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鎮[廣西兩江流域古鎮]

大安鎮[廣西兩江流域古鎮]

大安鎮是廣西兩江流域最為著名的古鎮。大安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平南縣東南部,容(容縣)武(武林鎮)公路,南(南寧)梧(梧州)二級公路縱橫其中;北依西江,南連大新鎮,東與藤縣山水相傍,西交鎮隆鎮為鄰,是玉林往桂林、南寧以至大西南通往廣州的交通要道。處於廣西最大平原潯江平原東部, 是該平原最接近珠江三角洲的第一大鎮。大安鎮是廣西的三大古鎮之一,是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和廣西小康示範鎮,也是平南縣南河片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鎮。大安鎮舊稱大烏圩,圩設於明朝末期,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道光《平南縣誌》 記載大安:“地控兩河為南條諸流之咽喉,其東南有大水、思岩諸峰環峙,北與閬石、暢岩遙相映帶,而西則新光獅子山如屏如藩,中坦蕩隴畝相錯,又當往來徙馬舟車,絡繹輻輳,出於塗,藏於市,稱巨鎮焉。”2000年至2014年,連續六屆獲自治區市容市貌“南珠杯”競賽特等獎。2011年被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4年,鎮安社區永安消防所被公安部評為“全國119消防獎先進單位”。大安歷史悠久,古蹟眾多,有廣西最大的古建築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大安石橋、列聖宮、粵東會館等。已有百年歷史的大安傳統消防節,更是全國獨有。牛歌戲、校水櫃習俗和大安粵劇分別被列為第二、四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鎮面積124平方公里,轄20個村委會和5個街委會,總人口13.5萬(2017年),其中城區常住人口6.89萬人,城區面積4.6平方公里,城鎮化率38.5% 。

建制沿革

先秦時大安屬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定嶺南後,嶺南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大安境地屬桂林郡。

西漢時大安屬猛陵縣地,隸屬蒼梧郡(郡治所廣信,今蒼梧)。

三國時,大安仍屬蒼梧郡猛陵縣。

東晉昇平五年(公元361年),析猛陵縣地置武城縣,縣治所今武林鎮,大安屬永平郡。

大安鎮古地圖 大安鎮古地圖

宋元嘉二年武城縣改稱武林縣,大安仍屬永平郡(齊梁陳因之)。

隋時,大安仍屬永平郡。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永平郡增設隋建縣(縣治所今平南大中)。

唐初,廢永平郡改設藤州,武林、隋建二縣隸屬藤州。大安屬藤州。

唐貞觀七年(633年)在原燕州治所武林置龔州都督府,督理龔、潯、蒙、賓、澄、燕、藤七州,大安屬龔州。

唐天寶元年(742年)龔州改稱臨江郡,大安屬臨江郡。

唐乾元元年(758年)臨江郡復稱龔州,大安屬嶺南道。

唐末,大安境內始出現常住人口。

五代,大安屬南漢。

宋開寶五年(972年),省武林、隋建、大同、陽川入平南縣。大安屬龔州管轄。

宋紹興六年(1136),廢龔州,大安屬潯州管轄。

元朝(1206~1368年)大安屬潯州路平南縣。

明朝大安屬潯州府平南縣。 至萬曆年間,大烏墟集形成。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大安設立大烏巡檢司。

清乾隆年間(1736~1796年)大烏墟發展成為"上接平貴,下通藤容,四方客商雲集"的大都會,屬潯州府平南縣大烏里。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史載大烏墟有店、當、館、號、堂、記、居等商號336個之多,屬潯州府平南縣大烏里。

清道光年間(1821~1851年)西江流域有"一戎二烏三江囗"流傳,大烏墟成廣西一大圩鎮,大安之名首次有文獻記載(道光十五年平南縣誌),大安仍屬潯州府平南縣大烏里。

清鹹豐四年(1854年)九月初,天地會覃乃保占據大烏圩為天地會根據地。

清鹹豐六年(1856年) 八月,大成軍踞平南改稱武城縣,大安屬大成國轄地 (建都秀京即今桂平) 。

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十月,大成國滅,大安重歸清統治,武城縣復稱平南縣。

民國二年(1913年)推行省、道、縣三級區域制,大安屬鬱江道(道治今蒼梧)平南縣。

道光平南縣誌記載大安墟 道光平南縣誌記載大安墟

民國三年(1914年)鬱江道改蒼梧道,大安改屬蒼梧道平南縣。

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道設區,大安屬梧州區(區治今梧州)平南縣大烏里。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廣西推行區、鄉、鎮、村、街的保甲制度,大安屬平南縣南一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大安設立廣西銀行大烏辦事處,主要經營“放款、存款、匯兌、兼代理省金庫在平南的收支”。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9月30日上午侵華日軍一個中隊約180人從旺村過江,經大安石橋入圩,大安淪陷。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6月10日大安宣告光復。

1949年12月3日,大安獲解放。

1950年1月,大安屬梧州專區平南縣大安區。

1951年4月2日,平南縣將原6個區調整為13個區,大安為平南縣第四區。

1951年7月,梧州專區與鬱林專區合併稱容縣專區,大安鎮隸屬容縣專區平南縣。

1953年6月,平南縣又改為13個區,大安為第四區轄鎮。

大清一統志記載大安 大清一統志記載大安

1955年9月13日, 根據國務院指示,各區按地名稱呼,大安改為平南縣大安區。

1958年7月,撤銷平樂、容縣兩專區,分別設立梧州、玉林兩專區,大安鎮屬玉林專區平南縣。

1958年11月改稱為平南縣公社大安分社。

1959年9月改稱為大安鎮人民委員會。

1961年6月劃為大安區轄鎮。

1962年又恢復為大安區。

1971年,玉林專區更名玉林地區,大安屬玉林地區平南縣。

1980年7月9日改為大安鎮公社。

1984年9月改為平南縣大安鎮,從大安鎮分出武林鎮。

1995年10月27日國務院批覆貴港市升格為地級市,大安屬貴港市平南縣至今。

起源考據

宋會要輯稿 宋會要輯稿

《宋會要輯稿.食貨一七. 商稅四》中,有文字:“ 大烏墟六十八貫六百二十三文”;在《宋會要輯稿.食貨二三.鹽法》中,有文字:“ 大烏墟五十八貫七百六十八文”。

《宋會要輯稿》是清代徐松根據《永樂大典》中收錄的宋代官修《宋會要》加以輯錄而成,全書366卷,是研究宋朝法律典制的重要資料。所謂“食貨”,古代用以稱呼國家財政經濟,包括田制、戶口、賦役、漕運、倉庫、錢法、鹽法、雜稅、礦冶、市糴、會計(國家預算)等。“商稅”是指國家對商品流通所徵收的稅,但鹽、酒、茶等專賣商品不包括在內。“鹽法”是國家對食鹽徵稅和專賣榷禁的各種制度。中國從古至今只有一個“ 大烏墟”,這就是現時的大安鎮。至於《宋會要輯稿》將 大烏墟的商稅列於象州之中,而又將其鹽稅歸於韶州,應為後人輯錄筆誤。

大烏墟地圖 大烏墟地圖

上述文字,是記述在大烏墟徵收並上交朝廷的商稅和鹽稅數額,說明大烏墟在宋代已經存在,並且是個不小的墟鎮。

清道光十五年輯《平南縣誌》記述:“大安墟即大烏墟,墟大甲於一邑。”

公元361-972年已在今武林口(離大安4公里)設定武城縣(後改名武林縣),公元599-972年在今大中圩(離大安10多公里)設定隋建縣。大安地處兩個古縣治的中間,白沙江與新客河交匯處,交通便利,土地平坦肥沃,不會晚至明末清初才成埠。

大烏開埠

大安轉盤 大安轉盤

大安鎮城區,古稱大烏圩,其名源於圩市開埠之始的圩尾兩水交匯處的一棵超大的烏皂樹。大安古名為“大烏”。據所見史料,最早出現“大安”之名的,是清朝道光15年《平南縣誌》。事實上,直到民國時期,舊名仍有使用。台灣解禁後,有老兵來信尋親,地址還是寫“大烏墟”。

大安城區(原大烏圩)開埠較早,有證據可查的可追溯至明末。清康熙朝起就被聰明的粵商看中,作為到廣西做發財夢首選地方之一,民國前大安就是素有“一戎二烏三江口”之一的廣西大商埠。大安城區及附近村落原住居民的祖先大多數都來自廣州、佛山地區的順德、南海等地,說著原汁原味的正宗廣府粵語,並習慣於早茶,粵劇,敬神,經商等珠三角文化。流傳於坊間裡弄的童謠“凼凼轉,菊花園,阿麽叫我睇龍船……”傳唱至今。大安古建築群中有個粵東會館,大門兩邊石鐫楹聯今尚在,曰:“瑞獻重門白沙銀浪涌,商通兩粵新客寶泉來”,這是對大安開埠三百年來的真實寫照。

東晉昇平五年(361)年,析永平郡(治所今藤縣境內)猛陵縣地置武城縣。縣治今武林鎮,是今平南縣境設縣之始。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武城縣改稱武林縣。唐貞觀七並(633)年分武林縣地置平南縣,後改平南治所今平南鎮,縣治歷襲至現在。古平南地別稱"龔洲"。但平南境內歷來經濟、文化、人文景觀較突出的地方仍集中在大安鎮。

行政區劃

訂木村 同新村 羅明村 蓮珠村 鳳谷村 儒村村 古城村 新城村 同路村 同德村 稻花村 賀崗村 進南村 燕嶺村 天堂村 新儒村 儒地村 新蒙村 聯蒙村 小蒙村 訂木村

人口數據

大安鎮區 大安鎮區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82006
43315
38691
家庭戶戶數 21780
家庭戶總人口(總) 81799
家庭戶男 43192
家庭戶女 38607
0-14歲(總) 27128
0-14歲男 15228
0-14歲女 11900
15-64歲(總) 49126
15-64歲男 25301
15-64歲女 23825
65歲及以上(總) 5752
65歲及以上男 2786
65歲及以上女 2966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81124

經濟發展

農業

大安農業 大安農業

明清時期,大安生產的菸葉聲名遠播,遠銷各地,道光十五年《平南縣誌》記載:“葉黃而厚又柔軟,味辛香,出大烏者為上品。”《平南縣誌經濟專輯》又載:“大安產的齊絲煙和熟煙馳名潯、梧、玉三州。”大安不僅是生產菸草及製造菸絲的重要產地,而且還是菸草的集散地。《廣西通志 菸草志》記載:“同治十三年,廣西潘司在平南大安鎮徵收玉桂、菸葉、菸絲出口稅六七萬兩白銀。”清末民初以色潤、絲細、味醇而馳名的大安齊絲煙,暢銷兩廣,遠銷港澳及東南亞地區。

近代,大安鎮以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為重點。1992年,糧食種植面積6164.13公頃,總產量3344.35萬公斤,平均畝產425公斤。1996年,糧食總產量3434.6萬公斤,農業總產值20432萬元,人均產量430.3公斤。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農民民眾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抓好短、平、快農業綜合開發,先後建立賀崗、同德、鳳谷等蔬菜生產基地和新儒、天堂等村菸葉生產基地,種植烤菸、曬煙500公頃,年產乾煙650噸左右。賀崗、稻花大白菜、椰菜生產基地種植面積100公頃,總產量600噸,總產值240萬元;同德、新成葛薯、荔浦芋基地,種植面積133公頃,總產量6000噸,總產值720萬元;新儒、天堂、訂木、稻花等地的菸葉基地,種植面積533公頃,總產量1200噸,總產值800萬元;尋村番茄基地種植面積13公頃,總產量1000噸,總產值120萬元;賀崗馬蹄基地種植面積200畝,總產量400噸,總產值40萬元;新儒、儒地大肉姜、荔浦芋基地,種植面積66.7公頃,總產量300萬斤,總產值400萬元。

1992年至1996年,商品菜種植約2000公頃,產品遠銷廣東、深圳、貴港、梧州、北海等地,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甘蔗是大安經濟“四大支柱”之一,1992年至1996年,每年種植面積約3600公頃,年產原料蔗2至3萬噸。畜牧水產以生豬、家禽和鰻魚為主,生豬飼養量在42.5萬頭左右,存欄8.56萬頭,出欄肉豬4.8萬頭。外銷豬花每年20萬頭以上,家禽飼養達130萬多羽,年出欄33萬羽。放養魚塘面積174公頃,水產品年產量1.6萬噸。1992年至1996年,全鎮種上經濟林688公頃。1995年順利通過了自治區造林滅荒達標驗收。2001年全鎮經濟作物達2400公頃。經糧面積比例達63%,優質谷種植2000公頃,占70%。甘蔗種植面積600多公頃,是平南縣的甘蔗生產基地 。2001年,全鎮建成六大農產品基地:2.5萬畝優質谷基地;1萬畝甘蔗基地;以石硤龍眼、荔枝為主的2萬畝名優水果基地;以番茄、荔浦芋、葛薯、生薑、蓮藕、馬蹄等為主的萬畝優質蔬菜基地;2000多畝蠶桑基地;以優質仔豬、三黃雞、種肉鵝、鰻魚、鱘龍魚等為主的特優珍稀禽畜水產養殖基地。全年外銷仔豬40多萬頭,出欄家禽120多萬羽,水產品產量4000多噸。

工業

明末清初,粵商開始在大安開設制陶廠。清末民初大安鎮的棉織手工業,譽滿八桂。民國初期又興建了鑊廠。至20世紀30年代後期,紡織手工業遍布大街小巷。其他工業如製糖、制煙等也遍及城鄉。解放後,大安鎮的工業門類逐步增多。這裡產生了全國最大的水暖器材生產企業廣西桂花水暖器材有限公司,全國500強企業之一,產品有30多個品種110多個規格,擁有部優產品1個,國家專利產品20個,創造了多個廣西第一(第一家年產值超千萬元的鄉鎮企業,第一家鄉鎮企業集團,第一家規範股份制企業)。大安米麵製品廠以其美味爽口的桂林米粉乾,占領東南亞及歐美市場,成為廣西出口該類產品最多的企業。

大安菸絲 大安菸絲

1992年至1996年,全鎮有鎮辦企業26個,村級企業3900個,從業人員8154人,年均產值20億元。義大利伊姆集團公司與廣西桂花公司合資興建的“中意”公司,投資總額為1.2億元,年產中高檔衛生潔具50萬套,投資新增產值2.5億元,創稅利4163萬元,實現利潤3836萬元。同時先後引來平南金運來實業有限公司、丹竹供銷社、武林液化氣站前來搞城鎮開發,興辦工廠、企業和實業。2000年,中意公司實現了與海爾集團合作生產高檔水暖器材;桂花公司“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與股票上市不斷推進;改制搞活了棉織廠等一批企業;招商引資得以突破,新上沙磚廠、松脂廠、木材廠、水洗廠、手袋廠、皮革廠等多個投資超百萬以上的企業。鎮黨委、政府對內搞活改革,對外搞好招商引資。對中意公司、友盛公司、織造廠、棉紡廠等發展好的企業,不斷改革創新,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把建材、紡織、化工、食品等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對炮竹廠、米麵廠等企業,進行破、轉、賣,搞活沉澱存量資產。同時解放思想,提高辦事效率,減少行政審批事項,主動地接受廣東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1999年至2002年,全鎮新上企業項目69個,總投資達3500萬元,新增產值1.25億元;新增個體商業戶484戶。

上世紀大安牌香菸 上世紀大安牌香菸

2015年,大安鎮在東協博覽會上成功簽約引進投資10億元人民幣的保利高塑膠製品項目,項目由香港保利高集團投資,保利高集團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聖誕樹、聖誕燈生產商,擁有全球約70%的市場,同時也是全球排名前三位的生產大型戶外塑膠水池及吹氣類產品生產商。項目坐落大安鎮物流園區內,占地600畝,現已開工建設,全部建成投產後,預計用工將超過6000人,年產值將達到10億元人民幣,年稅收超過6000萬元以上,為大安物流園注入強心劑。

大安工業園將建成以服裝生產為主,形成研發、設計、生產、品牌孵化、電商、倉儲、物流、供應,行銷、金融服務、物管等功能配套齊全的產業園區,努力為大安鎮改變服裝生產加工的低、散、亂、險現狀,促進服裝加工業的產業升級,發揮服裝產業的集群優勢,產生更大的產業效益。

商業

民國開始營業的理髮所 民國開始營業的理髮所

自清康熙以來,粵商陸續到此開設商行,經營棉紗布匹、海味雜貨,收購肉桂,遠銷海外。據乾隆十五年(1750年)《增建大烏圩列聖宮碑》記載:“圩之設由來已久,上通容(縣)桂(平),下達藤(縣)梧(州),舟車絡繹輻輳……四方客商雲集。無怪粵西巨鎮歷數,一戎(蒼梧戎圩鎮)二烏(大安鎮)三江口(桂平江口鎮)。”

康熙年間修擴明代所建的列聖宮時,出資的兩粵商人約700家,其中許多是明代就進人大烏圩經商了。碑記用“四民並集,百貨駢臻,商旅稠集,貨物充盈,日新月盛,一大都會”來描述當時的盛況。

大安於清雍正12年設立巡檢司,道光2年建成粵東會館,光緒31年設立郵政代辦所,宣統元年成立商會,民國20年成立廣西銀行辦事處。據史料載,清乾隆53年3月28日,廣西奉旨解撥地丁銀10萬兩、鹽課銀10萬兩去福建省,作為“台灣剿捕逆匪”善後備用。其中一筆鹽課銀3萬兩,由平南縣大烏墟巡檢賞汝元送去。

理髮價目表(2011年攝) 理髮價目表(2011年攝)

據台灣中央研究院館藏資料,光緒十二年10月26日,德國公使巴蘭德發出《抄送粵督查封潯梧等州禪班臣洋行所設洋棧提追大烏墟私賣桂皮地稅由》文書(館藏號:01-31-008-04-003),可見當時大安商業影響之大。

2001年,大安鎮建有七大專業市場,分別為成衣、工業品、豬苗、農副產品、肉類、豬牛、木材市場,總面積達11886平方米,於1990年動工興建,總投資205萬元,固定攤位450個。年集市成交額1.82億元。大安鎮的成衣交易量大質優,全鎮經營沙灘褲、機恤系列的私營企業有150多家,平均每家有電動平縫車20多台,工人30多人,日產4.5萬件,就業人員5000多人。產品以其優異的質量,新穎的款式,遠銷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雲南等地,在廣州沙河成衣市場,獨領風騷。每逢農曆二、五、八為大安圩日,趕圩人數達3萬多人。主要貿易品為成衣、針織、竹木器、肉類、禽苗、家禽、各類日用雜品等,日成交額達3.5萬元,年成交額1300萬元 。

金融業

廣西銀行發行的貨幣 廣西銀行發行的貨幣

大安民國時金融業已經非常繁盛。據民國二十二年廣西銀行《籌設大安辦事所處所規劃書》上載:“大安一埠,在前清時商務已經發達,現在資本在萬元以上的商店,有十餘間,五千元以上有七十餘間,三千元以上有七十餘間,一千元以上有五十餘間,其中牲口棚四十餘間,雜質五十餘間,蘇杭二十餘間,洋雜十餘間,桂莊八間,木鋪十五間……匯兌狀況:該處操匯兌業者有高義記,每年匯出入約一百五十萬餘元,其餘聚源、成記、興昌、盛出源、利安、歐記等匯去入年約一百六十萬餘元。”

大安桂銀村鎮銀行 大安桂銀村鎮銀行

民國時廣西銀行大烏辦事處的設立,主要經營“放款、存款、匯兌、兼代理省金庫在平南的收支”。

到現在,大安有國有銀行農行、郵政儲蓄銀行的櫃檯門市和廣西農村信用合作社、桂銀村鎮銀行等。

發展展望

大安全景圖 大安全景圖

大安鎮人民以西部大開發為契機,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為重點,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認真貫徹落實“農業穩鎮、工業富鎮、城鎮強鎮、商貿或鎮、科技興鎮、依法治鎮、文明美鎮”的工作方針,努力建設經濟強鎮,加快推進現代化中心城鎮建設步伐。

大安街道 大安街道

大安鎮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善。該鎮以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和廣西小康示範鎮建設為契機,堅持高起點規劃,狠抓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地提高城鎮綜合功能。大安鎮廣場、城雕、24米街道美化,大安鎮商業步行街,大安鎮水廠擴建工程等公共基礎建設已完成。近年來,城鎮建設分別獲自治區第三、第四屆、第五屆市容市貌“南珠杯”活動競賽一等獎、特等獎,榮獲貴港市第一屆市容市貌“荷花杯”競賽“荷花杯”獎。目前,正重點抓好以下工程項目建設:大安工業園項目建設,賀崗商貿小區的二期開發項目,環鎮西路延伸項目,容縣至太平過境公路項目,光亮工程項目,綠色工程項目,大王廟公園廣場項目。該鎮正充分發揮大安區位好和作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等優勢,力爭把農副產品專業市場和工業品專用市場建成全縣最大、具有較強凝聚力和輻射力的區域性專業市場。

城鎮建設

平南縣鑒——民國大安經濟 平南縣鑒——民國大安經濟

道光十五年《平南縣誌》記載大安:“地控兩河為南條諸流之咽喉,其東南有大水、思岩諸峰環峙,北與閬石、暢岩遙相映帶,而西則新光獅子山如屏如藩,中坦蕩隴畝相錯,又當往來徙馬舟車,絡繹輻輳,出於塗,藏於市,稱巨鎮焉。”體現了清代大安所在地理位置及其經商環境的優越,近代以來,大安人口稠密,鄭湘疇《平南縣誌》記載大安“至民國時期,總人口7957人,面積達1891,0304畝,其中圩市面積352,4663畝。”《平南縣鑒 》記載民國時大安“圩內商業發達,商鋪林立,大小商號1012戶,趁圩人數高達5000人。”由於大安地處潯江沿岸,水路白沙江與新客河皆匯於此入潯江,域內又有容(縣)武(林)公路穿境而過,可謂“四方輻輳,通衢也。”是近代西江沿岸“上通高(州)、廉(州)、雷(州)、郁(林),下接梧(州)、平(樂)”的一大都會。

大安自設圩以來,清末民初成為廣西三大名鎮之一,商賈雲集,圩內橫街小巷,星羅棋布,穿街過巷,如入迷宮。20世紀80年代以後,城區向外拓展,興建了一批新街道。1993年,開始改造舊街道。2001年,全鎮有開發小區10多個,新建街道20條,並投資1500萬元全部硬化;投資500多萬元改建和新建排水、排污管道35條,總長15公里;投資200萬元建成大安鎮農貿市場和生豬、木材、工業品、牲畜、肉類、農副產品等七大專業市場。投資80多萬元美化綠化街道,新安裝路燈180盞,種植綠化樹木2000株。城區面積由1996年的2.5平方公里擴展到目前的4.1平方公里。

大安街道 大安街道

鎮黨委、政府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用足用活大安鎮作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的優惠政策,提升城鎮品位。鎮黨委、政府重點抓好十大工程項目建設。(1)加快大安工業園項目建設。儘快實現“三通一平”等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外商落戶工業園。(2)抓緊實施賀 崗商貿小區的二期開發項目。(3)加快環鎮西路建設進程,儘快打通西部連線賀崗大道通道。(4)充分發揮大安區位好和作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等優勢,力爭把農副產品專業市場和工業品專用市場建成全縣最大、具有較強凝聚力和輻射力的區域性專業市場。(5)容太過境公路項目。(6)日供水3萬噸引水工程項目。(6)光亮工程項目。(7)綠色工程項目。(8)大王廟公園廣場項目。(9)大安公安分局建設項目。

大安工業 大安工業

大安鎮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大安鎮有良好的工業基礎,擁有從上世紀六十年初代傳統的手工業發展到當今配套較為現代化的服裝加工企業。現全鎮有膠合板廠、沙磚廠、紅磚廠、製衣廠、洗水廠400多家,從業人員達一萬多人,形成了以製衣業為龍頭產業布局,主要產品有:牛仔褲、童裝牛仔褲、休閒褲、沙灘褲、中褲、T恤、文化衫等,有純棉、滌綸、絲光尼龍等中、高檔次,工藝款式時尚、質量從優,年加工實力強,產品暢銷國內、外中東、非洲等國家。

大安城建 大安城建

大安鎮招商引資有新突破。大安鎮把招商引資工作當作推進大項目建設和發展經濟的重要支撐點,採取高效務實措施,建好工業園區,擴大對招商引資力度,提高辦事效率,具體採取靈活機動、全方位廣泛招商,採取一切可行的辦法,接納東部產業轉移,制訂扶持發展製衣業目標任務,千方百計吸引一批大型製衣企業落戶大安鎮。

大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總投資2105萬元的大安污水處理廠已完成廠區建設,安裝管網3公里,並進行了通水調試。

房地產、商業項目。大安永發名城、天利和、南河城等商住小區總建設面積約78萬平方米,共引進民族影城、華聯超市大小商家、大型超市上百家,有力地促進了大安鎮的商貿發展。

社會事業

大安鎮建設規劃 大安鎮建設規劃

教育:鎮黨委、政府努力推進“科技興鎮、文明美鎮”工作,突出抓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鞏固提高工作,全鎮現有國小18所,國中4所,高中1所,在校中小學生15000多人,教職工1000多人。

廣電:全鎮已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至2001年底,有線電視用戶2000戶,可以收看19套節目。

文化:這些連同原有的影劇院、電影院等文化娛樂宣傳設施,既豐富了民眾文化生活,又能使黨的方針政策深入千家萬戶。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健康向上的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安素有“粵曲之鄉”,榮獲自治區體育先進鄉鎮稱號,全鎮有民劇隊、獅龍隊、粵曲曲藝社共140多個。民眾文化活動異常活躍,每逢重大節日都舉行綜合文化活動。

地理環境

氣候

大安鎮位於北緯23°23′,東經110°30′,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全鎮山清水秀,四季如春。全鎮年平均氣溫21.8℃,年降雨量1630毫米,年平均日照1712小時,年無霜期342天。

大安由於受季風氣候影響,冬季主導風為偏北風,乾燥寒冷;夏季主導風向為偏南風,潮濕炎熱。總體來說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尚稱溫暖濕潤,這樣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人類的生存,也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地理

大安地理 大安地理

大安位於潯江沖積平原內,大安鎮域內地形以山地、丘陵盆地為主,地勢東高西北低,東部為山地,中部平坦低洼,西部為丘陵。主要山峰有大水山、四岩山、獅子山等坐落於大安周圍,形成了“天開一洞左蹲獅嶺作屏藩,地繞雙江前對鳳洲為鎖鑰”的大安地形格局。寬廣的沖積平原為大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大安境內土壤主要為黃色及灰黃色沙質黏土,局部有流沙,西部有優質石灰石,南部有花崗岩。疏鬆的黏土土壤熟化程度較高,通透性能較好,適合各種農作物的生長。

大安鎮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地勢南高北低,北部大部分為潯江平原,南部有少量丘陵和低山,最高峰為大水山,海拔555米。全鎮有可利用的荒山荒地1113公頃。

水文

民國白沙江邊 民國白沙江邊

大安鎮內有白沙江和新客河。白沙江發源於大容山北麓,經六陳、大新、大安、武林而匯入潯江,全長100公里,平均流量為50立方米/秒,水能蘊藏量11400千瓦。明清兩代在白沙江邊,裝滿了灌溉農田的水車,據《白沙江竹枝詞四首》載道:“同行齊放壩,棹歌聲引桔槔聲。”勾勒了白沙江便利的水利灌溉及繁忙的水路運輸情況。在清代,白沙江兩岸森林茂盛,植被良好,水源充沛,河床寬達三十多米,水深四米多,從桂平沙江村以下可通行三噸木帆船。

白沙江自西向東橫貫中部,平均流量50立方米每秒;新客河發源於南部大洲鄉,平均流量8.5立方米每秒,與白沙江交匯於圩邊。全長20多公里,水能蘊藏量為550千瓦。

教育衛生

教育

光緒甲午科殿試金榜的局部,大安的朱寶翰為三甲第88名 光緒甲午科殿試金榜的局部,大安的朱寶翰為三甲第88名

大安經濟的繁榮為教育文化事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自古平南“南河山水清秀,代產文人”。清代大安不僅百貨駢集、商賈輻輳之所,也是各方學子切磋學問的理想之地,“二陳、三士之經術啟乎梧,谷永之恩信,陸績之儒業播於潯。”明清時期大安圩上學校設立較多,最早為社學。清《廣西通志》記載大安社學:“雍正二年知縣成宗發建,一在烏江關帝祠,一在大烏圩尖腳嶺”。社學的建立為大部分普通民眾進入學校接受教育提供了條件。清末,私立龔南中學由秀才覃竹饒在大安創辦,當時學校的大門口就用“龔水汪洋滔滔不絕,南州冠冕濟濟多才”一聯來形容平南南河文人輩出的景象。從康熙到光緒年間,平南共出文舉138名,武舉75名,進士13名,武進士4名,而大安更為人才濟濟,共出進士6人,舉人22人。占進士總人數的60%,舉人人數的17%。大安圩上發達的教育事業,培養了大批的學士文人,因此才會有“炫歌里巷多儒冠”之說。這些文人如梁之瑰、陳藹、胡朝瑺、朱寶翰等為大安的社會文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促進了大安的發展。

衛生

民國前,大安沒有西醫只有中醫,最有名的是乾隆年間的甘庸德,別號“一劑先生”。他從小讀書,記性特好,過目不忘,甚得老師器重。有空時便偷看醫書,逐步精通醫學,在圩上設立“佐化堂”醫館。治病不拘泥於古方,自己煉藥為丸,用硃砂做丸衣,象綠豆一樣大,其藥效“常能起九死而俱生”。縣令尚政文書寫“才堪華國”四字的匾額送給他。著有《藥性賦》、《錫葫蘆賦》、《藥王遊獵賦》等醫籍。秘方只傳親生子孫,外人不得而知。

至民國26年(1937年),大安才有了第一間西醫診所,地點在鎮大街,所長是歐陽增,只有1名醫師和價值20元法幣的器械。雖然簡陋,卻對傳播新醫學起到了啟蒙作用。

同年,助產士梁紉秋從廣東遷到大安鎮,成立本縣首個婦產診所,地點也是在鎮大街。她的到來,挽救了許多婦女嬰兒的生命,經她接生的大安人不計其數,稱得上是“大安聖母”。

1934年開始,根據蔣介石“新生活運動”的倡導,全鎮開展了清除垃圾、污水、蒼蠅等衛生競賽。

1952年毛澤東號召“動員起來,講究衛生,粉碎美帝國主義的細菌戰爭”。不久大安成立飲水消毒隊,在各擔水碼頭設立消毒站,為擔上來的河水投放清毒藥。後因水多藥少,無法堅持下去,很快就停辦。

1958年大躍進熱潮中,大安鎮上辦起了託兒所和幼稚園,本意是提高幼兒養育水平,但因缺乏物質條件,結果適得其反。地址在鎮北街,房屋殘破,設施簡陋,自帶椅桌和飯盅,常常吃不飽,兒童普遍出現營養不良症狀。縣裡“生活治病專業隊”來分發胎盤粉,但杯水車薪,託兒所和幼稚園只能停辦。

1952年由民間中醫組建大安區衛生協會,1956年成立大安鎮醫療站,同年併入大眾診所,1958年停辦。當年成立大安製藥廠,至1962年解散。

中西醫都有的大安衛生所成立於1952年11月,所址在“賓興”。1956年改名“大安人民醫院”,1962年遷於粵東會館和大王廟,1973年遷獅子嶺新院址。1976年改名“大安中心衛生院”, 1992年升格為平南縣第二人民醫院,目前是國家二級甲等綜合醫院。

全鎮現有國小18所,城區有中心國小2所,國中4所,縣級高中1所,在校中小學生15000多人,教職工1000多人。

大安高中

大安高中 大安高中

大安高中創建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辦學歷史悠久。為廣西潯州府平南地區最早鎮級高中,1951年該校改名為廣西省立平南第二中學,1968年改稱大安高中。學校座落在平南縣大安鎮南郊,背靠獅嶺,南傍南梧二級公路,交通便利。校園占地面積達138畝,綠化面積達80%以上,綠樹成蔭,綠草如茵,鳥語花香,風景如畫,被譽為“花園式的學校”。

學校規模大,現有教學班50個,學生3000多人。師資力量強,現有教師239人。其中自治區二十一世紀園丁工程A類對象3人,貴港市教壇明星1人,貴港市學科帶頭人6人,貴港市骨幹教師8人。高級職稱26人,中級職稱以上102人。

平南縣第二人民醫院

平南縣第二人民醫院 平南縣第二人民醫院

平南縣第二人民醫院成立於1952年,是國家非營利性二級甲等綜合醫院、“愛嬰醫院”,是平南縣南河片區的急救中心,縣第二產科急救中心。

該院位於廣西平南縣大安鎮(本鎮為歷代西江流域三大古鎮之一),歷經大安聯診所、大安衛生院、大安醫院、大安中心衛生院、平南縣第二人民醫院命名變更,習慣稱為“大安醫院”。

醫療服務輻射全縣各鄉鎮與鄰近藤縣、桂平市部份鄉鎮150萬人口以及南梧二級公路平南段突發事故搶救任務。

宗教信仰

基督教

大安中華循道公會微章 大安中華循道公會微章

基督教於1862年傳入廣西,1885年傳入平南。全縣有三個基督教宗派,其中兩個屬美國差會,一是以石塘村為中心的浸信會,二是以城廂為中心的宣道會;另一個屬英國差會,即大安中華循道公會。1900年6月和翌年5月,英軍炮艦先後兩次自梧州直駛南寧,名為測探航道,實則以炮艦政策擴張勢力。不久便有英國基督教士來到大安,採取街邊演講、發放聖經書籍、為人治病等方式傳播福音。

大安福音堂 大安福音堂

1909年(宣統元年),大安中華循道公會正式成立。初期租借房屋作為活動場所,1912年由英國教會資助及教徒捐款,在鎮大街建成占地0.24畝的福音堂。主教是英籍人士何繼聰。起初,大安民眾對基督教比較陌生,排斥心理嚴重,入教人數不多。20年代為全盛時期,教徒近200人,分布於本圩及附近的竹林塘、珠砂嶺、新圩等村屯。在30年代經濟危機和日軍侵華影響下,大安循道公會陷入困境,1930年減至130人,1933年減至25人。政權更迭後,雖然仍堅持宗教活動,但至 1958年僅剩下10多人,1963年因無牧師主持而關門,其後一直未恢復。

道教

大安鎮列聖宮始建於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時僅一楹,以祀道教賢化大王得名。兼祀媽祖等道教人物。廣西的民間傳說中,天后兼有送子娘娘之職,凡婦女、後宮、天后廟等專祀媽祖外,其他一些廟宇也兼祀媽祖,不育者,隨祈隨應。

大安鎮列聖宮所藏《創建列聖宮題名碑記》載 :“中以玄帝為主,觀音、關聖帝、天后、三元、華光、康王、玄壇、賢化、三界並坐同堂。”光緒元年《重修列聖宮並創建大碼頭碑序》詳細地記錄了清代各時期重修列聖宮的因革原委:“平邑之南四十里為大烏圩,上通容桂,下達藤梧。四方輻輳,通衢也。圩中有大王廟,創建於康熙壬寅。中祀賢化大王,僅一楹,湫隘殊甚。嘉慶乙丑,廣其地而增修之,前座為頭門座,祀北極真武暨關帝諸神。后座祀觀音大士暨龍母天后,上並建一閣祀文昌,附廟左右二祠,一祀至富財帛,一祀惠福夫人。遂易名為列聖宮。”說明明清時期大安道教文化之鼎盛。

佛教

大安佛堂 大安佛堂

廣西西江流域佛教、道教都比較發達。現時大安鎮粵東會館供奉佛教神像為主,原貌為三進,寬三問,總建築面積近千平方米,為磚石木結構,硬山頂,風火牆,琉璃脊飾,對研究古代兩廣經濟、文化、藝術交流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在列聖宮後面更有新建大安寺。供佛教信徒參拜。

人文概況

消防文化

大安消防所 大安消防所
大安消防節 大安消防節

大安鎮是廣西歷史上的名鎮之一,商鋪林立,小巷縱橫。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的一天,一場大火把大安圩變成了一片廢墟。火災過後,當地居民開始認識到防火工作的重要。大安的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發動各商號、店鋪和街坊,自發組成義務消防組織,由居民募捐購置了消防水櫃,裝配了水槍、火鉤、消防桶等消防器械,組建了德隆社、群樂社、永安社、永隆社等消防隊,利用圩內水塘作為消防水源,並制定了消防公約。後來鎮上居民每年都自發組織進行消防演習。1916年(民國5年)農曆八月二十日,大安鎮居民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消防演練活動。自此以後,每年的農曆八月二十日就約定成俗地成為大安鎮傳統消防節。解放後,演練的方式與內容不斷改進,鎮上居民也形成了良好的消防傳統。如今,當地政府成立了消防工作委員會,組建了22個義務消防隊,制訂了安全防火工作公約。同時各街道還設立了消防監督崗,經常對防火情況進行檢查。平時鄰里之間互相監督,發現火災隱患就指出來。一旦出現火警,全鎮人民民眾不論男女老少,親疏遠近,都會自覺投入滅火行列。 至2016年,大安鎮消防節已有180年的悠久歷史,是全國最早規模最大動員最廣泛的鄉鎮消防節。

大安鎮至今還存留有清後期各類消防水櫃、消防桶、消防帽、各種水槍、火鉤、喉叉、火炬及用於報警的銅鑼等。

大安鎮一年一度的傳統消防節,也是全國唯一“傳統消防節”。國家公安消防博物館、自治區博物館、檔案館的文物保護諮詢專家對大安消防文物保護進行專題調研,載入了全國的消防史冊。得益於百年消防傳統傳承,近30年來,大安全鎮未發生過重特大火災。截至2016年9月,僅發生過一般火災9起,屬全自治區火災次數和財產損失最少的鄉鎮之一。

飲食文化

大安紅藍飯 大安紅藍飯
大安點心 大安點心
大安甜品 大安甜品

大安辣椒醬

大安鎮和味辣椒醬!這家辣椒醬廠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創立,很悠久的歷史,就位於南梧二級公路旁邊,即賀崗二級路口。在家裡煮麵時,加點大安辣椒醬,簡直就是絕配!大安鎮本地人在外地上學時,每次放假回家帶幾瓶去學校,這個辣椒主要是蒜蓉比較多,但是又沒有很刺激的蒜味,聞起來很香,入口酸酸辣辣。
大安燒鴨
大安鎮本地人小時候只有在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餐燒鴨,其中燒鴨汁更是無比的美味,除了蘸燒鴨使之更加入味外,燒鴨汁裡面的酸梅,更是小孩子的最愛!還有剩蘸汁的話,還會拿來摟飯,也是無比的美味!
大安豆腐釀
這種豆腐釀不同於外地以全肉為餡,餡肉中加有磨碎的荔浦芋、米粉,有時候還添加了很多紫蘇、蔥苗,吃起來沒有全肉餡的油膩,還增加了芋香味、紫蘇味。大安鎮的經典美食。
大安粉角
大安粉角餡料中有竹筍、木耳、豬肉,用卷粉包成三角型,再上籠蒸過。食時醮以酸醋、生辣椒、蔥梗,甜酸香辣,清脆爽口。在大安,有時候最好吃的可能是從你身邊擦肩而過的流動餐位。
大安粉角 大安粉角

大安酥肉


每逢村里辦喜酒都有一盤“酥肉”,這種酥肉其實都是用肥豬肉做的,肥肉切成粒狀,以白糖醃製多日,然後裹上雞蛋麵粉,下油鍋炸至金黃色。可以直接食用,皮脆瓤軟,又香又甜。也可與絲瓜、波菜、花卉煮湯,綿甜甘脆,肥而不膩。

大安粥米菜
一種貧窮年代大安鎮特有的家常菜。其原料是各類菜梗老葉,食之難咽,棄之可惜。於是,貧窮而精於廚藝的大安人將其切碎落鑊,加兩勺稀粥,放點蒜蓉、辣椒糟、酸醋等,煮至適度粘稠。此菜加入稀粥,有如用澱粉打芡,通過粥膠粘附鹹酸辣味,以此蓋住老菜梗的苦澀味。如此粗菜細作,使本應丟棄的下腳料變成佐美食。此外,大安美食還有肉點心、羅卜糕、沙堆、紅藍飯、臘鴨、大安甜品等等,數不勝數,外地人來大安食過返尋味。

粵劇粵曲文化

粵劇

大安粵劇 大安粵劇

大安粵劇是在廣東粵劇、廣東音樂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的,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大安粵劇屬戲曲劇種,是全縣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明末清初,由於政治、軍事等原因,廣東逐漸向廣西移民,大批廣東商人溯江西上,漸漸地把粵劇帶到廣西。尤其是粵劇藝人李文茂回響太平天國起義進軍廣西,在平南轉戰一年多,每逢朔期,他們向當地人傳藝 授徒,為平南大安播下粵劇的種子,大安粵劇便傳播開來。二十年代和抗戰前後,大批粵劇藝人和劇團從廣東到大安鎮演出,解放前後也有不少粵劇界著名藝人和班社在大安演出,如朱笑珊、玉英英、關國華、黎錦堂等。

由於受廣東粵劇的影響,大安鎮的粵劇愛好者便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成立了三個音樂社,三十年代大安粵劇藝人又在音樂社基礎上成立三個粵劇社, 1954年為了便於領導和宣傳演出,又把三個粵劇社聯合起來,成立大安業餘粵劇團,從此以後至九十年代,大安粵劇進入重要發展時期。

大安粵劇基本聲腔為“梆簧”,保留有女陽腔和崑腔的部分曲牌,由於用廣州音演唱,並吸收、融合了地方的民歌小曲,已與一般皮簧戲不同,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大安粵劇的表演藝術以舞台戲為主,具有粗獷、質樸的特點,大安粵劇演出的劇目和內容與廣東粵劇一樣,大部分來源於我國古代歷史上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等等,如《文天祥殉國》、《戒洋菸》、《黛玉葬花》、《蘇武牧羊》、《梁山伯與祝英台》、《搜書院》、《關漢卿》等等。現在根據社會發展和形勢的需要,創作了部分謳歌社會主義新人新事或鞭惡揚善的新劇目,使大安粵劇的演出內容更為豐富。

粵曲

大安粵曲 大安粵曲

大安鎮憑藉粵曲這一文化名片,榮獲2011-201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這是該鎮繼2008年之後再次獲此殊榮。

大安粵曲 大安粵曲

大安鎮民間粵曲藝術歷史起源於明末清初,1793年興建大安粵東會館,成為散居大安鎮各處的廣東人集聚之所。如今,大安鎮粵曲演唱活動頻繁,吸引數以千計的周邊民眾前往觀看。該鎮不少村屯自發組成曲藝社,並在鄉村間巡迴演出。 目前,全鎮有曲藝社11個、專業牛歌戲劇團1個。城區新聲曲藝社、樂群曲藝社、華藝牛歌劇團等多個曲藝社經常到玉林、桂平、蒼梧、梧州等縣、市與當地粵曲界同行進行交流,每年演出不少於300場。2002年,大安鎮被自治區文化廳評定為“粵曲之鄉”;“牛歌戲系列”獲國家智慧財產權,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安鎮又是廣西最著名的粵曲之鄉,鎮內居民大多數是廣東商人的後裔, 有著深厚的粵曲基礎,演出活動十分活躍,湧現出一批著名粵曲演員,如粵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潘楚華、馬德強等。1994年和1995年的廣西大安粵曲節,吸引了自治區內外大批粵曲愛好者和兩廣粵曲名家李自強、林紅、潘楚華、馬德強等前來登台演出,文化部為粵曲節發來賀電,著名粵曲表演藝術家紅線女送來了“願粵曲唱出時代之聲”的題詞,廣西文化廳頒發了“粵曲之鄉”牌匾。

鬼節文化

廣西平南縣大安鎮的中元節——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鬼節”,與別的地方有所不同,就算是同一個縣的不同鎮都會有所不同。歷史上的中元節是農曆的七月十五,但是,大安鎮的中元節卻是農曆七月十四,這個估計又是歷史習俗演變的而有所不同,在大安鎮,人們將中元節主要稱為“鬼節”、“鴨兒節”或者直接就叫“七月十四”。

不同的地方在過中元節時會有所不同,大安鎮過中元節是從農曆七月十三這天開始,接連過兩天,也就是十三、十四都過,而有些地方只是十四這天過。每年到七月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便忙翻了天,因為十三這天中午就要做豐富的菜餚來祭拜祖先,最具特色的就是每家每戶都要殺鴨子拿來祭祖,所以因了這個習俗,大安鎮把中元節亦稱為“鴨兒節”,而不單單是稱為“鬼節”。

鬼節 鬼節

每年中元節的來臨時,除了忙著殺鴨做豐盛的菜餚之外,最令人們上心的就是做“蕉葉粿”這個吃食了。在十三這天之前,婦女們早就去採集蕉葉,這個也很有講究,打的蕉葉要大張且不能有破損,有破損的蕉葉是不完美的,一般會遭淘汰。打完蕉葉之後,要拿蕉葉去曬乾到蕉葉脫了青色的外衣轉變為黃色,再用水洗過之後才能用。“蕉葉粿”的主要材質是用糯米磨碎之後加些材料弄成半稠不粘的糊狀,加上紅糖或者黃糖攪拌,會呈現黃橙橙的顏色,再加入花生搭配,使熟後吃起來不會因為糖分過多而顯甜膩。然後把蕉葉撕成合適大小,用手抹一把硼砂水在蕉葉上,硼砂水的作用主要是等“粿”熟之後不粘葉,再放合適的麵糊,然後用蕉葉抱起來即可。待煮熟之後,散發出甜甜的香氣,使人忍不住流口水。等到熟透之後,就是小孩子最高興的時刻了。

普優 普優

十三這天,不僅中午需要擺宴祭祖,晚上也是要的,只是還沒有十四晚上的那般隆重。十四這天中午,家裡人會叮囑小孩,不要在家裡的晾衣桿上晾曬衣服,之前有晾著的也要收起來,意在把晾衣桿讓出來給祖先晾的。中午也要擺宴祭祀祖先,然而最隆重的是十四晚上的祭祀。十四這天晚上的祭祖最是隆重,不但有豐盛的宴席,而且除了燃祭祀用的香之外,還要燃香燭,並且要買五色紙燒給祖先,同時要拿“蕉葉粿”來祭祀,分別放在桌面的兩邊,一邊放幾個。等到祭祀結束時,要用鏟子把燃燒掉的五色紙的灰給裝起來,然後用竹籃把拿來祭祀用的“蕉葉粿”裝起來,再拿上還沒燃完的香和香燭,把這幾樣東西一起拿到門外的路邊去,把沒燃完的香和香燭插在路邊,然後把裝有五色紙灰的鏟子和裝有“蕉葉粿”的籃子放在路邊,祭祀就算結束了。各家就熱火朝天的吃晚飯,等吃過晚飯後還有一個活動。

晚飯過後,就是要進行“普優”了,人們都聚在村頭的大路口,燃氣一堆旺旺的篝火,篝火旁堆滿了大量的拿來祭祀用的香和香燭,還有一些糖果和水果之類的吃食。買這些東西的經費都是各家各戶出的錢,就是村里專門有一個人挨家挨戶的收錢,一般都是收五毛或者一塊錢一戶。每當要“普優”聚集時,最高興的是小孩子了,小孩子無論有什麼聚會時都是最高興的,也不管到底是什麼性質的聚會。糖果和水果大家都隨意吃,所以說為什麼最高興的是小孩子了,因為有吃的!

“普優”主要是村里人大家一起拿買來的香和香燭點燃,每個人手一把,然後幾支幾支的插在路邊,沿著村裡的大路一直插,直到看到大路的兩旁都是閃閃的、星星點點的火光,看起來別有一番風景。但是,“普優”意義主要是送別來到陽間的祖先,送祖先回到那個世界去。主要表達人們對祖先的懷念和對今後生活的平安穩定以及對今後生活的美好祝願。

童謠文化

大安鎮的古童謠,根源是珠江三角洲,經過一代代的口傳,有的已本土化,有的還有多個版本。建國初期,又出現的頌揚英雄、反對侵略的新童謠。

這些童謠,平實有趣,朗朗上口,深受小孩子的喜愛。倍覺親切溫馨。

1、點腳班班,南水南山,觀音打照,白馬行橋。橋兒喐喐,一托竹,二托木,托到江邊起大屋。大屋種西瓜,屋兒種油麻,油麻開朵花,嫁妹落蛋家。蛋家會撈魚,撈得一隻大蟾蜍,大蟾蜍會谷氣,...

2、凼凼轉,菊花圓,炒米餅,糯米糰,阿嬤叫我睇龍船。我冇睇,我要睇雞仔,雞仔大,捉去賣,賣得幾多錢?賣得三百六十五個仙!

3、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檳榔香,娶二娘,二娘頭髮未曾長,過多兩年梳大髻,紅紅綠綠娶返歸,穀米又平仔又咁大個,娶埋新抱更架勢!

4、點蟲蟲,蟲蟲飛,飛到荔枝基,荔枝熟,摘一噗,荔枝生,摘一藍。

5、排排坐,食果果,你一個,我一個,貓兒擔凳畀姑婆坐,坐爛屎弗冇賴我,賴番隔離個二叔婆!

6、跟我尾,食我屁,我某屙,餓死你!

7、點屁叮咚,彈爛竹筒,竹筒有隻乞兒公,食粒黃豆屙粒膿!

8、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賣,阿嫂出街著花鞋,花鞋花襪花腰帶,珍珠蝴蝶兩邊排。

9、雞公仔,尾彎彎,做人新抱實艱難。早早起身都話晏,眼淚冇乾入下間,下間有個冬瓜仔,問過安人煮定蒸。安人話煮,老爺又話蒸,蒸蒸煮煮冇鍾意。大喳嚹鹽佢話淡,手甲挑鹽又話鹹。三朝打爛三條夾木棍,重話:咁好花裙畀你跪到爛,咁好石頭畀你跪到崩。橫又難,直又難,不如捨命落陰間。人話陰間條路好,我話陰間條路好艱難。

風景名勝

大安古建築群

列聖宮 列聖宮

大安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大安古建築群至今保存較為完好,座落在大安鎮西北,白沙、新客二江匯合處,以大王廟(列聖宮)、粵東會館、大安橋、大碼頭等古建築物組成,是研究古代廣東、廣西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1989年7月20日,大安古建築群列人平南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7月,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岩山

四岩山,亦稱思岩山,位於大安鎮東南部。四岩山是平南南河片最高的山,海拔537米;四岩山景色優美,蒼翠碧綠,山形地勢雄峻獨尊;山頂上奇石交錯,千姿百態堪為奇觀!

四岩山 四岩山

平南縣南河片第一峰——四岩山

四岩山位於大安鎮東南部,座落於大安鎮儒村,距大安鎮城區10公里,是平南縣南河片最高的山峰,海拔537米,景色甚為優美, 不可多得的生態環境,山上綠色的藤蔓,蒼翠如屏,山勢雄峻獨尊,在半山腰有涼亭,還有一小溪,發出潺潺的流水聲,山泉水清澈透明,山頂上全是交錯花崗石,仰天袒露,天姿百態,堪為奇觀,山頂右邊還有多個穴洞,天然的石屋,幽深的岩洞,登上頂峰,居高臨下,能望到無際的田野,彎曲的南梧二級路,車來車往,高樓林立的大安鎮城區,不減大城市氣勢,一派新景象。
四岩山的交通位置,四岩山位於S304省道的小站“上寺口”站附近,上寺口站附近的村莊有,分界村,水村,木村,儒村,同界村等村莊,交通十分便利。

著名人物

名醫:甘庸德(別號一劑先生,清代乾隆時人,因長於醫術而聞名)

甘庸德,生卒年月不詳,字元夫,又字玉山,別號一劑先生,清代乾隆時期廣西平南縣大烏里人。甘庸德生平著有《藥性賦》、《錫葫蘆賦》、《藥王遊獵賦》。

名士:胡朝瑺 (1763-1814)清代乾隆時進士

胡朝瑺, 生於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年八月十四日(1763年)卒於大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終年51歲。

名紳:梁之瑰 (1768-1849)字佩亭 編撰《平南縣誌》22卷 著作《壽護樓文稿》

清代平南縣大烏外里人。27歲時,以潯州府學廩生的資格,參加乙卯年的鄉試,和他的父親梁基一道,同時考中舉人。嘉慶元年(1796年),之瑰赴朝廷參加禮部的考試後,就任內閣中書之職。道光十七年(1837)梁之瑰與同鄉縣令黎士華一道纂修《平南縣誌》22卷。著作有《壽護樓文稿》,後散失。現在僅存詩詞一百多首。道光二十九年(1849)病逝,享年82歲。

名師:朱方輝 (1853-1916)廣西學歷最高的教師爺 著作《隱拙園詩稿》一集

朱方輝(1853~1916),號羲晉,廣西平南縣武林鎮(民國時武林鎮稱為大烏圩武林街)人。著有《隱拙園詩稿》一集。原稿已全毀,僅存部分抄本。1916年,朱方輝在家病逝,終年63歲。

名商:高義記 (1891-1945) 廣西名商 民國廣西首富

高義記(1891~1945),原名高仕佳,廣西平南縣大安鎮人。是本世紀20至40年代平南著名資本家。抗日戰爭前夕是他的全盛時期。 在大安鎮,開設商店5間,分別經營紗布、洋雜、海味、藥材、雜貨,還有一間牛皮怍坊;在梧州,開設義安船務行兼營紗布,還有一間竹莊;在廣州,開設豬雞牲口欄,兼營紗布轉運業務;在香港也設有牲口欄,在玉林設有強安花紗行。抗日戰爭末期,大安淪陷,他走避大洲。1945年死於大洲鄉八沖。

烈士:譚祝宏(1890-1928)、吳國強(1906-1928)、謝蒼生(1902-1937)

譚祝宏(1890-1928),大安鎮鎮中街人,畢業於平南中學,考進南寧廣西法政學校學習,因家境貧困,遂退學謀生。積極參加反帝愛國運動,組織成立大安總工會,並任委員長。1928年春,被敵逮捕。同年6月11日,在梧州北山英勇就義。

吳國強(1906-1928),曾化名曾桂華,廣西平南縣大安鎮鎮中街人。童年在私塾讀書,後在大安三育高等國小學習,是該校童子軍第二隊長。1926年上學期間,以俄國十月革命成功經驗,發動師生開展紅五月活動。

謝蒼生(1902~1937),名啟良,字悟非,廣西平南縣大安鎮人。1918年到梧州省立二中讀書。在“五·四”運動影響下,他和同學一起主編《救國晨報》。1937年李宗仁下令於1937年9月15日殺掉謝蒼生等6人。謝蒼生死時年僅35歲。

名僚:胡思堯、邱日榮

胡思堯(1904~1950)平南縣大安鎮稻花村人,又名胡兆。大學文化。

名旦:潘楚華

潘楚華在大安粵曲節演出《女駙馬》 潘楚華在大安粵曲節演出《女駙馬》

潘楚華(1940~),女,平南縣大安鎮人,1940年出生在大安鎮鎮安街。20世紀40年代,是大安粵劇發展的關鍵年代,潘楚華自幼受大安鎮民間曲藝的薰陶,對粵劇產生濃厚興趣。13歲開始學藝。13歲從藝時至今五十年,主演《百鳥衣》、《女民兵》、《蔡文姬》、《灘險燈紅》、《濱海潮》、《女駙馬》、《孟麗君》、《雁翎緣》、《陳宮罵曹》、《婆婆媽媽》等幾十個傳統、現代劇目,尤以《女駙馬》一劇風靡兩廣及港澳乃至東南亞地區,被觀眾譽為“萬能旦後”、“萬能老倌”,“廣西紅線女”。

名家:梁煥新

江澤民接見梁煥新 江澤民接見梁煥新

梁煥新(1935~2003)平南縣大安鎮人。

1987年7月,當選為廣西唯一的全國100名優秀農民企業家;1989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1990年獲國家人事部和國家農業部授予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稱號;1992年10月獲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連續當選為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旅遊景點

大安鎮有廣西最大的古建築群,位於鎮東白沙江與上寺河交匯處,有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大安石橋、列聖宮、惠福夫人廟、粵東會館等古建築。大安石橋建於清道光六年(1826年),相傳由鄉紳勞千拱倡導,並由一雲浮四海的乞丐依據易學原理設計建造而成。橋長33米,寬3米,有形似小船的大橋墩2個,另有4個長方形小橋墩,小橋墩又設3條方形石柱。橋面分7跨,其中一跨為10條梯形石條鋪成外,其餘全為9條梯形石條鋪成,共64塊。石條大面在上,小面在下,以利污水排泄。橋的兩旁共有36條石柱,67條欄桿,全部為花崗石結構,工藝精湛。石橋歷經洪水衝擊,依然屹立河中,其工程設計和力學原理的運用,都堪稱廣西石橋樑之冠。 列聖宮建於清康熙年間,當地稱為大王廟,占地面積5畝許,分為前後三進院落,附廟左右還有至福財帛、惠福夫人二祠。該宮全部用磨光青磚砌成,屋樑、頂柱採用白玉石,屋脊屋檐、牆壁雕刻各式各樣的彩陶人像、珍禽異獸,栩栩如生。宮內供設大小神像上百尊,或坐或立,或蹲或踞,神情迥異,有的笑容可掬,有的怒目猙獰,千姿百態。大門兩條石柱上刻:“地繞雙江前對鳳洲為鎖鑰,天開一洞左蹲獅嶺作屏藩”。建築群挾於兩江之間,門前古榕掩映,更有數株長於牆壁之中,猶如壁畫,富有藝術感。

四岩山

大安 大安

平南縣南河片第一峰——四岩山

四岩山位於佛教文化古鎮-大安鎮的東南部,坐落於大安鎮儒村,距大安鎮城區10公里,位於S403省道“上寺口-站”附近,是平南縣南河片最高的山峰,海拔537米,景色甚為優美, 不可多得的生態環境,山上綠色的藤蔓,蒼翠如屏,山勢雄峻獨尊,在半山腰有涼亭,還有一小溪,發出潺潺的流水聲,山泉水清澈透明,山頂上全是交錯花崗石,仰天袒露,天姿百態,堪為奇觀,山頂右邊還有多個穴洞,天然的石屋,幽深的岩洞,登上頂峰,居高臨下,能望到無際的田野,彎曲的南梧二級路,車來車往,遠處高樓林立的佛教文化古鎮-大安鎮古鎮盡收眼底,不減一覽群雄的氣勢,一派別人風情的景象。
四岩山的交通位置,四岩山位於S304省道的小站“上寺口”站附近,上寺口站附近的村莊有,分界村,水村,木村,儒村,動界村,仕嶺村等村莊,交通十分便利。
四岩山的山腳下有一個大池塘和一個小型水庫,還有一個常年香火鼎盛的古廟-觀音廟。

每年,都有許多中小學生-辛辛學子,青年-中年男女朋友,以及一些中老年朋友,婦女,前來四岩山旅遊,遊覽,朝拜,參觀。

大安 大安

大王廟

大王廟(列聖宮) 始建於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時僅一楹,以祀賢化大王得名。康熙五十九年,創廟兩進三楹,中祀諸神,更名“列聖宮”。乾隆十五年增建後殿三楹,四十八年再次重修。嘉慶十年,重修頭門,中座和後殿;為避水漲,諸神得以同升,於後殿增建一高閣,名曰“文昌”;又增建附廟左右二祠,一為“至富財帛”,一為“惠福夫人”。此次重修的規模基本形成格局。該廟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進行重修,落成後未及刻碑,大成國軍打進大安,戰火把廟夷為廢墟。舊《平南縣誌》記載:“列聖宮在大烏(大安)墟即大王廟,香火最盛,鹹豐初年寇亂,盡為劫灰蕩平,後於光緒初年,闔墟士商募金興葺竣宇,雕甍輝煌,金碧宏麗倍於疇昔矣。右有惠福夫人祠,左為財神廟、粵東會館”。現存大王廟是光緒元年的遺物,主體三進,面寬三間,有頭門、中座、後殿和文昌閣;中間有前後天井,井翼為廊;附廟左右,皆座東南向西北,總建築面積為400多平方米。大王廟建築是磚石木結構,硬山頂,鑊耳風火牆、琉璃脊飾,雕檐畫棟,有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現存的碑刻是研究兩廣經濟、文化交流不可多得的歷史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