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學名:大黃冠啄木鳥
拉丁文名:Picus flavinucha
異名: Chrysophlegma ricketti Styan, 1898 , Chrysophlegma styani Ogilvie- Grant, 1899 , Picus flavinucha Gould, 1834(1833)
命名人及年代: Gould, 1934年
是否藥用動物:否
是否經濟動物:否
遷徙: 留鳥。
生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m以下的中、低山常綠闊葉林內。
體型: 體重♂155-180g,♀122-138g;體長♂310-360mm,♀299-332mm;嘴峰♂35-40mm,♀24-34mm;翅♂160-178mm,♀145-152mm;尾♂118-142mm,♀109-122mm;跗蹠♂28-31mm,♀24-28mm。
亞種
大黃冠啄木鳥雲南亞種(學名:Picus flavinucha archon)。
大黃冠啄木鳥指名亞種(學名:Picus flavinucha flavinucha)。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喜馬拉雅山脈。
大黃冠啄木鳥華南亞種(學名:Picus flavinucha ricketti)。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四川、福建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福建。
大黃冠啄木鳥海南亞種(學名:Picus flavinucha styani)。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廣西、海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海南。
形態描述
中型鳥類,體長31-36cm。雄鳥頭頂和頭頂兩側橄欖綠色,頭頂綴有棕栗色,枕具橙黃色羽冠,上體黃綠色,初級飛羽黑褐色,具深棕色橫斑,飛翔時明顯可見。喉黃色,胸橄欖綠色,其餘下體橄欖灰色。
雄鳥額、頭頂和頭側暗橄欖褐色,額和頭頂綴有棕栗色,枕冠金黃色或橙黃色,整個上體和內側飛羽輝黃綠色,初級飛羽黑褐色,除翼端外,概具寬闊的深棕色橫斑;內側飛羽外翈綠色,內翈黑色,具深棕色橫斑。其餘兩翅表面與背同色,尾羽黑褐色,中央尾羽基部羽緣綠色。頦、喉檸檬黃色。前頸褐色沾綠,雜有白色條紋。胸暗橄欖褐色,其餘下體逐漸轉為橄欖灰色。雌鳥與雄鳥相似,但上喉栗色,下喉白色而具粗著的黑色縱紋。虹膜棕紅色,嘴鉛灰色,先端淡黃色,腳和趾鉛灰沾綠,爪角褐色。
特徵
大黃冠啄木鳥體形較大(34厘米)的綠色啄木鳥。喉黃色,具形長的黃色羽冠,尾黑。翅上飛羽具黑色及褐色橫斑,體羽局部綠色。與黃冠啄木鳥的區別在頭部無紅色。雄鳥,額、頭頂、眉紋暗駝棕色,眼先、耳羽、頰、頸側暗綠色,羽冠亮黃色。肩、背至尾上履羽輝綠色;翼栗色,具寬闊的黑橫斑相間;尾羽黑褐色。頦、喉黑色,具栗褐色條紋。胸、腹部和尾下履羽暗灰而帶橄欖綠色。雌鳥,頦、喉棕紅色,綴以暗褐色縱紋。虹膜近似紅色;嘴、腳均為綠灰色。
叫聲:大黃冠啄木鳥的叫聲主要為慢聲的“chup”或“chup,chup”繼以斷續的急音。
分布
大黃冠啄木鳥主要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中國南部、東南亞及蘇門答臘島上。
分布狀況:罕見於海拔800~2000米的亞熱帶混交林、松林及次生叢。在雲南西部、西藏東南部、雲南南部、廣西南部、海南島、四川南部及福建中部均有亞種。
習性
大黃冠啄木鳥是喧鬧惹眼的啄木鳥,有時以小家族為群活動。以昆蟲為主食,亦吃漿果。為常見的留鳥。
繁殖
繁殖期4-6月。通常營巢於樹洞中。多選擇腐朽的樹幹鑿巢,巢洞由雌雄親鳥自己啄鑿而成。巢洞距地高一般為1.5-6m,多在3-5m之間。每窩產卵3-4枚,有時少至2枚和多至5枚。卵白色,大小為26-32mm×21-24mm。雌雄輪流孵卵。
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啄木鳥科的鳥類
啄木鳥科(Picidae; woodpeckers) 形目的1科,約有270種。體長 90~560毫米。嘴強直如鑿;舌長而能伸縮,先端列生短鉤;腳稍短,具4趾, 2趾向前,2趾向後;尾呈平尾或楔狀,尾羽大都12枚,羽乾堅硬富有彈性,在啄木時支撐身體。除大洋洲和南極洲外,均可見到。中國有28種,各地均有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