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1、受個人偏見或局限性所限定的一特定的人所特有的主觀印象。2、由腦子或感官感覺內部的條件而引起,而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產生的主觀感覺。
3、藝術和藝術家、作品等表現個人的觀點或感情的主觀藝術。
4、[subjective]∶主觀的事物.
5、近代哲學中對個體和主觀過分強調個人喜好的偏移。
與客觀的區別
主觀指人的意識、精神;客觀指人的意識以外的物質世界,或指認識的一切對象。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主觀和客觀是對立的統一。客觀是不依賴於主觀而獨立存在的,主觀能動地反映客觀,並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或阻礙作用。中國的文字還是很有特色的。所謂“客觀”,顧名思義,就是觀察者為“客”。此時,被觀察事物的性質和規律不隨觀察者的意願而改變。
所謂“主觀”,就是觀察者為“主”,參與到被觀察事物當中。此時,被觀察事物的性質和規律隨觀察者的意願不同而不同。
記載
1、指人的意識、精神。與“客觀”相對。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主觀和客觀是對立的統一,主觀能動地反映客觀,並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或阻礙的作用。瞿秋白《餓鄉紀程》八:“由主觀立論,一切真理--從物質的經濟生活到心靈的精神生活--都密切依傍於‘實際’。”2、指人的認識不從實際情況出發,即主觀性。趙樹理《鍛鍊鍛鍊》:“剛才怨我太主觀,不了解情況先說話!”
客觀性
例如,阿門王身高1.8米,這是客觀;阿門王是高是矮?這是主觀。在普通人看來是高,在姚明看來就是矮了。然而同時必須看到,“主觀的客觀性”:如果姚明認為阿門王是矮的,就不會認為一個1.7米的人是高的,只會是更矮。所以,主觀隨客觀而形成和變化,是有既定規律的,儘管這些規律很多還不為人們所了解。那么這些主觀形成變化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願改變的,所以是客觀。所有客觀的事物都是可以被“測量”的,但不可以被“評估”;所有主觀的事物都不可以被測量,但可以被“評估”。所謂“測量”,一定是根據事物某種固有的屬性進行;所謂“評估”,一定是根據某種先驗的價值觀進行。身高1.8米是阿門王本身的一種固有屬性,可以客觀測量,但不能“客觀評估”,一旦評估就是主觀了。而高、矮這樣的概念不是阿門王本身固有的客觀屬性,而是人們的主觀評估。客觀解決“是什麼”的問題;主觀解決“好不好”,“怎么樣”“怎么辦”的問題。
舉例
那么,價值、效用、勞動這些概念,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它們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例如,無論一個身體怎樣的人,只要他搬動同一塊石頭走過同一個距離,那么可以認為他作的“功”是相等的。這是勞動的客觀性。“勞動耗費”對於不同人的評估是不同的。搬一塊大石頭,身體好,氣力大的人覺得耗費不大,需要的補償就小;身體差,氣力小的人就會覺得耗費大,需要的補償多。這就是主觀。
效用也是同時具有客觀和主觀。效用乾什麼的?滿足欲望。欲望的產生就具有客觀性。肚子餓了想吃飯,困了想睡覺,而不會是餓了想睡覺,困了想吃飯,這就是客觀。餓和困,也分別源於不同的生理過程,餓的生理過程不能產生困的感覺,反之亦然,這也是客觀。喝第一杯水時解渴,喝第二杯水時更解渴,這種規律也是客觀的,所以不可能反過來。喝水效用的飽和點也是客觀規律決定的。各個個體對於某事物的效用有不同評估,這是主觀。
既然勞動、效用都具有客觀性,那么以勞動和效用定義的價值也當然具有客觀性。具有客觀性,並不否定其也有主觀性。
問題
現在問:客觀和主觀,誰是第一性的?當然是客觀第一性,這和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是同義。離開了阿門王身高1.8米這個客觀測量結果,就無法作出高或矮的主觀評估。所以,經濟學和一切社會科學,既是主觀的,更是客觀的;既要研究主觀,更要研究客觀。
心理世界
概述這裡談到的主觀,就是指主體本身的觀點,客觀,就是客體、他人、外界的觀點。很多人常常把“客觀的”與“真實的”,等同起來,在這種情況下的客觀,往往具有“排除人為因素干擾的真實”的內涵,往往採用“科學的”測量、精密的儀器、中立立場出發的客觀描述等等,並且,大家通常認為,這樣的客觀才是真實可信的。但是,迄今為止,我們也沒有發現任何一種方法,可以真正衡量和測量出一個人真實的內心世界。心理測量方法浩如煙海,並且,還有很多人熱衷於發展新的心理測量方法。在醫學界,大家公認,如果一種疾病有眾多的治療方法的時候,通常說明這種病無法治療。於是,大街小巷貼滿狗皮膏藥般的專治腫瘤癌症等不治之症的小廣告。那么,心理測量方法的眾多同樣暗示,沒有什麼科學的心理測量,能夠真正了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沒有一個真正的心理治療師,是依靠心裡測量來深入了解坐在你對面的來訪者的。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就萌生出一種心理世界的不可知論,認為我們永遠無法了解心理世界的真實,因為科學無法衡量心理。但是,“在心理的世界裡面,主觀大於客觀”,甚至更極端點說:“在心裡世界裡面,主觀的就是客觀的”。我們通過自己的主觀世界,了解人類的心理世界,主觀,恰恰是照亮心理世界的一盞明燈、是通向心理世界的捷徑。是否承認心理世界中主觀性的重要性與核心性,是衡量一個治療師是否成熟的根本標誌。
舉例
當一個來訪者坐在心理治療師面前的時候,他會有許多所謂“非現實”或者“扭曲的”情感、意識、和行為,從“客觀的角度”講,是與現實不符合的、是不客觀的、是錯誤的、是需要糾正的。但從來訪者的角度講,他的所有這些情感或行為反應,都是合乎他的成長環境與經歷的,都是真實的、客觀的。比如,一個和男人在一起就過分忐忑不安的女孩,我們會覺得她太神經過敏,但在這個女孩的家裡面,女孩與父親的互動模式恰恰就是這樣的,父親通過投射認同,把對女兒的緊張傳染給女兒,她也會通過投射性認同機制,將這種互動模式“傳染”給她周圍的男人,於是,她和幾乎所有男人在一起的時候,都會出現她通過“自我實現的預言”可以證明的“我見他們緊張,他們也緊張,我們互相緊張、互相影響……,我是一個下流的女人,好像我在勾引他們。”典型症狀。這是一個女性恐男症的常見心裡動力學機制。一個了解“來訪者的主觀是客觀真實的”的治療師,絕對不會去提出這樣的發問或老大媽式的勸告:”男人有什麼可怕的?別緊張!男人喜歡女人是正常的!男人對你沒有反應,你別緊張了。”這些看似客觀的看法,實際上是治療師的理性與邏輯主觀,是最不客觀、最不真實的,是最沒同情心和專業素養的表現。這一方面反映了治療師對於人性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反映了治療師缺少對來訪者的真正共情。所以,一個真正的治療師,是第一個並且往往是唯一一個由衷地相信來訪者主觀的真實性與客觀性的人,他完全真正(而不是虛偽地)相信來訪者所描述的痛苦感受和體驗。那些激起這些情感的“家族歷史人物”,已經內化到來訪者的內心世界,是來訪者內心世界的真實人物,來訪者在和自己內心世界的重要歷史人物對話、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