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嘉年華”活動:
音譯自英文“Carnival”,是起源於歐洲的一種民間狂歡活動。最早可以追溯到1294年的威尼斯。多年以來,“嘉年華”逐漸從一個傳統的節日,到今天成為包括大型遊樂設施在內,輔以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形式的公眾娛樂盛會。全世界各地有著花樣繁多的嘉年華會,並成為很多城市的標誌。
聖方濟各會建立:
中世紀天主教著名修會,1209年在義大利由修士聖方濟各建立。該會主張過安貧、禁慾的生活。1294年傳入中國,在大都、泉州、揚州等地建有教堂。約翰•孟德科維諾為天主教駐中國首任紅衣主教。
寶山古石城建成:
公元1277—1294年,當時為雲南行中書省麗江路宣撫司所轄的7州之一,州治設此,稱寶山州。這裡是納西族居住較早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忽必烈革囊渡江的地帶。
寶山古石城,地勢險要,因建在一塊龐大獨立的蘑菇狀岩石上,故稱石城。作為城址的這塊巨岩,三面都是絕壁深谷,東面臨江如刀削,惟有南面一條羊腸險道外通,所以沒有高峻的城牆,只是為了加固防守,圍砌了一圈1米高的石牆作掩體。
城內瓦屋鱗比,巷道縱橫,現有住戶90餘家,全是納西族。民居群落全是就岩隨勢,有的利用天生岩石稍加修鑿而成家庭用具,如有的在廚房中鑿巨石為石灶;有的把庭院中的巨石鑿個大圓洞,當水缸使用;還有的將房中巨石修琢成石床使用,有的石床的床沿已磨得滑溜精光,已經不知道睡了多少代人了。
義大利獲準在京城設立教堂傳教:
在唐朝,當時尚未分裂的基督教會的一個派別聶斯脫利派傳入中國,稱為景教,後隨唐武宗滅佛而一起消亡。天主教最早傳入中國是在元朝,1294年義大利方濟各會會士孟高唯諾以教廷使節身份來到中國,並獲準在京城設立教堂傳教,這是天主教正式傳入中國。其主要在宮廷上層傳播,後隨元朝滅亡而中斷。16世紀,以利馬竇為首的耶穌會士再度將天主教傳入中國。至清康熙年間,由於羅馬教廷挑起“禮儀之爭”,不準中國教徒敬孔祭祖,而遭康熙皇帝禁教,天主教再陷低谷。
天妃靈慈宮建成:
1294年,明萬曆六年重修,清代數次修葺。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毀於兵燹,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復建大殿三間。它與天津衛城東門外三岔口海河西岸的天后宮,東西相望,成為海運和內河漕運的交會點。1998年12月至1999年1月經過天津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考古發掘,揭示出元代建築基址和明清時期大殿基址,出土大量元、明、清時期生活器皿、建築構建等重要遺物。天妃宮遺址是天津城市原生點的標誌,是天津市區內歷史上唯一的極其寶貴的
歷史文化遺存。
聖十字教堂:
它始建於1294年,外觀是屬哥德式的建築,不過整個立面是1863年增建的,立在後頭的哥德式鐘樓也是1842年才加建的。教堂內有一些重量級名人的紀念碑和陵墓,如米開朗基羅、天文學家伽利略、政治家馬基維利、歌劇大師羅西尼等。盧瑟恩市中心有一座有名的木製長橋,建於1300年,長二百餘米,斜跨在河面上,當地人稱“卡貝爾橋(教堂橋)”。它是一條蓋有木屋頂的河上走廊。這種類型的橋在歐洲很多,統稱“廊橋”。教堂橋外面兩則擺放著許多色彩艷麗的天竺葵花,看上去又似一座花廊,十分引人注目,遊客紛紛攝影留念。我們沒有去買瑞士手錶,慕名到這兒參觀。橋頂每隔幾米就有一幅彩畫,每幅畫的內容多系盧瑟恩歷史英雄人物的故事,使我們聯想到北京頤和園的長廊。
韶關南華禪寺紀念六祖大師圓寂禪音樂晚會:
公元1294年,廣東韶關南華禪寺為新落成的祖師殿“拈花笑處”舉行開光儀式。祖師殿供奉有歷代在禪宗傳承過程中傑出的禪宗祖師銅像88尊。其中有六祖惠能大師像,也有近代較為出名的虛雲、惟因大師像等,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禪宗祖師銅像
群。
保定直隸總督署博物館建成:
公元1264年~公元1294年)所建的“宣化堂”。明代,這裡曾做過保定府署和大寧都司署的駐所,清初改為參將署。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政府設立直隸總督,因當時衙署位置偏僻,清帝於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派人選定參將署為總督署新址,經過一年多的改建擴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直隸總督署正式遷到這裡辦公,直到清朝滅亡。它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八個皇帝180餘年,始終是直隸省的軍政樞紐機關。民國年間,該署成為直系軍閥大本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該署又分別是日偽河北省政府、國民黨河北省政府的駐地。解放後,河北省人民政府、保定市委機關曾在這裡辦公。1988年,直隸總督署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11月,該署移交文物部門管理,開闢為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門蒙高維諾抵達大都:
1294年,據說他在北京頗蒙元帝之優待,且獲準在北京傳教。不過,蒙高維諾獲準傳教其實來之不易。他曾從中國給羅馬教廷寫過兩封信。第一封信於1305年1月8日,發自汗八里,第二封信寫於1306年2月復活節前的第五旬主日。據第一封信所說,他初到北京時,即遭聶斯脫里派之妒嫉,蒙冤入獄,險遭不測。後因仇黨中有一人天良發現,承認是故意誹謗他殺人越貸,乃得元帝之昭雪,並獲得傳教之許可 。
出生
查理四世:
查理四世(1294年—1328年2月1日)統治時期,一手打造了布拉格的國王,供養了大量的藝術家,並在他們進入宮庭前奉獻給國王一件自已創作的藝術作品,就從這時起,一些藝術家通過敬獻銅版畫而使之成為歐洲重要的藝術組成部分。統治時期,這個一手打造了布拉格的國王,供養了大量的藝術家,並在他們進入宮庭前奉獻給國王一件自已創作的藝術作品,就從這時起,一些藝術家通過敬獻銅版畫而使之成為歐洲重要的藝術組成部分。
逝世
元世祖忽必烈逝世(1294年2月18日):
忽必烈,元朝開國皇帝,成吉思汗之孫。 1251年總理漠南漢地軍庶事,1253年率軍滅大理國。1259年(元憲宗九年)攻打來鄂州(今湖北武昌)時,得蒙古汗(元憲宗)死於台州的訊息,決策北還。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即大汗位,年號中統。1271年定國號元。1279年(至元十六年)滅南來,統一全國。在位期間,注意吸收漢族歷代的統治經驗,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度在內的各項制度,並加強對邊境地區的控制,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李行甫逝世:
字行道,名潛夫,是我省新絳縣人,生卒不詳,約在元世祖至元前後(即公元1264年—1294年)在世。他一生創作過多少劇本,我們無從得知,今只知留存有《灰欄記》劇本。從有限的資料中我們初步得知,李行甫一生沒有做過官。元學者鍾嗣成在《錄鬼簿》中將他列為“前輩已死名公才人中”。元學者賈仲明在為《錄鬼簿》補作的凌波仙弔詞中這樣寫道:“絳州高隱李公潛,養素讀書門鎮掩。青山綠水白雲占,淨紅塵,無半點纖,小書樓,插架牙籤。研珠露,《周易》點、恬談齏鹽。”可知他一生在淡泊中度過,隱居山村老泉,著力校點《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