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琴彈唱

天琴,壯語稱“鼎叮”,是壯族古老的彈撥弘鳴樂器,形制獨特,音域寬廣,音色圓潤明亮,可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也可一人或多人邊彈、邊唱、邊跳。主要流行於廣西西南部與越南交界的崇左市龍州縣和寧明縣及防城港市一帶。其表演最大的特色就是演奏者抱天琴,腳搖鈴鐺,邊彈邊唱。2003年,一度瀕臨失傳的天琴彈唱在龍州縣金龍鎮雙蒙村板池屯被廣西音樂人搶救發掘並進行了改良創新。2007年,壯族天琴藝術公布為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概述

天琴是壯族最有特色的—種古老彈撥樂器。從外表上看,它用葫蘆做琴鼓,梧桐做板面,尼龍做弦線,琴頭是雕刻的龍和鳳。演奏時用彈片撥弦,發出優美動聽的琴音。這是壯族“駱越巫樂”遺傳下來的絕響。2003年11月8日晚,來自龍州美女村的“壯族天琴女子彈唱組合”,在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甫一亮相,即引起轟動,受到各方關注。

傳說

關於天琴的源出,民間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在廣西南壯地區有一對相戀的青年。一天,他們到深山砍柴,來到一個岩洞旁邊,聽到泉水從洞頂滴下深潭的聲音十分美妙,便起心用葫蘆、蘆稈和藤絲做成了一把琴,彈出泉水下滴的“叮咚”之聲,格外動聽。玉皇聞聽此聲,將他們召到天上彈奏,並敕封此琴為“天琴”。每逢年節,他們就下凡與鄉親們共同歡慶,彈唱舞蹈,這種形式稱之為“天”———就是用天琴伴奏的各種文娛活動的總稱,天琴是活動中唯一的樂器。

特點

整個“天”的活動,可分為“彈天”、“唱天”、“跳天”三種類型。彈天即天琴獨奏,它有一定的程式和固定的曲牌。曲調輕快跳躍,節奏鮮明,給人輕鬆愉悅感。唱天就是用天琴伴奏,演唱

天琴彈唱《灕水謠》天琴彈唱《灕水謠》

各種山歌或敘事歌。跳天是邊彈琴、邊唱歌、邊跳舞的綜合表現形式,場面熱烈,情緒歡樂。天琴到底產生在什麼時候,史籍沒有記載。清光緒九年修撰的《寧明州志》記載:“女巫……以交鬼神為名,以‘匏’為樂器,狀如胡琴,其名曰‘鼎’……凡患病之眾,延其作法,則手彈其所謂‘鼎’者口唱其鄙俚之詞。”文中之“鼎”就是天琴。長期以來,這種活動曾是“天婆”(巫婆)祭祀時的一種宗教活動,在於求神保佑平安,消災除害,預兆豐年。據介紹,壯族民間傳說《媽勒訪天邊》中的媽勒就是彈著天琴去天邊尋找太陽,為壯鄉帶來光明和歡樂的。
天琴音樂大都以多聲部形式出現,其結合方式有支聲、對比、模仿和各種音型化烘托,變化豐富。樂曲中常有中立音,因而造成奇特的中調式色彩。龍州壯族民歌分霞秀調式和金龍調式兩種。霞秀調式又分有長聲和短聲,長聲抑揚頓挫,以真假聲進行演唱;短聲音調和諧,尾聲可以拉長成波浪式的音律,唱來悅耳動聽。金龍調式有三句詩韻和長詩兩種。三句詩韻多為白晝演唱,長詩句多為夜間對歌演唱。金龍山歌吟唱時多是兩人或多人合聲齊唱,唱調婉轉響亮動聽,並通過反覆收聲,達到別具一格的效果。而對於天琴曲,廣西藝術學院的楊秀昭教授等在20年前就收錄有民間藝人梁臣中、賴增華演奏的天琴獨奏曲《逗天(之一)》《彈天》《解悶曲》等,彌足珍貴。
由於天琴形式獨特,音樂優美,民族色彩濃郁,近年傳播速度很快。龍州縣興起了一股“天琴熱”。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牙牙學語的小孩,個個都手持天琴學習彈奏,每逢有重大的民族節日和形式多樣的廣場文化活動,必定有天琴彈唱的表演節目,形成了全民參與的熱烈景象。2007年12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龍州“中國天琴藝術之鄉”稱號。
2004年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在南寧舉行。廣西曲協桂林市曲藝團在籌備節目時,決心借這一極好的機會打造精品,他們將自己的創作實踐鎖定在天琴彈唱這一形式上。已見的天琴彈唱大多是用天琴伴奏演唱民歌的節目,歌詞簡單,唱故事唱人物的曲藝形式還沒有過。他們決心從內容到形式來一番繼承創新。他們選取了一位老外婆在灕江撿垃圾的故事,歌唱她心靈與山水同美的崇高品質。但龍州天琴彈唱的基本形式是座唱,局限了表演。桂林的編導者選擇了“做天”活動中“跳天”的舞蹈語彙加以改造,創編出很有特色的“腳鈴舞”,使節目活了起來。演出服飾精心設計,十分漂亮,山水襯景優美,整個節目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每次演出,大幕一拉開,觀眾席上總會響起掌聲。
這個名為《灕水謠》的天琴彈唱節目,開拓了天琴演唱的新局面,把天琴的演唱提升到更高的層次,自問世以來先後公演近百場,還演到了香港、澳門,榮獲全國少數民族曲藝調演金獎、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等10多個獎項,其形式不斷被複製,樂曲被填詞套用,成為保留節目。

盤點中國曲藝曲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