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方山縣戰國時為趙國皋狼邑。
西漢置皋狼縣,東漢廢。
西晉置左國城,屬西河國。
北齊文宣帝時置良泉縣。
北周靜帝大象年間設窟胡縣,屬石州。
隋煬帝大業三年改名方山縣。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置方州。武德三年(620年)改屬石州。貞觀十一年(637年)仍屬石州。
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年)。
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方山縣併入離石縣,屬石州。
民國七年(1918年)復置方山縣,屬冀寧道。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第四行政公署。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第二行政公署。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方山縣屬四專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方山縣屬晉綏邊區三分區管轄。
1949年2月15日晉綏邊區與陝甘寧邊區合併後設晉西北行署,方山縣屬離石分區。
1952年7月1日,方山縣歸榆次專區。
1958年改名離石縣,1971年5月1日恢複方山縣。屬呂梁地區。
2004年5月,呂梁撤地建市,方山縣歸離石市管轄至今。
行政區劃
2013年,方山縣轄4鎮7鄉。4個鎮是圪洞鎮、馬坊鎮、峪口鎮、大武鎮。7個鄉是開府鄉、方山鄉、麻地會鄉、石站頭鄉、張家塔鄉、下昔鄉、店坪鄉。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方山縣位於山西省西部,呂梁山西麓腹地。東屏關帝山與婁煩、交城接壤,西依漢高山與臨縣毗鄰,北與興縣、嵐縣交界,南與離石縣相連。介於東經111°2′50″—111°34′30″,北緯37°36′58″—38°18′27″之間。
地質
方山縣地層有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都有出露。
地貌
方山縣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為孝文山主峰,海拔2831米,最低點為大武鎮武回莊河灘,海拔986.7米。方山縣東北部為土石山區,西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中部為河谷地帶。北川河縱貫南北。
氣候
方山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由於季風作用與各季不同氣團的影響程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季低溫、乾旱。夏季短促暖熱,雨量集中。秋季涼爽,氣候宜人。冬季漫長寒冷、雪少於燥。
全縣平均氣溫7.3℃,平均年降水量440至650mm,無霜期由南到北逐步遞增,最南端的大武鎮達150天以上,最北端的開府一帶只有90天左右。
土壤
方山縣土壤地帶性分布不明顯,垂直分布十分明顯。其規律是:山地草甸土,分布於東部赫赫岩山山頂,海拔2500至2700米,是分布最高、面積最小的一類山地土壤。山地棕壤,是本縣的林區土壤類型,適宜發展林牧業,發源於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及相應草灌地帶,主要分布於東西兩山上,海拔1800米以上。灰褐土,多發育於黃土復蓋的山地、丘陵和山谷地帶,分布在海拔1000米至1800米的範圍內。草甸土,是方山縣重要的農業土壤,分布在北川河兩岸及神堂溝谷底。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方山縣礦產資源種類較多。到2013年發現各種成因類型的礦產40種,產地40處,其中大型礦產地4處,中型礦產地6處,小型礦產地30處,礦點及礦化點274處。方山縣突出的資源是煤、鐵礦、鋁土礦、耐火粘土、石灰岩、白雲岩、石棉、矽石和含鉀岩石等,已探明一定儲量。
煤:方山縣含煤面積1140平方千米,保有儲量39億噸,焦煤保有儲量15億噸。
鐵礦:方山縣鐵礦分布廣,蘊藏量大。已知的礦床13處,礦點及礦化點6處,已探明儲量1.81億噸。
鋁土礦:方山縣鋁土礦儲量大,質量好,大部分可露天開採,有礦點38處,其中大型4處,中型14處,探明保有儲量1.4億噸,遠景儲量4.7億噸。
生物資源
動物資源:根據資料記載和1988年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方山縣野生動物分屬4綱24目213種,資源比較豐富,其中鳥類有14目16科160,獸類有6目16科36種,屬於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有褐馬雞、金雕、黑鸛、金錢豹四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蒼鷹、大鳶、雀鷹、烏雕、草原雕、白尾鷂、獵隼、紅腳隼、紅隼、鴛鴦、原麝、獐、黃羊等20種。
植物資源:根據1996年呂梁市林木種質資源普查結果和掌握的資料記載,方山縣野生植物資源分屬129科945種,其中木本植物57科115屬294種,草本植物72科651種。
方山縣森林水平分布,主要樹種順序為:白皮松、油松、華北落葉松;從南到北,從低山到中山,暖溫帶的櫟類楊樺闊葉雜木林到中部、北部高寒山區的側柏,從櫟類楊樺闊葉林逐步過渡到關帝山的華北落葉松、油松為主的針葉混交林。
人口民族
2000年,方山縣總人口135598人。其中:男性人口71647人,女性人口63951人,總人口的性別比為112.03:100。戶籍人口137025人,少數民族人口比重為0.02%,非農業戶口人口比重9.99%。總人口中,城鎮人口21568人,鄉村人口為114030人。
2013年,方山縣總人口為11.7萬人。
截至2012年,方山縣共有33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32個。少數民族分別是:蒙古族、彝族、滿族、回族、維吾爾族、苗族、朝鮮族、土家族、壯族、布依族、藏族、侗族、佤族、羌族、土族、塔吉克族、瑤族、白族、哈尼族、畲族、錫伯族、拉祜族、達斡爾族、獨龍族、基諾族、傣族、僳僳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普米族、黎族。
交通運輸
方山縣距太原220公里,距離石40公里,距呂梁火車站38公里,距交口火車站45公里,境內國道209線縱貫南北,太佳高速穿過方山縣北部,大武至交口一級公路投入運行,通臨縣有109省道和架梁公路,通交城有開麻公路,2009年方山縣已經實現村村通公路。
經濟
綜述
2010年方山縣地區生產總值20.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3435元,按2010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3463美元。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1%、69.6%和25.3%,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4%、84.3%和15.3%。
2013年方山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7.2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9.5%。第一產業增加值6.6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4%。第二產業增加值8.5億元,同比增長10.9%。第三產業增加值6.5億元,同比增長6.6%。三次產業比重為5.3:70.5:24.2。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591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3340元。
第一產業
2012年方山縣糧食總產量7666萬斤。新建設施蔬菜2347畝,新增灌溉面積2300畝。新發展核桃經濟林3萬畝,完成太佳高速沿線荒山綠化1萬畝、橫泉水庫周邊綠化3000畝、北武當山旅遊路兩山綠化4000畝、灌木造林3萬畝。新建千頭肉牛、絨山羊標準化養殖小區4個。訂單農業面積32742畝,建立了4000畝“玉米機械化生產和保護性耕作”、馬坊村5000畝“山西省馬鈴薯機械化生產”兩個基地。
第二產業
2013年方山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95.4億元;完成工業銷售產值177.4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85.6億元。輕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6億元;重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6億元。國有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1億元;集體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6.2萬元。股份合作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5.3億元。煤炭開採和洗選業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54.7億元。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業實現增加值5.5億元。酒類製造業實現工業增加值4.9億元。煉焦業實現增加值4.6億元。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9億元。
第三產業
2013年方山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實現3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4.2%。城鎮零售額完成23.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4.4%。鄉村市場零售額完成7.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3%。批發業完成1.1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0.9%。零售業完成27.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5.3%。住宿業完成6.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9.2%。餐飲業完成3.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7.5%。批發業完成1.1億元,零售業完成2.4億元,住宿業完成3930.6萬元,限上餐飲業完成5.3億元,同比2012年下降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3年,方山縣有國小37所,在校學生4386名。國中8所,在校生2468名;普通高中5所,在校生2901名。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4所,在校生2766名。其中職業高中2所。有幼稚園49所,在園幼兒4893名,保教人員298人。有特殊教育學校1所。
社會保障
2013年,方山縣徵收社會保險費716萬元,下撥救濟款96萬元,救濟糧92萬斤,3900名貧困人員納入低保範圍,建立了農村特困戶救助制度。
醫療衛生
2013年,方山縣縣級醫院兩所、鄉級衛生院11個,廠礦企業衛生所5個,農村基層衛生員225人。共有衛生技術人員423人,其中高級職稱15名,中級職稱160名,初級職稱380名。
地理氣候
地理:全縣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為孝文山主峰,海拔2831米,最低點為大武鎮武回莊河灘,海拔986.7米。北川河縱貫南北,七條支溝橫臥東西,南北長62公里,東西寬46公里,總面積1434.1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積74.9萬畝(包括國有林52萬畝),天然和人工草地43.4萬畝,耕地面積41萬畝,其中基本農田23萬畝,共有四荒面積26萬畝。
氣候:全縣年平均7.3°C,年平均降水量440--650mm,無霜期由南到北逐步遞減,最南端的大武鎮達150天以上,最北端的開府鄉只有90天左右。
經濟發展
著眼於工業強縣,堅持“扶優扶強,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大力實施企業改制,開發潛力產品,扶持優勢企業,構建起了以霍州煤電集團方山煤業公司、中盛水泥有限公司、新星冶煉有限公司、印刷廠、遠昌生態有限公司五個優勢企業為龍頭,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工業經濟格局,2003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5億元。煤焦:以霍州煤電方山煤業公司為龍頭,帶動裕豐煤礦、張家塔煤礦、曹家山煤礦,店坪煤礦已投入6000萬元,完成一期工程改造,全縣原煤年生產能力達到180萬噸,以保全焦化廠為主的焦化企業年生產能力達到30噸。
冶煉:以新星冶煉公司、宏盛冶煉為龍頭,新星冶煉投入200萬元2#高爐進行改建,形成了集“採煤--煉焦-煉鐵-運輸”為一體的產業鏈,年生產生鐵3萬噸,洗精煤15萬噸,冶金焦6萬噸,白灰3萬噸,隨著宏盛冶煉的建成投產,年產生鐵可突破10萬噸。
建材:以中盛水泥為龍頭,特種水泥廠、西相王水泥廠、建材廠三個分廠,通過技改,水泥年生產能力達到35萬噸,投資8000萬元的東相王水泥廠破土動工,主體土建工程已經就緒,爭取2004年5月投產,全縣水泥生產能力達到60萬噸。
木業:以富豪家私有限公司為龍頭,帶動全縣50餘戶家具生產企業,採用現代工藝,生產各類家庭套房系列、現代辦公系列、板式拆裝系列家具,年產值5000萬元,“晉方”牌家已成為全省名牌,具有相當的市場。
釀造:以大山里來食品、老傳統酒業為龍頭,白酒生產能力6000噸,沙棘系列飲品年生產能力5000噸。
農產品加工:有遠昌生態農產品系列開發、通泰昌公司萬壽菊加工、相當特種養殖公司肉產品生產、春景農林生態發展公司草粉飼料加工、正陽集團畜產品生產、綠寶小雜糧加工……教育科技方山縣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縣辦中等職業學校一所,教學班15個,設護士、師範兩個專業。
文化建設
堅持弘揚主旋律,倡導現代文明新風尚,歷年來堅持開展“三下鄉”、“送溫暖、獻愛心”、“百城萬店無假貨”活動,公民道德素質明顯提高,全縣有省級文明單位5個,地級文明單位35個,先後獲得了“省級文化先進縣”、“省級廣播電視先進縣”等稱號。縣級辦有“方山報導”周刊,文化氛圍濃郁,林祥同志先後發表有《清官-于成龍》、《輕舟集》等文學作品,武有平等人亦有專著出版。
環境保護
方山自然生態條件良好,空氣清新,山青水綠,境內無重污染型企業,特別是在建設生態旅遊強縣指導下,企業三廢排放得到嚴格控制,全縣經濟發展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縣城距省城太原220公里,跑離石市40公里,距交口火車站45公里,境內國道209線(呼市--北海)縱貫全縣南北,大武至交口一級公路奠基開工,年內國慶投入運行,通臨縣有109省道和架梁公路,通交城有開麻公路,出入境公路暢通,四通八達,全縣已經實現村村通公路,3年內實現村村通油路。
電力通信:喬溝110KV變電站建成投入使用,圪洞、大武35KV變電站改造工程全部完工,電力調度營業大樓建成,農村10KV線路工程、城區低壓線路改造工程投資2600萬元,已經初步完成農網和城網改造。全縣固定電話實現村村通,擁有量7600戶,移動通信信號復蓋率90%,開通有中國移動、聯通、小靈通信號,擁有用戶4500戶,寬頻網際網路開通,入網用戶200餘戶。全縣設有六個郵電支局,郵件、電報、報刊收發暢通。
水利設施:全縣145個行政村吃上自來水,占全縣的81%,北川河水源利用5%,水資源豐富,投資3億元的橫泉水庫破土動工。
電視廣播:有線電視復蓋了全縣7個鄉鎮144個村,復蓋率達到85%。
城鄉建設:1999年以來,縣城累計投資2.5億元,完成了209國道改線擴城工程,新建了積翠街、府前路、武當路、石灘路1780米,改造了摩家塔一巷、二巷、三巷,建安路、經貿三巷等16條4180米,鋪設下水管道2000米,新建了1.3萬平方米的國旗廣場和3.4萬平方米的積翠公園,改造了體育場、武當賓館、政府大樓,完成了西山綠化3500畝,新建西山吊橋、拱水壩2座、人字閘2處,種植草坪1300平方米,縣城面貌煥然一新。
鄉村城鎮建設完成了五大鎮城區規劃,新建專業市場3個,改造道路20000米,改造下水管道7000米……
旅遊資源
北武當山國家風景名勝區:北武當山又名真武山,古稱龍王山,位於山西省方山縣境內,呂梁山脈中段,南距離石市32公里,東北離太原216公里。北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由72峰、36崖、24澗組成,主峰香爐峰,海拔2254米,總面積約80平方公里。它集“雄、奇、險、秀”於一身,是呂梁山的一顆明珠,素有“三晉第一名山”之稱,系我國北方道教聖地之一。
南村古城遺址:位於縣城南22公里的南村,始築於戰國,此後擴建。漢代為縣治,晉代為左國城。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古城坐落在四周陡峭的黃土原上,是兵家必爭的要塞。古城形制特殊,為適應自然地埂條件和軍事防禦措施的需要,城址平面布局在國內實屬罕見,城外西南邊有北川河及其支流,遠眺城周的東、南、西三面被土丘陵環繞,唯古城之北,地勢開闊而低平。古城最外圍周長為9932米。此外戰國的皋狼城遺址位於中部,漢代的皋狼縣和晉代的左國城是在戰國邑的基礎上擴建的。出土文物有:仰韶文化的紅陶雙耳平地瓶、杯、石鏟,龍山文化的灰陶碗、罐,戰國時的銅鏃、陶鬲、瓮,漢代陶壺、罐等。
張家塔村堡遺址:堡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500米。現只殘存村堡北門及部分明清民宅,屬清代遺址。
舍利塔:位於韓莊村,創建於北宋淳化年間,仿木磚結構樓閣式,占地4平方米,通高三層三檐4.6米,平面六角形。
九龍廟:位於廟底村,元代建清涼寺,座北向南。明萬曆五年重修,改稱九龍廟,有山門一座,上建戲台。左右兩側有鐘樓、鼓樓,正殿為單檐歇山頂柱石基,保持元代復盆樣,正殿前有獻殿一座,東廊3間,西窯3眼,均為磚木石結構。
大武木樓:建於明代景泰四年(1453),樓高3層18.5米。三檐十字歇山頂,一層基礎瓠砌,高1.5米,立16根木柱,其中4柱通天,樓內現存彩像2尊,整個建築由大小3200餘個木構件組成,總重170餘噸,為省級文物.
太和宮:位於曹家溝村東,座西北向東南,前後兩院,有山門二門,9眼磚窯洞及其真武大殿構成軸線,兩廂由鐘鼓樓及磚窯牆環峙。殿記憶體壁畫50平方米,維修碑刻10餘通。
于成龍、於準墓:位於橫泉村南,坐東向西,墓地長50米,寬40米,於準墓位於來堡村對面南溝,墓高2米,墓周15米左右。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 | 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
太原市 | 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
大同市 | 城區 | 礦區 |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
陽泉市 | 城區 | 礦區 | 郊區 | 平定縣 | 盂縣 |
長治市 | 城區 | 郊區 |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
晉城市 | 城區 |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
朔州市 | 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
晉中市 | 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
運城市 | 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
忻州市 | 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
臨汾市 | 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
呂梁市 | 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