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種
赤胸啄木鳥指名亞種(學名:Picoides cathpharius cathpharius)。在中國大陸,分布於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
赤胸啄木鳥湖北亞種(學名:Picoides cathpharius innixus)。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陝西、四川、湖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湖北。
赤胸啄木鳥西南亞種(學名:Picoides cathpharius pernyii)。在中國大陸,分布於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
赤胸啄木鳥雲南亞種(學名:Picoides cathpharius tenebrosus)。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
赤胸啄木鳥西藏亞種(學名:Picoides cathpharius ludlowi)。在中國大陸,分布於西藏、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藏。
描述
全長約170毫米。雄鳥,額淡茶黃色,眼先、眼周淡棕白;耳羽、頸側棕褐色,羽端綴紅,與深紅色的羽冠相連;頭頂及上體餘部黑色。翼褐黑色,具白色點斑。除最內側的大、中覆羽具白色端斑或全白外,其餘翼覆羽黑。尾羽黑色,外側尾羽具茶黃色橫斑。頰紋黑色,向後分兩支,一支與背相連,一支下達於紅色胸斑後緣。頦、喉、胸以下暗茶黃色,布以黑色條紋。尾下覆羽綴以紅端。雌鳥,不具深紅色頸冠,頸側的茶黃色微綴紅。棲於海拔2500米處的低樹、灌叢間。單個或成對活動。以昆蟲為食。
形小(18厘米)的黑白色啄木鳥。具寬寬的白色翼段,黑色的寬頰紋成條帶延至下胸。緋紅色胸塊及紅臀為識別特徵。雄鳥枕部紅色。雌鳥枕黑但頸側或具紅斑(ludlowi)。亞成鳥頂冠全紅但胸無紅色。亞種ludlowi耳羽後具猩紅色塊,緋紅色胸塊甚顯。指名亞種胸或少或無緋紅,雄鳥後頂冠後的緋紅色延至頸側。
中等體型(25厘米)的黑白色啄木鳥。特徵為下背白色。雄鳥頂冠全緋紅(雌鳥頂冠黑),額白。下體白而具黑色縱紋,臀部淺緋紅。兩翼及外側尾羽白點成斑。亞種tangi腹中部皮黃;insularis腹中部近褐。與三趾啄木鳥區別在於無黃色的前頂冠,兩翼橫斑明顯。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灰色。
虹膜-略紅;嘴-暗灰;腳-近綠。
叫聲:響亮的單聲chip及尖銳的kee-kee-kee聲。輕聲的kik叫,似烏鶇的告警聲。有力地鏨木約1.7秒然後突然加速,結束時有所減低。
分布
分布狀況:罕見。指名亞種於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以南地帶;ludlowi為留鳥,於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以北至雲南西北部;tenebrosus為雲南西部及中部的留鳥;pernyii於甘肅南部、四川西北部及南部至雲南西北部;innixus於陝西南部的秦嶺山脈、湖北西部的神農架地區及四川東北部。棲于海拔1500~2750米的闊葉櫟樹林及杜鵑林。
習性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赤胸啄木鳥.《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2009-4-4].
2、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赤胸啄木鳥指名亞種.《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2009-4-4].
3、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赤胸啄木鳥湖北亞種.《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2009-4-4].
4、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赤胸啄木鳥西南亞種.《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2009-4-4].
5、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赤胸啄木鳥雲南亞種.《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2009-4-4].
6、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赤胸啄木鳥西藏亞種.《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2009-4-4].
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啄木鳥科的鳥類
啄木鳥科(Picidae; woodpeckers) 形目的1科,約有270種。體長 90~560毫米。嘴強直如鑿;舌長而能伸縮,先端列生短鉤;腳稍短,具4趾, 2趾向前,2趾向後;尾呈平尾或楔狀,尾羽大都12枚,羽乾堅硬富有彈性,在啄木時支撐身體。除大洋洲和南極洲外,均可見到。中國有28種,各地均有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