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雄鳥額污白色或茶褐色,頭頂和枕朱紅色,有的雜有白色斑點;眼先茶褐色,眉紋黑色,耳羽茶灰色,頸側白色,後頸至上背黑色,下背白色,具黑色橫斑;腰及尾上覆羽黑色;尾黑色,外側尾羽白色而具黑色端斑;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黑褐色,大覆羽黑色而具白色橫斑;飛羽黑褐色,具白色橫斑;顴紋黑色,須、喉灰白色,前頸至胸灰白色或棕灰色,胸側和兩脅棕灰色,具黑色縱紋,腹白色或灰白色。雌鳥額灰白色,頭頂至枕黑色,其餘和雄鳥相似。虹膜紅褐色,嘴灰黑色或角灰色,腳黑褐色。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闊葉林和混交林中,秋冬季節亦常到林緣次生林、道旁或地邊疏林、庭院和果園中活動和覓食。除繁殖期外常單獨活動。取食於樹的粗枝和枝葉間。多在森林中.上層活動和棲息,很少沿樹幹活動和覓食。有時沿著樹枝邊覓食邊鳴叫,鳴聲為單音節,似“zha--zha--zha--"。飛翔疾速,兩翅一張一閉,成波浪式前進。叫聲:尖細的peetpeetpeetpeetpeetpeet聲。也發出低弱kik叫聲。叩擊聲較大斑啄木鳥慢且弱。
繁殖方式
繁殖期5-6月。主要營巢于海拔500-1300m的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4月初即開始配對和出現求偶行為。雄鳥常追逐雌鳥於林冠間飛來飛去,並不斷發出“ga--ga--ga---”一連串短促而響亮的叫聲。營巢於闊葉樹洞中,巢洞由雌雄鳥啄鑿而成,一般多選擇在樹心腐朽的樹木上。不利用舊巢,每年都要重新啄巢洞。洞口多為圓形或近圓形,距地高3-9m。洞口直徑為2.6-3.2mm,洞內徑為6-13cm,洞深16-22cm。巢內無任何內墊物,僅有少許木屑。每窩產卵3-8枚,卵白色,為卵圓形。雌雄鳥輪流孵卵,孵化期14天。雛鳥晚成性,由雌雄親鳥共同覓食餵雛,大約經過21天的餵養,雛鳥即可離巢飛翔。
地理分布
地方性常見。國內分布於新疆北部、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吉林和遼寧。國外分布於歐洲、非洲西北部,往東到伊朗、中亞、哈薩克斯坦、西伯利亞、俄羅斯遠東、朝鮮和日本。
亞種分布
小斑啄木鳥東北亞種(學名:Picoidesminoramurensis)下體全白而無縱紋,為留鳥,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內蒙古、東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黑龍江。
小斑啄木鳥新疆亞種(學名:Picoidesminorkamtschakensis)繁殖於阿爾泰山及新疆西北部準噶爾盆地北部,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新疆、黑龍江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伯利亞。
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啄木鳥科的鳥類
啄木鳥科(Picidae; woodpeckers) 形目的1科,約有270種。體長 90~560毫米。嘴強直如鑿;舌長而能伸縮,先端列生短鉤;腳稍短,具4趾, 2趾向前,2趾向後;尾呈平尾或楔狀,尾羽大都12枚,羽乾堅硬富有彈性,在啄木時支撐身體。除大洋洲和南極洲外,均可見到。中國有28種,各地均有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