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鎌倉時代,將軍權利削弱,執權北條氏掌握幕府實權的執政體制。源賴朝死後,外戚北條氏逐次打到畠山、比企、和田等強大的御家人,兼任政所和侍所的別當,稱執權,掌握了幕府實權。三代將軍實朝死後,從京都迎接攝家幼子為將軍,實際上北條氏成為幕府最高當權者。1225年,執權泰時制定連署、評定眾制度,1232年制定《御成敗式目》,1249年時賴設定引付眾,確定北條一門的專制體制。時宗,貞時時,趨向於得宗(北條氏的家督)專制,不久,實權轉移到得宗的執事(內管領)手中,直至幕府崩潰。
得宗專制
幕府為防止御家人領地分得過細、帶來御家人的貧困,遂改為長子(“惣領”)繼承制,庶子由長子扶養。有一些御家人就以“惣領”為中心加強團結,形成強大的守護,甚至足以同北條氏抗衡,就象足利氏那樣。於是北條氏加強了“得宗”(北條氏嫡長世襲制的家主)的專制統治。作為中央機關的“評定眾”和“引付眾”等要職皆由北條氏一族擔當,置於得宗統治之下。地方守護之職也儘可能由北條氏一族任命。北條時宗借用防備元軍來襲,從九州到山陰、山陽各地增加了出身北條氏一門的守護,至幕府滅亡前夕,全日本近半的30國守護之職都被北條氏一族壟斷。得宗權力至北條時宗之子貞時(公元1271年一公元1311年)、孫高時(公元1393年—公元1333年)之時,進一步加強。得宗權力主要依靠家臣“御內人”行統治,賦予重要職務。“御內人”勢力的增大引起“御內人”同“御內人”以外的御家人“外樣”的尖銳對立,終於導致“御內人”代表人物內管領平賴綱同“外樣”代表人物安達泰盛(公元1231年—公元1285年)之間的戰爭。在公元1285年的“霜月騷動”中,安達泰盛一派失敗,安達氏一族及其一派的御家人被大量消滅。內戰削弱了御家人的力量,並進一步加劇了御家人之間的矛盾。末代執權北條高時又恰恰是一個無所作為之輩,耽於游宴,荒廢政事。至此,不論是外樣御家人或非御家人,大部分武士的心都已離開了幕府,伺機反叛。而反叛所需要的只是一面能夠把他們結合起來的旗幟了。
北條家世襲執權年表
正治2年(1200年):北條時政
元久2年(1205年):北條義時
貞應3年(1224年):北條泰時
仁治3年(1242年):北條經時
寬元4年(1246年):北條時賴
康元元年(1256年):北條長時
文永元年(1264年):北條政村
文永5年(1268年):北條時宗
弘安7年(1284年):北條貞時
正安3年(1301年):北條師時
應長元年(1311年):北條宗宣
應長2年(1312年):北條煕時
正和4年(1315年):北條基時
正和5年(1316年):北條高時
正中3年(1326年):北條貞顯
嘉歷2年(1327年):北條守時
日本幕府時期相關知識
日本幕府時期是日本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個時期,也占據了日本發展的一大部分。從鎌倉幕府到室町幕府再到後來的德川幕府,日本在這幾百年的時間裡都處於幕府將軍的實際統治之下,貴為天照大神後裔的天皇只能成為傀儡。了解這段時間的相關知識,對我們跟深刻的了解日本的歷史發展和文化傳統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