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道場

普賢菩薩道場

《格薩爾王傳》中說:峨眉山[中國佛教名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像一頭步履矯健的白色神象,這和普賢菩薩騎象登山創建道場的記載極其吻合。佛經中記載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記載普賢菩薩住地說:“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普賢),與其眷屬3000人,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華嚴經》在東晉時傳入中國,因此自東晉時便開始把峨眉山當作普賢菩薩道場。 《華嚴經·清涼疏》曰:“普賢之學得於行,行之謹審靜重莫若象,故好象。”白象是普賢菩薩願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徵,所以峨眉山寺廟中的普賢塑像多騎白象。峨眉山的洗象池,傳說普賢菩薩每次騎象過此,必在這口池裡汲水洗象,然後才登上金頂,池旁的寺院也取名洗象寺。為了歌頌普賢菩薩的功德,連纏生在冷杉枝幹上的松蘿,當地人也美其名曰是“普賢線”,認為是普賢菩薩特意在懸崖陡壁上掛起這些長線,引渡信徒登絕頂。 《大日經疏》云:“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 《大乘經》載:“入山求道,饑寒病癘,枯坐蒲團,是曰普賢;普賢者,苦行也。”

基本信息

普賢菩薩簡介

普賢菩薩,是梵文音譯,為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他和釋迦牟尼文殊菩薩合稱為“華嚴三聖”。

普賢菩薩,梵音名號Samantabhadra,或Vishv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菩薩、三曼陀菩薩。又作遍吉菩薩。是將妙善、妙德、賢德普施一切眾生之意。

同諸大菩薩一樣,普賢也沒有真實的來歷。《第二菩薩經跡經》說:“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旬,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勢至菩薩;第三王子名王象,即文殊菩薩;第八子名泯國,即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通常供奉於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右邊,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右脅侍,文殊菩薩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

普賢菩薩道場普賢菩薩道場

普賢菩薩輔助釋迦佛弘揚佛道,且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的法王子,故普賢行願品言:‘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又言:‘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高,願行之深,唯佛能知。

普賢,梵語稱“邲輸跋陀”。在《悲華經》的記載中,當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普賢菩薩當時為第八王子“泯圖”,在寶藏佛前,發願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樣不清淨的國土中,修菩薩行救度眾生。更應當修治莊嚴十千不淨世界,使其莊嚴清淨,就如同“青香光明無垢世界”。同時要教化無量的菩薩,令他們心地清淨,都能趣向大乘佛法,使這種發大心的菩薩都充滿他所化度的國土世界。寶藏佛即為他將“泯圖”這名字,改號為“普賢”,並授記他未來在北方“知水善淨功德世界”,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號為“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普賢之名始出於三曼陀羅菩薩經,後廣見諸經而成普遍之信仰。據《法華經●普賢勸發品》載,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守護法華之行者。台宗二百題卷十立有相,普賢論題,依禮懺誦經之有相行,達成感見普賢之旨。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四十,說普賢菩薩十種廣大之行願,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經中一一述此十大願,明其功德無量,臨命終時,得此願王引導,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然此十大願為一切菩薩行願之標幟,故亦稱普賢之願海。以此菩薩之廣大行願,一般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位置

峨嵋山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總稱。位於四川中南部的峨眉境內。“峨嵋”是《詩經》中形容女子秀眉的用語。主峰萬佛頂

普賢菩薩道場普賢菩薩道場
之金頂海拔3099米,山下的平原地區海拔400餘米,相對高差在2600米以上,雄冠國內諸名山。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記載普賢菩薩住地說:“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普賢),與其眷屬3000人,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據記載,東漢時期的隱士蒲公一次入山採藥,見一隻野鹿,“追之絕頂而無蹤”,忽見奇光。蒲公疑惑不解,特向當時西來華的天竺僧人寶掌請教,寶掌告訴他說:“此是普賢瑞相,於末法中守護如來,現相於此,化利一切眾生。”恰巧,峨眉這一奇觀與《華嚴經》所記普賢菩薩住地十分相似和吻合。《格薩爾王傳》中說:峨眉山像一頭步履矯健的白色神象,這和普賢菩薩騎象登山創建道場的記載極其吻合。佛經中記載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

天上的事物與人間是對應的,天上有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人間有普賢菩薩住地峨眉山似白色神象。

注:《華嚴經》在東晉時傳入中國,因此自東晉時便開始把峨眉山當作普賢菩薩道場。

《大日經疏》云:“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大乘經》載:“入山求道,饑寒病癘,枯坐蒲團,是曰普賢;普賢者,苦行也。”《華嚴經·清涼疏》曰:“普賢之學得於行,行之謹審靜重莫若象,故好象。”白象是普賢菩薩願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徵,所以峨眉山寺廟中的普賢塑像多騎白象。峨眉山的洗象池,傳說普賢菩薩每次騎象過此,必在這口池裡汲水洗象,然後才登上金頂,池旁的寺院也取名洗象寺。為了歌頌普賢菩薩的功德,連纏生在冷杉枝幹上的松蘿,當地人也美其名曰是“普賢線”,認為是普賢菩薩特意在懸崖陡壁上掛起這些長線,引渡信徒登絕頂。

普賢菩薩道場普賢菩薩道場
在漢代以前,峨眉山原為道教天下。峨眉山純陽殿附近的千人洞,傳說就是呂純陽修道成仙的地方,被封為“天下第七洞靈陵太妙之天”。附近的十字洞,相傳也是呂仙劍劃而成。至今在神水閣前,還留下刻有“靈陵太妙之天”的大石碑。旁邊還有“大峨”石刻,傳為呂純陽之手跡。佛教傳入峨眉山,始於晉代。印度高僧寶掌和尚,最早結茅庵於金雞峰,後遂改名寶掌峰。尼泊爾阿婆羅和尚,以樹皮蓋殿于海拔2300多米的八十四盤之上,名為化城寺,俗稱木皮殿。

但在當時峨眉山還是道教盛行。東晉時,道教的乾明觀首先改為佛教的中鋒寺。隋唐以後,佛教興盛,在山上普建佛堂,許多道觀也紛紛改為寺院。至清順治年間,山上最後一座道觀純陽殿,也被僧人改建,峨眉山終於一統為佛家天下。當時全山有佛寺38座,庵堂72所,僧侶3000多人,香火鼎盛。許多梵宇琳宮,依山而建,有的隱藏於翠林樹海之中,有的聳立於高山峻岭之巔,有的建於深壑幽谷之內,有的築於危崖絕壁之畔,與峨眉山水和諧地結合在一起。

普賢菩薩生日

普賢菩薩生日:農曆二月二十一

普賢菩薩護佑

[普賢菩薩是屬龍和屬蛇人的本命佛]

普賢菩薩道場普賢菩薩道場
普賢菩薩是屬龍和屬蛇人的本命佛,他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並進,完成求佛者的志願,所以又稱“大行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默默的守護龍年和蛇年出生的人,使您實現最大願望,除掉各種小人,增加領導者的權威,使您人生如願以償,幸福美滿。因此龍年、蛇年生人,若能虔誠佩戴或供奉與之緣深的普賢菩薩之本命佛法像,能獲菩薩護佑,災邪遠離,延年益壽並有意外收穫。

《法苑珠林》引《大集經》言:“閻浮堤外,四方海中,有十二獸,並是菩薩化導,人道初生,當菩薩住窟,即屬此獸護持、得益,故漢地十二辰依此行也。……”“其所以分配之義,則《暘谷漫錄》言之顏詳。據之,子、寅、辰、午、戌、俱陽,故取相屬之奇數以為名的鼠、虎、龍、猴、狗皆五指,而馬單蹄也;醜、卯、巳、未、酉、

亥屬陰,故取相屬之偶數以為名的牛、羊、雞、豬皆四爪,兔兩爪,蛇兩舌也。”

據佛經記載,該十二獸即十二生肖,他們均有相應的一位菩薩化導、護持。這就是信眾所稱的本命佛,是千年以來人們所供奉的護法善神!“本命佛”是與十二生肖者磁場最接近、感應力最強的佛。誠心信奉,本命佛的靈體自然旺盛,能使眾生逢凶化吉、事業順利、健康平安、家庭如意。

屬龍屬蛇人與普賢菩薩感應力最強,因此龍年、蛇年生人,若能虔誠佩戴或供奉與之緣深的普賢菩薩之本命佛法像,能獲菩薩加倍護佑,災邪遠離,延年益壽並有意外收穫。

普賢菩薩心咒

ōngsuōgāyāsuōhā

唵 梭[口+舍] 嘎呀 梭哈

金剛薩埵心咒

ōngbānzhāersàduǒhōng

嗡班扎爾薩埵吽

又寫作:“唵班雜(兒)薩埵吽”。

發音註解:

嗡:這裡建議讀作(ōng),佛教咒語裡的“嗡”和“唵”都是對古梵語“om”的譯音字。

爾:讀音(er輕聲),在咒語讀誦中,輕聲念,一帶而過。

吽:發音為(hōng轟),也有書注音為(hòng)。

功德簡介:

念修金剛薩埵咒實有不可思議、無量無邊之功德。

普賢菩薩道場普賢菩薩道場
金剛薩埵為一切眾生菩提心的本體,其性堅固如金剛故名“金剛”,亦名金剛心菩薩,一切眾生由此薩埵之加持力而發心。與顯教之普賢菩薩同體異名,為一切如來之長子。

學佛皈依後,發願起行,從聞進修,在前行中多生阻礙,有宿生、現生之罪業障等。因罪從生,自心有垢能障菩提,故於此清淨違緣罪、懺悔還出方便,應所修學。惟大小顯密懺法,共有多種,密乘中以修念金剛薩埵為最勝法要。

金剛薩埵懺罪法,為密乘行者四加行之一,人人必修,以一、倚仗力;二、決除力;三、對治編行力;四、拔業力等四力具足,消滅眾生之諸惡業罪障得令清淨。此一切惡念,令不增長。能破一切煩惱,增長無量無邊的福智。偶有過失錯誤遺漏之處,諸尊護法不將為咎。

在密教中,普賢菩薩化現為金剛薩埵,強力滅罪之本尊。

而由金剛薩埵宣說的百字明咒,除了懺罪之外,還可以賜予悉地,獲得定境與三昧。

普賢菩薩真言

三昧耶-薩哈薩

釋義:①平等②薩怛鑁(生佛不二之種子)

常念真言,可與佛或菩薩感應,增慧修福,驅魔辟凶,護身健體。

十大願王

普賢菩薩為十大願的願王,代表一切菩薩的行願,菩薩發心修行,又稱為入普賢願海。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菩薩自說過去的行願:

善男子!我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行菩薩行,求一切智。

善男子!我於爾所劫海中,自憶未曾於一念間不順佛教,於一念間生嗔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別心,遠離菩提心,於生死中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唯住無上涅槃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莊嚴佛土,以大悲心救護眾生,教化成就(眾生),供養諸佛,事善知識,為求正法,弘宣護持,一切內外,悉皆能舍。……我所求法,皆為救護一切眾生。一心思惟,願諸眾生得聞是法。願與智光,普照世間(世間智),願為開示出世間智,願令眾生悉得安樂,願普稱讚一切諸佛所有功德(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十)。

四十卷本華嚴,第四十卷,一般稱為《普賢行願品》。經文是普賢菩薩為菩薩眾說的,先長行,次偈頌。長行中揭示了普賢菩薩十大行願: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沸,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順趣而入……則能成就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

一者禮敬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二者稱讚如來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三者廣修供養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四者懺除業障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懺悔。

五者隨喜功德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六者請轉法輪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示涅盤,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八者常隨佛學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我願常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九者恆順眾生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我常隨順諸眾生,圓滿無上大菩提。

十者普皆回向

普賢菩薩道場普賢菩薩道場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經中一一述此十大願,明其功德無量,臨命終時,得此願王引導,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然此十大願為一切菩薩行願之標幟,故亦稱普賢之願海。以此菩薩之廣大行願,一般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行願無窮,分身塵剎,隨緣教化眾生。據史書記載:中國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天台山國清寺的豐乾禪師,一日行經赤城道旁,聞草叢中有兒童啼哭,趨前視察,見一小孩約十來歲,詢其姓名,答:‘我無家、無姓、亦無名。’豐乾禪師憫其無依,帶回國清寺,交庫房當茶童。因是拾來,名之拾得。

普賢菩薩,世稱為十大願王,《法華經》指出:只要能虔誠信奉,普賢菩薩將與諸大菩薩一起出現守護此人,使他身心安穩,不受一切煩惱魔障之侵。《普賢延命經記》指出:普賢菩薩具有延命益壽之不可思議的力量。

偈文選

《四句偈》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懺悔偈》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障皆懺悔

《警眾偈》

如河駛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還。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法句經·無常品》原文

行願品

普賢菩薩行願品

普賢菩薩道場普賢菩薩道場
這一卷經,在華嚴全經之末。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說:“如來功德,

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下面就是詳細分述十種廣大行願。”這十種廣大行願,便是成就如來功德的法門。華嚴是經中之王,而這一卷經,在全經之末,列示如來功德,正是經王的歸根結穴,可見這卷經,在整個佛法中的地位了。

……華嚴是經中之王,而華嚴的歸根結穴,在於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的歸根結穴,又在於淨土。所以古代大德,把這一卷經,特別提出,和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楞嚴經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並行——稱為淨土五經,是有其很深長的意思的。

——蘇州靈岩寺釋妙真法師

華嚴經,是佛門第一經,是世尊的圓滿法錀。這一部經,

是整個佛法的綱領,是整個佛學的概論。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都是講華嚴經的某一部份。說宇宙人生全體的就是這部經。這部經怎樣圓滿的呢?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此經才到究竟圓滿。古人說:一切經作比較,華嚴經第一;華嚴經與無量壽經作比較,無量壽經第一。華嚴經到最後,普賢以十願導歸極樂才圓滿;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講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無量壽經是華嚴的歸宿。唐朝善導大師說過:一切諸佛如來示現人間講經說法,就是為了把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的功德利益,介紹給大家。

——淨空法師語

講到這個地方,想起來普賢菩薩過去在一個寺院裡做行堂。出家人吃飯都聚會在齋堂裡邊一起吃齋。齋堂的桌子就這么兩邊擺著,人就對面坐,每一個人面前有兩個碗,一碗盛飯,一碗盛菜。普賢菩薩就幫人來添飯、添菜。她的腰上掛著一圍小瓶子,裡面裝著醬油、鹽、辣椒、胡椒粉等等的調味料。你要鹹的,她就給你點鹽;你要醬油,她就給你倒上一點。你要什麼,她就給你一點什麼,這就是滿眾生的願。但是有的時候她給人一點鹽,這個和尚就說:「我不要這么多,你給這么多做什麼!」等一會又有一個人要鹽,她就給少一點。哪個和尚又說了:「你再多給一點嘛,好像吃你的似的,這是公家的嘛,你這么孤寒!」或者有人沒有出聲,你給她調味料,她就說她不要;或者你就不給了,她又說你看不起她,你對她不好了。所以普賢菩薩也不容易滿眾生願。

哪么是不是就不滿眾生願,不管她呢?眾生越這樣,你越要去行這苦行。你行苦行,有人罵你、打你、看不起你,這就是在考驗你,看你誠不誠心。所以我們修道的人不要怕難,越難越要去做去。譬如,你掃地,有人罵你:「你一天到晚掃這個地乾什麼!有什麼好處?」你也不要管她。哪么你是不是可以故意這么一天到晚掃地,令人發脾氣呢?也不應該的。總而言之,無論行什麼道,你行得對了,就是有人罵你,你也不要管;你行得不對,有人說你,你就趕快要改。什麼事情都是一樣的。

——摘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宣化上人講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