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據記載,該閣始建於宋初開寶年間(968-976年)。大悲閣內矗立著一尊高大的銅鑄大菩薩,稱“大悲菩薩”,又稱“千手千眼觀音”,高19.2米,立於2.2米高的須彌座,是我國現存銅像中最高的一座。
歷史

大銅佛鑄有42臂,其姿勢各不相同,所執法器也各異。或曲或垂,或抱或伸,或持日托月,或持蓮握珠,或仗劍使鉞。遠看,猶如奇特的翅膀。可惜兩側40隻銅手臂均被毀,已改為木製,僅前胸兩臂為原鑄。觀音像神態自若,恬靜端莊,全身頎長,比例均勻,衣紋流暢,線條細膩,頗具宋代藝術風格。據寺內一通宋碑記載,大銅佛的鑄造,是“先鑄佛,後蓋樓”,“就地支鍋,屯土增高,分節鑄,再加雕刻”。先鑄好基礎,然後分七節鑄造大菩薩。第一節鑄下部蓮花座,第二節鑄至膝蓋,第三節鑄至臍下,第四節鑄至胸部,第五節鑄至腋下,第六節鑄至肩膊,第七節鑄至頭部。最後添鑄四十二臂。菩薩的手均為木雕而成,其上裹布,一重漆,一重布,然後用金箔貼成。這尊室內銅佛的高度,在獨尊了近千年後,到20世紀初西藏扎什倫布寺內的銅佛問世,它才讓出全國最高銅佛的地位。
上世紀40年代重修

閣內正中安置木製的直徑七米、八角形的“轉輪藏”(即轉動的藏經櫥):中間兩根金柱各向左右讓出,其梁架結構,作出由下檐斗拱彎曲向上與承重梁銜接的彎梁,上層梁則有大斜柱(叉手)的套用,是早期木構建築中的傑作。慈氏閣與轉輪藏閣大體相似,閣內採用永定柱造和減柱造的做法,是其建築結構上的特點。特別是檐牆一周的柱子均採用永定柱造的做法,是國內保存宋代建築中的孤例。閣內二米高的須彌座上,立有一木雕像,高七米,為彌勒佛形象,或稱“慈氏菩薩”,是宋代遺物。
寺廟建築

閣內有高24米的銅佛,銅佛有42臂,故又千手千眼觀音,通高22米餘,下有2.2米高的石須彌座,是我國現存銅像中最高的一座。像體纖細頎長,比例勻稱,衣飾流暢,腰部以下尢佳,富有宋代藝術風格。須彌座的上枋,壺門內刻有紋飾圖案、伎樂、飛天、盤龍等精美宋代雕刻。
閣內有樓梯直達頂層,可縱覽正定古城風光。正定大銅佛和滄州獅子、定州塔、趙州橋一起譽為河北四寶。
隆興寺中的最後一個大殿是毗盧殿,建於明萬曆年間。殿有銅鑄多層毗盧佛像。毗盧伸縮整體分為三層,每層由四尊銅佛像相連線,三蓮花座的每一蓮瓣上刻一個小佛,三層總計大小佛像十幾尊。人們稱之為“千佛墩”。“千佛墩”上的小佛表情各異,是國內佛教的珍品。
隆興寺還有一珍貴的隋碑——龍藏寺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