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易華的曾祖父易炎正,字致中,號漣溪。易炎正小時候就與許衡關係很好,兩人經常在一起探討程朱理學,廢寢忘食手不釋卷,受到人們的嘖嘖稱讚。易炎正參加科舉考試,舉延祜庚申進士,授官寧鄉縣丞。他晚年定居湘鄉,成為湘鄉易氏開派之祖。
易華生得虎背熊腰,身材魁偉,從小繼承家學精通經典,又好武,曾赴峨眉山拜名師學道練武,技藝超群。加上他天生俠義心腸,專愛打抱不平,嫉惡如仇,仗義疏財,濟困扶危,廣交海內豪傑,年紀輕輕就受到方圓數百里的豪俠之士擁戴。那時,朝廷政治日益腐敗。為了維護搖搖欲墜的統治地位,元朝統治者更加瘋狂地加緊對勞動人民進行殘酷掠奪和壓迫,肆無忌憚地橫徵暴斂,使廣大勞動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元朝末年,以烏石寨為點與周圍建立烏石、白石、青山、營盤、珍珠等48寨。至正十一年(1351),北方爆發了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南方爆發了徐壽輝起義,緊接著,布王三孟海馬起義於湘漢,芝麻李起義於豐沛,郭子興起義於豫州,還有李二、彭大、彭均用起義於徐州,方國珍起義於海上,不到幾年就形成了“四海紛爭、八方騷亂、群雄逐鹿、天下紛擾”的混亂局面。這時當過和尚的朱元璋投奔郭子興義軍,成為深為郭子興賞織的一個將領。少懷大志又才兼文武的易華也看到元朝統治即將崩潰,他見鄉親們早已不滿元廷統治,不負湘鄉、湘潭等地鄉親的托望率鄉民起義,成為湘中農民起義軍的中堅。他率領的起義軍很快發展到長沙、衡陽、永豐、寶慶等七州縣四十八寨。易華的義軍以湘潭的烏石寨和雙峰的黃牛峰為主要據點,依險據守。後來徐壽輝派部將陳友諒率隊向南發展,易華見義軍力單勢薄,難以與元朝的軍隊對抗,便率眾回響,成為陳友諒統率的一支偏師。易華憑著一身武藝和滿腹謀略,英勇抗擊元朝統治者的鎮壓。很快配合陳友諒的部隊不僅粉碎了元朝軍隊的鎮壓,而且趁機擴大了勢力,一舉攻占了江西、湖廣等廣大地區。易華因戰功顯赫,被徐壽輝授封湖廣參政。
《水滸傳》描述了北宋末年封建統治殘暴腐朽,山東宋江率農民起義軍駐兵梁山泊,打出“劫富濟貧”旗號除暴安良,反抗苛政替天行道的故事。這裡講講元末明初湘鄉州易華(1294-1377)參政抗墮保民的故事。
敢抗暴政 為民請命
元順帝至正年間,朝廷腐敗,殘酷剝削壓迫勞動人民,橫徵暴斂,強民服役。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朝廷令總治河防使賈魯帶戍軍二萬,強征民夫十五萬修黃河故道,鬧得民怨沸騰。當時民謠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後來真的官逼民反,同年五月北方爆發了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南方有徐壽輝在蘄州起義,真是“四海紛爭,八方騷亂”。這個時候,湘鄉州堂甲灣(今潭市境內)有豪士易華,肩負湘鄉一州重望,聯結全州義士據黃牛峰(今雙峰境內)結寨,修築箭樓,後來發展到鄰近七州四十八寨,長、衡、永、寶皆為歸屬,各州鄉民齊心協力防禦固守以自保。徐壽輝派陳友諒率部向南發展,易華率眾回響,受任為湖廣參政。
至正十二年二月,濠州郭子興起義,朱元璋參加郭子興部,後來朱元璋成為這支起義軍的首領。至正二十年,陳友諒在江州自立為漢王。至正廿三年,朱元璋在鄱陽湖擊敗陳友諒,次年自稱吳王。陳友諒子陳理據守在武昌,朱元璋督師圍攻。陳部守將陽從政飛檄至湘鄉州取糧,易華代輸米十萬八千石。陳理部得易華助糧,又固守了數月。後朱元璋擊敗陳理,得陳理糧冊,降將陽從政報告朱元璋說湘鄉州曾助陳部糧米十萬八千石,朱元璋大怒,就以易華助糧之數征納湘鄉州的糧賦,並按數改徵銀兩,強令永為照納,這樣湘鄉州的田賦較宋元時的三萬三千石增加了六萬餘石(這就是湘鄉歷史上四百年“墮糧”案的緣起)。至正廿六年,吳王朱元璋大舉北進,軍用日繁,苛征無度,“民愈困而追索愈迫,財益盡而取派益繁”,真是“一人慍怒,萬家憂戚”。百姓饑荒嚴重,時谷種一升值銀一兩,老百姓只得采蕨根等為食。
易華參政目睹了鄉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慘況,義憤填膺,就去跟催糧官陽從政據理力爭。易華仗義執言,說:“湘鄉一州的鄉民受苛征已久,民不堪負,君主應體念下民,解民倒懸,征糧十萬石實難從命!”陽從政不聽,反誣易華道:“逆君蟊賊,不思引咎,無理取鬧。”說完袖一拂,轉身就走。易華挺身攔住,慷慨陳詞:“我易華,受任參政,如不為民請命,默無一言,則與賣友求榮者無異,我所不忍為也……”陽從政惱羞成怒,威脅說:“不從者,殺無赦!”易華大義凜然道:“我的意願,新政者不可不明;而百姓的意願,我不能不從,抗暴到底,死則死耳。”
朱元璋見湘鄉州易華參政抗令不從,就遣軍殺來。易華早下了誓死抗暴的決心,即結眾起義。這時朱元璋一路剿殺,湘鄉州受害尤烈。鄉民紛請聯七州縣之兵以抗禦,易華率七子到各州聯絡,各地紛紛回響,易華返湘鄉,連夜召集四十八寨酋長歃血誓師。時易華已七十高齡,仍據鞍馳驅,指揮作戰,部下義兵歸心聽令,拚死抵抗官軍討伐。朱元璋放言不獲易華百姓莫想得活。在此關頭,易華為免官軍殃及無辜,便設計聲言在駐地烏石寨(今湘潭縣境內)投水自殺,並令義兵暫時撤開,空寨以待。朱元璋部追至烏石寨,見寨里無兵,盔甲兵刃狼藉滿地,以為易華部下已潰散,就收兵回營。
扶危濟困 保障一方
易華集結部下義兵再次駐紮烏石寨,落難鄉民也紛紛加入隊伍。易華在刻苦操練兵馬的同時,開墾耕作以自給自足,厲兵秣馬,以禦敵抗暴。易華嚴飭部下,愛護百姓,他頒布軍紀三不準:“一不準欺貧虐寡;二不準強抓民亻夫;三不準調戲婦女。”又曉諭軍民:“如有為富不仁,橫行鄉里,欺貧虐寡者,經告發,本部查實,嚴懲不貸。”於是貪官污吏再不敢作惡。易華又督令官紳開倉放谷,捐銀出資,救濟困苦百姓。易華義軍除暴安良,劫富濟貧,軍紀嚴明,兵不擾民),百姓深為感戴擁護。
過得兩三年,朱元璋登了帝位,聞說易華未死,又興兵前來剿殺。易華潛身在上麓寨險峰上,官軍圍山搜剿時,易華令手下義兵放火燒山,佯裝自焚,自己則在燒山前撤出,趁敵不備混入敵營,刺殺了名王及奸賊陽從政,之後潛身避往江西袁州。後來易華又返回烏石寨,繼續帶領義軍練兵,安撫百姓,保障一方平安。
洪武十年(1377)易華逝世,葬於湘鄉縣二十九都羊樓沖鐘鼓石,當地人傳說每當風雨陰晦之時,山谷間即有金鼓之聲鳴應,似乎英雄忠魂不滅。鄉人在烏石峰上為易華建廟塑像,奉祀至今。易華參政敢抗暴政,為民請命,反貪肅腐,扶危濟困的道德風範千載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