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普賢寺是朝鮮佛、法、僧三寶地位很高的古剎。壬辰衛國戰爭(1592--1598年)時,從慶尚南道梁山的通度寺移來部分釋迦舍利,建立了釋迦佛祖舍利塔;又從慶尚南道陝川的海印寺移來了《八萬大藏經》全套刻本。16世紀的著名高僧、朝鮮愛國僧人兵將西山大師(1520--1604年)在這裡度過了後半生,17世紀反後金侵略中又湧現了許多愛國僧人兵將。

朝鮮解放戰爭時期,普賢寺的中心建築大雄殿等14幢建築和7400多件文物,因遭美國空中轟炸而焚毀。戰後,政府採取措施,修復了被炸毀的高麗時期建築。此寺主建築大雄殿、萬歲樓等都已復原。大雄殿里供奉著毗盧扎那佛、釋迦佛和阿彌陀佛,也供奉著文殊、普賢菩薩、山裡的許多庵堂也得到整修或大修。
為永久保存《八萬大藏經》,上世紀80年代特地在本寺內建立了保存庫,整修了吉祥閣等附屬建築。從曹溪門經過解脫門、天王門、萬歲樓到大雄殿的寺院軸線上的建築和觀音殿、靈山閣等周邊,都有茂密的檜樹林和海松林,還有四季都有花開的數萬平方米園林。
今天,晉賢寺僧侶和信徒在這裡進行著宗教儀式、經典研究、勞動實踐相結合的修行,還同世界許多國家的佛教徒進行友好交往。世界五大洲的友人和旅外僑胞來參觀者與日俱增。寺住持和僧侶還訪問過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中國,會見了這些國家的佛教領導人,參觀了許多佛教聖地和著名寺廟。
大雄殿
進普賢寺要進三道門。先進曹溪門,接著是解脫門,據說走過解脫門的人,一切痛苦和疲勞就都解脫了。再過天王門,天王門中塑有四大天王像,為1644年所造。過天王門再過萬歲樓,就見到了普賢寺的主殿──大雄殿。

大雄殿門扇鏤刻著不同的、奇異美妙的圖案。刀法純熟,鏤木如玉。大殿上方的彩色斗拱,完全是木質結構,卯隼相合,斗椽交叉,層層疊起,處處描金,畫中有雕,雕中套畫,體現了古代朝鮮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
大雄殿內的毗盧扎那佛、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還有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也是金身燦爛,面闊眉善,兩耳垂肩,或雙手合十,或盤腿打坐,與中國的佛堂並無二致。大雄殿內設有功德箱,向遊人化緣。透過箱玻璃可以清楚地看見

朝鮮的法律保護宗教,光復以來普賢寺的修理都由國家投資,信徒們的施捨只做和尚們的生活費用。和尚們在這裡修身養性,研究佛學,還同世界其他國家的佛教界同行進行友好交流和往來。
韓戰時期,美國飛機兩次轟炸了普賢寺,大火燒毀了14棟房屋建築,1萬多件文物被燒毀,大雄殿也遭到嚴重破壞。後來在金日成同志的關懷下,於1976年進行修復,恢復了它原來的風采。
走出大雄殿,沿著用妙香山特有的黑白相間小石子鋪設的甬道,來到寺院裡。院子裡海松蒼綠,檜樹低垂,焚香繚繞,環境典雅。有一棵生長了400多年的老桑樹,枝繁葉茂,是天然文物。
石塔

在八角十三層塔對面還有一座四角九層塔,它古樸雄渾,建於1044年,比八角十三層塔晚兩年,應該是弟弟。
在普賢寺後面的鶴起峰和龍珠峰之間,還建有一座觀音殿,其建築風格基本同大雄殿相似。供在殿內的觀音菩薩金身寶蓮座,眼睛半睜半閉,慈眉善目,活靈活現。
藏經

透過玻璃窗看這套經書的原本,是漢字的,字跡工整,清晰,印刷精美。印刷這套《八萬大藏經》的86600多塊刻印版,至今保存在韓國,這些木版充分體現了古代朝鮮優秀的印刷技術,是具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國寶。
在妙香山普賢寺里還保存著《李朝實錄》和《高麗史》,這是1592年朝鮮壬辰衛國戰爭爆發後,幾位朝鮮愛國人士冒著危險,克服困難,從全羅道經過水路搬到黃海道海州。1597年,日本侵略者再度入侵朝鮮,幾位愛國人士又把這些歷史文獻轉移到江華島,再轉移到妙香山佛影台里保存起來的。
酬忠祠

由於地理原因,佛教經朝鮮再傳入日本。據《日本書紀》記載:公元552年(欽明15年),朝鮮百濟王首次給日本朝廷送去金銅釋迦佛像一尊和經論、幡蓋等物,並上表讚頌弘布佛教大法的功德。這是佛教傳入日本的開始。
麗江普賢寺

自明初建寺以後,普賢寺就購置了供養田產租給佃農耕種,後世又偶有購買或接受信徒捐贈。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重修普賢寺常住記》碑陰鐫刻回響傅宗龍號召向普賢寺捐助的善士功德,碑文提到:“崇禎八年二月初十日,普賢寺買到李時華……等將祖遺地一塊,地名三十河,記本寺洪武間置買常住水田三十四畝。”清康熙五十四年《置普賢寺常住田碑記》記載了信徒在順治十七年、康熙四十年、康熙五十四年向普賢寺捐田的事跡。
明洪武年間初建的普賢寺只有一間正殿。季琮的碑文講述宣德二年(1427年)時一位姓張的雲南都指揮僉事在寺後坡地更高處建了遂閣,同時淨雲和尚等又募資重修正殿。明天啟年間劉義征著《滇志》記載永宣時期在雲南任都指揮僉事姓張的只有張麟(字仲祥,直隸鳳陽人)一人。

崇禎三年至十年十月,解官在家閒居的傅宗龍(崇禎十四年九月戰死後官復兵部尚書)作《重修普賢寺常住記》,記述住持僧本圓自誇的功勞:“普賢寺當水陸之衛,以眾檀越之力補葺拓充,漸有次第,往來至止者或粥或飯,聊以療飢”。說明傅宗龍閒居期間,普賢寺依然很旺盛。該碑由寺僧於崇禎十二年春鐫立,撰文稱號沿用“郡人括蒼傅宗龍撰”(解官時的稱呼);碑陰鐫刻功德。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希有問公和尚主持院政,募資重建普賢寺,斷斷續續,歷經30餘年才竣工。鹹豐元年監寺僧源輪特地立碑紀念。重建了正殿、後殿、兩廡、上下禪房和靜室。鶴慶信徒張藻捐資新建了羅漢殿。羅漢殿在光緒七年重建以後改稱羅漢堂。
參考文獻
1.www.baidu.com
2.http://zzrb.zynews.com/html/2007-02/08/content_97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