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發展
對沖基金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初的美國。1949年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個有限合作制的瓊斯對沖基金。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新興金融市場的發展,對沖基金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1990年美國僅有各種對沖基金1500家,資本總額不過500多億美元,2004年則巨增至近4000家,資產總額超過4000億美元。21世紀初,美國的對沖基金以每年15%的速度遞增,其資本總額的增長高於15%。美國對沖基金的資產規模達到1萬億美元。
基金簡介
對沖基金採用各種交易手段(如賣空、槓桿操作、程式交易、互換交易、套利交易、衍生品種等)進行對沖、換位、套頭、套期來賺取巨額利潤。這些概念已經超出了傳統的防止風險、保障收益操作範疇。加之發起和設立對沖基金的法律門檻遠低於互惠基金,使之風險進一步加大。為了保護投資者,北美的證券管理機構將其列入高風險投資品種行列,嚴格限制普通投資者介入。如規定每個對沖基金的投資者應少於100人,最低投資額為100萬美元等。舉個例子,在一個最基本的對沖操作中。基金管理人在購入一種股票後,同時購入這種股票的一定價位和時效的看跌期權(PutOption)。看跌期權的效用在於當股票價位跌破期許可權定的價格時,買方期權的持有者可將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許可權定的價格賣出,從而使股票跌價的風險得到對沖。
又譬如,在另一類對沖操作中,基金管理人首先選定某類行情看漲的行業,買進該行業中看好的幾隻優質股,同時以一定比率賣出該行業中較差的幾隻劣質股。如此組合的結果是,如該行業預期表現良好,優質股漲幅必超過其他同行業的劣質股,買入優質股的收益將大於賣空劣質股而產生的損失;如果預期錯誤,此行業股票不漲反跌,那么劣質股跌幅必大於優質股,則賣空盤口所獲利潤必高於買入優質股下跌造成的損失。正因為如此的操作手段,早期的對沖基金可以說是一種基於避險保值的保守投資策略的基金管理形式。
經過幾十年的演變,對沖基金已失去其初始的風險對沖的內涵,HedgeFund的稱謂亦徒有虛名。對沖基金已成為一種新的投資模式的代名詞,即基於最新的投資理論和極其複雜的金融市場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的槓桿效用,承擔高風險,追求高收益的投資模式。
交易模式
在《量化投資—策略與技術》一書中(丁鵬著,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1),將對沖基金的交易模式總結為4大類型,分別為:股指期貨對沖、商品期貨對沖、統計對沖和期權對沖。
股指期貨
股指期貨對沖是指利用股指期貨市場存在的不合理價格,同時參與股指期貨與股票現貨市場交易,或者同時進行不同期限、不同(但相近)類別股票指數契約交易,以賺取差價的行為。股指期貨套利分為期現對沖、跨期對沖、跨市對沖和跨品種對沖。商品期貨
與股指期貨對沖類似,商品期貨同樣存在對沖策略,在買入或賣出某種期貨契約的同時,賣出或買入相關的另一種契約,並在某個時間同時將兩種契約平倉。在交易形式上它與套期保值有些相似,但套期保值是在現貨市場買入(或賣出)實貨、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賣出(或買入)期貨契約;而套利卻只在期貨市場上買賣契約,並不涉及現貨交易。商品期貨套利主要有期現對沖、跨期對沖、跨市場套利和跨品種套利4種。統計對沖
有別於無風險對沖,統計對沖是利用證券價格的歷史統計規律進行套利的,是一種風險套利,其風險在於這種歷史統計規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是否繼續存在。統計對沖的主要思路是先找出相關性最好的若干對投資品種(股票或者期貨等),再找出每一對投資品種的長期均衡關係(協整關係),當某一對品種的價差(協整方程的殘差)偏離到一定程度時開始建倉——買進被相對低估的品種、賣空被相對高估的品種,等到價差回歸均衡時獲利了結即可。統計對沖的主要內容包括股票配對交易、股指對沖、融券對沖和外匯對沖交易。
期權對沖
期權(Option)又稱選擇權,是在期貨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衍生性金融工具。從其本質上講,期權實質上是在金融領域將權利和義務分開進行定價,使得權利的受讓人在規定時間內對於是否進行交易行使其權利,而義務方必須履行。在期權的交易時,購買期權的一方稱為買方,而出售期權的一方則稱為賣方;買方即權利的受讓人,而賣方則是必須履行買方行使權利的義務人。期權的優點在於收益無限的同時風險損失有限,因此在很多時候,利用期權來取代期貨進行做空、對沖利交易,會比單純利用期貨套利具有更小的風險和更高的收益率。
特點
經過幾十年的演變,對沖基金已失去其初始的風險對沖的內涵,現在的對沖基金有以下幾個特點:
投資活動的複雜性
主要操作工具是各類金融衍生產品如期貨、期權、掉期等。這些衍生產品本為對衝風險而設計,但因其低成本。高風險、高回報的特性,成為許多現代對沖基金進行投機行為的得力工具。對沖基金將這些金融工具配以複雜的組合設計,根據市場預測進行投資,在預測準確時獲取超額利潤,或是利用短期內中場波動而產生的非均衡性設計投資策略,在市場恢復正常狀態時獲取差價。
投資效應的高槓桿性
典型的對沖基金往往利用銀行信用,以極高的槓桿惜貸(Leveradge)在其原始基金量的基礎上幾倍甚至幾十倍地擴大投資資金,從而達到最大程度地獲取回報的目的。對沖基金的證券資產的高流動性,使得對沖基金可以利用基金資產方便地進行抵押貸款。一個資本金只有1億美元的對沖基金,可以通過反覆抵押其證券資產,貸出高達幾十億美元的資金。這種槓桿效應的存在,使得在一筆交易後扣除貸款利息,淨利潤遠遠大於僅使用1億美元的資本金運作可能帶來的收益。同樣,也恰恰因為槓桿效應,對沖基金在操作不當時往往亦面臨超額損失的巨大風險。
籌資方式的私募性
對沖基金的組織結構一般是合伙人制。基金投資者以資金入伙,提供大部分資金但不參與投資活動;基金管理者以資金和技能入伙,負責基金的投資決策。由於對沖基金在操作上要求高度的隱蔽性和靈活性,因而在美國對沖基金的合伙人一般控制在100人以下,而每個合伙人的出資額在100萬美元以上。由於對沖基金多為私募性質,從而規避了美國法律對公募基金信息披露的嚴格要求。由於對沖基金的高風險性和複雜的投資機理,許多西方國家都禁止其向公眾公開招募資金,以保護普通投資者的利益。操作的隱蔽性和靈活性
對沖基金與面向普通投資者的證券投資基金不但在基金投資者、資金募集方式、信息披露要求和受監管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別,在投資活動的公平性和靈活性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別。證券投資基金一般都有較明確的資產組合定義。即在投資工具的選擇和比例上有確定的方案,如平衡型基金指在基金組合中股票和債券大體各半,增長型基金指側重於高增長性股票的投資:同時,共同基金不得利用信貸資金進行投資,而對沖基金則完全沒有這些方面的限制和界定,可利用一切可操作的金融工具和組合,最大限度地使用信貸資金,以牟取高於市場平均利潤的超額回報。由於操作上的高度隱蔽性和靈活性以及槓桿融資效應,對沖基金在現代國際金融市場的投機活動中擔當了重要角色。類型
全世界對沖基金有很多類型,有偏重做黃金投資的,有偏重做石油投資的,還有主做債券投資的。最基本的投資要求是絕對回報,就是說以是否獲利為單一回報指標;相比之下,傳統基金一般只追求相對回報,就是相對於市場指標而言的回報水平,比如跑贏大盤就算獲取了相對回報。而在操作手法上,前者會使用對沖工具雙向操作,而後者的操作方向一般是單一型的。
從投資思路上分,對沖基金又可以分為巨觀類型和相對價值類型。巨觀類型以索羅斯的量子基金為代表,主要分析巨觀動態,關注市場的整體發展動向。而相對價值對沖基金則主要投資各種股票證券和金融衍生品。曾經失敗的長期資本管理基金就是這個類型的典型代表。由於這類基金可以進行槓桿融資,一旦預測失誤,風險極高。
中國特色
今朝,國內成本市場上的陽光私募基金與海外對沖基金有著追求絕對收益的共性,而且具備相似的費率結構,是以其被視為真正意義上對沖基金的“雛形”。但中國本土的第一隻對沖基金並沒有降生在陽光私募基金業內。2010年9月,國投瑞銀在“一對多”專戶產物中加進股指期貨投資,拉開了基金產物介入股指期貨市場的序幕,基金中的對沖基金由此亮相。
國內排名前五的公司也先後與發賣渠道進行了溝通,擬經由過程專戶理財平台刊行採用中性策略的對沖基金。其中,易方達基金治理公司已經獲批刊行國內基金業的首隻“一對多”對沖產物。
券商方面,第一創業證券和國泰君安證券也已經分袂推出了經由過程股指期貨對沖系統性風險的理財富品。國泰君安的“君享量化”集合理財富品甚至被業內冠以“中國本土首隻對沖基金”的稱號。
反觀私募行業,當然自股指期貨開通之日起,一些有志於對沖基金的私募機構就已經在操縱自己的賬戶試驗對沖獨霸。但因為信任機構投資股指期貨的政策一向沒有推出,所以至今信任陽光私募仍然無法推出自己的“陽光化”對沖基金。
在此情況下,深圳和上海已經有不少私募機構起頭繞道“合資制”做對沖基金。
上海一位不願簽字的私募基金公司經理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透露,早在2005年前後,他的團隊已經設計出了操縱期現貨套利的投資模子。股指期貨推出後,他們就一向在用小我賬戶和自有資金“練手”,今朝收益已經接近30%。
感受試驗成功後,他們已經在籌備募集自己的第一隻對沖基金。但因為信任投資股指期貨還沒有鋪開,所以他們只能先操縱合資制模式做這隻基金。合資制基金可以開設一般法人賬戶,需預備的材料和流程也較為簡單,且可以從事套保、套利、投契多種生意。
比擬陽光私募基金“信任份額”讓渡時無需繳付回響稅收,合資制基金出資人將面臨約20%小我所得稅的繳付義務。
對此,上述私募基金公司經理暗示,有限合資必定要考慮稅負題目問題,他們在盡最大可能合理避稅。
他說:“其實當前有良多可以避稅的做法,而且這已經形成了一個財富鏈。投資我們公司的客戶根基上都投資過PE(私募股權投資)。所以他們都清晰這些避稅手法。因為合理避稅是可以做到的,當然手法有點打擦邊球,但經得起檢查。所以稅負題目問題並沒有影響我們募資。”
他同時暗示,合資制私募基金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公司,只是操縱公司的形式來做二級市場獨霸。在當前新《基金法》的談判稿中,已經提到了用有限合資做純粹二級市場獨霸應該享受免稅的題目問題。
“我們這隻對沖基金的封鎖期是一年,比擬避稅,我們當然更希看在真正發生稅賦題目問題之前,這個題目問題在法令上已經陽光化了。”該人士暗示。
更多的私募基金則選擇借用“信任產物份額讓渡無需繳納小我所得稅”的特點,操縱“信任+合資制”模式來合理規避出資人20%的小我所得稅。
這種模式即是經由過程信任公司刊行信任產物打算,向出資人募集資金,並以信任產物投資合資制陽光私募,陽光私募基金投資治理團隊則作為通俗合資人。
據用益信託工作室的分析,“信任+合資制”模式事實上是基於信任和合資制各自無法克服的不足,以及闡揚各自的優勢而發生的。這一模式還有助於解決有限合資制陽光私募投資人數量與規模的限制題目問題。經由過程信任公司募資模式,合資制陽光私募投資基金規模擴張將等閒完成。
對沖策略
1、套利策略:最傳統的對沖策略
套利策略包括轉債套利、股指期貨期現套利、跨期套利、ETF套利等,是最傳統的對沖策略。其本質是金融產品定價“一價原理”的運用,即當同一產品的不同表現形式之間的定價出現差異時,買入相對低估的品種、賣出相對高估的品種來獲取中間的價差收益。因此,套利策略所承受的風險是最小的,更有部分策略被稱為“無風險套利”。
A股市場發展最為成熟的套利策略應該是ETF套利,雖還不能稱產業化,但是已經有專業化從事ETF套利的投資公司。套利者通過實時監測ETF場內交易價格和IOPV(ETF基金份額參考淨值)之間的價差,當場內價格低於IOPV一定程度時,通過場內買入ETF、然後執行贖回操作轉換成一籃子股票賣出來獲取ETF場內價格和IOPV之間的價差。反之,當IOPV低於場內價格時,通過買入一籃子股票來申購ETF份額、然後場內賣出ETF來獲利。除此之外,ETF新發階段、成分股停牌等情形都可能出現套利機會。當然,隨著套利資金的參與,ETF套利空間在不斷收窄,因此,即使是專業從事套利的投資公司也開始向統計套利或延時套利策略延伸。
股指期貨、融資融券等衍生品和做空工具的推出創造了更多的套利機會。2010年和2011年套利收益最大的來源是股指期貨和現貨之間的套利機會。滬深300股指期貨上市以來大部分時間處於升水狀態,因此通過買入滬深300一籃子股票同時賣出期貨契約,當期貨契約到期時基差收縮就能獲利。除了買入滬深300股指期貨之外,還可以通過上證50、上證180和深證100等ETF來複製股票現貨,這也是這三隻ETF在股指期貨推出之後規模快速增長的原因之一。當然,隨著滬深300ETF的上市,期現套利便利性進一步得到提升,這或許也是最近滬深300指數期貨升水水平快速下降的原因之一。
當前市場中比較熱的套利機會來自分級基金。分級基金是國內基金業特有的創新產品,它從出現開始就受到廣大投資者的追捧。比如今年截至三季度末,在上證指數下跌5%、大量股票基金規模萎縮的情況下,股票型分級基金場內份額增長了108%。其主要原因是分級基金在將傳統的共同基金拆分成穩定收益和槓桿收益兩種份額的同時,給市場提供了眾多的套利機會——上市份額和母基金之間的套利機會、穩定收益份額二級市場收益套利機會、定點折算和不定點折算帶來的套利機會。部分基金公司已經在發行專門從事分級基金套利的專戶產品。
2、指數增強組合+指數期貨空頭滾動年Alpha分布
基於90隻融資融券標的組合統計套利表現
3、Alpha策略:變相對收益為絕對收益
Alpha策略成功的關鍵就是尋找到一個超越基準(具有股指期貨等做空工具的基準)的策略。比如,可以構造指數增強組合+滬深300指數期貨空頭策略。這種策略隱含的投資邏輯是擇時比較困難,不想承受市場風險。圖1和圖2是根據我們一個定量增強策略對沖系統性風險之後的月度Alpha收益和滾動年Alpha收益。通過對沖策略,我們的組合在63.16%的月份獲得正收益,而從年滾動收益來看,獲取正回報的機率是89.32%。從收益來看,2000年以來平均每個月高達0.98%,2006年以來月收益達2.18%,而2000年以來滾動年收益平均為16.05%,2006年以來滾動年收益平均為36.73%。其中獲取負收益的時間主要集中在2005-2006年股改期間,定量策略失效,未能成功戰勝滬深300。在國內基金運行的這幾年中,基金表現出卓越的選股能力,通過Alpha策略可以成功地放大基金公司這方面的專業技能。
4、中性策略:從消除Beta的維度出發
市場中性策略可以簡單劃分為統計套利和基本面中性兩種,嘗試在構造避免風險暴露的多空組合的同時追求絕對回報。多頭頭寸和空頭頭寸的建立不再是孤立的,甚至是同步的。多頭頭寸和空頭頭寸嚴格匹配,構造出市場中性組合,因此其收益都源於選股,而與市場方向無關——即追求絕對收益(Alpha),而不承受市場風險(Beta)。基於統計套利的市場中性表現往往優於基於基本面的市場中性,主要原因是統計套利的信息來源更加廣泛,換手率也較高。在市場中性策略方面,中信證券金融工程及衍生品組研究也分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是研究境外市場中性策略的發展及其最近的進展,另一方面也在做本土化的嘗試。尤其是融資融券推出之後,在國內市場開發中性策略產品已經成為可能。圖3和圖4分別給出基於組合的統計套利策略表現和基於配對的統計套利交易案例,可以發現在融資融券標的中運用統計套利能夠獲得非常穩定的收益,這和境外市場表現很相近。
對沖交易模式
將對沖基金的交易模式總結為4大類型,分別為:股指期貨對沖、商品期貨對沖、統計對沖和期權對沖。股指期貨對沖
股指期貨對沖是指利用股指期貨市場存在的不合理價格,同時參與股指期貨與股票現貨市場交易,或者同時進行不同期限、不同(但相近)類別股票指數契約交易,以賺取差價的行為。股指期貨套利分為期現對沖、跨期對沖、跨市對沖和跨品種對沖。商品期貨對沖
與股指期貨對沖類似,商品期貨同樣存在對沖策略,在買入或賣出某種期貨契約的同時,賣出或買入相關的另一種契約,並在某個時間同時將兩種契約平倉。在交易形式上它與套期保值有些相似,但套期保值是在現貨市場買入(或賣出)實貨、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賣出(或買入)期貨契約;而套利卻只在期貨市場上買賣契約,並不涉及現貨交易。商品期貨套利主要有期現對沖、跨期對沖利、跨市場套利和跨品種套利4種。統計對沖
有別於無風險對沖,統計對沖是利用證券價格的歷史統計規律進行套利的,是一種風險套利,其風險在於這種歷史統計規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是否繼續存在。統計對沖的主要思路是先找出相關性最好的若干對投資品種(股票或者期貨等),再找出每一對投資品種的長期均衡關係(協整關係),當某一對品種的價差(協整方程的殘差)偏離到一定程度時開始建倉——買進被相對低估的品種、賣空被相對高估的品種,等到價差回歸均衡時獲利了結即可。統計對沖的主要內容包括股票配對交易、股指對沖、融券對沖和外匯對沖交易。期權對沖
期權(Option)又稱選擇權,是在期貨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衍生性金融工具。從其本質上講,期權實質上是在金融領域將權利和義務分開進行定價,使得權利的受讓人在規定時間內對於是否進行交易行使其權利,而義務方必須履行。在期權的交易時,購買期權的一方稱為買方,而出售期權的一方則稱為賣方;買方即權利的受讓人,而賣方則是必須履行買方行使權利的義務人。期權的優點在於收益無限的同時風險損失有限,因此在很多時候,利用期權來取代期貨進行做空、對沖利交易,會比單純利用期貨套利具有更小的風險和更高的收益率。對沖匯網際網路對沖
對沖匯擁有“網際網路+對沖基金”平台,實現了把傳統的對沖基金交易搬到網上的全過程,是北京大學對沖基金實驗室合作機構,茂募資產和量邦創投戰略合作機構,國內多家FOF和券商PB部門的戰略合作機構,對沖匯擁有國內對沖基金資料庫和對沖基金研究評價系統,平台為對沖基金提供公司介紹和產品展示。
運作
基本操作
最初的對沖操作中,基金管理者在購入一種股票後,同時購入這種股票的一定價位和時效的看跌期權(Put Option)。看跌期權的效用在於當股票價位跌破期許可權定的價格時,賣方期權的持有者可將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權限定的價格賣出,從而使股票跌價的風險得到對沖。在另一類對沖操作中,基金管理人首先選定某類行情看漲的行業,買進該行業幾隻優質股,同時以一定比率賣出該行業中幾隻劣質股。
如此組合的結果是,如該行業預期表現良好,優質股漲幅必超過其他同行業的股票,買入優質股的收益將大於賣空劣質股的損失;如果預期錯誤,此行業股票不漲反跌,那么較差公司的股票跌幅必大於優質股,則賣空盤口所獲利潤必高於買入優質股下跌造成的損失。正因為如此的操作手段,早期的對沖基金才被用於避險保值的保守投資策略的基金管理形式。
利用工具
被對沖基金所利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以期權為例)有三大特點:
第一,它可以以較少的資金撬動一筆較大的交易,人們把其稱為對沖基金的放大作用,一般為20至100倍;當這筆交易足夠大時,就可以影響價格;
第二,根據洛倫茲·格利茨的觀點,由於期權契約的買者只有權利而沒有義務,即在交割日時,如果該期權的執行價格(strike price)不利於期權持有者,該持有者可以不履行它。這種安排降低了期權購買者的風險,同時又誘使人們進行更為冒險的投資(即投機);
第三,根據約翰·赫爾的觀點,期權的執行價格越是偏離期權的標的資產(特定標的物)的現貨價格,其本身的價格越低,這給對沖基金後來的投機活動帶來便利。
對沖基金管理者發現金融衍生工具的上述特點後,他們所掌握的對沖基金便開始改變了投資策略,他們把套期交易的投資策略變為通過大量交易操縱相關的幾個金融市場,從它們的價格變動中獲利。
投資策略
對沖基金常用的投資策略多達20多種,其手法可以分為以下五種:
(一)長短倉,即同時買入及沽空股票,可以是淨長倉或淨短倉;(二)市場中性,即同時買入股價偏低及沽出股價偏高的股票;
(三)可換股套戥,即買入價格偏低的可換股債券,同時沽空正股,反之亦然;
(四)環球巨觀,即由上至下分析各地經濟金融體系,按政經事件及主要趨勢買賣;
(五)管理期貨,即持有各種衍生工具長短倉。
對沖基金的最經典的兩種投資策略是“短置”(shortselling)和“貸槓”(leverage)。
短置,即買進股票作為短期投資,就是把短期內購進的股票先拋售,然後在其股價下跌的時候再將其買回來賺取差價(arbitrage)。短置者幾乎總是借別人的股票來短置(“長置”,long position,指的是自己買進股票作為長期投資)。在熊市中採取短置策略最為有效。假如股市不跌反升,短置者賭錯了股市方向,則必須花大錢將升值的股票買回,吃進損失。短置此投資策略由於風險高企,一般的投資者都不採用。
“貸槓”(leverage)在金融界有多重含義,其英文單詞的最基本意思是“槓桿作用”,通常情況下它指的是利用信貸手段使自己的資本基礎擴大。信貸是金融的命脈和燃料,通過“貸槓”這種方式進入華爾街(融資市場)和對沖基金產生“共生”(symbiosis)的關係。在高賭注的金融活動中,“貸槓”成了華爾街給大玩家提供籌碼的機會。對沖基金從大銀行那裡借來資本,華爾街則提供買賣債券和後勤辦公室等服務。換言之,武裝了銀行貸款的對沖基金反過來把大量的金錢用佣金的形式扔回給華爾街。
著名基金
對沖基金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喬治·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及朱里安·羅伯遜的老虎基金,它們都曾創造過高達40%至50%的複合年度收益率。
量子基金
喬治·索羅斯1969年量子基金的前身雙鷹基金由喬治·索羅斯創立,註冊資本為400萬美元。1973年該基金改名為索羅斯基金,資本額躍升到1200萬美元。索羅斯基金旗下有五個風格各異的對沖基金,而量子基金是最大的一個,也是全球最大的規模對沖基金之一。老虎基金
1980年著名經紀人朱利安·羅伯遜集資800萬美元創立了自己的公司——老虎基金管理公司。1993年,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對沖基金——老虎基金攻擊英鎊、里拉成功,並在此次行動中獲得巨大的收益,老虎基金從此名聲鵲起,被眾多投資者所追捧,老虎基金的資本此後迅速膨脹,最終成為美國最為顯赫的對沖基金。經濟影響
眾多對沖基金投資案例中,對沖基金對金融市場價格的擾動引起對實質經濟和貨幣體系的破壞時,這些價格才會向對沖基金期望的方向持續地跌落。同時,被攻擊的國家被破壞得越嚴重,對實施攻擊的對沖基金越有利。其結果,是對沖基金與民族國家之間的一次財富再分配。從分配的公正性角度看,對沖基金的這種行為被認為接近於壟斷,那么它所獲得的收入則近乎壟斷利潤。
經濟學界所公認,市場作為一個配置資源的機制是有效的,但是,一旦有對沖基金操縱價格,不僅輸贏的機會不均等,而且會導致對包括貨幣體系在內的市場本身的破壞,更談不上提高市場的效率了。
從經濟學的價值觀來看,既然沒有效率,也就缺乏道德基礎。因為這種行為導致的財富再分配,贏者的收入不僅以輸者同等的損失,而且以輸者更大的損失,以至其貨幣體系及經濟機制的崩潰和失效為代價;從全球角度看,都是一種淨的福利損失。
投資案例
1992年狙擊英鎊
1979年始,還沒有統一貨幣的歐洲經濟共同體統一了各國的貨幣兌換率,組成歐洲貨幣匯率連保體系。該體系規定各國貨幣在不偏離歐共體“中央匯率”的2.5%範圍內允許上下浮動,如果某一成員國貨幣匯率超出此範圍,其他各國中央銀行將採取行動出面干預。然而,歐共體成員國的經濟發展不平衡,財政政策根本無法統一,各國貨幣受到本國利率和通貨膨脹率的影響各不相同,因此某些時候,連保體系強迫各國中央銀行做出違背他們意願的行動,如在外匯交易強烈波動時,那些中央銀行不得不買進疲軟的貨幣,賣出堅挺的貨幣,以保持外匯市場穩定。1989年,東西德統一後,德國經濟強勁增長,德國馬克堅挺,而1992年的英國處於經濟不景氣時期,英鎊相對疲軟。為了支持英鎊,英國銀行利率持續高企,但這樣必然傷害了英國的利益,於是英國希望德國降低馬克的利率以緩解英鎊的壓力,可是由於德國經濟過熱,德國希望以高利率政策來為經濟降溫。由於德國拒絕配合,英鎊在貨幣市場中持續下挫,儘管英、德兩國聯手拋售馬克購進英鎊,但仍無濟於事。
1992年9月,德國中央銀行行長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歐洲貨幣體制的不穩定只有通過貨幣貶值才能解決。索羅斯預感到,德國人準備撤退了,馬克不再支持英鎊,於是他旗下的量子基金以5%的保證金方式大筆借貸英鎊,購買馬克。
他的策略是:當英鎊匯率未跌之前用英鎊買馬克,當英鎊匯率暴跌後賣出一部分馬克即可還掉當初借貸的英鎊,剩下的就是淨賺。在此次行動中,索羅斯的量子基金賣空了相當於70億美元的英鎊,買進了相當於60億美元的馬克,在一個多月時間內淨賺15億美元,而歐洲各國中央銀行總計損傷了60億美元,事件以英鎊在1個月內匯率下挫20%而告終。
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7月,量子基金大量賣空泰銖,迫使泰國放棄維持已久的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而實行自由浮動,從而引發了一場泰國金融市場前所未有的危機。之後危機很快波及到所有東南亞實行貨幣自由兌換的國家和地區,港元便成為亞洲最貴的貨幣。1997年11月,對沖基金開始了對港幣長達十幾個月的進攻。巨觀對沖基金在匯市、股市、期市聯動造市,全方位發動對港元的立體式襲擊:首先大量沽空港元現匯換美元,同時賣空港元期貨,然後在股市拋空港股現貨,此前後在恒生指數期貨市場大量沽售期指契約。但在香港特區政府的抵抗下,三次進攻均未摧毀港元。1998年8月5日,在美國股市大跌、日元匯率重挫的配合下,對沖基金開始對港元發動第四次衝擊。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發動攻勢,開始炒賣港元,先向銀行借來大量港元向香港政府拋售,換來美元借出以賺取利息,同時大量賣空港股期貨。香港特區政府被迫把利息率大幅調高,隔夜拆息一度高達300%,香港政府更於8月15日宣布動用外匯儲備於股市及期指市場入市,打擊炒家操控市場的行為 。最終以近1200億港元(約150億美元)大量購入港股,炒家撤退。香港政府動用了大量外匯儲備投入股市,一度占有港股7%的市值,更成為部分公司的大股東,一旦股市下挫聯繫匯率制將有可能崩潰。其後成立外匯基金投資公司管理 ,並於1999年11月,港府把購買的港股以盈富基金上市,分批售回市場。經過這次打擊,香港10年以後人均GDP才恢復到1997年的水平。
區別
投資者
對沖基金的投資者有嚴格的資格限制,美國證券法規定:以個人名義參加,兩年內個人年收入至少在20萬美元以上;如以家庭名義參加,夫婦倆最近兩年的收入至少在30萬美元以上;如以機構名義參加,淨資產至少在100萬美元以上。1996年作出新的規定:參與者由100人擴大到了500人。參與者的條件是個人必須擁有價值500萬美元以上的投資證券。而一般的共同基金無此限制。操作
對沖基金的操作不受限制,投資組合和交易受限制很少,主要合伙人和管理者可以自由、靈活運用各種投資技術,包括賣空。衍生工具的交易和槓桿。而一般的共同基金在操作上受限制較多。監管
對沖基金不受監管。美國1933年證券法、1934年證券交易法和1940年的投資公司法曾規定:不足100個投資者的機構在成立時不需要向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等金融主管部門登記,並可免於管制。因為投資者主要是少數十分老練而富裕的個體,自我保護能力較強。相比之下,對共同基金的監管比較嚴格,這主要因為投資者是普通大眾,許多人缺乏對市場的必要了解,出於避免大眾風險、保護弱小者以及保證社會安全的考慮,實行嚴格監管。
籌資方式
對沖基金一般通過私募發起,證券法規定它在吸引顧客時不得利用任何傳媒做廣告。投資者主要通過四種方式參與:根據在上流社會獲得的所謂“投資可靠訊息”;直接認識某個對沖基金的管理者;通過別的基金轉入;由投資銀行。證券中介公司或投資諮詢公司的特別介紹。而一般的共同基金多是通過公募,公開大做廣告以招待客戶。離岸設立
對沖基金通常設立離岸基金,其好處是可以避開美國法律的投資人數限制和避稅。通常設在稅收避難所如處女島(VirginIsland)、巴哈馬(Bahamas)、百慕達(Bermuda)、鱷魚島(CaymanIsland)、都柏林(Dublin)和盧森堡(Luxembourg),這些地方的稅收微乎其微。1996年11月統計的680億美元對沖基金中,有317億美元投資於離岸對沖基金。據統計,如果不把“基金的基金”計算在內,離岸基金管理的資產幾乎是在岸基金的兩倍。而一般的共同基金不能離岸設立。
因此普通基金也可以對沖,不過很多限制。
在中國由於沒有公募基金不能買賣期貨外匯,所以沒有可以賣空的金融產品,因此無法對沖操作。
國內體系
為了更準確地對國內對沖基金進行分類,深圳市中金阿爾法投資研究有限公司參照國際知名對沖基金分類標準,結合國內行業運行現狀及趨勢,按照基金策略分類、發行渠道分類、投資品種分類以及實現方式分類四個不同的維度進行劃分,形成“對沖網基於策略分類的對沖基金指數與評級體系”。對沖基金狂人
“對沖網基於策略分類的對沖基金指數與評級體系”主要分為四大分類,包括:策略分類、發行渠道分類、投資品種分類和實現方式分類;其中策略分類為體系中最為核心的研究靈魂,策略分類依據基金的投資策略,借鑑國際對沖基金分類體系、結合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劃分,分為方向性策略、相對價值策略和事件驅動策略三大策略;其中三大策略分類可分為主策略分類和子策略分類兩個級別。策略分類
主策略:方向性策略(包括股票多空倉、巨觀、管理期貨、固定收益);相對價值策略(包括可轉債套利、固定收益套利、期貨套利、指數套利、股票市場中性、結構化產品套利、資產證券化產品套利、統計套利);事件驅動策略(包括兼併重組、困境證券、定向增發、大宗交易);基金的基金策略。發行渠道分類
有限合夥信託(結構化、非結構化)專戶理財、銀行理財、海外基金。
投資品種分類
債券與固定收益、期貨、期權與大宗商品、股票與融資融券、信用衍生品、資產證券化產品、結構化產品。
實現方式分類
程式化交易、主觀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