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幕府時期,始於1185年終於1867年共682年。在這期間,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是武士階層的代表“征夷大將軍”。天皇成為傀儡,形式上是公家和武家共治,實質上則是武家一家獨大。幕府是12世紀末至19世紀日本武家政治時期的最高權力機構。該詞出自漢語,意為將軍出征時的帳幕。日本歷史上曾有鎌倉幕府(源氏幕府)、室町幕府(足利幕府)和江戶幕府(德川幕府)。10世紀以後,公地、公民制解體,皇權式微,社會動亂,武士階層隨之崛起。1185年,關東源氏和關西平氏兩大武士集團相爭,前者勝,控制中央政權。1192年,源賴朝從朝廷取得征夷大將軍稱號,於鎌倉置幕府,武士貴族專權自此始,天皇形同虛設。1333年,鎌倉幕府亡,政權復歸皇室。1335,足利尊氏弟兄起兵鎌倉,1336年,兩度攻入京都,廢后醍醐天皇,立光明天皇,設幕府於京都。1338年,北朝天皇授足利尊氏征夷大將軍稱號;1378年,第三代將軍於京都室町街建新幕府,故名室町幕府。1573年,室町幕府亡。1600年,德川家康於關原(今岐阜縣)之役擊敗反對派大名聯軍,權勢日重;1603年,任征夷大將軍,於江戶(今東京)建幕府。1867年,將軍德川慶喜被迫還政天皇。1868年1月,天皇政府軍大敗幕府軍。4月,江戶和平移交給政府軍,幕府領地大部被沒收。德川幕府亡。幕府歷史至此結束。
源起
在公元 645 年(日本的孝德天皇大化元年)的時候,日本曾實行過一次自上而下的重要的政治改革,就是所謂“大化革新”。這次改革,可以說是日本進入封建社會的一個界碑。經過了這次改革,日本廢除了過去貴族占有土地和農民的奴隸占有關係,把一切土地都收歸國有,把農民變為國家份地的租種者,這就是稱為班田制的封建土地國有制。與此同時,又實行了兵農合一的徵兵制度。按規定,農民男子一生之中要服三年兵役。應徵入伍後,有的編入首都的“衛府”,有的編入各地的“軍團”,有的則被派往邊疆充當“防人”。被派充當“防人”的士兵,常常有去無還,多半死在遙遠的邊疆。而地方官員們又常常把征來的士兵當做奴隸,驅使他們長年服勞役或種地,因此訓練廢弛,士兵也談不上有什麼戰鬥力。士兵們不甘心客死異鄉和過奴隸式的生活,常常大批地從兵營中逃跑。日本統治階級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從公元 792 年(桓武天皇延曆十一年)起,又把徵兵制度改為募兵制度,應募入伍的士兵稱為“健兒”。但是,沒有經過多久,這些“健兒”也變得有名無實了。
正當日本政府威令不行,武備廢弛的情況下,莊園制度在日本日益盛行起來。原來“大化革新”後施行的土地國有制度是不徹底的,貴族們仍舊可以按照品級的高低和功勞的大小而獲得國家給與的位田、職田、功田等;同時,又允許新開墾的土地歸私人占有。貴族們占有的土地,後來發展成為“不輸”(不向國家交稅)、“不入”(不許官吏進入)的莊園。此外,寺院、神社以及地方豪強們也都占有莊園。隨著莊園的發展,地方豪強的勢力也日益強大起來。地方豪強們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經常驅使莊丁學習武術。因為主要是練習射箭和騎馬,所以自稱為“弓馬之家”。這樣,一族便自成為一家,庶子稱為“家子”,僕從稱為“郎眾”。人數眾多的便編成一“黨”。這種“黨”,實質上就是一種按照血緣關係和主從關係而組成的軍事集團,它的成員稱為“武士”。這就是武士階級的起源。
每當地方上發生農民起義或東北方面的蝦夷人發生騷動時,日本中央政府常常派當地有勢力的武士領袖率領所部前住鎮壓。這樣一來,武士的勢力就越來越大了。
當時,最大的兩家地方豪強是源氏和平氏。他們都是日本皇室的疏族:源氏是清和天皇的後裔,平氏是桓武天皇的後裔。在他們的領導下,武士階級主要也分成源氏、平氏兩大集團。源氏集團的根據地在東國(位置在日本本州的東部),平氏集團的根據地在西國(位置在日本本州的西部)。
十一世紀時,源、平二氏的勢力愈來愈大。當時日本中央政權中的皇室和外戚(大貴族藤原氏)兩大集團,正在進行著尖銳的政治鬥爭。他倆因為本身都缺乏軍事實力,便都拉攏武土階級做他們的爪牙。一般地講,源氏往往支持外戚藤原氏,而平氏則支持天皇。雙方鬥爭的結果,最後,皇室、外戚兩敗俱傷,政權落入平氏集團手中,由平清盛掌握了京都的中央政權。
平氏掌握中央政權的期間內(1159~1183 年),以平清盛為首的上層武士,沾染了京都貴族的浮華習氣,很快地蛻化成為與藤原氏無異的貴族,因此使得地方下層武士對他們深表不滿。這樣,便給他的敵人源氏集團造下了奪取政權的良好機會。從 1180 年開始,源氏把不滿意平氏的地方武士們組織起來,到處起兵。1183 年,源氏打進京都,迫使平氏全族逃往西國。到 1185 年,終於滅了平氏全族。
鎌倉幕府
建立
在源、平二氏鬥爭的過程中,源氏集團內部也發生了源賴朝和他的兄弟源義仲、源義經之間的鬥爭。鬥爭的結果,源賴朝獲得了最後勝利。他在滅平氏的同年(1185 年),在各地方放置了稱為守護和地頭的行政統治機構;再加上他以前在鎌倉(現在東京以南)設立的三個武士政權機關(1180 年設立的侍所、 1184 年設立的公文所和問注所),就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央政權性質的“鎌倉幕府”。鎌倉幕府是日本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幕府。“幕府”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過去將軍帶兵出征時,常以營幕為府署,所以就稱將軍的府署為幕府。這樣,日本的政治經過了上述演變後,從 1193 年源賴朝做“征夷大將軍”(通稱“將軍”)開始,就正式進入了武士階級掌握政權的“幕府政治”時期。在這個時期內,日本國內形成了一種畸形的政治局面:以天皇為首的貴族政權的朝廷仍舊在京都存在著,天皇名義上仍舊是國家元首,但是他並無實權;以將軍為首的武士政權——幕府與朝廷同時並存,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實際上卻是掌握實權的最高統治者。
鎌倉幕府的最高首領在職位上就是征夷大將軍。下面的機構在中央方面設有政所(即公文所)、侍所、問注所三個機關。政所是幕府的行政機關。它的首長最初稱為別當,後來改稱執權。執權一職最初系由大江廣元擔任;後來改由源賴朝的岳父北條時政擔任,以後變成北條氏一族的世襲之職。侍所是幕府的軍事機關,它的首長稱為別當,最初是由和田義盛擔任後來和田氏為北條氏所滅,由北條時政的兒子北條義時兼任。從此,文、武大權遂均歸北條氏一族掌握。問注所是幕府的司法機關。它的首長稱為執事,後來成為太田、町野兩氏的世襲之職。
發展
從 1192 年鎌倉幕府正式成立起,武士政權雖告確立,但是它與京都朝廷的貴族卻存在著尖銳的矛盾。“評定眾”是類似議會的機構,是在 1225 年設定的。設定的理由表面上是為了能使家人們合議幕政,“以防專斷之弊”,實際上則是執權北條氏一族為了緩和武士階級的內部矛盾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而採取的措施。它的具體辦法是由北條氏、大江氏、三善氏等十一名有勢力的家人充當“評定眾”,參與幕府重要政務的討論與決定。其後,至北條泰時的孫子北條時賴擔任執權時,又在 1249 年新設定了“引付眾”來協助“評定眾”。“引付眾”的任務主要是“聽斷訴訟”和“兼理庶政”。這樣一來,幕府的組織機構就較前更加完備了。
“貞永式目”類似施政綱領,也可以說是法律,是在 1233 年制定的。這一年,北條泰時與“評定眾”三善康連等人合議,制定了“關東御成敗式目”五十一條。因為這一年是貞永元年,所以通稱為“貞永式目”。它的第一條是“修神社,重祭祠”,第二條是“造寺塔,勤佛事”,其目的是想要借著宗教對人民所起的麻醉作用來維持封建統治;而第三條以下則為武士、庶民們必須遵守的法律,其內容相當於後世的刑法和民法。
這樣,在“承久之亂”中獲得勝利的鎌倉幕府,在經濟上由於沒收了為數達三千餘處之多的貴族領地而較前更為寬裕;在政治上由於六波羅探題的設立和評定眾、引付眾的設定而較前更為完備;在法律上由於貞永式目的制定而使武士政權有了一定的法律準則。於是,在十三世紀中期以後,不僅政治益趨鞏固,並且經濟也有了發展。
當時的農業生產,是在地頭的管理下,驅使著農民來經營、耕作的。農民們須向領主繳納百分之四十至六十的苛重地租,所以他們的生活是很苦的。但是,由於他們不斷努力的桔果,使得農業生產的技術得到了改進;更由於“二毛作”(即一年收穫兩次農作物)的廣泛推行,使農作物的收穫量有了顯著的增加。
隨著農業的發展,作為農村副業的家庭手工業也得到了發展。這個時期的手工業,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專限於給京都的貴族階級製造奢侈品,而是更廣泛地製造民間日用品了。
由於農業、手工業剩餘生產品的投入市場,商業也盛行起來。鎌倉幕府為了增加稅收,對手工業和商業採取了獎勵政策。這樣,由於商品交換的盛行,貨幣也成為必要的東西了。起初,主要是拿米、綢、布等實物來做為物價計算單位的;後來便改用了中國宋朝的銅錢。九州和中國(日本本州西部的地區)地方的武士們,為了獲得宋朝的銅錢、奢侈品和日用品,便和南宋進行了頻繁的海上貿易,因而更促進了商業的興盛。
衰落及滅亡
但是鎌倉幕府的鞏固局面並不能維持多久。到十三世紀末期,日本一連遭受了元朝軍隊的兩次進攻。在這以後,鎌倉幕府就日趨衰落了。促成鎌倉幕府統治力量衰落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做為幕府支柱的家人階層的分化,而其具體表現別為中小武士的破產和守護大名的日趨強大。
在抵抗元軍進攻中,中小武士們不但出了人力,並且還擔負了作戰經費。但是,在戰爭結束後,他們卻沒有從幕府那裡得到一點賞賜。這是因為當時日本國內的情況和“承久之亂”以後不同了,已經沒有可被沒收的土地來賞賜給武士。幕府雖曾對鎮西(即九州)的家人們編功行賞;但是行之未久,即在 1294 年不得已宣告中止。這樣,中小武士們由於生活日益貧困,就不得不把祖傳的領地押給重利盤剝的各種高利貸者而趨於破產。幕府為了救濟破產的中小武士,並藉此挽回自已的威信,曾在 1297 年頒布“德政令”,禁止家人們出賣領地或把它當做抵押品;如果已經出賣者,可以無償收回。但是,由於這個命令遭到了高利貸者的堅決反對,並又引起了財政、經濟上的混亂,所以在第二年就自動廢止了。這樣一來,幕府不但沒有能夠挽回威信,反而因此使更多的中小武士們對它失去了信任。
在另一方面,當中小武士日趨破產的時候,守護大名們的勢力卻日益強大起來。他們一方面利用中小武士破產的機會,將其領地收買、奪取過來;另一方面又利用中小武士對幕府的不滿情緒,把他們拉攏過來做為自己的部下。這樣一來,守護大名們便在各個地區內積蓄了人力、物力,而幕府的力量就相對地減弱了。
同時,幕府在抵抗元朝的戰爭以後,為了解決財政團難,對人民又進一步加強榨取。人民的負擔更加重了,再加上當時全國各地普遍發生天災,農業歉收,時疫流行,使農村田地荒蕪。於是,在十三、四世紀之交,農民起義事件便層出不窮,並且聲勢越來越大。
到十四世紀初期,日本國內三種反對鎌倉幕府的勢力已經形成,一種是因破產而對幕府心懷不滿的中小武士;一種是積蓄力量,想要打倒執權北條氏,以便取而代之的地方大封建領主——守護大名;還有一種是因反對苛重負擔而到處發動起義的農民。這三種勢力加在一起,就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動搖了鎌倉幕府的統治基礎。當時鎌倉幕府的執權北條高時因為無法控制家人而對政治抱消極態度,沉溺於鬥犬等嬉戲中。這樣一來,更弄得幕政日非,人心離叛。
就在幕府聲威日墜的情況下,京都的朝廷想乘機團結一切反對幕府的力量,恢復舊日的統治地位。 1331 年,後醍醐天皇在近畿地方河內國守護楠木正成的支持下,發動了討伐幕府的戰爭。1333 年,關東地方(本州東部)的大封建領主足利高氏(後改名尊氏)也從幕府陣營中倒戈投降天皇。同年,關東上野的領主新田義貞也舉兵“勤王”,在八月二十二日攻陷鎌倉,迫使執權北條高時自殺。這樣,在反對幕府的浪潮中,統治日本達一百四十餘年之久的鎌倉幕府便宣告滅亡了。
室町幕府
建立
足利尊氏不滿後醍醐天皇輕視武士利益的政策,於1335年起兵反叛,1336年攻占京都,立光明天皇為傀儡。11月仿鎌倉幕府《貞永式目》制訂《建武式目》,共17條。在京都開設幕府。12月,後醍醐天皇逃往京都以南的吉野,自稱正統,形成南北兩個朝廷的對立。發展
第3代將軍足利義滿時,幕府達到全盛,1378年在京都室叮建成幕府新址,1392年合併南北朝,實現對全和的統治,朝廷名存實亡。幕府機構進一步完善:將軍下設管領,總轄幕政,輔佐將軍,由足利民同族的守護大名斯波、細川、畠山3家輪流擔任,稱“三管領”。其下設待所司警衛、政所司財政、向注司文書、評定眾和引付方司訴訟。其中最重要的詩所首長稱所司,由山名、一色、赤松、京極四家輪流擔任,稱“四稱”,可見室町幕府實際是以將軍為中心的強大守護大名的聯合政權。將軍直轄領地狹小,直屬軍事力量少,權力不如鎌倉幕府初期的將軍。統治各“國”的守護大名,擁有領地、武士和家臣團,具有強烈的地方割據性質,自足利義滿時起,守護大名的叛亂事件時有發生。衰落及滅亡
由於幕府和守護大名加緊剝削,各地不斷發生稱作“士一揆”的地侍、農民聯合起義,也動搖了幕府統治。第8代將軍足利義政時,爆發統治階級的大規模內亂應仁、文明之亂,從此進入室町幕府後期——戰國時代。此後幕府與守護大名勢力均一蹶不振,地方領主與武士則趁機發展勢力,彼此混戰。農民的反抗也更加激烈,著名的有山城農民起義(1485~1493)和一向宗暴動等。至16世紀中葉,一些地方領主與武士已經發展成為控制一方的戰國大名,著名的有甲斐的武田信玄、三河的德川家康、尾張的織田信長、中國的毛利元就等。他們在領國內把地方領主組織為自己的家臣團,積極發展工商業,積蓄經濟力量,頒布法令,直接統治農民,形成割據勢力,而幕府的控制範圍僅限於近畿一帶。在角逐中,織田信長的力量逐漸超過其他戰國大名,1568年進入京都,1573年滅亡室町幕府,日本走上統一的道路。江戶幕府
建立及完善
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設幕府,至第3代將軍德川家光時,幕府機構大體完備。幕府領地約占全國土地四分之一,其餘由大名(諸侯)領有,稱藩國。將軍是全國最高統治者,下設老中,決定政策,統轄政務,負責控制朝廷、大名與外交;另設若年寄,負責掌握幕府領地與直屬家臣,還設寺社、江戶町、勘定三奉行,分掌寺社、財政與江戶市政、幕府直轄領地內的訴訟。幕府在直轄領地設郡代或代官,通過測地、村年貢承包制、五人組制等,直接控制農民。德川將軍權力較鎌倉、室町時代強大。大名是各藩國的統治者,下設家老、年寄等,直接統治人民,擁有領地的行政、司法和年貢徵收權等。幕府設巡見使及被稱為目付的監察官監督各藩國,並採取大名參觀交代和大名改易等辦法控制大名,但各藩國仍具有相對獨立性。因此形成在德川將軍控制下的各藩國分割統治的政治體制。衰亡
17世紀末,由於商品經濟發展,幕藩體制出現危機,表現為幕藩財政困難,農民起義頻繁。為應付危機,幕府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40年代先後實行享保改革、寬政改革、天保改革,但均未奏效。1854年日本開國後,民族危機又加劇了封建制危機。薩摩、長州等西南強藩,在改革派下級武士推動下,逐漸採取與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興業,抵抗外敵。在幕末農民起義和薩長等西南強藩為中心的倒幕運動壓力下,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於1867年末被迫宣布“奉還大政”。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發動“王政復古”政變,宣布廢除幕府制度。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經1868~1869年的戊辰戰爭,徹底打倒幕府勢力。至此,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結束。日本幕府時期相關知識
日本幕府時期是日本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個時期,也占據了日本發展的一大部分。從鎌倉幕府到室町幕府再到後來的德川幕府,日本在這幾百年的時間裡都處於幕府將軍的實際統治之下,貴為天照大神後裔的天皇只能成為傀儡。了解這段時間的相關知識,對我們跟深刻的了解日本的歷史發展和文化傳統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