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寺[山西省大同市華嚴寺]

華嚴寺[山西省大同市華嚴寺]

華嚴寺位於大同古城內西南隅,始建於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而命名。兼具遼國皇室宗廟性質,地位顯赫。後毀於戰爭,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寺院坐西向東,山門、普光明殿、大雄寶殿、薄伽教藏殿、華嚴寶塔等30餘座單體建築分別排列在南北兩條主軸線上,布局嚴謹。華嚴寺占地面積達66000平方米,是中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築群,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大同華嚴寺[山西省大同市華嚴寺]大同華嚴寺[山西省大同市華嚴寺]

華嚴寺始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年),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取“慈悲之華,必結莊嚴之果”的大乘教義而命名。清寧八年(1062年)建華嚴寺,奉安諸帝石像、銅像。遼末因為戰爭,寺院局部建築被毀,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修。遼、金兩代,平城(今大同)都是當時的別都,該寺受到皇室的重視。

遼保大二年(1122年),寺內部分建築毀於兵火,後重建,

至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通悟法師等重建大殿、觀音閣、山門、鐘樓等殿堂。後省學、慈慧法師又廣植花木,徵集藏經,使華嚴寺得到恢復,但規模已遜於遼代。金大定六年(1166年),金世宗曾到此巡視。

元朝武宗至大年間(1308一1311年),慧明法師主持重修,大殿、方丈、廚房、堂寮都修繕一新,並新建浴室、藥房及房屋數百間。元末戰亂,華嚴寺遭到嚴重破壞。

明初,寺院被沒收為官產。明宣德(1426一1435年)、景泰(1450一1456年)年間,又重新作為佛教寺廟並予以重修。明中葉以後,華嚴寺分為上、下二寺。

清初順治五年(1648年),華嚴寺又遭戰火,只有大雄寶殿和薄迦教藏殿倖存。清朝時,其餘殿堂又陸續予以重修,但規模和結構都不如前朝了。清朝末年,華嚴寺千瘡百孔,一片荒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佛教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多次撥款維修華嚴寺。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上、下華嚴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景點

上華嚴寺

景區地圖景區地圖

上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分為兩院,有山門、過殿、觀音閣、地藏閣及兩廂廊廡,布局嚴整,高低錯落。

大雄寶殿:在華嚴寺內北隅,是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之一。始建於遼,保大之亂(1122年)毀於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依舊址重建。殿身東向,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單體建築面積達1559 平方米 ,矗立在4米餘高的月台上,月台前正面置有石級,周圍裝勾欄,台上有一清式三間牌坊,左右分別是明代增建的六角鐘鼓亭。殿的前檐裝板門三道,都是壺門,單檐廡殿頂,舉折平緩,檐高9.5米,出檐達3.6米。正脊上的琉璃鴟吻規模很大,高達4.5米,由八塊琉璃構件組成,北吻是金代的原物;南吻是明代製作,也是中國古建築上最大的琉璃吻獸。頂部覆蓋筒瓦,黃、綠色琉璃瓦剪邊。大殿外檐斗拱為雙抄重拱五鋪作,計有7種,形制碩大有力。

大雄寶殿內採用減柱法構造,減少內柱12根,擴大了前部的空間面積,便於禮佛等各項活動。殿內中央佛壇上塑有五方佛,中間三尊,是明宣德二年在北京雕成迎回後安放在此。佛像面相扁平,髮髻上有寶珠鑲嵌,其兩側有二十諸天侍立,神情不一,姿態各異,身軀均稍前傾。殿內四壁滿布清光緒年間補繪的21幅巨型壁畫,畫面高6.4米,長136.8米,總面積876平方米,描繪各種人物5000餘個。其內容有佛本生故事圖、“七地九會”佛說法圖、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達摩傳法記圖、準提佛母圖、千手千眼十一面觀音圖、華嚴三聖圖、水月觀音圖、羅漢圖等,採用山石、流水、雲霧、樹木、樓閣、亭台等景物相隔聯之傳統手法,設色以石青、石綠為主,附以瀝粉貼金,色彩艷麗,畫工精細,保存完好。殿頂的天花板彩繪龍鳳、花草、梵文等,構圖繁複。

殿外的殿牆上嵌有四塊石碑,為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書寫的《易經》碑。

下華嚴寺

下華嚴寺位於上寺的東南側,相距不遠。以薄伽教藏殿為中心,有遼代塑像、石經幢、樓閣式藏經櫃和天宮樓閣等。

大同華嚴寺[山西省大同市華嚴寺]大同華嚴寺[山西省大同市華嚴寺]

下寺大殿為薄伽教藏殿,意為佛教的經藏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九脊頂,正脊兩端矗立著高達3米的琉璃鴟吻。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檐柱顯著升起。

薄伽教藏殿內右側椽底題有“維重熙七年(1038年)歲次戊寅九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午時建”字樣,表明這是一座歷經遼末保大之亂後倖存的遼代建築。殿內斗八藻井等亦是遼代舊物,內槽彩畫中所繪網目紋、三角柿蒂等遼代通行的紋樣尚依稀可辨。佛壇上布列遼代彩塑29尊,分3組:北部一組以過去佛燃燈佛為本尊,脅侍二弟子、四菩薩;中部一組以現在佛釋迦牟尼為本尊,脅侍二弟子、四菩薩;南部一組以未來佛彌勒為本尊,無弟子,有脅侍六菩薩。三尊佛像前端坐四大菩薩,由北而南依次為大悲觀音、大智文殊、大行普賢、大願地藏。此外,過去、未來二佛像前各有兩尊供養童子像,佛壇四角各有一尊護法天王像。殿內諸多塑像呈“品”字形排列,在組合布局上突破了佛壇面積的限制,並利用造像的不同儀態,使群像結構緊湊、密集而不重疊。整個色調以墨綠、紅、金為主。在佛壇上的諸菩薩像中,以一尊面帶微笑的“合掌露齒”脅侍菩薩像最為生動,堪稱“神品”。塑像高約兩米,赤足站立在蓮花台上,體態豐盈、上身薄袒、衣飾貼體、肘懸飄帶、發束高冠、身姿略側、頸項微斜、雙目半睜、朱唇小開、兩手合十、舉至胸前、露齒微笑,被賦予“東方維納斯”之雅號。

天宮樓閣天宮樓閣

在薄伽教藏殿內四周,依壁有兩層樓閣式藏經櫃,共38間。在後窗處,有用拱橋連線的木製天宮樓閣5間,兩側以拱橋與左右壁藏上部凌空相接,壁藏分上下兩層,下層設門,內為經櫥,置於疊澀基座之上。其上部為腰檐平座,座上置佛龕。龕內頂部平棋和腰檐遮板彩繪圖案為遼代繪製,外有勾欄。龕上覆木製屋頂,椽飛、瓦當、脊飾、瓦壠、鴟吻,與大型建築幾無二致。其所用斗拱種類繁多,計有17種。柱頭斗拱為雙下昂七鋪作,是遼代斗拱中最複雜的一種。勾欄束腰欄板雕刻鏤空幾何圖案達37種。 樓閣雕工極細而富於變化,是中國唯一的遼代木構建築模型,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被已故的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海內孤品”。藏經閣內,共有明、清藏經1700餘函,18000多冊,其中有明代永樂和萬曆年間刻印的佛經1700多冊,佛經皮函表用綾綿裝裱,是佛經中的上品。殿內還有一套清代完整的《龍藏》。

華嚴寶塔

大同華嚴寺[山西省大同市華嚴寺]大同華嚴寺[山西省大同市華嚴寺]

華嚴寶塔是根據《遼史·地理志》上的記載恢復建造的。木塔平面呈方形,包括塔剎在內總高43.5米 ,為三層四檐純木榫卯結構,每層面寬、進深各為三間,均按遼金時期建築手法營造。塔內分層供奉著香檀木雕刻的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交腳菩薩像。

塔底近500平方米的面積中,採用了100噸純銅打造而成,地宮中藻井、塔柱、壁畫、地板、扶梯等,採用了雕鑿、鍛打、貼烙、線刻等多種銅工藝技法,建成時為中國最大而且純粹的銅造地宮。千佛地宮四壁上供奉著四尊主佛和448尊小供養佛,加上牆壁和塔柱上的浮雕佛像共有1000餘尊。在地宮中央的水晶舍利寶塔里迎供著佛界高僧舍利。浮雕上用圖案記錄了釋迦牟尼一生的經歷,如“樹下誕生”“天人獻衣”“得遇沙門”“妙轉法輪”等。

華嚴寶塔是繼應縣木塔之後全國第二大純木榫卯結構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盤,下承蓮池,特別是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宮,採用100噸純銅打造而成,內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輝煌,全國唯一,是傳統與現實完美結合的典範之作。

人文故事

文化傳說

合掌露齒菩薩合掌露齒菩薩

遼代皇家崇信佛教,徵調能工巧匠修建華嚴寺。城外有個雕造技術出眾的巧匠,不願為皇家賣命,而且也不忍心留下年輕的獨生女兒一人在家。這惹惱了官府,總管以“違抗皇命”的罪名把他痛打一頓。由於眾工匠的請求,才免於更大災禍。他女兒惦念老父親,便女扮男裝,假充工匠的兒子,托人說通總管,前來照顧老父親,並為皇室幹活。她見父親和工匠們塑造神像時苦苦思索,便常在一旁或立或坐,做出雙手合十、閉目誦經的姿態,為他們祈禱。雕工們受到啟示,便依著她的身段、體形、動態塑造修飾。後來總管毒打該女,她縱身投入鑄鐘造塔的滾沸的鐵水中,化為一朵白雲,飄向了天空。年輕工匠記住了老工匠女兒臨去之前的露齒一笑,就照她生前的身態、形體、眼神鵰成了一尊菩薩像,放在顯要位置,特別把那露齒莞爾一笑的神情塑在雕像上。

名人故事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國內發現了一本宋版的《營造法式》。梁思成弄懂這一本古代講建築結構和方法的圖書。

山西大同有著國內第一座關於他的紀念館,上世紀30年代梁先生即來大同考察,為古城留下許多寶貴資料,古城得以重建、古建築華嚴寺可以用原貌來與你們相遇全靠他當年的文字和圖錄。

1933年,梁思成先生與劉敦楨、林徽因、莫宗江,於九月四日由北平西直門車站坐火車,第二天早晨八時抵大同,即開始大同古建調查之行,首站就是大同華嚴寺。

梁思成先生在《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中記述到:“大同古雁門地,北魏時號平城,自道武帝宅都於此,迄孝文帝南遷洛陽,凡九十餘載,為南北朝佛教藝術中心之一......,梵剎名藍,遺留至今,有華嚴善化二寺,馳名遐邇。”

保護措施

2008年,大同市啟動名城復興工程,投巨資對華嚴寺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恢復了遼金時期大華嚴寺的鼎盛格局。至2010年,華嚴寺修建以及環境整治工程,山門、鐘樓、會經樓、七間殿、彌陀殿、藥師殿、南北腋門、南北展廊、文殊閣、普賢閣、南北迴廊、南北五間殿、西迴廊、祖師殿、藏珍樓、方形木塔等30多座單體建築工程基本完成。

銅造地宮中的舍利寶塔銅造地宮中的舍利寶塔

2011年10月1日,經過兩年多時間打造的華嚴寺木塔在國慶節期間試開放。該木塔高43.5米,是繼應縣木塔之後中國第二高的純木質結構寶塔。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宮,是用約100噸純銅建造。

從2012年1月1日起,華嚴寺內的華嚴寶塔和銅造地宮正式開放,開放後的寶塔和地宮不再加收門票。

2008年9月,大同市政府下發了《關於華嚴寺周邊稻米店區域環境綜合整治拆遷征地的通告》,拆遷了商業鋪面13家、公建單位4家、住戶274戶。

“仰酬洪澤”牌匾“仰酬洪澤”牌匾

2009年6月30日,華嚴寺周邊稻米店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區域最後一座建築——大西街一號樓拆遷完畢,至此,華嚴寺整體風貌得以重現 。

2010年12月,大同10處文物古建中設定了共有近百塊匾額,在華嚴寺內增加了“仰酬洪澤”“凌虛思遠”“京華大觀”“契合乾坤”等牌匾 。

對外交流

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華嚴學研究基地掛牌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華嚴學研究基地掛牌

2009年8月30日,陝西西安長安護國道安寺住持釋寬嚴、長安石佛寺住持釋演德一行前往山西大同華嚴寺參禮,受到了華嚴寺住持釋妙真接待。參禮期間,釋妙真向大家介紹了華嚴寺的歷史淵源、新建工程、寺院管理現狀等情況和近年來發生的變化,並陪同釋寬嚴等人參觀了華嚴寺各個殿堂與文物 。

“五寺一宮”修復重光慶典“五寺一宮”修復重光慶典

2010年8月31日,應山西省大同市佛教協會邀請,96歲的釋夢參專程到大同參加華嚴寺舉辦的《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讀誦法會 。9月25日,作為中國大同國際文化藝術旅遊節的一項重要內容,“五寺一宮”修復重光慶典在華嚴寺廣場舉行。副省長劉維佳出席慶典儀式,釋學誠在開光活動上致辭 。9月3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華嚴學研究基地在大同市華嚴寺舉行了掛牌儀式,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所長、曹中建書記,佛教研究中心魏道儒主任、紀華傳副秘書長等參加了掛牌儀式 。2011年04月21日,華嚴寺作為山西東方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基地、山西大學美術學院的教學實踐基地、省油畫協會油畫藝術創作基地的揭牌儀式舉行,在名勝古蹟內設立藝術研究、創作和教學實踐創作基地,華嚴寺在山西省開此先河。旨在繼續擴大華嚴寺知名度、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華嚴寺位於大同市中心的清遠街(原大西街)。

門票政策

1.門市價:65元/人;半價票:35元/人。

2.免票人群:現役軍人、60周歲以上老人、殘疾人、身高1.2米以下兒童。

3.半票人群:身高1.2米以上兒童、全日制本科以下在校學生。

4.逢每月農曆初一、十五及重大佛教節日,憑皈依證免費。

5.講解服務:65元/批次。

開放時間

夏季8:30——18:00

冬季8:30——17:00

交通信息

公交路線

①火車站:乘15路、2路、30路至清遠街口,向西500米。乘4路公交至清遠街。

②長途汽車站(新南站):乘30路、28路至清遠街口,向西500米。

自駕路線

①沿德勝門外大街行駛1.8公里,直行進入G6。

②沿G6行駛96.3公里,直行進入G7。

③沿G7行駛46.0公里,直行進入宣大高速公路。

④沿宣大高速公路行駛143.9公里,直行進入京大高速公路。

⑤沿京大高速公路行駛11.8公里,從大同縣出口離開。

中國現存三大遼代寺院

名稱 簡介
獨樂寺 位於天津薊縣,寺內觀音閣歷經28次地震仍屹立不倒
奉國寺 位於天遼寧義縣,寺內遺存中國古代佛教寺院最古老最大的大雄寶殿
華嚴寺[山西大同] 明中葉分為上下兩寺,各開山門,1963年又合為一寺

大同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大同古稱平城、雲中,包括四區七縣,人口約260多萬。其地處大同盆地,晉、冀、蒙交界,內長城蜿蜒其南,外長城橫臥其北,東連太行,西臨黃河。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形成許多天然關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北方之重鎮。
在大同的歷史上,曾創造了許多燦爛的文化藝術,留下了眾多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氣魄雄偉的雲崗石窟,是世界文明的藝術寶庫,上下華嚴寺、善化寺、恆山懸空寺、九龍壁殿宇嵯峨,金碧輝煌。大同雖然地處塞上,其自然風光既不同於南國水鄉的花紅波綠,也不同於白山黑水的瓊枝玉樹。但她那獨特的天高雲闊的塞北風光,雄偉壯麗的重關疊嶂,古樸奇偉的巨剎危樓,也足以使人壯情抒懷,流連忘返。“人天北柱”的北嶽恆山,巍峨疊嶂的七峰山,臥龍望水的采涼山,奇景無限,大同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
景 點 趙武靈王墓 | 寶寧寺| 鎮子梁水庫遊樂場 | 跑馬梁 | 白登山 | 比丘尼曇媚造像記 | 封和要墓志銘 | 恆山壯觀碑 | 司馬金龍墓表墓誌 | 文徵明太湖詩碑 | 元淑墓誌 | 朱熹易繫辭碑 |冊田水庫 | 大同市博物館 | 大同火山群 | 鼓樓 | 觀音堂 | 華嚴寺 | 七峰山 | 采涼山| 塞外長城 | 善化寺 | 雲崗石窟 | 大同清真大寺 | 代王府九龍壁 | 北魏馮太后墓 | 觀音堂三龍壁 | 懷仁旺火 | 皇后之鄉 | 明代藩九墓 | 平城遺址 | 祁皇后墓 | 清李殿林墓 | 清任勇烈墓 | 司馬金龍墓 | 天竺廟五龍壁 | 文嬴湖 | 縣文廟五龍壁 | 縣文廟一龍壁 | 興國寺五龍壁 | 恆山 | 慈雲寺 | 大安寺 | 歸潛堂 | 覺山寺 | 龍山 | 懸空寺 | 應縣木塔 | 石柱山 | 水神堂 | 湯頭溫泉 | 文殊寺 | 永鎮寺 | 雲林寺 | 善化寺 | 珠海寺 | 麻莊漢墓群 | 靈丘古道 | 平型關 | 清栗毓美墓 | 清王萬邦墓 | 唐晉王李克用墓 | 陽高縣古城堡漢墓群 | 桃花山景區 | 曲回寺石佛冢 | 方山永固陵 | 雲崗國家森林公園 | 青檀自然保護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