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背景16世紀末建州女真部在中國東北崛起,努爾哈赤經過一系列的戰爭統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建立後金政權,與明朝對抗,作為明朝的從屬國,朝鮮曾經同明朝三次聯合出兵攻打建州,血洗建州山寨。特別是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建州受到明朝和朝鮮雙方面軍隊的打擊,朝鮮派了一萬多軍隊。
皇太極繼承大位之後,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初八,命二貝勒阿敏等率3萬大軍征朝鮮。阿敏統率大軍,用“潛師夜襲,急如風雨”的戰術,過鴨綠江,陷義州,占平壤,勢如破竹。朝鮮內部,慌亂一團,戰守無策,大官紛逃。朝鮮國王李倧(仁祖)攜王妃、子女,逃到江華島。李倧反對主戰派的主張,請求同後金議和。三月五日,後金代表和李倧及其代表在江華島按照女真人的習俗,殺白馬、黑牛,焚香、盟誓,定下“兄弟之盟”。定盟後,阿敏命官兵縱掠3天,給朝鮮百姓造成一場災難。然後按照皇太極的汗諭,自朝鮮撤兵,只在義州留下一支監視性的部隊,後撤出。皇太極第一次用兵朝鮮達到了一石三鳥的目的——其一是改變了朝鮮依違於明朝和後金之間的立場;其二是得到了來自朝鮮的物資供應;其三是解除了南攻明朝的東顧之憂。但朝鮮同明朝關係很深,不久後金與朝鮮又發生新的摩擦。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大典時,朝鮮使臣立而不跪,清朝的官員按著他跪,雙方撕扯,仍不屈服。大典之後皇太極大怒,認為這是朝鮮效忠明朝、對清不從的表現。皇太極決定再次用兵朝鮮。歷史
1636年丙子(明崇禎九年,朝鮮仁祖十四年,後金崇德元年),皇太極正式由汗改稱皇帝,改國號大清,族名滿洲。他事先將此事通報朝鮮,希望朝鮮參與勸進。朝鮮聞訊大嘩,積累近10年的憎惡、羞辱情緒一併迸發。朝鮮臣僚紛紛痛切陳詞,“使彼虜得知我國之所秉守,不可以乾紀亂常之事有所犯焉。則雖以國斃,可以有辭於天下後世也”。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氣氛下,仁祖拒不接見後金使團,不接受其來書。後金使團憤然離開漢城,沿途百姓“觀者塞路,頑童或擲瓦礫以辱之”。該年四月,皇太極在瀋陽正式舉行稱帝大典,朝鮮使臣羅德憲、李廓拒不下拜。皇太極非常氣憤,認為這是朝鮮國王有意構怨,決定舉兵再征朝鮮。該年十二月二日,皇太極親自統帥十萬大軍親征朝鮮。清軍渡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僅僅十二天便抵達王京城下。京畿之內“上下惶惶,罔知所為,都城士大夫,扶老攜幼,哭聲載路”。仁祖再次將王妃、王子和大臣妻子送往江華島避難,自己則率領文武百官退守南漢山城等待各路勤王軍的到來,同時派出崔鳴吉等人赴清營談判,拖延時間。朝鮮請和書中寫道“朝鮮國王謹上言於大清寬溫仁聖皇帝:小邦獲戾大國,自速兵禍,棲身孤城,危迫朝夕……如念蒙丁卯誓天之約,恤小邦生靈之命,容令小邦改圖自新,則小邦之洗心從事,自今始矣。必欲窮兵,小邦理窮勢極,以死自期而已”云云。皇太極見朝鮮君臣求和之切,毫無鬥志,乃對其迫降,下令清軍包圍南漢山城,伐木列柵,繞城駐守,山城內糧草斷絕,不得不殺馬充飢。各路勤王軍隊也被清軍擊敗,朝鮮君臣只有坐困孤城。仁祖曾經爬到南漢山城的南門,看到城下清軍黑壓壓一片,不禁長嘆。清軍在望月峰上升白旗書招降二字,又致書仁祖,令其出城投降。仁祖則復書“重圍未解,帝怒方盛”,所以不能出城請降,“古人有城上拜天子者,蓋以禮有不可廢,而兵威亦可怕也……”。見朝鮮方面還在糾纏於出城投降的細節,不耐煩的皇太極下令用火炮攻城,同時清軍又攻占了江華島,俘虜王妃、王子、宗室76人,訊息傳來,見大勢已去,仁祖只好求和。1637年正月三十日,仁祖率領群臣出南漢山城,徒步前往漢江東岸的三田浦清營拜見皇太極,伏地請罪。皇太極降旨赦之。雙方築壇盟誓,朝鮮去明年號,繳納明朝所賜誥命敕印,奉清朝正朔,定時貢獻,並送質子二人。此外,朝鮮朝廷中主戰最堅決的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三人被清軍索要,在瀋陽就義,號稱“三學士”。此役為朝鮮歷史上著名的“丙子胡亂”。清朝班師途中順勢攻陷皮島,拔除了明朝在遼東沿海的最後一顆釘子。
戰爭經過崇德元年即崇禎九年(1636年)十二月初二日,崇德帝皇太極親自統帥滿洲八旗和蒙古兵,進攻朝鮮。清軍渡過鴨綠江,攻陷義州,占領平壤。前鋒直至朝鮮的王京漢城,朝鮮國王李倧把他的妻子、兒女、重臣送到江華島,自己逃到南漢山城。清軍聞訊,急馳進攻,皇太極也率軍到南漢山城駐營。朝鮮軍隊前來救援,均被清軍擊敗,皇太極又派多爾袞用船渡海到了江華島,把朝鮮國王的王妃、子女、大臣都俘虜了,多爾袞對他們以禮相待。崇德二年即崇禎十年(1637年)正月,皇太極向李倧發出通牒,要他投降。明朝見死不救,李倧內困外絕,決計投降。其條件是:奉清國正朔,向清帝朝貢,長子等留駐瀋陽作人質。於是,皇太極在漢城漢江東岸三田渡設幄築壇,舉行受降儀式,確立清朝和朝鮮的“君臣之盟”。此役歷時兩月,二月二日,皇太極班師回朝,李倧帥群臣出王京十里跪送。後在這裡樹立“三田渡碑”,碑文正面漢文鐫刻“大清皇帝功德碑”7個大字,碑陰以漢文、滿文合璧鐫書碑文,至今仍存。入侵朝鮮
1636年4月,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同年12月,皇太極以朝鮮違背盟約為由,準備入侵朝鮮。派濟爾哈朗守瀋陽,阿濟格、阿巴泰守遼河入海口以遏明軍,皇太極親自率領清軍十二萬入侵朝鮮。皇太極令多爾袞、豪格分統左翼滿洲、蒙古兵,從寬甸入長山口;戶部承政馬福塔等率兵三百人突襲朝鮮王都漢陽城,多鐸、岳托等人率數千兵馬接應。皇太極與代善率其他各路軍馬進攻朝鮮。馬福塔、多鐸等部襲敗了漢陽守軍,朝鮮仁祖遷王族於江華島避難,自己則退守南漢山城。隨後清軍主力渡鎮江,占領郭山城,定州、安州不戰而降。清軍乘臨津江結冰之際渡江攻占漢陽,會合各部包圍南漢山城。
朝鮮各處守軍見國王被圍,紛紛前來支援,但先後被清軍擊敗。崇德二年(1637年)正月,清兵先後擊敗全羅道、忠清道等地的援軍。朝鮮仁祖向清軍求和。皇太極恐朝鮮再次反清,遣多爾袞襲破江華島,俘虜朝鮮王妃、王子、宗室、群臣家屬等眾。皇太極遣使,要求朝鮮仁祖出城投降。仁祖將親明反清的主要人物弘文館校理尹集、修撰吳達濟及台諫官洪翼漢縛獻清軍,隨後出城,在三田渡拜見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雙方簽訂和議:
·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
·朝鮮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
·朝鮮仁祖以其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質。
朝鮮應向清朝朝貢。每年黃金百兩、白銀千兩、水牛角二百對、貂皮百張、鹿皮百張、茶千包、水獺皮四百張、青黍皮三百張、胡椒十斗、腰刀二十六口、順刀二十口、蘇木二百斤、大紙千卷、小紙千五百卷、五爪龍席四領、花席四十領、白薴布二百疋、綿綢二千疋、細麻布四百疋、細布萬疋、布四千疋、米萬包。
·清朝攻打明朝所屬的島嶼時,朝鮮應該出兵、出戰船協助。
·清朝禁止朝鮮大量修建城堡等防禦工事。
在一系列儀式之後,朝鮮服屬了清朝統治,並在三田渡地區建立“大清皇帝功德碑”(即三田渡碑)。皇太極隨即撤軍歸國。
根據協定,朝鮮被迫與明朝斷交,接受清朝的冊封,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朝鮮建立迎恩門以迎接清朝敕使,在1637年至1881年之間,朝鮮先後161次接待清朝敕使。朝鮮每年四次向清朝進貢(1644年後改為每年一次),直到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為止。
影響從朝鮮的角度說:後金/清朝的入侵,給朝鮮人民造成巨大災難;使朝鮮成為清朝從屬國;加重了朝鮮經濟的負擔,加速了朝鮮王朝的衰落。
從清朝的角度說:皇太極兩次用兵朝鮮,使朝鮮和清朝由敵對關係變為君臣關係;得到了來自朝鮮的物資供應,由敵人的基地變為自己的後方,從而解除了西征蒙古、南攻明朝的東顧之憂。史籍記載
朝鮮又稱韓國。清初王朝鮮者李琿,事明甚謹。太祖天命四年,琿遣其將姜弘立率師助明來侵,軍富察之野,戰而大敗,姜弘立以兵五千降。帝留弘立,遣其部將張應京等十餘人還國,遺琿書曰:“昔爾國遭倭難,明以兵救爾,故爾國亦以兵助明,勢不得已,非與我有怨也。今所擒將吏,以王之故,悉釋還國。去就之機,王其審所擇焉。”先是明萬曆中,日本豐臣秀吉大舉侵朝鮮,覆其八道,明為用兵七年。會秀吉死,兵罷,朝鮮乃復國,故書中及之。朝鮮不報謝。又出境拒征瓦爾喀之師。烏拉貝勒布占泰侵朝鮮,帝與布占泰有連,諭止其兵,朝鮮亦不謝。及帝崩,復不遣使弔問。而明總兵毛文龍招遼民數萬守皮島,與朝鮮犄角,屢出師襲沿海城寨。
會朝鮮叛人韓潤、鄭梅來歸,請為鄉導,構兵端。時太宗天聰元年,朝鮮國王李倧嗣位之三年也。正月,命貝勒阿敏等率師征朝鮮。渡鴨綠江,敗文龍兵於鐵山,遁還皮島。遂克義州、定州及漢山城,屠其軍民數萬,焚糧百餘萬。長驅而進,渡青泉江,克安州,進師平壤,城中官民番遁走。乃渡大同江,次中和。倧惶遽甚,遣使求成,阿敏責數其罪。二月,師次黃州,國中震恐,求成之使絡繹於道,遂逼王京。倧勢蹙,挈妻子遁江華島,來告曰:“敝邑無所逃罪,惟上國命是從。”乃許其和。江華島在開州南海中,遣使赴島諭倧,而駐軍平山以待。倧遣族弟原昌君李覺等獻馬百、虎豹皮百、綿綢薴布四百、布萬有五千,於是遣劉興祚、巴克什庫爾纏往江華島蒞盟。三月庚午,刑白馬烏牛,誓告天地。和議成,約為兄弟之國。初,朝鮮之求成也,諸貝勒等議以明與蒙古兩敵環伺,兵不可久在外,且俘獲已多,宜許其成。而阿敏慕朝鮮國都城郭宮殿之壯,不肯鏇師。貝勒濟爾哈朗及岳托、碩托密儀,令阿敏軍平山,而先與朝鮮盟,事成始告阿敏。阿敏謂己不預盟,縱兵四掠,乃復使李覺與阿敏盟於平壤城。帝馳諭阿敏:“毋復秋毫擾!”分兵三千戍義州,振旅而還,以李覺歸。九月,從倧請,召還義州之兵,並許贖俘虜,定議春秋輸歲幣、互市。
二年二月,開市中江。是年,明經略袁崇煥殺毛文龍於皮島,諸島兵無主。五年,謀乘虛征諸島,徵兵船於朝鮮。使至其國,三日乃見。倧覽書曰:“明國猶吾父也。助人攻吾父之國,可乎?船殆不可藉也。”自是漸渝盟。六年,巴都禮、察哈喇等使朝鮮,頒定貢額。還言倧於所定貢額止供什一,金銀、牛角非國所出,不肯從。七年正月,賜倧書,責其減歲幣額,並竊葠畜、匿逃人之罪,欲罷遣使,專互市。二月,遣備御郎格等往會寧城互市,倧拒之。是夏,文龍部將孔有德、耿仲明等叛明,以舟師二萬人渡海來降,帝遣使徵糧朝鮮,並索會寧城瓦爾喀逃人及布占泰之人,倧屢書陳辯,復加築京畿、黃海、平安三道白馬等十二城。帝歷數倧負義州互市之約。八年春,帝欲價倧與明議和,倧以書告皮島守將,迄無成議。冬,倧使羅德憲來,拒索逃人及互市,詞甚厲,且欲坐滿洲使臣於朝鮮大臣之下。帝怒,卻其幣,留德憲不遣,仍以書諭倧。
九年,平察哈爾林丹汗,得元傳國璽,八和碩貝勒及外籓蒙古四十九貝勒表請上尊號。帝曰:“朝鮮兄弟之國,宜與共議之。”於是內外諸貝勒各修書遣使約朝鮮共推戴,朝鮮諸臣爭言不可,且以兵守使臣。使臣英俄爾岱率並奪馬突門,倧遣人追付報書,又以書諭其邊臣戒嚴,有“丁卯年誤與講和,今當決絕”之語,英俄爾岱眾奪之以獻。十年四月,改國號“清”,朝鮮使李廓等來朝賀,不拜。賜書令送質子,復不報。
十一月,帝以朝鮮敗盟,將統大軍親征。先遣其使臣李廓等歸國,遺書國王,並馳檄朝鮮官民。十二月辛未朔,命鄭親王濟爾哈朗居守,武英郡王阿濟格、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分屯遼河海口,備明海師援襲之路。睿親王多爾袞、貝勒豪格分統左翼滿洲、蒙古兵,從寬甸入長山口,遣戶部承政馬福塔等率兵三百人潛往圍朝鮮王京,豫親王率護軍千人繼之。貝勒岳托等以兵三千濟師。帝親率禮親王代善諸軍進發。庚辰,渡鎮江。壬午,次郭山城,降定州、安州。丁酉,次臨津江。江在國都北百餘里,與都南漢江夾拱王城者也。時江冰未合,車駕至,冰驟堅,六師畢濟。馬福塔等以是月甲申潛襲王京,敗其精兵數千,倧倉皇遣使迎勞城外款兵,而徙其妻子江華島,自率親兵逾江保南漢山城。大軍入都城,多鐸、岳托亦定平壤,抵王京,合軍渡江圍南漢山城,連敗其諸道援師。帝至,分兵搜剿都城,而親率大軍渡江,益軍圍南漢。二年正月壬寅,擊敗全羅道援兵,遣使齎敕往諭朝鮮大臣。甲辰,大軍北渡漢江,營王京東二十里江岸。丁未,擊敗全羅、忠清兩道之師。其多爾袞、豪格左翼軍由長山口克昌州城,敗安州、黃州兵五百,寧邊城兵千,截殺援兵一萬五千,至是來會師。貝勒杜度送大炮至臨津江,冰泮複合如前。
城圍益急。癸丑,倧請成,不許。己未,再請成。庚申,降。敕令出城親覲,並縛獻倡議敗盟諸臣。是日,倧始奏書稱臣,乞免出城。帝命多爾袞以輪挽小船由陸出海,炮沉其大艦三十。小船徑渡入島城,獲王妃、王子、宗室七十六人,群臣家口百六十有六,客諸別室。甲子,諭倧速遵前詔出城來見。倧乃獻出倡議敗盟之弘文館校理尹集、修撰吳達濟及台諫官洪翼漢,詣軍前。帝敕令去明年號,納明所賜誥命冊印,質二子,
奉大清國正朔;萬壽節及中宮皇子千秋、冬至、元旦及諸慶弔事,俱行貢獻禮;遣大臣內官奉表、與使臣相見及陪臣謁見、並迎送饋使之禮,毋違明國舊例;有征伐調兵扈從,並獻犒師禮物;毋擅築城垣;毋擅收逃人;每年進貢一次,其方物黃金百兩、白金千兩、水牛角二百對、貂皮百張、鹿皮百張、茶千包、水獺皮四百張、青黍皮三百張、胡椒十斗、腰刀二十六口、順刀二十口、蘇木二百斤、大紙千卷、小紙千五百卷、五爪龍席四領、花席四十領、白薴布二百疋、綿綢二千疋、細麻布四百疋、細布萬疋、布四千疋、米萬包。
倧以孤城窮蹙,妻子被俘,八道兵皆崩潰離散,宗社垂絕,乃頓首受命。庚午,從數十騎朝服出降。二月,築壇漢江東岸三田渡,設黃幄,帝陳儀衛渡江,登壇作樂,將士擐甲肅列。
倧率其群臣離南漢山五里許步行,令英俄爾岱、馬福塔迎於一里外,引至儀仗下立。帝降坐,率倧及其諸子拜天。禮畢,帝還坐,倧率其屬伏地請罪,宣詔赦之,令坐壇下左側西向,位諸王上。賜宴畢,還其君臣家屬,盡召回諸道兵,振旅而西。詔以朝鮮新被兵,先免丁丑、戊寅兩年貢物,以己卯年秋為始,如力有不逮,臨時定奪。朝鮮臣民樹碑頌德於三田渡壇下。四月,倧送質子澄、淏至。
相關信息
左圖為南漢山城的守御將台,丙子胡亂期間朝鮮仁祖曾避居於此時間 | 1636年—1637年 |
地點 | 朝鮮半島北部 |
結果 | 清朝勝利,成為朝鮮的宗主國 |
參戰方 | 清朝 | 朝鮮 |
指揮官 | 皇太極 | 朝鮮仁祖 |
多爾袞 | 林慶業 | |
馬福塔 | 申景瑗 | |
代善 | 洪命耇 | |
多鐸 | 金俊龍 | |
豪格 | 閔泳 | |
岳托 | ||
兵力 | 128,000人 | 不詳 |
漢文:丙子之役
諺文:병자호란
朝鮮漢字:丙子胡亂
文觀部式:Byeongja horan
馬賴式:Pyŏngcha ho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