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下華嚴寺正殿薄伽教藏殿為遼代遺物,建於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薄伽”為“薄伽梵”之略,是世尊釋迦牟尼梵名,薄伽教藏意為儲藏之所。殿坐西朝東,殿面闊五間(25.6米),進深四間(18.4米),殿頂為單檐九脊歇山式,採用了我國傳統的木骨與斗栱相結合的手法,具有簡潔,疏朗的特色,整體外觀穩固,輕巧,是國內現存遼代小型殿閣式建築的典型,也是我國古代建築中使用”減柱法”較早的實例。建築特色
殿內環列兩層樓閣式壁藏(經櫃)總計38間,殿後壁當心間懸“天宮樓閣”五間,巧奪天工,玲瓏之致。
下華嚴寺薄伽教藏的建築、塑像及壁藏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高超的藝術水平享譽海內外,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我國不可多得的遼代藝術珍品,被譽為完整的“遼代藝術博物館”。
薄伽教藏殿東側原有海慧殿,為遼代建築,建國初期“被下坡寺國小校長拆毀,將木材另建一屋;殿中色彩鮮明的藻井,也被一塊塊拆下作了畚箕。”現海慧殿僅存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