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零零落

廣西代表性曲藝之一,由蓮花落衍變形成。原為女盲人沿街賣唱的一種演唱形式,由一人領唱,另一人幫腔,加襯字“零零落”得名。曲調鏇律較為簡單,無伴奏樂器,僅用兩塊竹製小板,按節奏重複擊板演唱,唱腔有“七字零零落”、“十字零零落”、“十指尖陰陽花”、“牡丹一枝花”、“苦零零”、“繡香袋”、“點兵歌”7個。現曲調加進引子、過門,並有兩人或多人演唱。傳統段子有《矮大娘洗澡》、《邋遢姑娘》等,現代生活題材的段子有《英雄兒女》、《新風贊》等。

簡介

廣西代表性曲藝之一,由蓮花落衍變形成。原為女盲人沿街賣唱的一種演唱形式,由一人領唱,另一人幫腔,加襯字“零零落”得名。曲調鏇律較為簡單,無伴奏樂器,僅用兩塊竹製小

二胡二胡

板,按節奏重複擊板演唱,唱腔有“七字零零落”、“十字零零落”、“十指尖陰陽花”、“牡丹一枝花”、“苦零零”、“繡香袋”、“點兵歌”7個。現曲調加進引子、過門,並有兩人或多人演唱。傳統段子有《矮大娘洗澡》、《邋遢姑娘》等,現代生活題材的段子有《英雄兒女》、《新風贊》等。

零零落是以桂林方言為演唱基礎,流行地方風情於桂北一帶的曲藝形式。它具有一人多角、輕便靈活、反映現實快等特點,深為民眾所喜聞樂見。

零零落是由蓮花落演變而來,蓮花落用“哩哩蓮花,哩哩蓮花落”來唱和,而零零落則用“零零落,長板落”來唱和,並因此而得名。

淵源

零零落源於宋、元時代貧苦人歌唱的乞食詞蓮花落。相梁祝傳清乾隆年間桂林設有4所專門收容流民和流浪藝人的養濟院,院中收容的人由於官府所發錢米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一些女盲人便仿效蓮花落的曲調,沿街賣唱乞討。其音樂與桂林官話緊密結合,並受當地民歌小調的影響,遂逐漸演變成地方曲種零零落。至道光年間,臻於成熟,自成一格,並積累了不少長、短篇曲目。

特點

零零落曲調共有七個,即:七字零零落、十字零零落、十指尖尖、倒採茶、點兵歌、繡香袋、苦零零等,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最常用的曲調則是七字零零落。這些曲調鏇律簡單、樸素、流

盲藝人盲藝人

暢,節奏、速度較平穩,敘說性強。加之每個曲調都有與唱詞內容無關的不同襯字、襯二胡腔,如“零零落,長板落”;“十指尖尖噥樣花,牡丹一枝花”;“七呀八姊妹小哥郎”等,因而使得零零落曲調較自由輕快。一般一個曲目僅用一個曲調,但七字零零落和十字零零落可同用於一個曲目之中。

零零落唱詞由上下句組成,較工整。除十字零零落是十個字三、三、四句式的結構外,一般均為七個字二、二、三句式,下旬押韻,一韻到底。在一些小段子中偶爾亦有轉韻的,但以唱完一段內容後方轉為宜。

零零落由二人演唱,一人領唱,一人幫腔,少數段子由兩人齊唱,這主要是由曲目中所選用的曲調而定。唱時無樂器伴奏,僅用一竹質的小板,板長約二寸,寬約寸余,左手握打節奏,幫助演唱。據說過去右手還需打一紮子,扎子由七塊很薄的,似水牌般大小的竹片穿成,形式較單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零零落在藝術上多有創新。如唱腔以一個曲調為主,穿插其他曲調,或聯綴使用數個曲調,並在板式、節奏、速度等方面有所變化;同時在幫腔的鏇律基礎上創造了引子和過門,伴奏以板胡為主,小三弦二胡等配合,豐富和發展了零零落的音樂,增強了藝術表現力。

曲目

零零落長於演唱有情節、有人物的民間故事,如《祝英台》、盲藝人《賣油郎》、《賣花記》、《賣水記》、《寶玉哭靈》等;但亦可演唱幽默、詼諧、諷刺等類型的小段子,如《邋遢

零零落零零落

姑娘》、《矮大娘》、《小菜造反》、《麻雀打架》等;也有一些抒情小段如《打鐲頭》、《梳妝檯》等;娛樂性小段如《小菜打仗》、《蚊子打架》等;由於零零落源於與佛教歌曲有淵源關係的蓮花落,在某些曲本中還不同程度地保留著說教的痕跡,如《勸世文》、《王氏女》等。

從演唱時間來看,有的曲目只要三四分鐘,一般是半個小時左右,但還有些長篇的如《蓮花帕》、《鸚哥記》、《汗衫記》、《花燈記》、《八寶山》等,則須連唱一個月到三個月左右,一些傳統曲目有的已失傳。

解放以來,在黨的關心培育下,文藝工作者利用零零落這一曲藝形式曾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特別是一些新曲目的編唱,如《李三娘過江》、《白毛女》、《英雄兒女》、《新風贊》、《理髮姑娘》、《紅棉似火》等曾獲得一致好評,深受民眾歡迎。文藝工作者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如過門的設計與運用,伴奏樂器的選用,節奏、速度、調式、演唱方法等的不同處理,破一個曲目僅用一個曲調的陳規,襯字、襯腔的恰當運用,在唱腔為內容服務的前提下對曲調鏇律的變化、改革等,都有待去不斷總結,並在今後的實踐中去發展提高。

盤點中國曲藝曲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