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強位於陝西省西南角、漢中西部,介於東經105°21′10″—106°35′18″、北緯32°37′06″—33°12′42″之間,地界三省
、毗鄰八縣,東鄰勉縣、南鄭,南接四川的朝天、旺蒼、青川,西連甘肅的康縣、武都,北與略陽縣相連。全縣總面積3246.8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積31萬畝,其中水田6.6萬畝。總人口33.96 萬人,其中農業人j口30.55萬人,有回族、蒙古族、苗族、藏族、壯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近千人。轄26個鄉鎮269個行政村、8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超過2萬人的鄉鎮有6個,其中3萬人以上的2個,低於5000人的鄉5個。寧強屬中低山區縣,北屬秦嶺山系,大部分海拔1000-1600米;南屬巴山山系,大部分海拔1000-1800米。縣委、縣政府駐地海拔800米。毛壩河鎮三道河九埡子主峰海拔2103.7米,為全縣最高峰;燕子砭鎮嘉陵江入川處海拔520米,為全縣最低點。寧強是漢江發源地,有“三千里漢江第一城”之美譽。2006年,全縣生產總值達14.68億元,財政總收入73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1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1元。概述
寧強縣轄12個鎮、14個鄉:漢源鎮、高寨子鎮、大安鎮、代家壩鎮、陽平關鎮、燕子砭鎮、廣坪鎮、青木川鎮、毛壩河鎮、鐵鎖關鎮、胡家壩鎮、巴山鎮、舒家壩鄉、廟壩鄉、南屏鄉、寬川鄉、鞏家河鄉、東皇溝鄉、曾家河鄉、太陽嶺鄉、蒼社鄉、巨亭鄉、安樂河鄉、禪家岩鄉、黃壩驛鄉、二郎壩鄉。
武三十年在縣城建寧羌衛,後置寧羌州。1935年建立寧羌、陽平關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1942年元旦改為寧強縣。2000年,寧強縣轄11個鎮、21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1339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城關鎮 31121 高寨子鎮 17971 大安鎮 24369 代家壩鎮 18774 陽平關鎮 25946 燕子砭鎮 26830 廣坪鎮 9880 青木川。鎮 7260 毛壩河鎮 12309 鐵鎖關鎮 13704 胡家壩鎮 14793 舒家壩鄉 8802 滴水鋪鄉 5963 廟壩鄉 5422 南屏鄉 6172 寬川鄉 6042 鞏家河鄉 6763 東皇溝鄉 4251 曾家河鄉 7160 雙河鄉 4893 竹壩河鄉 3297 太陽嶺鄉 6600 蒼社鄉 4426 巨亭鄉 3778 安樂河鄉 5641 八海鄉 4038 關口壩鄉 6236 禪家岩鄉 5664 黃壩驛鄉 4014 茅坪溝鄉 3729 二郎壩鄉 4218 水田坪鄉 3329。
自然條件
寧強屬暖溫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生態良好,有省級自然保護區1處。縣內資源豐
富,生物、礦產、水能、旅遊資源獨具優勢。生物資源分布廣,南北兼備,是天然的生物資源寶庫,茶葉、木耳、天麻、香菇、生漆、杜仲、核桃等林特產品享譽南北。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為陝西省礦產資源開發重點地區之一,已探明礦種34種、礦產地155處,礦石儲量2.68億噸,潛在價值200億元以上。其中,已探明儲量和遠景儲量的礦產有金、銀、銅、鉛、鋅、鐵、錳、稀土等17種。寧強是漢江發源地,境內有嘉陵江、漢江兩大水系,水能蘊藏總量達45.44萬千瓦,可開發量20.25萬千瓦,宜開發17.96萬千瓦,現已建成大小水電站50座,裝機總量達5.33萬千瓦,其中二郎壩引嘉入江工程裝機5萬千瓦,年發電2億度。旅遊資源以生態自然景觀為主,山、水、溶洞渾然一體,漢水源森林公園、青木川古建築群、大安溶洞群等景色宜人,杜甫、陸游等大批文人墨客多有題詠。工業狀況
歷程:寧強工業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縣境內就有制陶業,唐宋時期有釀酒的記載,明朝時期金、銀、銅、鐵等礦產資源已經得到開發,清代逐漸興起了紡織、印染、土陶、冶煉、火柴等工業,民國年間出現了以米麵加工、釀造、
縫紉、製鞋、木器、磚瓦、造紙為主的手工業,解放以後特別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後,寧強工業得到迅速發展。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先後出台了《關於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決定》、《關於對重點骨幹企業實施掛牌保護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了企業包抓聯繫制度、“綠卡”制度和掛牌保護制度,不斷加大對工業的扶持力度,全縣工業經濟呈現出發展增速、效益增高的良好態勢。現狀:“十五”期間,依託礦產、水能、生物資源,通過招商引資,加大資源開發,盤活整活原有企業,先後建成了漢中長江公司、陝西金燕鋅業、漢中金燕公司、山坪鉛鋅礦、天洋製藥公司、丁家林金礦、球溪礦業、大關峽電站、永康油脂公司等一批規模企業,縣域工業由礦產資源開發拓展延伸到水能、生物資源開發,工業經濟結構日趨最佳化,初步形成了以礦產採選冶煉、水能開發、生物加工為主的三大工業支柱體系。同時,“十五”期間,先後完成了漢中長江公司2萬噸電解鋅技改、天洋製藥公司GMP生產線技改、球溪礦業公司西礦區和尾礦庫技改、西秦建材公司10萬噸粉磨站、丁家林金礦環保技改等工業企業技改項目,累計投入技術改造資金11976萬元,年均增長11.4%,工業經濟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十五”期間,全縣地方工業總產值完成28.03億元,年均遞增6.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6.09億元。2006年,全縣地方工業總產值完成9.29億元,其中26戶縣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06億元。
前景:寧強地域寬廣、物華天寶,是一塊發展工業經濟的熱土。縣境內礦產、水能、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極具開發潛力。今後,縣委、縣政府將繼續堅持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以資源開發為依託,以招商引資為動力,通過改造提升和整合擴張,逐步壯大礦產採選冶煉、水能開發、生物加工三大工業支柱,努力實現工業經濟新突破。依託礦產資源,抓好代家壩、廣坪、鞏家河、廟壩等工業小區建設,建成一批礦產企業群;依託水能資源,重點啟動嘉陵江流域水能資源開發,新增水電裝機容量5萬千瓦;依託生物資源,建成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打造 寧強綠色食品工業品牌;依託科技進步,進一步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大力發展環保、循環、高效經濟,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力爭五年內投入技改資金2億元以上,完成金燕、鑫燕、同強公司和火烽埡金礦等工業企業技改項目。同時,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增強工業發展後勁的突破口;進一步最佳化發展環境,切實強化政務服務,提高行政效能,努力把全縣打造成低門檻、高回報的投資“窪地”,力爭五年引進到位資金5億元以上。到2012年,力爭地方工業總產值達到13億元以上,全縣規模工業企業達到36戶以上,其中年產值過5000萬元的企業達到10戶,過億元的企業達到3戶。
歷史沿革
寧強原名寧羌,系衛、州舊稱,古屬梁洲,縣境東周以前為氐羌所據。秦漢為葭萌縣地,唐初在陽平關設三泉縣,宋乾德三年三泉縣直屬京師,開我國歷史上中央直轄縣之先河。1935年紅軍長江建立川陝革命根據地時,分別建立寧羌、陽平關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1942年,於佑仁提“安寧強固”,改名寧強。1949年12月11日寧強解放。寧強歷史文化沉澱甚厚,獨特險要的地理位置,促使南北文化在這裡撞擊,秦蜀風情在這裡融合,巴蜀文化特色鮮明。歷代文人騷客對寧強多有題詠,如唐代的杜甫、李白,宋代的文同、陸游,明代的薛宣、楊慎,清代的曾國藩、何紹基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羅章龍等人,都曾寫下讚美寧強的壯美歷史篇。李白有詩曰:“秦開蜀道置金牛,漢水元通星漢流。天子一行遺聖道,錦城長作帝王州。”三國名將趙雲曾在陽平關子龍山駐紮軍隊,古時入川險道“金牛峽、五丁關、西秦第一關”等遺蹟猶存。諸葛亮經此而北伐,唐明皇越境而奔蜀。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寧強文化事業也蒸蒸日上,湧現出了一大批本土書畫、文學、音樂名家,其中多名書法人才多次在中國書協主辦的各項展覽中獲獎,這一現象被界稱為“寧強書法”現象,引起了省內外的廣泛關注。
經濟動態
全縣國民經濟繼續保持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態勢,呈現了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農村經濟穩中有增,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消費市場日趨活躍,財政收支良性增長,城鄉居民收入穩定,主要經濟指標計畫完成情況良好,為實現全年預定目標,奠定較好的基礎。
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7.6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3.6%,增幅創十五年來最高,列全市第2位。其中第一
一、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第一、農業生產增速加快。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0480萬元,比上年同期現價增長16.1%,高於一季度5.0個百分點。三大主導產業發展形勢良好。全縣生豬出欄14.62萬頭,比上年同期增長10.1%,茶葉產量340噸,增長6.3%,中藥材規模化種植面積和產值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
第二、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51071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7.1%。其中,縣屬規模工業企業實現產值39158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0.8%,完成計畫65.3%。
第三、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全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667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5.7%,占計畫67.8%。其中:城鎮投資完成18267萬元,增長15%。
第四、消費市場持續繁榮,商貿市場日趨活躍。全縣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899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6%,計畫完成率為52.2%。
第五、財政收入穩定,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全縣財政總收入完成5036萬元,同口徑增長16.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852萬元,增長19.5%,分別占計畫的58.2%和55.7% 。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608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1%,完成計畫53.1%。農民人均現金收入823元,增長6.6%。
第六、招商引資情況良好。全縣引進資金532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7%,完成計畫的71%。
二、經濟發展的增長因素
第一,農村經濟加快發展,農業基礎作用進一步加強。主要體現在:一是農民種糧積極性高漲,糧食播種面積同上年相比有所增加,品種有所最佳化;二是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各項惠農政策得到有效落實;三是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主導產業發展良好;四是夏季糧油喜獲豐收。
第二,工業成為經濟成長的第一推動力。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迅猛,增幅高達57.08%,為近年來最好。特別是長江公司上半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66億元,占縣屬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42.3%,同比增長297.1%,是推動全縣工業經濟強勢增長的主動力。同時,工業企業生產效益有所提升,產銷銜接良好,為今後工業經濟的繼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三,投資、消費成為拉動全縣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5899萬元,增長15.6%,高於上年同期2.8個百分點;消費品市場快速增長的原因:一是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提高了城鄉居民的消費信心,增強購買力,給消費品市場帶來了活力。二是假日經濟、旅遊業發展刺激、促進了消費品市場的發展。
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667萬元,增長85.7%,高於上年同期74.3個百分點,為歷年來同期新高;房地產行業成為第三產業新的增長點,有力地拉動了第三產業乃至全縣經濟的快速增長。
發展方針
一、
堅持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縣經濟工作大局,抓住“突破發展”的良好機遇和當前經濟形勢趨好的有利時機,全力實施“產業富縣、工業強縣、旅遊興縣”三大戰略,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提高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保持全縣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二、確保農業持續穩定增長。一是加大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嚴格規範農資市場經營秩序,切實維護農民利益,保護農民合法權利。二是進一步加大國家惠農政策的落實力度,使農民放心發展農業生產,確保農民能夠真正得到實惠。三是加強農業市場信息服務,積極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達到增產又增收。四是切實搞好農業技術培訓和推廣套用,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三、繼續落實“工業強縣”戰略,採取有效措施,著力提高工業整體經濟效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增強工業經濟的活力和發展後勁。
四、繼續促進第三產業發展,進一步提高投資、消費和旅遊業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
五、加大力度嚴格控制市場價格,強化對市場的監管。同時,要根據豬價、糧價上漲的幅度,適時調整城鎮低收入戶補貼、優惠政策,減少食品類漲價產生的負面效應。
城市建設
近年來,寧強縣按照“打造魅力綠色寧強,全面提升城市品位”的工作思路,以建設“人在綠中、綠在城中、
城在園中、園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生態型園林城市為目標,堅持改造舊城和開發新區並重,完善功能和加強管理並舉,不斷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城鎮面貌日新月異,縣城常住人口達到4萬餘人,縣城建成區拓展到5.2平方公里,被命名為省級園林縣城。聚集各種社會資金,先後投資4億元,實施了上關街、河街、等15個片區的拆遷改造和校場壩、王家壩等5個新區開發,完成拆遷12萬平方米,新建商住樓34萬平方米,建成了河濱小區、石獅小區、寧興花園、永惠小區和山水嘉苑等一批精品商住小區,二郎壩商住樓、羌城明珠高層建築拔地而起,縣城骨架不斷拉大。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人民廣場、羌州公園、供水工程、天然氣工程、永惠橋、永寧橋和垃圾處理場一期工程,改建、硬化城區道路13.4公里,2007年又完成了雲書西堤、臨溪東路拓寬改造及綠化、亮化、美化工程,羌南路、永惠北路、梁家巷拓寬改造及人民廣場擴建工程正在緊張進行。加大城市綠化、美化、亮化、淨化力度,自2005年以來,先後投資2000餘萬元完成了玉帶河縣城段綜合治理一、二、三期翻板閘工程,縣城形成了近20萬平方米的人工水面,極大地改善了縣城生態環境;積極實施拆牆透綠、破硬植綠、見縫插綠工程,新增城區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3%,2006年,被建設部通報表彰為“全國城市園林綠化先進縣”。在狠抓縣城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鄉鎮集鎮建設,胡家壩、高寨子、鐵鎖關、大安、代家壩、燕子砭、廣坪、青木川等一批小城鎮蓬勃發展,聚集、輻射、帶動功能明顯增強。優勢資源
寧強自古為秦蜀要衝,是溝通大西北與大西南的主要門戶和黃金通道,寶成、陽安鐵路縱貫縣境,108國道穿腹
而過,西漢高速公路已全線通車,寧棋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從縣城4小時車程可分別抵達西安、成都,“蜀道難”的歷史一去不復返。通鄉油路、通村水泥路工程建設進展較快,目前,全縣公路總里程達2110公里,“兩橫四縱”公路網初步形成。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生物、礦產、水能資源是寧強的三大優勢資源。全縣林木資源豐富,有樹種282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樹種有連香、杜仲等7種。林業用地316萬畝,森林覆蓋率49.8%,活立木總蓄量達419.8萬立方米,有五丁關、紅石樑兩大林場。已初步形成以杜仲、天麻、西洋參為主的中藥材,以木耳、香菇為住的食用菌,以核桃、柿餅為主的乾鮮果等七大生產基地。生漆、油桐是寧強的傳統項目,歷史悠久。“寧強雀舌”、“金牛早”等名優茶葉,享譽海內外。野生動物有18目50科142種,屬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50種。寧強草場資源豐富,適宜養殖。養牛、養羊、養豬、養禽為主的養殖業已成為縣上的優勢產業。寧強地處寧略勉三角地帶,成礦條件優越,境內礦藏資源豐富,列漢中市第二位。金屬和非金屬礦藏31種,礦石量26840萬噸,潛在價值達132億萬。其中金屬礦藏5種,42個礦點,主要有鐵、銅、錳、鋅、金等,經初步探明,單黃金儲量既有3萬多公斤。非金屬礦藏占全縣礦藏的94%,構成本縣礦藏的主體,主要有石棉、磷、硫、重晶石、大理石、花崗石、海泡石、菊花石等。
縣境內有嘉陵江、漢水兩大水系,蘊藏水能資源17.46萬千瓦,已開發小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23萬千瓦,正在建設中的省級重點建設項目——二郎壩水電工程計畫裝機5萬千瓦,年發電量2億度。
第三產業
近年來,寧強縣按照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方向,以商貿物流、房地產、文化、金融、社會服務為重點,運
用現代經營理念和方式,第三產業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特別是近兩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把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作為改善縣域經濟結構,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來抓,按照“三個有利於”的原則,立足擴張總量,著力最佳化發展環境,使非公有制經濟在縣域經濟總量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縣域經濟框架基本形成。截止2007年11月20日,全縣累計發展個體私營企業3328戶,其中:個體工商戶3174戶,註冊資金9744萬元;私營企業154戶,從業人數達3539人,註冊資本9533萬元。按行業類別劃分:從事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20戶;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29戶;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83戶;批發和零售業2168戶;住宿和餐飲業499戶;金融業50戶;房地產業4戶;租賃和商務服務業32戶;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9戶;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1戶;居民服務和其它服務業431戶;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2戶。其發展特點是:
1、經營行業不斷拓寬。從已登記註冊情況看,全縣個體私營經濟從事第三產業的批發和零售業、餐飲業、服務業仍相對居多,從事批發零售貿易業占總數的65%,從事餐飲住宿業占總數的14.9%,從事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占總數的0.94%,從事居民服務和其它服務業占總數的12.68%,從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占總數的0.85%。
2、增長速度持續加快。從登記戶數、從業人員、註冊資金、上繳稅金等主要指標統計看,截止到2007年11月20日,今年全縣新增私營企業及個體工商戶1265戶,較上年增長2.84%,其中:私營企業47戶,增長56%;個體工商戶1218戶,增長1.5%;從業人數1827人,較上年增長19%;註冊資金總計19277萬元,較上年增長27.7%;上繳稅金1893萬元,較上年增長5.6%。
3、經營規模上有新突破。在註冊資金的構成上,公司化的私營企業所占份額較大,私營企業經營規模有新突破。私營企業註冊資金為3620萬元,占總額的18.77%。從近兩年企業的註冊登記可以看出,註冊資金2000萬元以上1戶;1000萬元至2000萬元3戶;500萬元至1000萬元7戶;300萬元至500萬元8戶;200萬元至300萬元9戶;100萬元至200萬元27戶;50萬元至100萬元56戶;10萬元至50萬元20戶;10萬元以下23戶。
旅遊景點
自然遺產景區。位於108國道陝西省寧強縣寬川鄉500米處,距漢中市約75公里。延寬川老街後緩坡曲逕行約1里,有泉
一眼名龍泉,廣約30平方米,深沉清澈,夏涼冬暖。天愈旱而水愈旺。泉中水泡上冒如泛珠,故稱泛珠龍泉。泉邊垂柳修竹,蝶飛鳥鳴,清晨黃昏,雲氣蒸騰。昔日泉邊有亭,立石碑數通。現僅存本世紀30年代海南瓊山黃保德撰寫之“龍泉記”,記中盛讚龍泉的奇觀靈景,可以與山東濟南的趵突泉、海南瓊崖的泂酌泉相比美。泛珠泉又名龍泉,位於寬川鄉龍泉村水磨溝,108國道東側二里許,南距縣城25公里,北距大安18公里,海拔800米。泉面闊約30平方米(據《寧強州志》載;原闊約半畝),深1.5米,水呈蘭色,清澈似鏡,自下而上,泛珠如沸,晶瑩奪目,泛珠泉由此得名。日流量17028立方米,水質甘冽為優質礦泉水,近趨賞之,倒影如畫;藍天、白雲、叢林、翠竹倒映其中,在陽光照射下,絢麗奪目,如夢如幻。周圍原有碑記三通,惜多已毀棄,僅民國二十四年瓊山黃保德所立《龍泉記》石碑尚存。黃保德在碑文中對龍泉大加讚賞,認為比山東濟南的趵突泉其神韻瀟灑有過之而不及,還嘆惜善寫遊記的旅行家徐霞客不曾來此,著《水徑》的作者桑欽又多所遺漏,致使這一勝跡,湮沒不彰。泉下40米處,有水磨小樓一座,水推磨轉,浪若飛花,別具山鄉古樸情趣。泉溪自東而西,奔涌而下,宛若玉帶鑲嵌於翠谷青巒之中,清新飄逸,浪花四濺,山谷轟鳴,嘆為觀止。青木川古鎮現保存古樸獨特、雕樑畫棟、風格典雅,古建築房屋260餘間,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遺產,已於2001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群是以魏輔唐新、老宅院、回龍場老街以洋房子、輔友社、船形屋為主體的所有清代和民國建築及輔仁中學禮堂。古鎮現存的古街回龍場,系明成化年間所建,東西長800多米,寬50餘米,街道寬4米,總面積達4萬餘平方米。古街上近百家人戶的房子都是四合院,二進二出的兩層結構,保存度達80%。古鎮保存最為完整的是魏氏宅院,系民國年間知名紳士魏輔唐所建。現遺存有魏氏宅院兩處,商貿用房5處,遺留其倡辦中學一所,總面積達10000平方米,保存度達85%。臨近8公里處有明清時瞿氏、魏氏、趙氏、屠氏祠堂,並有立碑刻字,保存度達70%。青木川是一塊美麗、富饒、神奇而正待開發的風水寶地,有豐富的資源,有悠久深厚的文化沉澱,也有很多令人陶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極具市場發展潛力,有極大的旅遊開發價值。 | |
青木川景區 |
位於陝西寧強縣東南,在國家二河高速路陝西漢中寧強段,距漢中市70公里韓家壩出口7公里處。明初成化二十一年(1396)羌人首領率羌民起義曾在此設寨聚義,明太祖朱元璋派征西將軍耿炳文鎮壓。1397年9月又遣寧羌衛指揮姜觀在今寧強縣城所在地修築城池,將寧羌衛由甘肅徽州移於此,民國二年改為寧強縣至今。九台觀景區自然風光獨特秀美,以九座相連的山峰而得名。主要由九台觀、寶塔寺、李家洞三個景點組成,三個景點緊相連,景觀特色不同風采各有千秋,九台觀為峰頂一道觀,遠遠遙望,秀美險絕,勢欲騰空,一年四季遊人香客不斷。寶塔寺,因山岩上下層疊狀如寶塔而得名,上下絕壁,僅一羊腸小道相通,實乃絕佳景致。明初羌民起義領袖田九成曾以此為據點,抗擊明軍,寨口石刻寨名至今猶存,寶塔寺下山腰有溶洞名李家洞,洞內鍾乳千姿百態,深幽莫測。 | |
九台觀風景區 |
寧強地震
從陝西省地震局了解到,據陝西省地震台網測定,2008年05月13日12時59分我省寧強縣(北緯32.8度,東經105.7度)發生3.7級地震;14時05分,我省寧強縣(北緯32.8度,東經105.6度)發生2.6級地震。據中國地震局網站訊息,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2008年5月13日15時7分在四川汶川縣(溫江西北53km,北緯30.9度,東經103.4度)發生6.1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2008年5月13日16時11分在四川青川縣(震中位於北緯32.5度,東經105.2度)發生4.1級地震
特色小吃
明代建州之初,以稻粟為主,雜以豆類、薯類。清代以後,川道主食稻、麥。山地主食包穀、薯類。山區慣用鼎鍋(吊鍋)為炊,做飯、烤火兩便。民喜肉食,好佳釀。每殺年豬,常請朋友聚餐暢飲,名曰吃庖湯。食肉,喜熏臘,習慣大塊,稱木梳肉,以示好客大方。 味尚酸、辣、麻鹹,尤以酸辣為最,家家不離泡菜罈和漿水缸,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穿穿”之民諺。食糧品種繁多,人民多善粗糧細作,變化調劑。家常便飯有:菜豆腐、粗老灌、小豆面、攪團、蝌螞子、撥面、面削削、卜拉子(亦稱面渣渣)、拌湯、甜漿、涼粉等。佐餐之乾、鮮、醃、泡諸小菜,品味長。巴山的開花鏌,蒼社溝的罐罐油茶(羌人遺風),曾家河、黑水的小豆面,獨具特色。鄉俗好客,大凡婚喪嫁娶、生辰滿月及修房遷居,甚至入學、上任、出門、遠歸,皆尚辦酒席。逢年過節都要專程接客(多是娘家接女兒)進餐,菜餚製作、擺設各地有異。解放後,經土地改革,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稻麥產量提高,山區細糧比率大增,菜餚品類增。時令鮮菜,加上傳統的熏臘、醃泡製品及山珍海味,形成寧強特有的食品風格。
地方風味食品獨具特色的有:王婆麻辣雞、王家核桃鏌、假魚和根面角。王婆麻辣雞香味長;王家核桃鏌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民國時期曾受省府嘉獎;假魚和根面角除寧強外一絕無僅有,近年已登上豪華餐桌。
寧強縣各地均可見到的小吃,系純天然綠色食品。野生蕨根提取的澱粉作皮,以鮮蔬菜為餡,急火蒸成,佐以酸辣調味之汁。麻辣爽口,回味悠長。現有半月形和菱形,依其各自形狀稱為“根面角子”和“菱角”,有葷素兩種餡。因其開胃健脾,老少皆宜,宜堂宜野,街頭小吃和賓館宴席上頗受歡迎。 | |
特色小吃根面角 |
寧強傳統美食之一。50年代初發展,現有多家製作,以王家最為正宗。製作方法獨特:將雞煮至八成熟,以鹽醃製,鮮雞湯兌料拌勻即食。肉質細嫩含脆,肥而不膩,辣而不燥,異香撲鼻,鮮美異常。 | |
王婆麻辣雞 |
寧強文化
美術展館
寧強縣山川俊秀,人傑地靈,傳統文化氛圍濃厚,早在清晚期就出現了聞名海上的謝泗泉,到了三四十年代,出現了燕玉山、王岱安、陳錦章等書畫名家。寧強縣近來先後有梁新雲、封海洪、杜正満、牟君誠、陳華春等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展覽 17人次。同時也湧現了文杰、田洪寶、蘇萬強、黨順利等一批年富力強,水平卓異的本縣書法家。展館作品包括:書法、國畫、油畫、水粉、素描等。作者含蓋了全國各地來寧客人所留下的墨寶及我省、市、縣各級書畫家及部分中小學生的墨跡畫作,作品異彩紛呈,光彩耀眼。
漢源奇石館
“奇石”又稱雅石、賞石、玩石,乃奇形怪狀之石。因風雨侵蝕,水沖日曬,四時氛診而成奇石,其妙在天成,非人工而為。 漢源奇石可謂千奇百怪,異彩紛呈;或形奇、或色艷、或質佳;或玲瓏剔透、靈秀飄逸;或渾穆古樸、凝重深沉。全是自然天成,超凡脫俗,令人賞心悅目。 中心展出的奇石是本縣奇石協會的會員們多年收集的個人藏品,主要以寧強境內漢水源頭的古生物化石,嘉陵江流域的卵彩石和秦巴山澗的龍骨石、竹葉石、生肖石、文字石、象形石為主,它們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俏物酷似,寓意幽深。石展展品中,有的曾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級奇石展覽,並獲得各種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