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類別
【中文名稱】姬啄木鳥
【拉丁學名】Picumnuspygmaeus
【命名時間】Lichtenstein,1823
【英文名稱】SpottedPiculet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鴷形目、啄木鳥科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分布範圍
分布於巴西,從馬拉尼昂州、皮奧伊、伯南布哥,、戈亞斯和米納斯吉拉。
生活習性
在山西陽城蟒河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森林環境中,特別是在闊葉林生境中,常年棲息著體形較小的一種啄木鳥,體重僅16克,身長103毫米。額至後頸栗色,頭頂前部橙紅色,眼先有兩條白紋,背和腰及兩翅表面為橄欖綠色,飛羽褐色,胸與上脅布滿黑色點斑為識別該鳥最顯著的特徵,其實,它的真名叫姬啄木鳥,在動物分類學中隸屬於鳥綱,鴷形目、啄木鳥科,為重要的森林食蟲益鳥,素有“樹醫生”的美稱,應加強保護。
“鐺鐺,鐺鐺!”,這是姬啄木鳥在給受害的樹木“叩診”治病。它的嘴象一把銳利的鑿子,東敲敲,西啄啄,一會兒向上,一會兒往下,對每一個可疑的地方都不放過。當叩擊聲音有虛有實時,就選定聲音較虛的一個部位(即蟲道),奮力地啄,把樹幹啄出一個洞,將細長帶鉤的舌頭探進小洞末端,天牛幼蟲被鉤出來,成了姬啄木鳥的“美味佳肴”,這就是“樹醫生”、“森林大夫”的美稱。
從外表上看,姬啄木鳥取蟲只是嘴的功能。其實不然,它是全身協力,配合協調完成。它的腳趾是前後各二,適應於抓在樹幹的樹皮上;它的尾羽堅挺有力地支撐在樹幹上,仿佛坐在椅子上一樣,啄孔取食時準確而有力。
觀察表明,姬啄木鳥一天內啄樹取食,敲打的次數在千百次以上,這樣強烈地震動,是其他鳥類經受不了的,但姬啄木鳥並不因此而得腦震盪,原來其頭部有特殊的構造,腦骨非常厚,並被周圍緻密而鬆軟的組織包裹著,頸部肌肉系統發達,啄木時強而有力,減輕了震盪。其兩條舌骨緊包著頭骨,非常靈活伸縮自如,最長可伸至嘴外,長達110毫米,這是其他鳥類所無法比擬的。
姬啄木鳥在蟒河保護區為留鳥,一般情況雌雄鳥分居。一到春暖花開季節,它們顯得十分活躍,活動力增強,追逐、嬉戲、調情、親昵,形影不離。然後在枯死的樹上尋找一處合適的樹洞建立窩舍,為繁殖後代作好準備。
姬啄木鳥4月底產卵,日產1枚,每窩產卵3——6枚,每年繁殖一次。卵經雌鳥孵化18天,雛鳥破殼而出。剛出殼的雛鳥頭大頸細,雙目緊閉,勉強搖頭,腹部如球,側身躺臥,渾身光禿禿,紅乎乎,十分怕冷。“兄弟姐妹們”緊緊依偎著,急需要它們的“父母”保暖加溫。5天之後,雛鳥身上長出毛柱,目睜眼開。這時,親鳥育雛更加辛苦而忙碌。外出捉蟲回來時,先在洞口盤鏇一下,看到平安無事,才敢放心餵食。天牛幼蟲、蛾類等,都是雛鳥的美味食品。
雛鳥的食量很大,親鳥們為雛鳥捕食每天要往返一百多次。遇到颳風下雨天,親鳥亦不能休息。來回奔忙,保證“兒女”們的生長發育。雛鳥28日齡時羽毛豐滿,樹洞容納不下它們。親鳥開始帶著幼鳥在楊、樺林中學習攀樹、飛翔、啄木、捕蟲。幼鳥40日齡後,具備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家庭開始分化瓦解。兄妹們紛紛與雙親告別,飛到新的林間安家落戶,分別建立自己的“幸福家庭”。
啄木鳥科的鳥類
啄木鳥科(Picidae; woodpeckers) 形目的1科,約有270種。體長 90~560毫米。嘴強直如鑿;舌長而能伸縮,先端列生短鉤;腳稍短,具4趾, 2趾向前,2趾向後;尾呈平尾或楔狀,尾羽大都12枚,羽乾堅硬富有彈性,在啄木時支撐身體。除大洋洲和南極洲外,均可見到。中國有28種,各地均有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