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慶陽市寶塔寺
寺院初建於西漢哀帝(劉欣)元年(公元前2年),當時寺名為“復圖寺”,隨著時代的變遷,時興時衰。公元716年,唐高祖李淵在弘化任郡首時,將“復圖寺” 更名為“正覺寺”。“安史之亂”期間,發生馬嵬坡兵變,唐玄宗避難四川,太子李亨率三百騎夜奔彭原,彭原郡太守李尊接駕,夜宿“正覺寺”,數日後李亨經平涼到寧夏靈武登基,稱帝肅宗。李亨第二次返回彭原後,駐兵半年之久,在此期間各路兵馬雲集彭原,商討平亂大事,拜郭子儀、李光弼為帥,南進平亂。因彭原是皇家救命之地,在唐朝中興中占有重要地位,公元757年,唐肅宗頒旨,重修寺院,敕建寶塔,敕封“正覺寺”為“彭原寶塔寺”,太守李尊監工修建。當時寺院規模宏大,大雄寶殿建築雄偉,寶塔威嚴,香火鼎盛,聲名大振。舊志中有“歷代一百二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記述。早在東漢時,即公元67年起,甘肅慶陽彭原便有佛教聖地正覺寺。唐肅宗李亨即位前後曾二次駐足正覺寺,並在寺內與群臣共商平定始於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次年順利平亂,朝野上下認為這是佛祖顯靈暗中保佑,才保住了大唐江山。此後,為了感恩佛菩薩,肅宗下旨李遵,動用國家庫銀,巨資修建磚塔,歷時四年,至公元760年寶塔落成,正覺寺隨之被欶名寶塔寺。
該寺歷經1900多年,寶塔凌雲參天,七層八棱24門,正檐挑角,角端掛鈴。塔壁基寬0.9丈,塔基內徑1.8丈,外徑3.6丈,周長12丈,塔高9丈,登塔遠望數十里,風擺塔鈴響,聲聞遠百里,每當朝夕太陽未出和西下的一刻,大地上一片昏暗,而遠望彭原寶塔,其半截參天,其上依然沐浴在陽光中,如鍍上了金色一般,似佛光照耀大地。因而彭原古塔被譽為慶陽八景,曰《彭塔晚照》,這是彭原古縣歷史上輝煌的一頁。
原來的寶塔寺,不幸毀於文革。1982年,當時的慶陽縣文化館就在該村組織成立了彭原村文物保護委員會。1985年3月17日,秒林法師親自視察了寶塔寺舊址,當地民眾和居士慷慨捐資先修建了天王殿。
1995年農曆十月十五日,國家佛教協會副主席妙林法師出資結緣,自緬甸迎回的玉佛,就安放此殿,此玉佛高1.5米,重約2噸。
那座天王殿如今已經拆除,新建的大雄寶殿古樸典雅,莊嚴生輝。但見那尊釋迦牟尼佛端坐而微笑著,慈祥和藹極了,四周被十餘幅經幢環繞著。佛祖身後的四座菩薩像更是光輝燦爛,在此參拜令人如臨佛國仙境,心靜如水,不忍離去。
寶塔寺於2009年5月再建西方三聖殿五間,現已竣工,其他工程都在建設當中。
現任住持釋妙慧。
天津寶塔寺
簡介
寶塔寺經由天津市政府宗教事務局、天津佛教協會、天津寧河縣政府、寧河縣民族宗教委員會、發改委及相關政府部門審批立項,於二〇一一年將在七裏海生態濕地破土動工。項目首期投資約10億人民幣,寺廟總占地面積約33.3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建築
![](/img/2/bdd/nBnauM3XzAzM5ADNzEjM4UDN2MTMwITO0gjM2MTNwAzMxAzLxI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規劃
![](/img/c/58f/nBnauM3XxMTNykDNzEjM4UDN2MTMwITO0gjM2MTNwAzMxAzLxI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img/a/b3a/nBnauM3X3QDOxcTNzEjM4UDN2MTMwITO0gjM2MTNwAzMxAzLxI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眾緣會聚,諸法生起。
七裏海寶塔寺及文化項目本著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眾群體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以國土恩、三寶恩、父母恩、眾生恩為行事參考,淨化心靈,依教奉行,服務於社會、貢獻於社會。以般若智慧把慈悲喜舍融入其中。發揚釋迦:心淨國土淨、心安天下安、心平天下平的緣起性空精神和空中妙有之精髓。
![](/img/c/66f/nBnauM3XyUDO4UjNzEjM4UDN2MTMwITO0gjM2MTNwAzMxAzLxI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成就一方菩提道場、揚帆蓮海釋迦慈航。
![](/img/d/2a3/nBnauM3X0MjNwQzNzEjM4UDN2MTMwITO0gjM2MTNwAzMxAzLxI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交 通
溧水線路 2路[H] (城南站→城北站)從城南站開始坐車往城北方向,第15站為寶塔寺站,即可到達。該線路總共20站:城南站 - 長安集團 - 金蛙新村 - 新建巷 - 縣高級中學 - 實驗幼稚園 - 榮昌花園 - 廣城花園 - 黨校 - 彎子口南站 - 中醫院 - 通濟街 - 長途車站 - 廟巷口 - 望京街 - 寶塔寺 - 縣運管所 - 華輝集團 - 馬場路 - 城北站(共20站)
江蘇金壇市寶塔寺
簡介
寶塔禪寺,坐落在金壇城南2公里的顧龍山(又名烏龍山)東麓。原名“關帝殿”,又名“漢壽亭侯祠”,因寺後有龍山寶塔,遂名“寶塔寺”。清光緒十六年(1890),正名寶塔禪寺(原匾額仍在天王殿正門上方),寺坐西南朝東北,整體建築依山取勢,錯落有致,氣勢雄偉。特色
1991年經常州市人民政府批准開放。先後修復大雄寶殿、天王殿、玉佛殿、羅漢殿、山門、安養院等殿堂。新塑彌勒、韋馱、四大天王、釋迦牟尼佛和二十諸天、海島觀音、十八羅漢等佛像。現有房屋百餘間,建築面積2630平方米,占地12.5畝。寺內的龍山寶塔為樓閣式磚木結構,由塔身、塔剎兩部分組成,七級八面,高47.2米,內設樓梯,外有迴廊,塔平面呈八角形。始建於元代,經清代幾次修建,到乾隆年間又整修加固,基本完好,素有“烏龍疊翠”——金沙八景之一的美稱。但在日軍侵華時,被盜走塔剎銅寶瓶,致使塔心木端裸露,塔身損壞嚴重。1987年由政府撥款,並得到金壇籍宗教人士香港應成法師資助港幣50萬元,於翌年修復。它是一座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遺產,1956年曾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寺內還保存文物碑刻兩塊。一是明代天啟癸亥年(1623),韓道享書《橫山返照》七律一首;一為康熙三十九年(1700)《重建龍山關帝殿碑記》。上世紀90年代應成法師還捐贈珍貴玉佛一尊、大藏經165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