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83.4畝(其中:田83畝,地100.4畝),人均耕地1.12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428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3畝,主要種植桔子經濟林果;水面面積7.8畝;草地1.9畝;荒山荒地25.4畝,其他面積353.7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2年底,已實現水、電、路 、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41戶通自來水,有但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 0%)。有41戶通電,有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7%和7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5戶(占總數的61%)。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4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3輛,機車6輛。 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18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3畝,有效灌溉率為 4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3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1畝。 該村到2012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3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0.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5.9萬元,占總收入的 46%;畜牧業收入7.5萬元,占總收入的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88頭,肉牛13頭,肉雞355隻);漁業收入8萬元,占總收入的8%;林業收入1.3萬元,占總收入的1%;第二、三產業收入20.1萬元,占總收入的20%;工資性收入4.3萬元,占總收入的4%;其他收入13.4萬元,占總收入的14%。農民人均純收入333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人(占勞動力的6%),在省內務工6人,到省外務工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縣內。2012年種植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6%。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種植姬松茸、養殖業為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農家樂及第三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1戶,共鄉村人口177人,其中男性86人,女性91人。其中農業人口164人,勞動力105人。該村以傣族為主,少數民族有142人,其中傣族131人, 阿昌族10人,其他民族 1 人。 到2012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5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6%;享受低保35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鎮衛生院4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未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13戶,占農戶總數的32%。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遮島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梁河民族寄宿制學校。該村距離國小校4公里,距離中學7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2人,其中小學生25人,中學生8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11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49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現金、銀行存款管理制度 、財務開支審批制度、集體資產管理制度等18項制度,以及公開帳務有個人科目餘額表、財務收支明細帳、現金銀行收支明細帳 。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5人,黨員中男黨員3 人,女黨員2人。該村有團員8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缺乏娛樂、文化活動公共設施,無活動室,人畜飲水困難;2、農田基礎設施需要改善,農田灌溉困難;3、農民增收渠道單一,農民收入只來源於農業。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加大農業生產,擴大蔬菜、水果、姬松茸種植面積;2、加大對養殖業的投入,使養豬、牛的農戶逐漸形成規模;3、加強勞務輸出,增加農民收入;4、鼓勵農戶搞農家樂、從事建築業及第三產業。
自然村大盤點(三)
自然村是自然形態的居民聚落。它往往是一個或多個家族聚居的居民點。自然村是農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單位,但不是一個社會管理單位。與自然村對應的概念是行政村。村是一個包括農業生產資源、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人口居住群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