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黃陵民歌不僅源遠流長,種類繁多,鄉土味濃,生命力強,而且內涵豐富,音調美妙婉轉,鏇律淳厚,悅耳動聽,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黃陵民歌的曲調即鏇律,既不同於陝北民歌的粗獷豪放,又不同於陝南民歌的悠緩纏綿。因為民歌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抒發情緒、托物言志、寄寓希望、喧泄激情的一種樂意的語言聲音,所以黃陵的地方語言、生活環境,風俗習慣和傳統觀念不同等因素使黃陵民歌高亢開闊,流暢跌宕、委婉平和,活潑歡快,富於舞蹈特色,在不斷的繼承發展中,形成一些固定的曲調鏇律模式。主要有:
1、繡荷包曲調系列。
2、十盞燈曲調系列。
3、十對花曲調系列。
4、四、六曲曲調系列。
5、跑旱船曲調系列。
6、上樓台調式系列。
7、摘豆角調式系列。
8、揚燕麥調式系列。
9、其它調式系列。
10、新編民歌系列等等。
黃陵民歌歌詞主要以歌頌歷史人物、歷史故事或男女愛情、勸世哲理、歌功頌德,或見景生情而臨時即興編創為主。戲耍逗趣皆可入詞,也有因喜因樂,因悲因哀而抒發激情之詞等。在演唱過程中,按照不同的曲調,配以相應的唱詞,其唱詞工整對仗、語句流暢上口,辭彙押韻如詩,多以四、六句為主。
黃陵民歌的演唱形式相當自由,主要是在演出老秧歌的同時,根據不同的演出場合和情景,即興發揮,即興演唱,主要有:獨唱、對唱、輪唱、連唱、合唱等演唱形式,獨唱:即一個人獨自演唱如“十盞燈”等,其他舞者配以相應動作,這就是現在意義上舞台演出中的歌伴舞。對唱:有一問一答式,例如《十對花》等。合唱:邊唱邊舞,講究集體參與,如:表演“深身響”等。
黃陵民歌的演唱內容是黃陵人民心聲的反映,記載著黃陵人民的喜怒哀樂,品味著人們的酸甜苦辣,裝點著人們的風土人情。它所涉及的題材相當廣泛,內容極其豐富,按演唱的技巧可分為抒情式、敘述式、提問式等,按演唱的內容有愛情歌、辯理歌、勸世歌、頌揚歌、風趣歌、革命歌、藥性歌、時令歌、農諺歌、哭嫁歌、哭喪歌等。
(1)愛情歌:這是反映廣大青年男女愛情方面的民歌,內容上有對純潔愛情的歌頌,有對封建婚姻制度的揭露,主要是對愛情的痴情戀歌,相思苦情,演唱手法屬抒情式。
(2)辯理歌:往往是為了說明某種事物真相,通過一問一答進行表白的演唱方式,以對唱為主,演唱方法屬提問式。
(3)勸世歌:主要是教育人們向善棄惡,積德行善的民歌。
(4)哭喪歌:也稱孝歌,主要是表達自己對已故親人的哀悼,陳述親人恩德,演唱手法屬於敘述式。
黃陵民歌對陝西音樂史的貢獻受到了種種因素的影響,人們對陝西民間音樂文化在意識上只強調陝北民歌,而很少有人包括一大部分黃陵人都不知道黃陵還有民歌,有人還認為黃陵民歌無足輕重。然而經過進行走訪調研,我們發現在當今的一些歌曲鏇律中就能看到黃陵民歌的痕跡,就拿《繡金匾》調和江南的《茉莉花》調來說,《繡金匾》的曲調是源於黃陵民歌中的《繡荷包》曲調;《茉莉花》曲調是源於黃陵民歌中的《張生戲鶯鶯》曲調。
一、《繡荷包》與《繡金匾》
1、《繡荷包》曲調是黃陵民歌的起源調,也就是說先有《繡荷包民歌》,隨後才出現了其它民歌,在《繡荷包》民歌流傳的過程中,因地域不同、性別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情緒不同而致使原始曲調走了樣兒,但這裡的走樣並不是跑調,而是創造性的發展,從而使《繡荷包》,曲調形成了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生長出了大小不同的分枝。例如:《繡八仙荷包》、《為夫繡荷包》、《十繡荷包》(曲一)、《繡荷包》、《走西口》、《六字情書》、《十恨》、《迎紅軍》、《調大兵》、《十字情書》、《十繡》、《賣花錢》、《十繡荷包》(曲二)、《十二英雄》(曲一)、《十二英雄》(曲二)等等。
上列這些黃陵民歌的音律是很相似的。所以,我們稱之為“繡荷包曲調系列”,能夠形成這種情形,沒有漫長的歷史時期是不可能的。
2、上列繡荷包曲調系列所涉及到的民歌中的唱詞,可以表的現出其歷史背景是古時的。例如:女人稱自己為“奴”《調大兵》歌詞是楊大帥騎馬調大兵,盧楊橋上扎大營,楊大帥騎馬走徐州,大老子溝里把賊殺,殺死回賊多一半。二老子溝里把營安,六月裡來甚難為,黃河畔上熬米湯。一兩錢子三合米,十月裡來雪花飄,人無糧來馬無草,人肉塊塊用火燒。以上歌詞是間接性的,摘錄的不系統性。但它可以表現出其歷史背景,漢人和回民作戰時期的民歌,應屬於五代十國時期。以上事例可說明黃陵的《繡荷包》曲調是古時就有的。
3、眾所周知《繡金匾》是陝北民歌,然而卻更是黃陵民歌,《繡金匾》的曲調和黃陵的《繡荷包》曲調是完全相同的。雖然《繡金匾》民歌,歌頌的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三位近代革命領袖。然則更能說明《繡荷包》曲調流傳的廣泛性和歷史變革的時代特徵。
所以,我們認為黃陵的《繡荷包》曲調淵源久遠,流傳廣泛,而陝北民歌《繡金編》的曲調源於黃陵的《繡荷包》曲調。
二、《張生戲鶯鶯》與《茉莉花》
傳唱全國各省市並且流傳到英、法等國的《茉莉花》曲調就是源於黃陵民歌中的《張生戲鶯鶯》曲調。
1、黃陵《張生戲鶯鶯》民歌的第一句是:急忙忙上樓台,所以我們把該曲調系列統稱為“上樓台”曲調系列。記得我們的上上輩就給我們教唱過535 6I|565 32|535 6I|5—1|小時侯只把該歌詞的第一句唱成了“雞媽媽上樓台”。甚至現在在收集整理的過程中才知道是“急忙忙上樓台哎”,“張生戲鶯鶯”曲調也和繡荷包一樣地形成了一個系列,例如還有:《五更梢書》、《夸姑娘》、《煙花笑五更》等。而這些民歌的歌詞其歷史背景極具時代特徵。例如:“一更鼓兒大,二更鼓兒深,三更鼓兒發,四更鼓兒灑,五更鼓兒署”。“手提乃菸袋鍋哎”,“風擺羅裙露出金蓮來”、“小妹把裹腳纏”、“三拜乃兩拜露出金蓮來”而流傳在江蘇的“茉莉花”民歌應沒有這樣深遠的歷史背景。
2、黃陵民歌上樓台曲調系列中的歌詞有12段的,13段的,還有18段的,而江蘇民歌《茉莉花》曲調只有3段,而且再也沒有相似的曲調。
這兩首黃陵民歌在當地傳唱了多少年,現在雖然無從證實,但她在黃陵可謂家喻戶曉,婦儒皆知,具有普遍的民眾基礎和深遠的文化底蘊。
綜上所述:黃陵民歌是黃陵本土化的藝術風格,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它是在黃陵古老悠久文化底蘊下一代一代地傳承而來的。是黃陵人民特有的意識形態的外在表現。他還有別具一格的演唱方式,所有這些對於研究陝西音樂史,乃至中國音樂史都具有一定的價值,應視其為活化石、活文物。
基本特徵
黃陵民歌自形成以來,歷經發展、演化,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徵。1、黃陵民歌是黃陵老秧歌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相互烘托、相互補充,所以黃陵民歌具有依存性特徵。
2、黃陵民歌是黃陵人民在生產生活中,自己創作和演唱的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形式,所以具有廣泛的民眾性特徵。
3、黃陵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尤其歌詞有一定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起到了寓教於樂,啟迪民智,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的社會作用,所以具有社會性特徵。
4、黃陵民歌是黃陵人民真情實感的體現和流露,通過大家一起共同演唱交流,從而得到身心上的娛樂,所以具有自樂自娛性特徵。
5、黃陵民歌鏇律美妙、婉轉悠揚、悅耳動聽,具有優美性特徵。
6、黃陵民歌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曲調格式,具有程式化特徵。
7、黃陵民歌演唱自由隨意、大方得體,突出了即興發揮,即興表演,而且歌詞都來源於生活中常用的地方語言,通俗易懂,所以具有民眾化特徵。
8、黃陵民歌歌詞淺顯易懂,簡短精練,感情充沛,大部分為四句一段,每句字數相同,有仄韻如對聯,有仄韻如詩句,不配曲調也朗朗上口,所以具有文理性特徵。
9、黃陵民歌是黃陵土壤滋生的傳統鄉土藝術,她在演出場合,演唱風格,歌曲鏇律韻味等方面自成一格,所以具有獨特性特徵。
10、黃陵民歌自產生以來,博採眾長,自成系統,在發展豐富完善的過程中不斷擴散,從而影響了周邊甚至其它地區的民歌演唱方式,所以具有擴散性特徵。
11、黃陵民歌曲調簡約、質樸,不華麗、不張揚,顯示出特有的簡樸性特徵。
12、黃陵民歌歷經錘鍊,儘管是在當代社會,受到其它民歌以及現代歌曲的衝擊,受到了冷落,但是她所具備的頑強生命力和深厚的民眾基礎,依然普遍傳唱於城鎮鄉里。依然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黃陵民歌具有傳承性特徵。
相關器具
黃陵民歌是黃陵民眾在春節、元霄節期間表演老秧歌時最常用基本的表演形式,與黃陵老秧歌融為一體,古時表演只需鑼鼓伴奏,這就是一定意義上的載歌載舞。現代表演中有以下幾種民樂:
1、吹奏樂類:大小笙,各種調的笛子,大、中、小三種嗩吶;
2、打擊樂類:大、中、不各種鼓,鐃鈸,大鑼,京鑼,馬鑼,鉸子,花鼓,碰鈴,大魚、梆子;
3、弦樂類:板胡,二胡,低胡,大提琴;
4、彈撥樂類:大、小揚琴,大、中、小三弦,大、中、小阮,琵琶。
歷史淵源
黃陵民歌是普遍流傳於黃陵城鄉及周邊地區的音樂表現形式,它的產生、發展、演化同詩歌、舞蹈是相互關聯、相依相生的。據《呂氏春秋?古樂》記載:“昔黃帝令伶倫定音律”,就充分說明在黃帝時代就有了較為原始的音樂理念,當時著名的《鹹池》、《雲門》、《木岡 鼓之曲十章》就是我國原始的音樂作品。黃陵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聰明、智慧、勤勞、樸實的黃陵人民在繼承古典音樂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充實著屬於自己的音樂風格,這就是原汁原味、原生態的黃陵民歌,她同黃陵老秧歌及其它黃陵民間文化一樣,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從不同側面現實地反映了黃陵歷史的發展和演化。
黃陵民歌產生於原始社會中期,發展於漢代,成熟於元明時期,興盛於明清到民國,1948年至“文革”初期,為新生轉折期。“文革”期間為消落期,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為黃陵民歌的復和發展期。九十年代為振興期,尤其是進入新的世紀,隨著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挖掘、蒐集、整理黃陵民歌,振興黃陵民間民俗文化已成為歷史賦於我們的一項主要任務,目前在縣委、縣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在業務人員的辛勤工作下,尤其是在民間文藝人士的協助下,黃陵民歌的初步整理工作已全面展開。一個珍視民間民俗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工作氛圍正在形成。
區域及地理環境
黃陵縣位於陝西中部,又位於我國大陸中部,舊時稱中部,在延安市南端,是延安老區經濟文化的視窗,因這裡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所在地而得名。黃陵地處東經108o30′46″—109o27′13″,北緯32o20′27″—35o49′21″,屬內陸區。南北長53公里,東西寬85公里。東靠洛川、黃龍,南連宜君、銅川、旬邑,西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北與富縣毗鄰。黃陵是連線陝北和關中地區的交通要地。全縣轄10個鄉鎮和1個街道辦,191個行政村,人口約13萬,面積2275.3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71.4%,川地占4.1%,山台地占18.8%,塬面占5.7%,地勢特點西北高,東南低。全縣可分為西部梁峁,川道河谷,東部溝壑區三個地貌單元。縣境內最高海拔1762.2米,最低740米,縣城海拔997米。
黃陵氣侯特點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較長。全縣年平均氣溫9.4℃,極端最高氣溫36.5℃,極端最低氣溫-21.44℃,年降水量568.8mm,年日照時間2528.4小時,平均無霜期172天。
黃陵境內有沮河和葫蘆河兩條河流,由西向東橫貫全縣,注入洛河,其中沮河全長128公里,流域面積242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為1.1億立方米,葫蘆河在境內流長32公里,年徑流量為1.2億立方米。
黃陵境內山川交錯,塬峁兼備,植被良好,森林覆蓋率64.2%。生物、礦產、旅遊等資源豐富。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玉米、穀子、高梁、糜子和豆類。中藥材有430餘種,比較名貴的有豹骨、山芋肉、黃芪、槐米等。野生動物近百餘種,主要有豹、狼、野豬、狐狸等。煤炭資源豐富,地質儲量27.3億噸,可采儲量21.8億噸,水能資源達27465千瓦。
黃陵所處的地域和資源優勢以及特殊的地貌特徵,構成了黃陵民間文化兼容並蓄,博採眾長,自成系統的特殊地理環境特點。
傳承譜系
黃陵民歌由於他在黃陵具有一定的民眾基礎,而且流傳比較廣泛。在當今上了年紀的人中,都能唱出幾首來,但也不乏有演唱功底和技巧比較突出的人,其主要分布在太賢村、隆坊街、唐呼村、北村、南村、奎張村、百子橋、東村、丁村、梨園、馬家塬、田莊街、縣城等地區,具體人員如下:姓 名 | 性別 | 年齡 | 居住住址 | 學藝時間 |
趙啟才 | 男 | 78 | 東村 | 青年時期 |
張小紅 | 女 | 36 | 奎張村 | 青年時期 |
張百玲 | 女 | 38 | 奎張村 | 青年時期 |
武俊 | 楊男 | 70 | 北村 | 青年時期 |
楊俊生 | 男 | 63 | 南村 | 青年時期 |
王九黨 | 女 | 66 | 白村 | 青年時期 |
雷振山 | 男 | 55 | 白村 | 青年時期 |
雷繼民 | 男 | 44 | 白村 | 青年時期 |
張斌旺 | 男 | 66 | 隆坊街 | 青年時期 |
劉芳芹 | 女 | 60 | 西寨子 | 青年時期 |
李愛珍 | 女 | 60 | 西寨子 | 青年時期 |
張燕妮 | 女 | 20 | 強村 | 青年時期 |
牛換琴 | 女 | 40 | 強村 | 青年時期 |
張海俠 | 女 | 45 | 強村 | 青年時期 |
謝智仁 | 男 | 63 | 閻村 | 青年時期 |
劉學義 | 男 | 63 | 閻村 | 青年時期 |
劉松昌 | 男 | 63 | 唐呼村 | 青年時期 |
劉發奎 | 男 | 54 | 唐呼村 | 青年時期 |
劉風森 | 男 | 58 | 唐呼村 | 青年時期 |
劉松奎 | 男 | 63 | 唐呼村 | 青年時期 |
張中孝 | 男 | 71 | 丁村 | 青年時期 |
鄭金元 | 男 | 42 | 丁村 | 青年時期 |
王風玲 | 女 | 35 | 丁村 | 青年時期 |
段惠先 | 女 | 56 | 縣城區街道辦 | 青年時期 |
李根鈴 | 女 | 52 | 縣城區街道辦 | 青年時期 |
梁金泉 | 男 | 53 | 縣城區街道辦 | 青年時期 |
吳鎖拄 | 男 | 53 | 縣城區街道辦 | 青年時期 |
楊振全 | 男 | 56 | 縣城區街道辦 | 青年時期 |
房金秀 | 女 | 48 | 城區街道辦 | 青年時期 |
宋保成 | 男 | 75 | 龍首村 | 青年時期 |
張 召 | 女 | 72 | 龍首村 | 青年時期 |
寇鵬民 | 男 | 55 | 寇家窪 | 青年時期 |
寇老先生 | 男 | 78 | 寇家窪 | 青年時期 |
張福忠 | 男 | 70 | 馬家塬村 | 青年時期 |
張福仁 | 男 | 74 | 馬家塬村 | 青年時期 |
白敏玲 | 女 | 35 | 馬家塬村 | 青年時期 |
祝立軍 | 男 | 65 | 馬家塬村 | 青年時期 |
梁金泉 | 男 | 64 | 北孟塬村 | 青年時期 |
吳百順 | 男 | 65 | 縣城區 | 青年時期 |
吳丹陽 | 女 | 16 | 縣城區 | 青年時期 |
張亞男 | 女 | 56 | 縣城區 | 青年時期 |
張柏陵 | 男 | 60 | 縣城區 | 青年時期 |
張燕燕 | 女 | 51 | 縣城區 | 青年時期 |
王春麗 | 女 | 45 | 縣城區 | 青年時期 |
主要價值
黃陵民歌在整個黃陵民俗文化中作為音樂藝術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古老文化的遺存,也是黃陵悠久文化的見證,是黃陵民俗文化的瑰寶之一,是黃陵經濟社會、民俗民風的一個縮影,也是陝西中北部地區的優秀民間音樂文化。發掘、搶救、保護黃陵民歌,其價值主要有:
1、黃陵民歌中有的歌詞可反映古代某時期的歷史背景,故有考古價值,黃陵民歌同樣也是我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燦爛明珠,可視之為活文物、活化石。
2、文化藝術價值:在中國音樂史上,常見的有陝北民歌、山東民歌、甘肅民歌等,而黃陵民歌卻沒有人知道,名不見經傳。
作為陝西地方民歌一個縮影的黃陵民歌的發掘、搶救和保護,將會推動和豐富陝西地方民間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它獨具特色的演唱方式、豐富多彩的歌詞內容、靈活多變的演唱技巧、深厚濃郁的地域特色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在中華民歌中是罕見的,是彌足珍貴的,發掘、搶救和保護黃陵民歌,不僅對豐富和完善黃陵民俗文化、陝西民俗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將產生一定的深遠作用。
3、現實價值:
(1)從個體人格而言,黃陵民歌能激發個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為個體創造性的發揮提供了廣闊的文化背景,構成了個體創造性的民族文化根源和科學規範的文化基礎。
(2)從總體上來看,發掘、搶救、保護黃陵民歌,對於繼承傳統文化精神,展示傳統文化魅力,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的整體素質和民族凝聚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3)黃陵民歌一旦開發利用,形成產業優勢,可產生極為可觀的經濟效益。
瀕危狀況
黃陵民歌雖然在黃陵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民間人士的積極參與下作了一些發掘、搶救、繼承等工作,但仍然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1、黃陵民歌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以及交通、通訊、傳媒業的日益迅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加之各種電子媒體的日益普及,傳統民歌遇到了外來文化的“稀釋”。
2、一些熟悉多種調式,能張口即歌,激興編詞的歌手藝人們年事已高達七、八十歲,有的已經故去,加之他們對樂譜知識根本不懂,只是靠生活積累而隨口演唱,為黃陵民歌的挖掘、整理、記譜帶來一定的難度。致使一些優秀民歌、曲調面臨消失和消亡的危險。
3、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興趣發生轉移,農村與外界聯繫日益便捷,農村生活方式日益城市化,審美需求發生變化,對黃陵民歌愈來愈淡漠,一些有此特長的年輕人紛紛進城打工,參加演唱活動的也愈來愈少,黃陵民歌的挖掘整理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和困境急待改變。
保護計畫
目前已投入資金情況:2004年,縣政府投資5000元,用於對民間文化的普查工作。民間人士吳百順同志從90年代起至今就下鄉挖掘、收集、整理黃陵民歌,個人投入的住宿、交通等費用在5000元以上。他在自己院裡修建了一個大排練廳和一個小排練廳,連同食宿用房和設備價值約四十多萬元。
一、主要保護內容
為保護黃陵民歌,制定十年保護計畫,此計畫由黃陵縣委、縣政府具體負責監督、管理,黃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和縣文體局具體負責保護、實施,延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和文化、廣電局負責檢查、督促,保護計畫要點如下:
(一)靜態保護
1、進一步全面深入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摸清黃陵民歌的發生、發展、演化和歷史根源以及民間演唱人員、民間民歌收集人、樂譜、歌詞及價值等全部狀況。
2、將普查到的資料按類歸檔,並製作出音像影像資料。
3、深入開展黃陵民歌的理論研究工作,不但要搞好黃陵民歌的基礎性理論研究,而且要抓好黃陵民歌中不同區域的演唱風格、技巧等音樂本體的研究,並將研究成果編成文本予以出版。
(二)動態保護
1、建立太賢、唐呼村、奎張、北村、田莊、百子橋、梨園、店頭等文化生態保護村,對現存的歌手進行重點保護。
2、在全縣中國小開展黃陵民歌教學,不斷培育和培養新人。
3、創辦民間民歌演唱協會,不斷蒐集、整理、挖掘作品和人才,提高演唱水平。
4、建立以黃陵民歌為主體的文化發展公司,按政府指導、協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思路,加速黃陵民歌文化產業的發展。
5、定期或不定期籌辦黃陵民歌演唱會,促進黃陵民歌的普及推廣和宣傳工作,更好地為黃陵民歌的保護提供廣闊的民眾基礎。
6、舉辦民歌培訓班。
二、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民間文化人士吳百順、張百陵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自費對流傳在民間的黃陵民歌進行記譜、整理,吳百順現已蒐集整理了黃陵民歌200餘首,並且培訓了二十多名業餘民歌演唱人員;張百陵現已蒐集整理了100餘首,同時,縣文化館根據民間老藝人演唱的民歌內容蒐集整理了黃陵民歌50餘首。
1、2004年6月,黃陵縣委、縣政府提出“弘揚傳統文化,打造人文黃陵”的口號,明確提出保護和弘揚民間文化藝術的總體思路。
2、2005年,縣委、縣政府制定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文化建設的意見》,黃陵民歌作為重點保護內容列入其中。
3、2005年6月,政府召開常務會議專題討論了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就黃陵民間文化藝術的工作原則、奮鬥目標等作了具體部署。
4、縣文化館在全面普查的基礎上,建立了民間藝人檔案。
5、在縣文體局的指導支持下,由民間文藝人士吳百順自籌資金組建了《黃陵民間古文化藝術團》,開展了一定的日常工作。
三、十年保護目標
1、確定黃陵民歌為省級重點保護項目,制定《黃陵民歌保護政策》,將保護黃陵民歌工作列入政府和文化管理機構日常工作內容。
2、建立黃陵民歌文化遺產檔案資料庫。包括文史類檔案、早期圖片資料和文獻資料的保存收藏。
3、建立黃陵民歌人才保護制度,對民間人才和研究人員實行政府津貼和醫療保險的激勵機制。
4、建立黃陵民歌歷史文化展覽室。
5、建立和普及與專業相結合的演出隊伍,加強人才培養。
四、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7年 全面普查,編寫中國小黃陵民歌教程,建立黃陵民歌培訓機制,在中國小開展試點教學工作,建立太賢等黃陵民歌文化生態保護村。
2008年 整理普查資料,按類歸檔,編輯製作黃陵民歌音像資料。
2009年 建立黃陵民歌民間演唱團,全面普及民歌,並進入學校演出。
2010年 組織專家學者,民間人士,政府主管為主體的黃陵民歌研究會,出版《黃陵民歌》等專輯。
2011年 籌建以黃陵民歌為主的民間藝術發展公司。
五年里預期達到目標:
1、完善普查資料整理為主的靜態保護基礎工作。
2、全面開展民歌普及教學工作。
3、以民歌文化生態村和農民業餘民歌演唱團建立為契機,加大對民歌的原生態保護力度。
4、編輯出版《黃陵民歌》專輯。
5、編輯出版《黃陵民歌研究》叢書。
6、學校普及率達60%。
7、民歌演唱逐漸走向市場。
五、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建立有專家指導,以文體局局長為組長的黃陵民歌保護領導小組。
2、設立以主管局長為組長的黃陵民歌普查工作組。
3、設立以文化、教育、廣電及鄉鎮各部門為成員的黃陵民歌教育研討工作組,並設立教程編寫組。
4、把黃陵民歌的保護納入對鄉鎮(街道辦)、學校等單位的幹部考核。
5、建立縣政府為主導,民眾積極參與的黃陵民歌保護體系,發展黃陵民歌這一文化產業。
六、建立機制
在實施五年保護計畫中,要重點建立五大保護機制:
1、提高領導幹部思想認識,站在挖掘、整理、保護黃陵民歌就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高度,更好地組織實施好這項保護工作的領導制度建設機制。
2、建立以現有的民歌手、新生代民歌手和專家學者全程參與指導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3、原生態保護與發展創新相結合的發展保護機制。
4、依託黃陵的區位優勢,打造黃陵民間文化品牌,從而帶動民歌活動的開展機制。
5、把黃陵民歌的特色挖掘出來,建立以發展和弘揚優秀民間藝術為目的的市場運營機制。
七、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經初步預算,黃陵民間工匠畫保護工程10年共需資金486.89萬元,縣財政10年解決3萬元,其餘資金缺口還需省、市相關部門予以支持解決。
(一)黃陵民歌保護政策研討會
參加人員40—50人 會期2—3天 10年保護期內召開了3次以上
新期籌備(檔案準備、聯絡等):1.7萬元×3次 5.1萬元;
參會專家、學者食宿補貼:40人×200元/天×3天×3次 7.2萬元;
參會專家、學者及工作人員旅費補貼:45人×150元/人×3次 2.03萬元;
會議費(辦公、會議交通、雜費等):3.6萬元×3次 10.8萬元;
總計:24.33萬元;
(二)黃陵民歌專項普查(預計集中普查工作為期3年)
聘用專業人員:4人×1.8萬元/人×3年 21.6萬元;
工作人員補助:3人×1.2萬元/人×3年 10.8萬元;
普查辦公經費:5.2萬元/年×3年 15.6萬元;
總計:48萬元;
(三)黃陵民歌理論研討會
每兩年召開一次共5次 參加人員20—30人 會期2天
新期籌備(對外聯絡、檔案資料準備等):1.6萬元×5次 8萬元;
參會專家、學者食宿補貼:30人×200元/天×2天×5次 6萬元;
學人專家、學者及外聯工作人員旅費補貼:35人×150元/人×5次 2.63萬元;
會議費(辦公、會議交通、雜費等):3.6萬元×5次 18萬元;
總計:34.63萬元;
(四)民間傳承人及研究人員的生活津貼和醫療補貼
10年保護期內每年對民間傳承人員發放生活津貼(每人每月200元)和醫療補貼(每人每月100元)。
民間傳承人及研究人員約45—50人
年均發放生活津貼和醫陪補貼:50人×300元/月×12個月 18萬元;
10年費用總計:18萬元×10年 180萬元;
(五)建立資料庫存和專門網站(預計2年完成)
聘用專家、學者及相關技術人員:6人×2萬元/人×2年 24萬元;
工作經費(錄音、錄像、設備租用及耗材):5.8萬元/年×2年 11.6萬元;
總計:35.6萬元;
(六)資料庫存及專門網站維護
10年保護期內年均維護費用 3.5萬元;
10年費用總計:35萬元;
(七)舉辦黃陵民歌培訓班
每兩年舉辦一期共5期 每期7—10天 參加人員30人
聘用教師食宿補貼:2人×200元/天×10天×5期 2萬元;
授課費(每課時200元,每人每天平均4課時):200元×4課時×2人×10天×5期 8萬元;
教材、資料:100元/套×5套×30人 1.5萬元;
教室及教學設備租用:500元/天×10天×5期 2.5萬元;
教學管理:12萬元;
總計:26萬元;
(八)黃陵民歌打譜研討會
10年保護期內召開3次 會期2—3天 參加人員20—25人
食宿補貼:25人×200元/人×3天×3次 4.5萬元;
旅費補貼:25人×150元/人×3次 1.13萬元;
會場租用:800元/天×3天×3次 0.72萬元;
技術經費(錄音、錄像、設備租用、耗材、技術人員勞務等):2200元/天×3天×3次 1.98萬元;
總計:8.33萬元;
(九)編輯出版《黃陵民歌》教程(預計2年完成)
工作內容:採集、整理、編注、出版、發行;
聘用專家、學者:5人×2萬元/人×2年 20萬元;
工作人員補助:2人×1.2萬元/人×2年 4.8萬元;
辦公經費:2.6萬元/年×2年 5.2萬元;
出版、發行:8萬元;
總計:38萬元;
(十)舉辦黃陵民歌演唱會
10年保護期內每年舉辦一次共5次 每次集中排練及演出共7—10天
編導及演員排練演出食宿補貼:35人×200元/天×10天×5次 35萬元;
燈光、音響等設備租用:0.2萬元×5次 1萬元;
其他(演出交通、節目單列印、宣傳海報製作等):4.2萬元×5次 21萬元;
總計:57萬元;
視頻
【抱歉,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