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類別
【中文名稱】喜馬拉雅啄木鳥【拉丁學名】Dendrocopos himalayensis
【命名時間】Jardine & Selby, 1835
【英文名稱】Himalayan Woodpecker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鳥綱、鴷形目、啄木鳥科
形態特徵
舌長而能伸縮,先端列生短鉤;腳稍短,具3或4趾;初級飛羽9片。頭骨為蜥齶型,鋤骨被一些成對的骨片所代替,頜齶骨細小遠離兩側,胸骨後端每側有2切刻,胸骨柄分叉。腿肌肉缺棲肌和副股尾肌;尾呈平尾或楔狀,尾羽大都12枚,羽乾堅硬富有彈性,在啄木時支撐身體。啄木鳥最為常見的是綠啄木鳥和斑啄木鳥。綠啄木鳥體羽主要是綠色,下體污灰色帶有綠色沾染。雄鳥的頭頂為紅色,非常鮮艷。斑啄木鳥的體形略小,上體羽色是黑底有白斑,以翅膀上居多,下體棕白色,尾下部是紅色,雄鳥的頭的後部也是紅色。還有一種體形更小的啄木鳥叫蟻鴷,也較為常見,它的羽色比較特別,上體是淡銀灰色的底色,密布著暗褐色的斑紋,好像蛇皮的花紋,下體近白色。它不會攀登樹木,也不啄木捕蟲,卻在地上覓食螞蟻,所以也叫地啄木鳥。生活習性
啄木鳥有極為高超的捕蟲本領,它的嘴強直而尖,不僅能啄開樹皮,而且也能啄開堅硬的木質部分,很像木工用的鑿子,它的舌細長而柔軟,能長長地伸出嘴的外面,還有一對很長的舌角骨,圍在頭骨的外面,起到特殊的彈簧作用,舌骨角的曲張,可以使舌頭伸縮自如,舌尖角質化,有成排的倒須鉤和粘液,非常適合鉤取樹幹上的昆蟲及幼蟲。它們用嘴敲擊樹幹,在寂靜的林中發出“篤,篤……”的聲音,如果發現樹幹的某處有蟲,就緊緊地攀在樹上,頭和嘴與樹幹幾乎垂直,先將樹皮啄破,將害蟲用舌頭一一鉤出來吃掉,將蟲卵也用粘液粘出。當遇到蟲子躲藏在樹幹深部的通道中時,它還會巧施“擊鼓驅蟲”的妙計,用嘴在通道處敲擊,發出特異的、使害蟲產生恐懼的擊鼓聲,使害蟲在聲波的刺激下,昏頭轉向,四處竄動,往往企圖逃出洞口,而恰好被等在這裡的啄木鳥擒而食之。它們一般要把整株樹的小囊蟲徹底消滅才轉移到另一棵樹上,碰到蟲害嚴重的樹,就會在這棵樹上連續工作上幾天,直到全部清除害蟲為止。啄木鳥啄食的害蟲包括森林中鞘翅目的象甲、偽步行甲、天牛幼蟲、金龜甲,鱗翅目的逼債蛾、螟蛾,以及花蝽象、臭蝽象、蝗蟲、螞蟻、蠐螬、小囊蟲、天牛幼蟲、蠐螬、白蟻等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分布範圍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啄木鳥科的鳥類
啄木鳥科(Picidae; woodpeckers) 形目的1科,約有270種。體長 90~560毫米。嘴強直如鑿;舌長而能伸縮,先端列生短鉤;腳稍短,具4趾, 2趾向前,2趾向後;尾呈平尾或楔狀,尾羽大都12枚,羽乾堅硬富有彈性,在啄木時支撐身體。除大洋洲和南極洲外,均可見到。中國有28種,各地均有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