7.4億元。
基礎設施概況
1986~2005年20年間,全村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方面辦了很多實事。1986年建成孚中國小雙層教學樓,結束了自1948年以來利用二座老祠堂辦學校的歷史。2002年擴建一座四層教學樓,緩解全村適齡兒童和外來工幾百名兒童人學的擁擠局面,兩次建校總投資163萬元。1992年以後連續建設主要村道和工業區通道水泥路面8000米和非水泥路面7000米,主村道和工業區大道配套安裝路燈,總投資95萬元。1994年全村鋪設自來水管,當時設計供水量為15000人口用水,由於工廠用水量和外來民工用水量增長快,自來水供應成問題,2005年安裝接通潮州市區自來水管,設計供水量為30000人口用水的供水管道,兩次水改工程總投資872萬元。2000年由旅港鄉親武狀元黃仁勇第七世孫黃甲輝先生捐資90萬元贈建孚中幼稚園。2002年投資114萬元建成村委會辦公樓。2003年投32萬元在北山果林場建成孚中公墓陵園一期工程,讓已故老人骨灰有安息之地。全村累計投資52萬元建成無害化公廁12座,垃圾坑20處,每天安排專業人士清潔衛生和車輛處理運送垃圾,淨化鄉里環境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