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秦晉之好 ( qín jìn zhī hǎo )
解 釋:春秋時,秦晉兩國世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
出 處:元·喬夢符《兩世姻緣》:“末將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晉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兼容。”
用 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泛指兩家聯姻
示 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6回:“主公仰慕將軍,欲求令愛為兒婦,永結~。”
近義詞:秦晉之緣、天作之合
反義詞:反目成仇
燈 謎:陝西山西結交情
來歷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各民族處於迅速發展和急劇變革的時代。在這期間,中國各民族以華夏族各諸侯國為中心,經過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爭鬥和融合,奠定了中華民族發展的基礎。“秦晉之好”就是這種融合的典型代表,它不僅僅是華夏族內部聯姻,更反映了當時華夏族與周邊各民族,尤其是戎狄民族的廣泛交流與融合。
當時,秦國和晉國是兩個相鄰的大國。秦國地處今甘肅東部和陝西中部地區,在戎狄中發展壯大。因秦人在和戎狄的交往中融合了戎狄的習俗,因而受到華夏諸國的歧視,被稱之為“秦戎”、“狄秦”等。但經過不懈努力,秦國勢力比較強大,而當時的晉國已經是中原的強國。
秦穆公為了實現霸業,主動與晉國結好。晉獻公於公元前654年將其女兒伯姬嫁給了秦穆公。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秦晉之好”的開端。
後來,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分別逃往他國避難。晉獻公死後,夷吾許以割讓河東五城作為條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順利繼承了王位,稱為晉惠公。但他不僅不履行與秦國的獻城承諾,而且三番五次挑釁秦國邊境。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饑荒,晉惠公派人向秦國求救,秦國不計前嫌提供援助。可是事後晉惠公並未感恩圖報,反而在兩年後趁秦國發生旱災之際,發動大軍進攻秦國。秦穆公派軍與晉戰於韓原,晉軍大敗,晉惠公被俘。晉國被迫割讓河東五城歸秦,同時晉惠公以太子圉入秦為人質才得以脫身回國。太子圉到秦國後,秦穆公為了籠絡他,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他,由此兩國親上加親,秦國歸還了晉國河東五城。秦晉兩國以黃河為界重修舊好。
按理兩國關係應該是很穩固的了。可是當太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晉惠公病重時,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於是就扔下妻子懷贏,一個人偷偷跑回晉國。第二年,晉惠公死後,太子圉就成為晉國君主,這就是晉懷公。從此晉國跟秦國不相往來。
秦穆公聞知此事後大怒,立即決定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還要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他,當時公子重耳尚在國外避難。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護送重耳返回晉國,東渡黃河,占領狐。秦國和重耳的代表在郇會盟和談。晉國同意立重耳為國君,遂入都城絳,公子重耳就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秦晉兩國遂和好如初。
典故
一種:中國在春秋時期,處於諸侯割據的狀態。共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互相征伐,爭奪霸權,採取各種手段來維護各自的利益。他們彼此之間,時而聯合,時而對抗,甚至發生戰爭。當時的秦國地處今天的陝西、甘肅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區,晉國地處今天的山西南部,是兩個相鄰的強國。兩國既相爭奪,又相利用。在那個時期,兩個諸侯國或者兩個大家族通婚聯姻是表示友好聯合的一種重要方式,這種婚姻是帶有政治性質的。秦晉兩國的統治者之間,就出現過多次通婚聯姻的事情。後來,“秦晉之好”逐漸發展為成語。但僅指兩家結親,不一定包含什麼政治內容了。
又一種:書載,秦穆公為求將來做霸主,巴結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後來,晉獻公年邁昏庸,為討好年輕的妃子,要立小兒子為國君繼承人,從而殺死了當時的太子申生。於是,另外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為了活命,分別逃往他國避難。再後來,夷吾的運氣比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幫助,做了晉國國君。但是不久,夷吾就與秦國失和,他忘掉了秦國的恩情,反倒發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不得已割地求饒,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這才將兩國的關係修好。
還有一種:秦穆公與晉文公是春秋時期兩個明君,兩人都很有傳奇色彩。晉文公重耳應該不叫重耳,而應該叫重目,因為他的眼睛有2個瞳孔,和舜帝一樣。秦穆公把自己女兒嫁給重耳,幫助他復國,當時兩國關係好的很!所以後來親家叫“秦晉之好”。
成語辨析
【正音】好:不能讀作“hào”。【辨形】秦:不能寫作“奏”。
成語示例
◎主公仰慕將軍,欲求令愛為兒婦,永結秦晉之好。(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奇怪的是,如此感情豐富的野牛,卻硬是不肯同家牛通秦晉之好。
◎團市委提倡婚事儉辦,並組織了集體婚禮,使20對青年結為秦晉之好。
◎夕陽西下,小伙子悄悄來到心愛的姑娘的家附近,吹起葫蘆簫,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這神奇的葫蘆引來美麗的姑娘,結為秦晉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