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安之役

弘安之役

弘安之役,即第二次元日戰爭,發生於日本後宇多天皇弘安四年、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當時日本天皇的年號為“弘安”,稱“弘安之役”。此役元軍再度以失敗收場。

基本信息

(圖)弘安之役弘安之役

弘安之役,即第二次元日戰爭,發生於日本後宇多天皇弘安四年、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當時日本天皇的年號為“弘安”,稱“弘安之役”。此役元軍再度以失敗收場。

概況

(圖)弘安之役弘安之役

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征日本文永之役失敗後,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再次發兵兩路,一路由忻都、洪茶丘率領四萬作戰部隊,戰船九百艘,從朝鮮出發;一路由范文虎率領十萬江南屯田部隊,戰船三千五百艘,從從慶元(今浙江寧波市)出發。總計蒙古人4.5萬,高麗人5萬,漢人約10萬。兩軍約定於6月會合,作戰部隊主管作戰,屯田部隊在被占領區屯田,生產米糧,以為長久之計。忻都統蒙古軍,洪荼丘統志願軍3000人,高麗將軍金方慶為征東都元帥,統高麗軍10000人,水手15000人,戰艦900,軍糧100000石。

這次日本幕府方面有充分的準備,改進了他們的弓箭,與蒙古強弓不相上下。由於北條時宗下令在日本沿岸所有重要地區都建起了石牆(石堤)“元寇防壘”,這時起了重大防

(圖)弘安之役弘安之役

衛作用。元軍的戰艦在到達日本近海時,竟找不到登入的地點。在停泊於海上的一個月里,元軍艦艇進行的幾次強行登入作戰均告失敗,並且一直遭到河野通直(河野黨)等人的襲擾,直到七月初,南北兩軍在九州外海會合。元軍開始登入作戰,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日軍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高麗軍統帥洪茶丘被俘殺,許多蒙古軍將領相繼陣亡,戰鬥又持續了一個多月,元軍的損失慘重,依然不能突破石牆。

八月一日(7月30日),元軍再次遭到颱風的襲擊,風暴持續四天,軍艦大部分沉沒,范文虎落水被張禧救起。平戶島尚有被救起的士卒四千餘人無船可乘,張禧將船上的七十五匹戰馬棄於島上,載四千士卒回國。被遺棄在日本九龍山的海灘上的元軍尚有三萬餘人,日本發動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大部分戰死,數萬士兵被俘後將蒙古人、色目人、高麗人全部斬首,原南宋的漢人(日本稱其為唐人)並留下安居。生還者不到十分之一。有3名士兵拼湊小船,逃回中國。通過這3名士兵,忽必烈知道真相後大怒,將范文虎斬首。兩次出師失利,並未使忽必烈放棄征服日本的計畫。至元二十年(1283年)年,忽必烈下令重建攻日大軍,建造船隻,蒐集糧草,準備第三次征日。此舉引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迫使其暫緩造船事宜。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忽必烈逝世,征日計畫隨之中止。

弘安之役過程

(圖)弘安之役弘安之役

弘安之役,元軍撤退時遭暴風雨襲擊,日本朝野認為是神風天佑,全國範圍內展開了大規模的祈神活動,當時不僅天皇在祈神,幕府的實權者北條時宗也在祈神。同時,為了防禦元軍再次入侵,鎌倉幕府執政北條時宗大力加強備戰:一是加強長門守護所的力量,任命胞弟北條宗賴為長門守護,防衛中國西部;二是增派北條實政去鎮西主持九州方面的備戰工作;三是費時五年,由藤原經資負責築起一條西起今津,東至箱崎的高六尺厚一丈長十餘公里的石壩。

這次征日,元軍分兵兩路。命范文虎去江南收集張世傑舊部及其他自願從軍者計十萬人,戰船三千五百艘,組成江南軍,由范文虎統帥,從慶元(今浙江寧波市)啟航,東渡日本。命洪茶丘至東北,招募瀋陽、開原等地自願從軍者三千人,由其指揮。忻都仍統率蒙古軍。又任命高麗將領金方慶為征東都元帥,統率高麗軍一萬人、水手一萬五千人,戰船九百艘,軍糧十萬石。三軍合計約四萬人,組成東路軍,取道高麗,過對馬海峽,進攻日本。兩路元軍由元軍宿將阿刺罕統一指揮,定於至元十八年(1281年)六月十五日在壹岐島會師。

至元十八年(1281年)五月三日,東路軍從合浦啟航,開往巨濟島。五月二十一日,進攻對馬島的世界村(上島佐賀浦)、大明浦,守島日軍雖頑強抵抗,但因重寡懸殊,全部戰死。元軍占領對馬島後,不顧忽必烈的指示,大肆殺掠。第二次元日戰爭爆發,日本史書稱之為“弘安之役”。

當日方得知元軍入侵對馬、壹岐兩島後,在鎮西奉行少貳藤原經資率領下的守護部隊立即進入沿海石壩陣地,嚴陣以待。日軍總指揮為藤原經資,副將大友賴泰,統率的部隊除藤原經資的“三前二島”的御家人武士部隊外,還有築後守護北條宗政、肥後守護安達成宗、豐後的大友和薩摩、大隅、日向的島津久經的部隊,一線部隊總計有四萬餘人。另外,宇都宮貞綱率領約六萬中國地方的武士部隊,作為增援軍在必要時將前往筑前。

五月二十六日,東路軍攻入壹岐島。忻都為爭奪頭功,無視在壹岐島同江南軍會師的作戰部署,貿然進攻博多灣。六月六日,忻都派出一支小型艦隊,前往長門海域牽制守軍,使其不敢救援大宰府,大部隊開往博多灣。進入博多灣後,才發覺沿海灘頭築有石壩,難以登入。此時,偵察部隊探知志賀島和能古島防禦薄弱,也未築石壩,遂命令艦隊靠近志賀島錨泊。當夜,松浦黨御家人草野次郎經永,率少數部隊偷襲元軍,縱火燒船,給元軍造成一些損失。

(圖)室町幕府室町幕府

七日晨,洪茶丘率軍登入,占領志賀島。志賀島狹長,退潮時露出的海灘可直通陸地。為了從側後進攻博多灣,元軍奮力搶占海灘。由於元軍擅長集團攻擊,而日軍則擅長一騎打,在連日的海灘爭奪戰中,元軍損失慘重,被殺千餘人,洪茶丘還差點兒被日軍副指揮大友賴泰之子大友貞親斬殺。戰事不利再加上後勤供應困難,忻都等遂決定於六月十五日率軍從志賀島撤退,駛向壹岐島,與江南軍會師。

江南軍方面,五月時,據偵察得知日本平戶島守軍均調至大宰府,阿刺罕決定將會師地點改為平戶島。六月初,江南軍派出先遣艦隊前往壹岐島與東路軍聯繫。藤原經資獲知後,率部進攻壹岐,激戰兩日,日軍敗退。

此時出現重大變故,本次征日的總指揮、元軍宿將阿刺罕突然病死,忽必烈任命阿塔海接替指揮,但阿塔海未能及時到任。但江南軍統率范文虎認為先遣艦隊早已發出,不宜久等,遂在阿塔海尚未到職的情況下,令江南軍於六月十八日分批開航。當阿塔海趕到出發地點慶元時,范文虎已率軍揚帆東渡了。

七月,范文虎、李庭率江南軍十餘萬人,戰船三千五百艘,到達次能、志賀二島,與忻都、洪茶丘所部會師。七月二十七日,元軍在開往鷹島途中,先頭部隊遭日本水軍攻擊,激戰至天明,日軍撤退。兩路大軍會師後,軍勢大振,本應立即進攻大宰府,卻遲疑不發,估計是因為天氣惡劣。元軍兩路統帥均無航海常識。只有江南軍張禧所部和也速得(“角”加上“得”的右半部)兒所部才將戰船疏開(相隔五十步)錨泊,以避免萬一遭到颱風,戰船互相碰撞。

八月一日,台襲來,元軍船毀人溺,師喪大半。江南軍張禧所部和也速得(“角”加上“得”的右半部)兒所部由於事先做了準備,損失不大。颱風過後,張禧和也速得(“角”加上“得”的右半部)兒
率部救援落難元軍,落水的范文虎被張禧救起。張禧立即向范文虎建議:江南軍士卒未溺死者尚有半數,而且都年輕力壯,如果將他們組織起來,強行登入,作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也許能登入成功。

此時,平戶島尚有被救起士卒四千人無船可乘,范文虎命棄之不顧。張禧不忍,將船上的七十五匹戰馬棄於島上,載四千士卒回國。另外,被遺棄在日本海島上的元軍士卒尚有三萬餘人,大部分戰死,被俘者中,除少數被留作奴隸外,其餘大部慘遭殺害。

影響

第二次元日戰爭最終也遭遇颱風而失敗。這次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中途易帥,無人指揮。在當時通信工具極不發達的條件下,進行這樣大規模的渡海登入作戰,沒有主帥親臨指揮,豈有不失敗之理!二是兩路大軍各行其是,沒有嚴密的協同作戰。三是統率畏懼不前,貪生怕死。四是不熟悉戰區的水文氣象條件。

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均以失敗告終,但他仍一意孤行,準備第三次征日。結果因為忙於鎮壓人民起義和大臣的勸諫,未能實現。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逝世,征日計畫也就隨之中止了。

元軍入侵也使得幕府找到了繼續統治國家的藉口而不是將權力交給天皇。他們之後一段時間繼續加強九州的防務,那裡的許多軍事設施很多年後還有效。由於戰後受貨幣經濟影響,幕府無法恩賞抗元官兵,加劇了國內矛盾。1333年,鎌倉幕府滅亡。

部分將領

(圖)弘安之役弘安之役

忽必烈(1215~1294)
成吉思汗之孫,蒙古帝國第五代大漢。1271年改國號為“元”,稱“元世祖”。1279年南宋,統一中國,建立了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在為期間,不斷對周邊國家發動頻繁征戰,包括朝鮮、日本及東南亞等。

洪茶丘(1244~1291)
元朝將領,擔任東征日本的副司令官。由於遭受颱風襲擊而敗退撤軍。

金方慶(?~?)
高麗將領,鎮壓了三別抄軍因反對對蒙古求和而爆發的內亂。參加了兩次元日戰爭,在第二次元日戰爭(弘安之役)中,擔任征東都元帥。戰敗撤退。

北條時宗(1251~1284)
鎌倉幕府第八代執政。剛愎自用,沒有政治家風度,不考慮後果就斬殺元使,以表示自己的勇武不懼。結果招致元軍的第二次入侵,是北條氏垮台的重要原因。

少貳資能(1198~1281)
藤原少貳資能入道覺惠,藤原經資的父親。在弘安之役中八十四歲的高齡都積極勇敢地參加戰鬥。在弘安之役中受傷後導致死亡。

藤原經資(?~1285)
少貳資能的三子。鎌倉幕府末期的武將,是鎌倉幕府的鎮西奉行,兼任“三前兩島”守護。在元軍入侵之際擔任防禦軍總指揮。後因家族內亂,兵敗自殺。

大友賴泰(1222~1300)
鎌倉幕府的鎮西奉行,在九州防禦擔任藤原經資的副將與元軍作戰。戰後,定居九州豐後,成為當地的豪族。

竹崎季長(1246~?)
在元日戰爭中表現英勇的日本武士,曾潛入元軍戰船割取元軍首級。他的戰鬥勇猛之狀在《蒙古襲來繪詞》中留有記錄。

元代戰船

元代海船的大體輪廓:四桅,桅可隨意起放,可張十二帆;船體為三層硬質木板,油麻捻縫,用鐵釘釘合;有十三個水密隔艙和一至四層甲板;無風使櫓,櫓大如桅,由十人左右操縱;載重量大約在三百噸上下。

失敗的戰船原因

現經過考古發現元軍戰船多為適合內河航運的平底船,而不是遠洋船,所以在颱風中容易傾覆。
進一步的考古又提供了許多新發現。大汗忽必烈下令動員攻擊日本,只給了一年的準備時間。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要造出4400隻船來,對於當時還沒有形成大規模生產能力的古代工匠來說,造船技術再高明,也沒有實現目標的可能。為了達成數目,只好粗製濫造,甚至濫竽充數。粗製濫造,就是為了進度而犧牲精度,主要問題在於主船桅的安裝位子不準確,固定不牢靠的致命缺陷。這樣的船,天生的不平衡,只要有點風浪,船就會不停地搖晃。濫竽充數就是把內河用的船拿來充數,平底的河船在海里經不住海浪,很容易翻船。在考古中,發現了艦隊碎片上有"川船"的字樣,"川船"就是河船。而且,好多沉船沒有海船的龍骨。但是,在沉船中,也發現了一些製造精良的戰艦。由此推測,統帥阿塔海的坐船,可能就是屬於製造精良的指揮戰艦,這才保住了他的一條性命。美國考古學家對打撈上來的蒙古戰艦殘骸進行了仔細研究,發現蒙古戰艦粗製濫造,質量低劣。
雖然,在古代文獻中確實能夠找到關於那兩場日本沿海颱風的記載,然而根據現存證據,研究人員並無法判斷出那場風暴的具體強度,以及風暴與蒙古艦隊的沉沒究竟有多大關係。美國德克薩斯州農業機械大學的考古學家蘭德爾·佐佐木對1981年從高島附近海底打撈上來的700多塊蒙古戰艦殘骸進行了仔細研究和分析。
佐佐木表示:“很多蒙古戰艦龍骨上的鉚釘過於密集,甚至有時在同一個地方有五六個鉚釘。這說明,這些肋材在造船時曾反覆使用,而且很多龍骨本身質量就很低劣。”
據漢文史料記載,公元1274年正月,忽必烈命令高麗王造艦900艘,其中大艦可載千石或四千石者300艘,由金方慶負責建造;拔都魯輕疾舟(快速艦)300艘,汲水小船300艘,由洪茶丘負責建造,並規定於正月15日動工,限期完成。6月,900艘軍艦完工。
當時,造船工業發達的中國江南及沿海地區尚未被忽必烈完全征服,部分地區仍在南宋軍隊的控制之下。所以,忽必烈不得不將造船的任務交給技術較為落後的高麗人。一方面,高麗對於造船很反感,認為元朝出兵日本肯定會要求高麗參戰,這必將給高麗人帶來沉重的負擔。另一方面,讓造船技術落後的高麗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忽必烈強壓的任務實屬難事。高麗人只得在匆忙間敷衍了事,這些艦船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1281年蒙古軍隊的大多數戰艦都是平底河船,而此種戰艦的結構並不適於航海作戰。
至於船艦的設計,據史料記載,1281年蒙古軍隊的大多數戰艦都是平底河船,採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水密隔艙設定,但是此種結構並不適於航海作戰。
所謂水密隔艙,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成互不相通的一個一個艙區,艙數一般為8或13個。它大約發明於唐代,宋以後被普遍採用。雖然該結構便於船上分艙,有利於元軍在航海途中進行軍需品的管理和裝卸,但是艙板結構取代了加設肋骨的工藝,簡化了主體結構,削弱了船舶整體的橫向強度。佐佐木指出,“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在高島附近海域發現V字型遠洋船的龍骨,我們可以想像那種為內河航運而設計的船遭遇海中大風浪時將會出現何種混亂的情形。”
佐佐木還發現:戰艦殘骸的碎片沒有一塊超過3米,大多數碎片都在10厘米到1米之間。他據此推測,蒙古戰船可能採用了類似新安古船的一種“魚鱗式”船殼結構形式。其船殼板之間不是平接,而是搭接的。這種結構在巨浪的拍擊之下容易碎裂。佐佐木表示,對沉船遺址的現有研究只是冰山一角,他希望能夠藉助聲納和探地雷達,得以更深入地了解當時蒙古的造船技藝,進而破解沉船真相。
還有研究認為,除了艦隊拖後腿之外,蒙古人的後勤和裝備也比不上日本人的。
若論吃苦耐勞,當時的蒙古戰士無人可敵,必要時他們可以靠吃生馬肉,喝馬血維持生命。蒙古人作戰時機動性第一,一般只帶很少的給養,士兵的吃穿問題主要通過掠奪戰爭地區的平民解決。可是在這兩次戰爭中蒙古人偏偏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他們一直未能突入內地居民區,自不可能有平民供他們掠奪。
此外,日本人的武器也優於蒙古人。當時日本的冶煉和刀具製作技術世界一流,日本戰刀的性能只有北印度和西亞出產的大馬士革鋼刀可以媲美。古代最優良的鋼按性能排列依次為:大馬士革鋼(鑄造花紋鋼),日本鋼(暗光花紋鋼),馬來鋼(焊接花紋鋼)。中國最好的鋼(鑌鐵)其實也是一種焊接花紋鋼,不過性能沒有馬來鋼那樣出色。日本除了具有好鋼之外,其戰刀的優良性能還來自其獨特的後期淬火工藝。日本刀製造成本低廉使得普通民兵都可擁有一把好刀,而蒙古軍隊使用的質量較差的鑌鐵刀,很多大刀在對砍時失去了利刃。
在兩次戰爭中的八年間隙期間,日本人似乎還改進了他們的弓箭,第二次入侵時,蒙古人發現日本人弓箭的射程和穿透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已與蒙古強弓不相上下。從保留至今的圖畫看:日本人的長弓與當時最先進的英格蘭長弓有幾分相似,長約1.5米。由於日本人本來就很矮小,畫面上的日本弓箭手好像比他們所持的弓還短。
蒙古大軍第2次出征失敗,徹底地破滅了大可汗忽必烈征服日本的夢想,給蒙古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從此,元帝國開始一步步地走向衰退。

日本幕府時期相關知識

日本幕府時期是日本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個時期,也占據了日本發展的一大部分。從鎌倉幕府到室町幕府再到後來的德川幕府,日本在這幾百年的時間裡都處於幕府將軍的實際統治之下,貴為天照大神後裔的天皇只能成為傀儡。了解這段時間的相關知識,對我們跟深刻的了解日本的歷史發展和文化傳統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