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 文 名:灰頭啄木鳥
拉 丁 名:Picus canus
是否藥用動物:否
是否經濟動物:是
經濟用途: 肉可入藥,有滋補強壯,補虛,平肝的功效。
Iucn2003:LC.IUCN 2003:Not listed.
遷 徙: 留鳥。
生 境: 主要棲息於低山闊葉林和混交林,也出現於次生林和林緣地帶,很少到原始針葉林中。秋冬季常出現於路旁、農田地邊疏林,也常到村莊附近小林內活動。
形態特徵
雄鳥額基灰色雜有黑色,額、頭頂朱紅色,頭頂後部、枕和後頸灰色或暗灰色、雜以黑色羽乾紋,眼先黑色,眉紋灰白色,耳羽、頸側灰色,顴紋黑色寬而明顯。背和翅上覆羽橄欖綠色,腰及尾上覆羽綠黃色。中央尾羽橄欖褐色,兩翈具灰白色半圓形斑,端部黑色,羽軸輝亮黑色,外側尾羽黑褐色具暗色橫斑。初級飛羽黑色,外翈具白色方形橫斑,內翈基部亦具白色橫斑,次級飛羽外翈沾橄欖黃色,白斑不明顯。下體頦、喉和前頸灰白色,胸、腹和兩脅灰綠色,尾下覆羽亦為灰綠色,羽端草綠色。雌鳥額至頭頂暗灰色,具黑色羽乾紋和端斑,其餘同雄鳥。 雄性幼鳥嘴基灰褐色,額紅色,呈近圓形斑並具橙黃色羽緣。頭頂暗灰綠色具淡黑色羽軸點斑,頭側至後頸暗灰色,兩肋、下腹至尾下覆羽灰白色並雜以淡黑色斑點和橫斑。其餘同成鳥。虹膜紅色,嘴灰黑色,腳和趾灰綠色或褐綠色。
體重♂120-159g,♀105-150g;體長♂265-311mm,♀273-321mm;嘴峰♂29-40mm,♀31-40mm;翅♂133-150mm,♀138-153mm;尾♂91-123mm,♀90-121mm;跗蹠♂24-30mm,♀25-32mm。
食性
主要以螞蟻、小蠹蟲、天牛幼蟲、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蟲為食。覓食時常由樹幹基部螺鏇上攀,當到達樹權時又飛到另一棵樹的基部再往上搜尋,能把樹皮下或蛀食到樹幹木質部里的害蟲用長舌粘鉤出來。啄木鳥Picidae是楊樹蛀乾天牛Cerambycidae的重要天敵之一,在控制天牛危害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同時對其他森林害蟲也有較好的控制作用。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如山葡萄、紅松子、黃波蘿球果和草子。
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很少成群。飛行迅速,成波浪式前進。常在樹幹的中下部取食,也常在地面取食,尤其是地上倒木和蟻琢上活動較多。平時很少鳴叫,叫聲單純,僅發出單音節,‘ga-ga-’聲。但繁殖期間鳴叫卻甚頻繁而洪亮,聲調亦較長而多變,其聲似‘gao-gao-gao'。
繁殖
繁殖期4-6月。4月初即見成對活動,鳴聲增多,彼此相互追逐,並發出‘嘎嘎’的鳴叫聲。營巢於樹洞中,巢洞由雌雄親鳥共同啄鑿完成,每年都新啄巢洞,一般不利用舊巢。巢洞多選擇在混交林、闊葉林、次生林或林緣的水曲柳、山楊、稠李、柞樹、榆樹等木材腐朽的闊葉樹上。巢洞距地高2.7-11m,洞口圓形或橢圓形,直徑5-6cm,洞內徑13-15cm,洞深27-42cm。巢內無任何內墊物。1年繁殖1窩,5月初即有開始產卵的。每窩產卵8-11枚,多為9-10枚。卵乳白色,光滑無斑,為卵圓形,大小為28.5-30.7mm ×21-22.9mm,平均29.5mm×21.6mm,重6.5g。卵產齊後才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孵化期12-13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初期暖雛時間較多,餵雛次數較少,且多進人巢內餵雛。後期不暖雛,餵雛次數增多,且都站在洞口將頭伸入洞內餵雛。經過23-24天的餵養,雛鳥即可飛翔和離巢。
啄木鳥科的鳥類
啄木鳥科(Picidae; woodpeckers) 形目的1科,約有270種。體長 90~560毫米。嘴強直如鑿;舌長而能伸縮,先端列生短鉤;腳稍短,具4趾, 2趾向前,2趾向後;尾呈平尾或楔狀,尾羽大都12枚,羽乾堅硬富有彈性,在啄木時支撐身體。除大洋洲和南極洲外,均可見到。中國有28種,各地均有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