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戰役

太原戰役

太原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部隊和第一、第四野戰軍各一部對國民黨軍堅固設防的山西省太原市進行的攻堅戰。

基本信息

戰役簡介

1948年10月5日,太原戰役開始。1948年7月晉中戰役以後,解放軍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及晉綏軍區第七縱隊、晉中軍區三個獨立旅共8萬餘人,乘勝進逼太原。至12月4日,占領城南和東山各要地,殲敵5萬餘人。此後,為了避免因攻下太原迫使北平天津之敵感到孤立逃跑,遂緩攻太原,轉入圍城休整。平津戰役後,於1949年4月20日才對太原發起總攻,22日全部肅清周圍據點,24日攻破城池,僅4個多小時全殲守敵。此役共殲敵124000餘人,俘敵太原防守司令王靖國、太原綏署副主任孫楚等,結束了閻錫山山西近40年的反動統治。 

戰役起因

太原戰役太原戰役
太原為山西省省會,位於晉中盆地北部,東倚罕山,西臨汾河,南北地勢起伏,易守難攻,為華北的戰略要地。閻錫山集團經過長期經營,修築種類繁多的外圍據點、縱深陣地和城防工事,使太原構成由各式堡壘與壕溝、暗道相結合的,互為依託的多層次、大縱深的環形防禦體系。在北起黃寨周家山,南達武宿、小店鎮,西起石千峰,東到罕山的防線內,僅主要防區就有大碉堡5000多個。城東牛駝寨、小窯頭、淖馬、山頭,城東北臥虎山,城東南雙塔寺等要點,築有以碉堡群為骨幹的永久性工事,成為太原的主要屏障。國民黨軍為加強防衛力量,從西安空運整編第30師(後改為第30軍)增援太原;通過抓丁等手段,將該市守軍擴編為5個軍部、14個步兵師和3個暫編總隊、3個特種師,連同保全部隊等,使總兵力增至近10萬人,擁有各種火炮600餘門。將太原市劃分為1箇中,心防禦區和東(後分東南、東北)、南、西、北4個外圍防禦區。其部署是:以5個軍11個師(總隊)擔任東、南、西、北區的防禦;以直屬部隊防守城內中心區;以1個軍6個師擔任機動作戰。防禦重點置於南北兩區。

戰役經過

太原戰役太原戰役
1948年7月晉中戰役後,華北軍區第1兵團等部乘勝進逼太原,對國民黨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所部形成包圍之勢。太原為山西省省會,地處晉中盆地北部,東倚罕山,西臨汾河,地勢複雜,易守難攻,為華北戰略要地。蔣介石為加強該城防衛,令整編第30師(後改編為軍)由西安空運太原。閻錫山通過強迫市民從軍和將地方部隊編入正規軍等手段,將部隊擴編為 5個軍部、13個步兵師和3個暫編總隊,連同特種兵和由西安空運來的1個軍在內,總兵力約10萬餘人,並有各種不同口徑的火炮600餘門。國民黨太原駐軍通過長期經營,將太原築成各式堡壘與壕溝、暗道相結合的環形防禦體系。在北起黃寨、周家山,南達武宿、小店鎮,西至石千峰,東到罕山的防線內,分設東(後分東南、東北)、南、西、北等防區,其中有各式碉堡5000多個。城東之牛駝寨、小窯頭、淖馬、山頭,城東北之臥虎山,城東南之雙塔寺等要點,築有永久性工事,成為閻錫山部固守太原的主要屏障。
華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第 1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徐向前,奉中共中央軍委之命,統一指揮本兵團(轄第8、第13、第15縱隊)、晉綏軍區第7縱隊和晉中軍區部隊,共17個旅8萬餘人,進至榆次、太谷、清源(今清徐)等地進行整訓,準備於10月中旬發起太原戰役。閻錫山以攻為守,調集7個步兵師,於10月2日向城南進犯,企圖向外擴張,以確保其城南武宿機場,破壞解放軍進攻太原的戰役準備,並搶糧抓丁。3日,閻錫山部暫編第44、第45師進至小店鎮、南畔村等地,暫編第40、第49、第73師等部,進至秋村、西溫莊等地,第66、第69師集結紅寺地區。徐向前決心抓住守軍脫離防禦陣地的有利戰機,於10月 5日提前發起太原戰役。第1兵團3個縱隊主力分由太谷、榆次出擊,第7縱隊一部由清源東渡汾河參加戰鬥。經11天激戰,全殲閻錫山暫編第44、第45師等部共 1.2萬餘人,收復小店鎮,攻占南畔村、西溫莊、武宿機場、北營車站和石嘴子等陣地,第 7縱隊一部還攻占城東北風閣梁等要點,以火力控制了城北機場。人民解放軍從南北兩翼突破守軍第一道防線,向其縱深推進約 6公里,打開了守軍東山防禦的缺口。

10月16日起,第1兵團和第7縱隊將攻擊重點指向東山守軍。第7、第13、第15縱隊和第8縱隊一部,在晉中軍區部隊配合下,分由南北兩面迅猛向東山發起攻擊。至19日,相繼攻占黑馱、石人梁、大窯頭、大北尖、榆林坪孟家井牛駝寨等築壘陣地,殲滅守軍一部,迫使罕山守軍1個團投降,占領了東山主峰罕山及大部分守軍陣地。閻錫山集中主力第30軍和暫編第10總隊,在炮火支援下,對牛駝寨實施多次猛烈反撲,第7縱隊等部與之激戰3日,予以重大殺傷後撤出牛駝寨。為摧毀太原東山防禦陣地,奪取攻城依託,第 1兵團司令部再次調整部署,集中兵力攻打城東4~5公里的四大要點:以第7縱隊進攻牛駝寨;第8縱隊進攻小窯頭;第15縱隊進攻淖馬;第13縱隊進攻山頭。26日,解放軍向上述要點展開全線攻擊。守軍憑藉險要地勢固守頑抗,並施放毒氣彈、燃燒彈。解放軍連續攻擊,多次打退守軍反撲。經19晝夜反覆激烈的爭奪,至11月13日,解放軍全部攻占牛駝寨等東山四大要點,殲滅守軍 2萬餘人,控制了城東主要陣地。與此同時,晉中軍區部隊攻占城北之青龍橋、城南之許壇和汾河西岸之南北堰等據點,緊縮了對太原城的包圍圈。
1948年11月上旬遼瀋戰役結束,華北國民黨軍已成驚弓之鳥。為穩住傅作義集團,防其南逃西撤,中共中央軍委於11月16日發出緩攻太原的電令。
太原前線解放軍為執行戰略決戰的統一部署,在攻占城東松樹坡,城北蘇村、陽曲、蘭村,城西化七頭、趙家山、邱溝等據點,火力封鎖紅溝機場後,對太原之敵改為以圍困、瓦解為主,逐步削弱的方針。至次年3月,瓦解守軍1.2萬餘人。同時,圍城各部隊展開敵前練兵,提高了攻堅能力。
1949年1月平津戰役結束後,第1兵團改稱人民解放軍第18兵團,第 7縱隊改稱第一野戰軍第7軍。3月,以楊得志為司令員、羅瑞卿為政治委員的第19兵團,以楊成武為司令員、李井泉為政治委員的第20兵團,第四野戰軍和華北軍區各1個炮兵師,奉中共中央軍委命令,開赴太原前線,會同第18兵團等部總攻太原。此時,太原前線人民解放軍已達32萬餘人,為閻錫山守軍的3倍。為統一指揮,根據中共中央軍委 3月17日決定,組成以徐向前為書記,羅瑞卿、周士第為副書記的中共太原前線總委員會,成立以徐向前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人民解放軍太原前線司令部。4月5日,總前委召開師以上主要領導幹部參加的擴大會議,在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參加指導下,制定了先打外圍、後取城垣的作戰方案,確定了總攻太原的作戰部署。4月20日,全線同時開始總攻太原外圍。第20兵團和第7軍1個師,由城東北、城西北進攻北區守軍;第19兵團和晉中軍區部隊,由城南和城西南進攻南區和西區守軍;第18兵團和第7軍主力,由城東進攻倉庫區,並配合第19、第20兵團進攻東南區和東北區守軍;第四野戰軍炮兵第1師、華北軍區炮兵第3師由太原前線司令部直接指揮,華北軍區炮兵第 4師和炮兵第1師一部配屬第19、第20兵團作戰。各部隊在強大炮火支援下,採取勇猛穿插,分割包圍,各個殲敵的戰法,迅速突破守軍防線,相繼占領城北新城、丈子頭,城西南北汾河橋、大王村、小王村,城南狄村、老軍營,城東郝家溝、剪子灣等陣地。至22日,全部攻占太原外圍據點,殲滅國民黨軍12個師,完全控制了城東南之雙塔寺、城東北之臥虎山。解放軍已威逼城下。閻錫山於 3月下旬飛逃南京。代行指揮的太原“綏靖公署”副主任孫楚等人,仍負隅頑抗,拒絕投降。
4月24日5時30分,攻城部隊用1300門大炮進行炮火準備後,對城垣發起總攻。6時15分,第20兵團首先由小北門東側突破城垣,第19、第18兵團也相繼攻入城內,與敵展開巷戰。為向縱深發展進攻,入城部隊以小型爆破等手段,迅速開闢前進道路,向守軍指揮中心勇猛穿插。9 時許,攻入太原“綏靖公署”,全殲太原國民黨守軍,俘太原“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15兵團司令官孫楚、太原守備總司令兼第10兵團司令官王靖國和日本顧問岩田等軍政要員多人。

戰役意義

太原戰役太原戰役
太原戰役,人民解放軍傷亡1.5萬人,殲滅國民黨軍1個“綏靖”公署、2個兵團部、6個軍部、20個師,共斃傷俘13.5萬餘人。太原解放後,大同國民黨守軍萬餘人見大勢已去,也於4月29日接受改編,大同和平解放。至此,山西全省解放,結束了閻錫山對山西省人民長達38年的統治。共殲滅國民黨軍1個“綏靖公署”、2個兵團部、6個軍部、20個師,總計13.5萬人。大同國民黨守軍萬餘人,見大勢已去,於 4月29日接受和平改編。至此,結束了閻錫山對山西人民長達38年的統治,使山西全境獲得解放。

國共內戰戰爭列表

上黨戰役| 綏遠戰役| 邯鄲戰役| 熱河戰役| 四平戰役| 中原突圍| 蘇中戰役| 大同集寧戰役| 如黃戰役| 定陶戰役| 張家口戰役| 新開嶺戰役| 滑縣戰役| 宿北戰役|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 鉅金魚戰役| 魯南戰役| 萊蕪戰役| 青化砭戰役| 豫北戰役| 正太戰役| 羊馬河戰役| 娘子關戰鬥| 蟠龍戰役| 東北夏季攻勢| 孟良崮戰役| 四平戰役| 魯西南戰役| 三路大軍挺進中原戰役| 挺進大別山戰役| 沙家店戰役| 豫西戰役| 沙土集戰役| 膠東戰役|東北秋季攻勢| 清風店戰役| 高山鋪戰役| 郟縣戰役| 石家莊戰役| 大別山反清剿戰役| 萊陽戰役| 平漢隴海路破擊戰役| 彰武戰役| 淶水戰役| 東北冬季攻勢| 公主屯戰役| 宜瓦戰役| 四平戰役| 臨汾戰役|洛陽戰役| 長春戰役| 膠濟路中段戰役| 西府隴東戰役| 冀熱察戰役| 晉中戰役| 豫東戰役| 兗州戰役| 襄樊戰役|察綏戰役| 遼瀋戰役| 濟南戰役| 太原戰役| 荔北戰役| 錦州戰役| 塔山戰役| 黑山戰役| 遼西戰役| 瀋陽戰役| 徐蚌會戰| 碾莊戰役| 九連山戰鬥| 西北冬季攻勢| 雙堆集戰役| 平津戰役| 張家口戰役| 陳官莊戰役| 新保全戰役| 天津戰役| 安新戰役| 渡江戰役| 郎廣戰役| 中南剿匪| 上海戰役| 漢潯間渡江戰役| 華東剿匪| 陝中戰役| 宜沙戰役| 扶郿戰役| 福州戰役| 蘭州戰役| 舟山群島戰役| 翠微峰戰鬥| 寧夏戰役| 河西戰役| 漳廈金戰役| 大別山剿匪| 西北剿匪| 衡寶戰役| 廣東戰役| 陽明山戰鬥| 陽江戰役| 金門戰役| 鄂西戰役| 西南戰役| 廣西戰役| 南川縣北戰役| 博白戰役| 成都戰役| 劍門關戰鬥| 昆明戰役| 滇南戰役| 西藏戰役| 西南剿匪| 八面山戰鬥| 天全保衛戰| 海南島戰役| 西昌戰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