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湖寨

龍湖寨

龍湖寨地處韓江中下游西岸,始建於1000多年前的南宋[中國歷史朝代]年間。明、清為發展的盛期,是潮汕濱海的貿易重鎮,現在仍保存著100多座古建築,堪稱“潮汕古建築博覽”。

基本信息

簡介

據記載,在宋朝後期到明清時代,這裡商賈雲集,經濟繁榮,人文鼎盛。近日,記者專程來到與潮水僅一堤之隔的龍湖寨,一睹這個有著“潮居典範,祠第千家,書香萬代”美譽的古寨的風采——巨寨“三街六巷”曾有五十餘姓聚居。

龍湖寨龍湖寨

走進龍湖寨門,街巷井然有序,祠第無數,庭院深深,而千年老榕樹盤龍錯節隨處可見。 古寨內巷陌縱橫名宅巨祠無數。

古寨的結構很講究,是先人按照九宮八卦修建的,寨中央直街由於形似“龍脊”,加上該寨四周韓江水、池塘湖水環繞,因而稱“龍湖”, 直街東面有三條街,西門有六條巷,形成了“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在街巷中,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賈富紳豪宅100多座,不少有五進、十進之深。

龍湖寨為多姓聚居之地,幫書齋名稱有以姓氏郡望命名的,如黃姓的“江夏家塾”﹑許姓的“高陽家塾”﹑肖姓的“肖氏家齋”.但更多的是由邑紳或進士﹑舉人命名,如“梨花吟館” “讀我書屋”“抱經舍”“雨花精廬”“怡香書室”等等,書齋名字可謂各具意蘊,別有情趣。看來龍湖寨肯定是個尊師重教的地方。

龍湖寨內還有不少人居住,在小巷裡轉來轉去的時候,可以看到不少的機車停在屋前,不過居住在寨內的生活上好像也不太充裕,可能有幾個錢的都已搬走了。

龍虎書齋

方伯第方伯第

在潮州的龍湖鎮至今仍保存著許多明清時期的古建築。較為著名的龍湖寨南北門、姚探花府、方伯第、太卿第、夏氏府(夏雨來故居)、龍湖書院近期成為遊人訪古觀光的好去處。而這裡眾多的書齋遺址同樣引人矚目。

有志稱潮汕過去是家有千金者,必構書齋,雕樑畫棟,綴以池台竹樹。宋代時,注重文化教育的龍湖寨富家大戶更在自己的房舍中設立書齋,聘請學識好的先生(教師)教授自家的子弟。俗稱“一個先生教一個弟子”。至明清時期,龍湖的書齋迅速發展。其中,既有富戶人家設立的,也有以宗族名義創辦的。全盛時全寨書齋數量不少於30處。這些書齋大都環境優美、裝飾漂亮、雕樑畫棟,成為當地教書育人的好地方。

由於龍湖寨為多姓聚居之地,故書齋名稱有以姓氏郡望命名的,如黃姓的“江夏家塾”、許姓的“高陽家塾”、肖姓的“肖民書齋”。但更多的是由邑紳或進士、舉人命名,如“梨花吟館”、“讀我書屋”、“抱經舍”、“雨花精廬”、“怡香書室”等等,書齋名字可謂各具意蘊,別有情趣。此外,各書齋均配以門聯或由名人撰寫的詩詞雕刻。如今尚存的黃姓大夫第“讀我書屋”聯曰:讀史方知司馬筆,我詩不讓杜玲篇。原位於南堤上的“卯橋詩莊”由歲進士許促仙撰聯曰:讀書常至卯,溪漲欲平橋。花樓巷的“蘭亭講易,石室藏書。石喜蘭香,蘭愛石潔。居子相交,不在顏色。”可見那時的書齋里外,處處充溢著濃濃的書香。

過去龍湖寨書齋,大多為男童所設,但也為女子設立的書齋。據記載,明崇貞年間,當地“家資豐盈甲於潮州”的員外郎黃作雨,不僅在自家院落設立書樓,供男童讀書,還於中平巷頭設立了一處女書齋,以供族內小姐們就讀,這在毗鄰村落中尚屬少見。

由於龍湖寨中大量書齋的湧現和龍湖書院(創辦於明時)的創立,使龍湖寨人文薈萃,人才輩出,從這裡走出了一大批名人名家,僅進士、舉人、貢生等多達60多人,其中進士、舉人達53人。其中有北宋探花姚宏中、明朝布政使劉子興、御史夏懋學、詩人黃衍啟等等一大批名人名家。

不少離鄉背井到龍湖寨的書齋執教的先生,為了學子的成長成才,他們嘔心瀝血,默默耗儘自己的一生。在龍湖寨北門旁,仍有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先生祠堂,那就是王侗初先生祠,祠中還有一方《府憲撰給碑記》,這在周邊地區可謂絕無僅有。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龍湖寨尊師重教之風由來已久,且世代相傳。

景點特色

潮安龍湖寨又稱塘湖,經龍湖先民的建設,龍湖寨形成了“三街六巷”的聚落規劃格局,寨中匯聚有數百座宗祠、府第、商宅、宮廟等建築物。至今較完整地保存尚有一百多座,是研究潮州移民文化、商業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大型民居聚落。據記載,在宋朝後期到明清時代,這裡商賈雲集,經濟繁榮,人文鼎盛。巨寨“三街六巷”曾有五十餘姓聚居。

龍湖寨雖歷經千年滄桑之變,但古蹟甚多、風韻猶存,古寨內巷陌縱橫名宅古第巨祠無數。這些古建築,匯集了宋、明、清及民國務時期的“潮式”建築風格。尤其是“方伯第”、“進士第”、“探花府”、“繡衣第”、“許氏宗祠”等民居建築,門廊立面裝飾濃重,精美絕倫,潮味極為濃郁,彰顯了“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的尊貴與氣度。古寨民風古樸純實,舞龍、舞獅、舞鯉魚、舞英歌等民俗盛事,龍湖酥糖、燉糕、毛筆等遠近聞名的特產和傳統的手工藝品,都無一不煥發出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無窮魅力。

古寨由北向南呈帶狀分布,因寨之西、南、北皆池塘,古稱塘湖。面對悠悠韓江,寨外韓江長堤秀景和堤外洲園“龍舟島”秀麗迷人,立於堤上,滿眼碧波綠水,綠草如茵,竹林搖曳,芭蕉滴翠,木棉挺拔,美不勝收,正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古樸與典雅並存,是領略“潮人文化”獨特魅力的絕佳鄉村載體。

景點歷史文化

客巷

在龍湖寨里土生土長的許偉波帶領著記者來到林大欽出生地客巷參觀。據他介紹,客巷原來叫隆慶巷,也曾叫“三貴巷”,因為此巷先後出現了三個大貴人,即組織民眾御倭寇的福建左布政使劉子興、太僕寺卿成子學和狀元林大欽。叫“客巷”則是因為程氏到娘家做客生下狀元林大欽。相傳明朝嘉靖年間,身懷六甲的程氏回娘家參加喜慶活動時,動了胎氣即將臨產,但舊的傳統習慣是出嫁的女子不許在娘家裡生子。迫於無奈,程氏在娘家人臨時在房舍后座灰埕井邊用谷笪圍起來的“產房”里,生下了林大欽。

先有龍湖書院後有女書齋

龍湖寨歷史上以重文崇教著稱,除了建於南宋時期的龍湖書院,全寨書齋數量不少於30處。著名的有“江夏家塾”(黃姓)、“高陽家塾”(許姓)和“梨花吟館”等,它們或為宗族所共有,或為私人所設的私塾,一般還配以雅致的門聯,如黃姓大夫第“讀我書屋”有聯:“讀史方知司馬筆,我詩不讓杜陵篇”。除大量為男童設的書齋外,本地還有為女子設立的私塾。明崇禎年間,

龍湖寨“家資豐盈甲於潮州”的員外郎黃作雨,不僅在自家院落設立書樓,供男童讀書,還於中平巷頭設立了女書齋,供族內小姐們就讀。

龍湖寨北門,還有一座祭先生王侗初的祠堂。明萬曆年間,王侗初於和一謝姓弟子自福建到此開館授徒。由於二人將精力全用在教學上,以至於都沒有子女傳後,他們死後,學生們“哀其無後,而設專祠以祀”,甚至連同王桐初的父親及那位謝姓弟子也一起祭祀。為乾隆年間潮州知府周碩勛特為該祠撰《王生祠記》,對龍湖人這種尊師重教之風大加讚賞。該祠目前已破落不堪,碑記也漫漶不清,剩下的只有後人遙遠的憑弔了。

絕無僅有的“婆祠”、女鬥神繪像

“婆祠”是一座特殊的祠堂,它是清代龍湖巨富黃作雨為紀念他母親周氏而建立的,為一名普通的女性立祠在整個潮汕地區絕無僅有,“婆祠”的大門肚寬達建築物寬度的一半,比例極為張揚,有“闊嘴祠”之稱。“婆祠”建於清康熙年間。康熙初年,66歲的周氏逝世後,黃作雨欲將其母牌位放于氏族宗祠中,卻遭到族人的反對。他們認為,周氏是婢女入妾,地位卑微,不能享有入祠資格,否則壞了祖宗的規矩。

然而,黃作雨不忘生母的養育之恩,毅然斥巨資在其宗族祠堂旁邊,建起了這座比宗族祠堂寬大、氣派的祠堂,以供放其母牌位,一時傳為佳話。

龍湖寨南門有一座天后宮,奇的是天后宮的大門所繪的鬥神並非一般祠宇所見的秦瓊、尉遲恭那樣威風凜凜,而是繪著二位端莊肅穆、和藹慈祥的女性。她們手執如意,身著羅裙。至於為何是女性,卻沒有人能解釋。

阿婆祠

潮州唯一的女祠-阿婆祠是當時龍湖寨的富商黃作雨為其生母周氏所建的祠堂。該祠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占地面積大,用料講究,祠堂的格局為門前廣場的二進,四廳相向,四面八屐,大廳內以四柱通抵,筒斗,大退扇的宮殿形式,大門樓屐下還以倒掛蓮花為裝飾,過去稱這種形式為皇宮建,祠的門樓,門壁的石雕也十分精美。畫面有山有水,有人有物,皆栩栩如生,特別是兩邊牆壁上的松鶴、松鹿,都出自名工巧匠之手,但卻在文革時,遭到很大的破壞。

許氏宗祠

徐氏宗祠徐氏宗祠

許氏宗祠位於下中柵上段,坐西向東,始建於康熙年間,是龍湖寨內最大的祠宇之一,其格局按潮州傳統建築"四點金"並進行擴大而成,布局分為四進,大門,二門廳,其二門為三面門,稱為三山門,三山門的中門也稱鞠躬門,其上額有兩個突出的圓形門簪,稱為"門當",門兩旁有兩個石鼓,稱為"戶對",那或許就是人們所說的"門當戶對"。許氏宗祠行欄大廳的進階都用巨石,其他石柱、梁、棟等用完整的材料鋪滿,它是龍湖寨最為堅固的祠堂,至今還保存得較完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