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鏵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鏵片伴奏而得名。在河北省南部一帶頗為流行,是中國曲壇上一枝別具風采的鮮花,深受民眾歡迎。
歷史淵源
梨花大鼓歷史悠久。據考,它發源於山東、河北南部農村,清嘉慶年間,河北邢台籍藝人“五大山”最早演唱梨花大鼓並創立梨花大鼓最早的流派孫趙門。清光緒年間始進入市井。清末民初小說家劉鄂在《老殘遊記》中所寫的黑妞、白妞(即劉小玉姐妹)皆為馳名犁鏵大鼓演員。早期的梨花大鼓,因植根於民間,故多訴露民間疾苦和表現農家故事。它風格樸實,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曲調高昂,說、唱、道、白兼備,敘事抒情交融。傳統書目很多,其中尤以說為主、唱為輔的中長篇書見長。現流行的有《包公案》、《海公案》、《西廂記》等。
河北省擁有一批較有影響的梨花大鼓演員。三十年代,流行在冀南一帶的魏金鳳、穆大愛、孫金梅等享有盛名。上世紀30-80年代活躍於曲壇的孫金枝(藝名“大金枝”)是孫金梅的小妹,她功底厚,造詣深,表演風格樸實細膩,酣暢大方,運字行腔聲情並茂,唱腔豐富多變,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稱。1958年,孫金枝參加全國第一次曲藝會演,幸福地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粉碎“四人幫”之後,她演出的《廣場思親》又榮獲1980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曲協聯合舉辦的全國優秀曲目獎。
邢台梨花大鼓
簡介
梨花大鼓,是邢台地區獨有的曲種之一,也是全國曲壇上一支別具風采的鮮花,頗受民眾的歡迎。
優美描述
劉鶚在《老殘遊記》中對梨花大鼓的描寫可謂膾炙人口。說黑妞“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裡,便叮叮鐺鐺地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槌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奏。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又說白妞:“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服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把女高音描寫成一線直入雲天然後尚能迴旋轉折的鋼絲,擬喻奇絕,前無古人。劉鶚寫法的絕妙讓我們在百年之後還能品味到梨花大鼓那獨特唱腔的無窮韻味。 可見梨花大鼓很早就傳流於世、倍享盛名。
傳承和發展
清嘉慶年間,邢台籍梨花大鼓藝人有五位姓名中均帶"山"字,即威縣王奎山、臨西呂連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臨城馮雲山,時稱梨花大鼓的"五大山",風噪冀魯兩省.他們及其門人把梨花大鼓的發展推到了一個高峰,以邢台地區的威縣、新河、南宮為中心,風行華北,此時的"梨花大鼓"被叫得槓槓響,"五大山"門人中的康興重、張興本、張興隆、張興立、孫春瑜、吳春華、潘春聚等,都是清末民初名噪冀南的梨花大鼓藝人。孫春瑜之徒李利傑、韓利來、吳利祥、趙利俊、楊利忠、陳利江均為著名演員,尤以木板藝人陳利江名聲最大,水平最高,在冀東南、魯西北地區,被譽為"第一說書響將",紅極一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李明山門人中的"金"字輩名藝人有孫金枝(女)、孫金蘭(女)、劉金榜、郭老彬、趙桂存、張廣興等。除上述藝人外,程長會、李和春、張明斗、劉成名。也是有名的梨花大鼓藝人。演出書目,短篇有《薦諸葛》、《古城會》、《讓成都》等"三國段",和《寶玉探病》、《下西廂》、《丁香割肉》、《雪梅弔孝》、《小黑驢》、《小黑牛》等共百餘篇,中篇書目有《李天保弔孝》、《大宋金球》、《海公案》、《五女興唐傳》、《響馬傳》、《絲絨計》等五十餘部,三十年代,流行在冀南地區的梨花大鼓著名演員有魏金鳳、穆大愛、孫金梅等。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梨花大鼓逐漸衰落,許多藝人改唱河南墜子和木板大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冀南地區,專唱梨花大鼓的僅有邢台威縣的孫金枝、孫金蘭姐妹二人。孫金枝(藝名大金枝)是孫金梅的小妹,堪稱梨花大鼓的後起之秀,她的功底厚、造詣深,表演風格樸實細膩,酣暢大方,運字行腔,聲情並茂。唱腔豐富多變,素有腔多字少、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之稱,為我省著名的梨花大鼓演員。她多次參加省、地文藝會演,施展技藝。一九五八年曾參加全國第一次曲藝會演,幸福地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粉碎“四人幫”之後,她演出的《廣場思親》又榮獲1980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曲協聯合舉辦的全國優秀曲目獎。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威縣、廣宗縣和山東寧津縣等地均邀請孫金枝舉辦過梨花大鼓講習班,培養新人,但收效甚微,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孫金枝去世後,梨花大鼓在河北省南部僅有老藝人孫金蘭的子女在演出,亟待扶持。
梨花大鼓目前的傳承情況
梨花大鼓五大山的傳人,目前是梨花大鼓的傳承人,他們是:邢台曲藝家協會理事張君麗(河北省省級傳承人,已申報國家級),邢台市曲藝家協會會員宋一越(威縣縣級傳承人)。梨花大鼓五大山一支,目前仍舊在演出的,有張君麗的丈夫宋錄良,宋錄良,1952年生,8歲拜梨花大鼓老藝人王立全為師,是梨花大鼓目前僅存的男藝人之一,擅長書。
盤點中國曲藝曲種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由56個民族構成的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幾乎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本民族的曲藝“說唱”形式。 |
好來寶| 白族大本曲| 花燈說唱| 壯族末倫| 貴州琴書| 潞安大鼓| 四川諧劇| 藏折嘎 | 九江文曲| 尺唱| 桂林零零落| 福建南音| 壯族蜂鼓說唱| 京族彈唱| 天琴彈唱 | 尼吶哩| 瑤族鈴鼓| 打溜子| 湖南瓦鄉歌話| 雞毛竹| 神農架龍鳳鼓 | 土家圍鼓| 竹柝曲| 來帕爾| 嘣嘣妥| 伊若樂| 天津岔曲| 平鼓彈唱| 內蒙古陶力| 龍頭琴彈唱| 扎年彈唱| 烏力格爾圖道| 溜子說唱| 湖北土家小曲表演唱| 口弦琴| 瑪克塔拉| 岱日查| 笑呵亞熱| 花腰傣鋩鼓說唱| 吉林才談| 嘛哈哩| 古爾魯 | 恩施三才板| 彝漢雙語相聲| 吉林獨角戲 | 青海白嘎爾 | 哈調彈唱| 藏語說唱表演| 吉林鼓打令(唱談)| 都它爾彈唱| 廣東小曲表演唱| 西藏相聲| 瓦鄉歌話 | 酋水土鼓| 格薩爾說唱| 上海滑稽戲| 太平歌詞| 梨花大鼓| 西城板| 滑稽大鼓| 八角鼓 | 花鈸大鼓| 十不閒蓮花落| 馬頭調| 鑼鼓曲| 冬不拉彈唱| 說鼓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