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山南是西藏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傳說當中神猴同羅剎女結合而誕出藏民之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大約在四、五萬年以前,雅礱一帶就有藏族先民繁衍生息。先民們在鳥獸群集、果木叢生的雅礱河谷過著以樹葉為衣、野果為食的群居採集生活。經過漫長歲月,逐漸學會了製作弓箭、石器等工具,學會了飼養氂牛等動物和種植青稞等作物。今澤當附近薩熱村的一塊土地“索當”,是傳說中西藏的第一塊農田。約在公元前2世紀初葉,居住在雅礱一帶的人們逐漸形成部落,早期悉補野部落的首領第一代贊普聶赤統一氂牛部落,建立聯盟政權,並確立了子孫世襲贊普制度。
從第八代贊普布德貢布傑到第十四代贊普伊肖烈,在雅礱河流域的青域先後興建達孜、桂孜、揚孜、赤孜、孜母瓊結、赤則崩都等6宮,把瓊結作為雅礱部落的大本營。第八代贊普布德貢布傑在雅礱地區組織民眾興修水渠,將山水引入平地,開墾出塊塊農田,並自製木犁耕地。第十一代贊普茹烈,制訂了以二牛一日耕的地為耕地面積單位,以“推”(藏語音)為計算牲畜頭數的計量單位。到第二十七代贊普拉托托日年贊時期,佛教傳入雅礱河俗,贊普將“天竺”僧人帶來的經書、法器稱為“寧布桑娃”,供奉在雍布拉康。
6世紀左右,雅礱一帶進入奴隸社會,居民已能冶煉鐵、銅、銀,製造金屬武器。第三十一代贊普囊日松贊時期不斷擴張領地,使雅礱部落成為西藏最強大的部落。7世紀中葉,第三十二代贊普松贊乾布先後征服蘇毗、羊同及其他小部落,統一西藏高原,建立吐蕃政權,並逐步將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瓊結向拉薩地區轉移。
唐代,吐蕃初期將全境劃為五茹(後為六茹,增加象雄茹),即衛茹、約茹、葉茹、拉茹、蘇毗茹。今山南地區由約茹管轄。乃東縣昌珠鄉是約茹的統治中心,設有正副茹本管理約茹事務。贊普們經常在雅礱舉行重大活動。8世紀初,今山南桑耶地方是吐蕃贊普牙帳所在地之一,贊普赤松德贊出生在這裡。赤松德贊執政40餘年,吐蕃勢力曾鼎盛一時。同時,赤松德贊還在哈布日山下建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院——桑耶寺,七名藏族人剃度為僧(即“七覺士”)。赤松德贊從印度和大唐請來大批高僧,在桑耶寺翻譯佛經,闡釋教義,弘揚佛法,為佛教在西藏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在吐蕃繁榮背後,廣大奴隸、平民卻備受苦難。869年,爆發奴隸平民起義。今山南的乃東、瓊結、扎囊一帶是起義軍進攻的主要目標。奴隸平民起義後,在西藏形成了11個割據統治的地方勢力。各割據勢力互相鬥爭,長期混戰,人民陷入戰亂和災荒不斷交替的苦難之中。山南地區形成以覺沃王系割據的地方勢力。11世紀,瑪爾巴和米拉日巴等高僧在山南創立噶舉派。1156年,帕木竹巴(簡稱帕竹)在噶舉派中獨樹一幟。
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蒙古王子闊端派兵進入西藏,後經涼州會盟等,西藏納入元朝中央政府有效管轄,結束了西藏400多年分裂割據局面。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進行第三次戶口清查,將西藏地方劃為十三萬戶。山南屬十三萬戶的帕竹、亞桑、羊卓、唐布切、恰域的領地。帕竹萬戶領地約在今澤當一帶,有2438戶;亞桑萬戶領地約在今乃東亞堆一帶,有3000戶;羊卓萬戶領地約在今浪卡子縣一帶,有750戶;恰域萬戶領地約在今隆子縣一帶,有2950戶;唐布切萬戶領地在今瓊結縣境內,是當時勢力較小的萬戶。同年,帕竹被元朝封為萬戶,到第五世法王扎巴仁青開始自行兼任政教職位,正式成為政教合一的統治實體。
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降曲堅贊就任帕竹萬戶長之職。他勵精圖治,興修水利,整田積肥,發展農牧業生產,整修道路和莊房,使雅礱河谷呈現繁榮景象。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降曲堅贊推翻薩迦地方政權,派人向朝廷納貢,請求封賞。元朝賜封其為掌管西藏的大司徒,接管西藏地方政權事務。大司徒降曲堅贊執政後,廢除萬戶制度,推行封建農奴莊園制,規定宗為基本行政單位,在乃東、貢嘎等地設定13個宗,委派各宗本,並賜給下屬有功之臣大大小小的谿卡。同時,在乃東擴建帕竹地方政權的宮殿王城。帕竹政權共傳12代,統治西藏262年,被第悉藏巴政權取代。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在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的支持下,五世達賴推翻第悉藏巴政權,建立“甘丹頗章”地方政權。五世達賴是瓊結人,曾遊歷山南境內的多數山川寺廟。五世達賴時,山南許多著名寺院都有過較大的修繕和擴建。期間,五世達賴授予拉加里法王統治拉加里地方的世襲權,使拉加里從薩迦和帕竹政權時期的相對獨立變成半獨立狀態,接受格魯派約束。
七世達賴格桑嘉措執政時期,遵照清朝乾隆皇帝的諭旨,於1751年成立噶廈。噶廈下設“基巧”、“宗”兩級機構。山南基巧轄10餘個宗,其中乃東、瓊結、貢嘎由駐藏大臣直接監管。
民國元年,1912年,西藏地方政府在山南設立基巧又稱洛基,駐地澤當,轄13個宗。之後,山南的行政區域作過數次調整。山南基巧轄宗按其大小分為三等。
1951年,山南基巧轄溫宗、多宗、桑日宗、隆子宗、沃卡宗、嘉玉谿卡、拉加里、覺拉谿卡、乃東宗、錯那宗、桑耶宗、澤當宗、貢嘎宗、頗章谿卡、堆谿卡、瓊結宗、亞堆宗、門達旺、扎期谿卡、浪卡子宗、扎囊、玲谿卡、哲古谿卡、白地宗、達瑪谿卡、夏洛谿卡、拉康、麻江宗、生格宗、傑德秀共30個宗。後來劃入山南加查縣和朗縣的加查宗、拉綏谿、古如朗傑宗、朗宗、金東谿等,當時屬塔工基巧。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12月底,中共西藏工委財委派駐山南採購站。1952年,中共江孜分工委成立,山南屬中共江孜分工委管轄。
1956年8月29日,成立山南基巧辦事處。至11月,下轄加查宗、隆子、乃東、貢嘎、拉加里、多宗、瓊結、扎囊、溫宗辦事處。1957年,所有宗辦事處撤銷。1959年4月,成立山南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下轄加查、隆子、乃東、貢嘎、拉加里、多宗、瓊結、扎囊、哲古、洛熱、桑日、朗宗12個宗。
1959年4月6日,成立山南軍事管制委員會,對山南地區實行軍事管制,領導山南的平叛改革工作,同時宣布解散山南基巧辦事處及各宗(谿)政府。5月,經中共西藏工委批准,將山南行政區劃為12個縣,62個區,293個鄉。12月22日,成立山南專員公署。
1964年,屬江孜專區管轄的打隆縣併入浪卡子成立浪卡子縣,劃給山南地區管轄,山南轄13個縣。
1967年,山南地區辦社工作全面鋪開。1969年3月,山南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後,取代中共山南地委和山南專署,行使黨政職權。1970年7月,地區成立革委會黨的核心領導小組。
1969年3月29日,成立山南地區革命委員會。下轄12個縣革命委員會。
1972年2月8日至10日,召開山南地區首屆黨代會,恢復成立中共山南地區委員會,撤銷地區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領導小組。
1978年10月,山南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山南地區行政公署。
2016年2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山南地區和乃東縣,設立地級山南市;山南市設立乃東區,以原乃東縣的行政區域為乃東區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山南地區下轄12個縣,山南地區行政公署駐乃東縣澤當鎮,全地區共有12個縣,24個鎮,56個鄉,596個行政村。
人口民族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山南總人口318106人;其中乃東58808人、扎囊縣35278人、貢嘎縣44624人、桑日縣16033人、瓊結縣17031人、曲松縣16037人、措美縣13529人、洛扎縣18407人、加查縣18263人、隆子縣32184人、錯那縣15277人、浪卡子縣32635人。有藏族、漢族、門巴族、珞巴族等14個民族,其中藏族占96%。
2014年,山南總人口37萬。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山南位於東經90°14"至94°22"、北緯27°08"至29°47"之間,地處青藏高原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脈以南的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北接西藏首府拉薩市,西與西藏自治區境內的日喀則市毗鄰,東與西藏的林芝地區相連,南與南亞次大陸的印度、不丹兩國接壤,其面積達7.9699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西藏自治區總面積的十五分之一。山南擁有600多公里長的邊界線,南面與不丹國接壤,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是中國的西南邊陲。山脈
山南屬於典型的藏南谷地,地勢自西向東逐漸降低,平均海拔在3700米左右。山南地區雪山冰川眾多,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10多座,其中對外開放的山峰有5座,分別位於錯那、洛扎、浪卡子三縣境內,平均海拔近7000米,最高7554米。此外還有位於乃東和桑日縣境內的雅拉香布雪山和沃德貢雪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原始冰川終年不化。
水文
山南江河稠密,全地區最大的河流雅魯藏布江中游地段在山南形成302公里的寬廣地帶,最寬處達7公里,流經貢嘎、扎朗、桑日、加查、曲松、乃東、浪卡子七縣,滋養著沿江兩岸萬畝人工林地。全地區共有大小河流41條,其中雅礱河、溫區河、沃卡河、增其河流域旅遊資源集中。全地區有大小湖泊數十個,其中以富有神奇色彩的聖湖拉姆納錯,素有“碧玉湖”之稱的羊卓雍湖和“草原明珠”哲古湖最為著名。
氣候
山南屬溫帶乾旱性氣候,南部邊境地帶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氣候。年均降水量不到450毫升,雨季多集中在6至9月。全地區全年日照時間為2600-3300小時,年平均氣溫最低為6℃,最高8.8℃;最高氣溫31℃(加查),最低氣溫零下37℃(錯那)。年均風速在3米/秒左右,最大風速為17米/秒,風期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3月。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山南在栽培植物方面,盛產青稞、小麥、蠶豆、豌豆、玉米、蕎麥、油菜等作物,是西藏糧油的主要產區之一;蔬菜有蘿蔔、土豆、白菜、辣椒、豆角、西紅柿、南瓜等;水果有蘋果、梨、核桃、桃、葡萄等。野生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僅藥用植物就有幾百種,著名的藥材有蟲草、貝母、丹參、當歸、黨參、枸杞、大黃、雪蓮等。主要林木有楊、柳、落葉松、鐵杉、冷杉、柏樹、白樺等。動物資源
山南家養動物有山羊、綿羊、黃牛、氂牛、犏牛、馬、驢、騾、豬、雞、鴨等。野生動物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黑頸鶴、盤羊、野氂牛、藏羚羊;此外還有獐子、鹿、黃羊、野牛、熊、豹、猴子、猞猁、水獺、雪豬、雪雞、馬雞、野鴨、天鵝、蛤蚧和魚類等。
礦產資源
山南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鉻、金、銅、鐵、銻、鉛、鋅、錳、雲母、水晶、玉石、大理石等。其中,鉻礦儲量探明有500萬噸,占全國總儲量的35-45%,平均品位達45%以上,是全國最大的鉻礦資源基地。山南地區地處岡底斯成礦帶、雅魯藏布江成礦帶、喜馬拉雅成礦帶,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已發現礦產37種,礦產地108處。優勢礦產有鉻鐵、鉛鋅、岩金、銅,具有潛在優勢的有石灰岩、水晶、礦泉水、大理岩、地熱等礦產。
鉻鐵礦:主要分布於曲松、扎囊、乃東、桑日、加查等縣境內,累計探明資源量600萬噸,保有量125萬噸。預期到2015年新增資源量300萬噸,遠景資源量可望突破1100噸。
鉛鋅礦:主要分布於隆子、錯那、措美、洛扎等縣境內,累計探明資源量230萬噸,保有量220萬噸。預期到2015年新增資源量210萬噸,遠景資源量可望突破600萬噸。
岩金礦:主要分布於加查、隆子、浪卡子、措美、錯那、曲松縣境內,累計探明資源量19噸。預期到2015年新增資源量45噸,遠景資源量可望突破80噸。
銅礦:主要分布於乃東、桑日、扎囊、貢嘎等縣境內的江北沿線區域,累計探明資源量49萬噸。根據勘查,預計預期到2015年新增資源量57萬噸,遠景資源量可望突破400萬噸。
水資源
山南河流、湖泊眾多,水資源非常豐富,湖泊蓄水量170億立方米,冰川蓄積量約10億立方米,地下水約230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550.2億立方米。全地區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3510萬千瓦。
土地資源
山南共有耕地454萬畝,土地肥沃,歷史上有"藏南谷地"、"西藏糧倉"之稱,現在也是西藏主要商品糧基地之一。
林木資源
全市共有森林面積15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約5%。森林青山蓄積量2354萬立方米。林地占整個國土面積的39%。
經濟
綜述
2013年,山南生產總值完成生產總值86億元,增長17.7%;財政收入、稅收收入高位增長,預計財政收入7.9億元,增長31%;預計稅收14.7億元,增長69.6%。民營經濟和招商引資繼續增長。全年登記註冊私營企業和註冊資金分別增長61。72%、145%。招商引資持續深入,到位資金24.7億元、增長71.53%。生產總值17.7%的增長速度;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4%;財政收入增速達26%;農牧民人均收入增長18%。三次產業比重為5.8:47.7:46.5。第一產業
2013年,山南種植優質青稞6萬畝、紅土豆1萬畝、養殖禽類245.5萬隻、改良黃牛4.5萬頭;建成乃東、隆子青稞加工基地,完成了“藏地聖田”等商標註冊。開工的水利項目總計達到48個(其中續建項目8個、新建項目40個,批覆總投資6.74億元),全年累計完成投資4.28億元,超全年計畫完成投資3.74%,較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4.75%。水利項目帶動農牧民增收7925萬元,與上年同比增長21.9%。落實了3批興邊富民項目,共171個項目7847萬元。其中,第一批落實67個項目2687萬元;第二批落實項目81個資金達3452萬元;第三批落實23個項目資金達908萬元。爭取落實了特色產業項目1個資金800萬元。
第二產業
2013年,制定了“工業強地”戰略實施意見,能源、礦產、建築建材、藏醫藏藥和民族手工業等重點產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2億元,增長25%。
第三產業
2013年,山南金融機構貸款餘額增長20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7億元,增長2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1億元,增長18%;舉辦了中國西藏雅礱文化節和全區首屆民歌大賽,打造了《雅魯藏布》等一批文藝精品,全年接待遊客165.4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1億元,分別增長19%、29%。
社會事業
教育
2013年,山南落實資金1210萬元,確保了3385名考上大學的農牧民子女全部入學。
社會保障
2013年,山南圓滿完成了全民健康體檢,免費救治先心病患兒40名、唇齶裂患兒7名、白內障患者217名,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同比分別下降34.74/10萬、18.65‰。千名幹部下基層為民服務實踐活動成效顯著,結對認親1897戶6342人,投入資金1.23億元為民眾辦實事2600餘件。
基建
2013年,山南城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澤當鎮部分道路、公交站點、公廁建成並投入使用,澤當鎮市政設施和綠化設施以及醫廢處置中心實現市場化託管運營,各縣城鎮市政功能明顯提升。完成49個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和144個邊境縣自然村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建成農村危房改造建築節能示範戶3000戶、農村戶用沼氣2000座、鄉鎮郵政網點62個和鄉鎮通暢工程13條,行政村安全飲水覆蓋率、通公路率、通電率和通電話率均達到100%。
人民收入
2013年,山南農牧民人均收入7146元,增長1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8740元,增長10%。
就業
2013年,山南城鎮新增就業3000人,山南籍應屆大學畢業生全部就業、往屆基本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1%以內。
民俗文化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山南因擁有眾多個“第一”而被公認為“西藏民族文化的搖籃”。如西藏第一位國王——聶赤贊普;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堂——昌珠寺;第一塊農田——索當;第一座寺廟——桑耶寺;第一部經書——邦貢恰加;第一部藏戲——巴嘎布等,均誕生在山南。藏戲:藏戲是以民間歌舞的形式表現文學內容的綜合藝術。吐蕃時期以來,後藏民間歌舞藝術不斷發展,後來又出現了擬圖騰面具舞蹈、白麵皮面具藝術表演、跳神藝術,以及民間的說唱藝術等,這些民間及宗教藝術中包含著一些戲劇因素。經過歷代民間藝人和知識分子的努力,創造了藏戲藝術。人們一般把日喀則作為藏戲的發祥地,把湯東傑布奉為藏戲始祖。湯東傑布系日喀則地區昂仁縣人,他利用當時民間和宗教藝術中的某些戲劇萌芽或形式發展了藏戲藝術。五世達賴倡導舉辦藏戲節,促進了藏戲的交流與發展。
望果節:“望果節”是藏族人民預祝農業豐收的日子。“望”,意為“田地”,“果”意為“轉圈”。“望果”從字面上講,就是“轉地頭”。“望果節”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穀物成熟之際舉行。根據農事的安排不同,過節的日期也各不相同,如拉薩從陽曆八月一日開始,江孜、日喀則等地則在陽曆七月中旬,節期三、五天不等。過瞭望果節便開始緊張的秋收秋種。“望果節”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歷史。據《笨教歷算法》記載,為了確保糧食豐收,藏王布德貢傑便向笨教教主請求賜以教旨,教主根據笨教教義,讓農民繞田地轉圈,求“天”保豐收,這就是“望果”。但這個時期,“望果”還不是一個正式的節日,而是收割前的一種活動。八世紀後期,是以蓮花教主烏堅白瑪為首的寧瑪教派興盛時期,“望果”活動也帶上了寧瑪派的色彩。使符念咒是寧瑪派的特點,這時的望果活動便一定要念咒來保佑豐收。十四世紀時,格魯教成了西藏的主要教派,“望果”活動又更多地滲進了格魯派的色彩。例如,在遊行隊伍之前,要舉佛象、背經文。現時的“望果”活動,已經成為傳統節日,娛樂活動的內容也比過去有所發展,增加了賽馬、射箭、唱藏戲等內容。
門巴族婚禮:在西藏東南部,有一片叫做"門隅"的地方。門隅地處喜馬拉雅山東段南坡,氣候溫和,樹木蔥籠,流泉飛瀑,江湖密布,終年鳥語花香,四季如春。生活著門巴族。門巴族人迎親時,男方不僅派出了專人,還要在迎親途中三次擺酒迎接新娘及女方客人,這便是頗具特色的"功羌松"一一"三道迎接酒"。若"三道酒"都順利通過,婚禮則成功有望。新娘一行人到達新郎家入座後,酒女們立刻獻酒,邊敬酒邊唱悠揚的薩瑪酒歌。待新娘喝完一碗洗塵酒後,"朗朗"便帶新娘入室,幫助新娘把從娘家穿戴來的衣服首飾全部脫去,從內衣到首飾里里外外換上婆家的一套東西。換衣可謂是乾淨徹底,大有使新娘脫胎換骨、重新做人的意味。這一習俗是奇特而罕見的,十分耐人尋味。門巴族婚禮上的換衣習俗以及女家親戚在婚禮期間的一系列活動,形象地記錄和反映了歷史上父權與母權激烈鬥爭的史實。新娘換好衣服後重新入座,這時一直沒露面的新郎才出場同新娘坐在一起,喝"東羌"〈交杯酒〉。媒人向一對新人敬酒祝福,人們唱起了《吉祥歌》。
藏族膳食特點:食品包括糌粑、酥油、酥油茶、甜茶、牛肉、奶渣、青稞酒、豌豆、蠶豆、圓根等。特別是糌粑、酥油茶、甜茶、青稞酒更具有民族飲食文化特點。一千多年前,乃至更長的時期,這些食品就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物。
著裝習俗:藏族服裝具有悠久的歷史,肥腰、長袖、大襟是藏裝的典型結構。牧區的皮袍、夾袍,官吏、貴族的錦袍及僧侶在宗教節日活動中的服裝具有這種特點。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區的“對通”(短衣)也有此特點。至於工布地區的“古秀”,其基本結構也是和肥腰、大襟類更簡化了,這種服裝不但省去了袖子,而且把衣襟和前身合併在一起了。藏族服裝穿直統肥袍行走是不方便的,腰帶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用品。腰帶和靴子又是附著飾品的主要穿戴。各種樣式的“羅松”(鑲有珠的腰佩)系在腰帶上垂在臀部,形成各種各樣的尾飾。各種精美的“止窮”(類似匕首)也都系在腰帶上。
旅遊景點
羊卓雍措雍布拉康
雅礱風景名勝區
藏王墓
貢布日神山
猴子洞
吉堆吐蕃墓群
拉姆拉錯
拉加里王宮遺址
朗賽林莊園
敏珠林寺
恰嘎曲德寺
青朴修行地
桑耶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