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戰役

萊蕪戰役

萊蕪戰役,華東野戰軍以臨沂一座空城,換取殲來國民黨軍1個“綏靖”區指揮部、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餘人的重大勝利。此役,粉碎了國民黨軍南北夾擊,逼迫華東野戰軍在不利條件下與其決戰的計畫,這一戰役俘敵數量之多、殲敵速度之快,都創造了解放戰爭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

基本信息

概述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2月,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省臨沂以南至萊蕪地區,

萊蕪戰役萊蕪戰役
對國民黨軍進行的運動戰戰役。

當年1月,國民黨軍在其最高統帥蔣介石部署下制訂了“魯南會戰”計畫,以23個整編師53個旅,採取南北對進的部署,企圖與華東野戰軍決戰於臨沂地區。同時,從冀南、豫北抽調4個整編師集結於魯西南地區,以便阻止華東野戰軍西進或晉冀魯豫野戰軍東援。國民黨軍參謀總長陳誠坐鎮徐州督戰。1月底,由整編第19軍軍長歐震指揮的8個整編師20個旅為主要突擊集團,分三路由台兒莊、新安鎮(今新沂)、城頭一線向臨沂攻擊前進,第2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李仙洲指揮的第73、第12軍及整編第46師,為輔助突擊集團,自1月中旬起,由明水(今章邱縣)、周村、博山一線南下,向萊蕪、新泰地區開進,策應南線的作戰。

時華東野戰軍主力集結於臨沂地區休整待機。面對國民黨軍的進攻,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企圖採取各個擊破、逐次殲敵的手段,首先誘逼南線進攻的三路國民黨軍突出一路,予以割殲,再及其餘。南線國民黨軍始終堅持密集靠攏,齊頭並進。而北線的李仙洲集團3個軍(整編師)以梯次配置的隊形,孤軍深入,於2月初占領萊蕪、顏莊一線。華東野戰軍陳、粟、譚依據敵情的變化,果斷改變戰役計畫,轉兵北上,殲滅孤立分散的李仙洲集團。除以第2、第2縱隊偽裝全軍,在臨沂以南採取寬正面部署,迷惑並阻擊南線國民黨軍,主力第1、第4、第6、第7、第8縱隊於2月10日起,以急行軍隱蔽北上,同時以駐膠東渤海地區之第9、第10縱隊迅即開赴萊蕪地區參戰。並布置地方武裝在兗州以西的運河上架橋,造成華東野戰軍將向晉冀魯豫野戰軍靠攏組假象。15日,華東野戰軍主動放棄華東解放區首府臨沂。蔣介石、陳誠誤認為華東野戰軍傷亡過大、無力再戰,遂令李仙洲集團加速南進,協同歐震集團,聚殲華東野戰軍於臨沂以北地區。

萊蕪戰役萊蕪戰役
18日,華東野戰軍主力7個縱隊進抵萊蕪周圍地區,完成對李仙洲集團主力的戰役合圍。李仙洲集團察覺有被圍殲的危險,迅即收縮兵力於萊蕪城,並令駐博山之第73軍第77師即開萊蕪歸建。華東野戰軍除以主力蔭蔽待機外,以一部攻取錦陽關,構成對明水方向援軍的阻擊陣地,以一部進攻萊北吐絲口鎮(今口鎮),切斷李集團北撤通道,另以一部擔負伏擊第77師。20日上午,由博山南開之第77師進至博(山)萊(蕪)公路上的和莊、不動地區,被預先設伏於該地的第8、第9縱隊主力一舉殲滅。20日晚,華東野戰軍對困守萊蕪的李集團發起全線攻擊,至21晨,攻占萊蕪城郊的幾個要點,打退守軍的連續反撲。攻占錦陽關,包圍吐絲口鎮守軍。李仙洲固守無力,待援無望,在第2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的指令下,於23日率其指揮部及第73軍、整編第46師向萊蕪以北突圍。整46師師長韓練成在解放軍敵工幹部策動下,臨陣放棄指揮脫離部隊,更增加了突圍部隊的慌亂。

華東野戰軍主力4個縱隊在萊蕪至吐絲口鎮的公路兩側設定袋形陣地,並以由南線趕來參戰的第2縱隊部署於蒙陰地區,以防李集團向西南撤退。上午10時,李集團的先頭部隊進至芹村、高家窪一線,即遭部署於吐絲口鎮的第6縱隊的頑強阻擊。中午,當李仙洲集團的後尾撤出萊蕪城時,第4縱隊一部立即搶占該城,斷其退路。同時,由第1、第7、第4、第8縱隊組成的東、西兩突擊兵團向擁擠於南北約2公里、東西約3公里的狹窄地域的李仙洲集團,發起向心突擊,採取穿插分割戰術,僅經5小時,殲滅該集團,俘李仙洲。第73軍軍長韓浚率餘部千餘人鑽隙撤入吐絲口鎮,會合新編第36師向博山方向撤退,被部署於青石關地區擔任阻擊的第9縱隊殲滅。華東野戰軍乘勝發展攻勢,收復膠濟鐵路西段及其兩側的縣城13座,使魯中、膠東、渤海解放區連成一片,改善了山東戰場的作戰態勢。

保障

萊蕪戰役期間,華東各級支前機構和民工支前制度已趨於完善。中共中央華東局在戰前還專門發出了加強戰勤保障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級最有威望、最有能力的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自主持支前工作。戰役期間,在通向戰區的漫

萊蕪戰役萊蕪戰役
補給線上,50 萬民工日以繼夜地前送糧彈,後送傷員。當我軍改變作戰方向後,廣大民工也迅速調轉方向,向萊蕪地區緊急輸送糧食彈藥。實踐證明,戰區支前工作發動的充分和組織的嚴密,是保障戰役、特別是大規模運動戰役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萊蕪戰役中也充分暴露了國民黨軍內部的派系矛盾。正如戰後敵軍的一些高級軍官所說的:政治上的派系之爭反映為作戰指揮上的不統一。陳誠與何應欽的矛盾,直接體現在戰役指揮上陳誠與王耀武的分歧上。這種情況,促使不少高級軍官間離心離德,人人自危,寧願在戰後的戰役檢討上打官司,而在戰場上則各保實力。

背景

1947年1月中旬魯南戰役結束後,隴海路以南整個蘇皖地區轉入敵後游擊戰爭環境。華中野戰軍主力北上轉入山東。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華東解放區對黨政領導機構進行了調整,部隊進行了統一整編。中共華中局併入華東局,蘇皖邊區政府取消;新四軍軍部改為華東軍區機關,取消原有的山東、華中兩個野戰軍的番號,正式成立華東野戰軍,以陳毅為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饒漱石為華東軍區政治委員,粟裕為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譚震林為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下轄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第9、第10、第11、第12縱隊,共11個步兵縱隊和1個特種兵縱隊。除留蘇皖地區兼蘇中、蘇北軍區的第11、12縱隊外,能夠集中使用的野戰軍主力為9個縱隊約27萬人,華東軍區部隊約有30萬人。
魯南戰役後,蔣介石錯誤地判斷華東軍區部隊傷亡重大,不堪再戰,遂急忙調集53個旅31萬人組織“魯南會戰”。南線國民黨軍以整編第19軍軍長歐震指揮8個整編師20個旅(整編軍相當於兵團),組成主要突擊集團,自台兒莊、郯城、城頭一線北犯臨沂。北線國民黨軍以第2“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李仙洲指揮3個軍9個師(未整編),組成輔助突擊集團,由明水、周村南犯萊蕪、新泰,進行南北夾攻,企圖迫使華東野戰軍主力在臨沂地區與其決戰。

針對國民黨軍的作戰企圖,華東野戰軍決心集中主力24個師的兵力,將誘北犯之敵誘進至適當地區,選其突出的一路圍而聚殲。1月31日,南路之敵開始北犯,但由於進攻之敵齊頭並進,穩紮穩打,不便分割殲滅。自膠濟路向南進犯的北線之敵李仙洲集團先頭部隊,於2月4日到達萊蕪。華東野戰軍認為與其待機過久,不如主動放棄華東軍區首府臨沂,遂決定迅速北上求殲李仙洲集團。2月10日,華東野戰軍除留第2、第3縱隊偽裝主力阻擊南線之敵外,主力隱蔽兼程北上。19日,華東野戰軍各部逼近萊蕪、顏莊地區。22日,北線之敵第46軍由新泰退至萊蕪與第73軍匯合,華東野戰軍即將該敵包圍。23日,萊蕪被圍之敵向北突圍,戰至中午華東野戰軍攻占萊蕪城,切斷了北逃之敵的後路。隨後,華東野戰軍主力自東、西兩面發起猛烈攻擊,至下午5時,將敵人全殲,戰役結束。

萊蕪戰役萊蕪戰役

萊蕪戰役,華東野戰軍以臨沂一座空城,換取殲來國民黨軍1個“綏靖”區指揮部、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餘人的重大勝利。此役,粉碎了國民黨軍南北夾擊,逼迫華東野戰軍在不利條件下與其決戰的計畫,這一戰役俘敵數量之多、殲敵速度之快,都創造了解放戰爭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國民黨軍遭此慘敗後,在華東戰場整整一個月都未敢出戰。

初步總結

(一九四七年三月八日)

萊蕪戰役萊蕪戰役

戰前情況與部署
在我主力未轉移北上時,我原定於臨沂外圍殲滅敵人,並作了保衛臨沂的準備與部署,發出了作戰預備令,提出了在臨沂及其以南對敵作戰的三個方案。
第一方案:於敵占我郯(城)碼(頭)後,首殲敵右路兵團第二十五師及第六十五師一部於郯城以東、東海以西地區。該敵戰鬥力較弱,側翼較暴露。
第二方案:如左路之敵前進較快,則首殲敵左路兵團第十一師於沂河以西蒼山地區。該敵側翼雖不暴露,但較薄弱,容易打。
第三方案:如敵兩翼均遲滯前進,而中路突出時,我決定首殲敵中路兵團第七十四師於沂河以東、沭河以西地區。該敵戰鬥力較強,但當其沿郯(城)臨(沂)公路北進與兩翼距離較遠時,可能為我殲滅。
在以上三個方案中,最好執行第一方案,殲敵右路;其次執行第二方案,殲敵左路。
為了促使敵兩翼突出,我乃以第三縱隊主力於正面堅決抗擊中路之敵,以造成我於兩翼殲敵之機會。但當我於正面加強壓力後,敵仍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戰法,緩步齊頭前進。
為造成對敵作戰更有利的條件,我遂開始考慮到根本改變保衛臨沂的作戰方針問題,但最好能在臨沂以南打一仗,這樣在政治上對我更有利。因此提出以下補充方案:以第二縱隊向東南挺進,殲擊叛軍郝鵬舉部;同時虛張聲勢,謂我數萬主力東去威脅海州,造成敵之錯覺,迫使敵主力東援,我則以第三、第四縱隊配合第二縱隊運動中殲滅東援之敵(估計可能為第二十五師、第六十五師乃至第七十四師)。如敵主力不來增援,或僅以小部來援,而以左、中兩路迅速向臨沂挺進,我則集中全力,決心殲敵第十一師於沂河以西地區。
在我第二縱隊執行此一方案完成任務後,左、中兩路之敵仍不前進。右路之敵不僅不前進,反向後退縮,第二十五師、第六十五師均自郯城以東撤向桃林及其東南地區。
由於調動不了敵人,我乃將主力撤至臨沂以北休整,並毫不猶豫地放棄臨沂,決心以主力北上,首先殲滅自膠濟線出動占我萊蕪、新泰之敵。其理由為:
1.敵在沂河以東、沭河以西寬約三四十里的正面,即擺上了二十多個團的兵力,整個南線有五十多個團,加上隴海線及臨(城)韓(莊)地區,敵集中兵力共達六十三個團,我亦集中五六十個團。在此情況下,與敵決戰,尚無把握。固然臨沂不能輕易放棄,但根據目前情況,還不是必守的據點。在整個敵我力量對比及人力、物力諸條件下,還不能採取死守方針,同時在敵人兵力未消耗到一定程度時,不應過早進行決戰。可是敵人卻認為我非在臨沂決戰不可,因此敵人在戰略指導上拘泥於“攻其必爭之地”的教條。他們不懂得中國是個農業國家,我們今天的戰爭是在以農村為根據地的環境中進行,我們尚無決心死守一點的必要。敵人不但犯了這一錯誤,而且實行了僅對工業國家戰爭適合採用的戰略轟炸。他們在臨沂足足轟炸了一個星期,然而炸毀我們的只是幾輛汽車和幾間茅棚。
2.在南線,我擬造成敵人弱點,但敵人很謹慎,不敢大膽前進;而北線之敵卻恰恰威脅了我們的後方。我們雖無重工業,但二十多萬部隊如果沒有一個後方,彈藥給養便無處供應,傷兵醫院便無處安插。因此,必須毫不猶豫地大踏步北上,首先解除敵對我後方的威脅。
確定北上殲敵的作戰方針後,我預定計畫是在整個北線敵六個軍中,首先求得殲滅其三至四個軍。如能殲滅其三分之二(即四個軍),則不僅解除了敵對我後方的威脅,同時也解決了膠濟線上的敵人,從而打通渤海、膠東和魯中的聯繫,便於我今後集中更大兵力南下出擊,向津浦線、向中原以至向大別山發展,也便於我集中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援今後更大規模的戰爭。
我主力北移後,估計可能造成敵人下列錯覺和動作:
1.敵認為我臨沂不守,是由於宿北、魯南歷次戰役傷亡甚大,不能再戰,因此敵人可能乘機北進。這就造成敵分散兵力。
2.我在北線打響以後,解決萊蕪、新泰之敵以前,占領臨沂之敵可能沿臨(沂)蒙(陰)公路北進,以圖與北線之敵對進,實行南北夾擊。另一可能是由臨沂西開向城地區,經棗莊至臨城再北上打通津浦線,以圖與濟南南下之敵會師。甚至也可能由臨沂東進,擴張地區,打通臨沂與海州的聯繫。但不論北進、西進或東進,都會改變敵入占領臨沂時的集中態勢,造成敵人分散兵力,便於我今後南下作戰。
我在主力北上的同時,派少數部隊在運河線架橋,同時對兗州採取包圍態勢,聲言與劉鄧部隊會合,以迷惑敵人,造成敵對我判斷錯誤。
以上是我們主動放棄臨沂、主力轉移北上時的情況,以及我們的預定部署和要求。

經過

萊蕪戰役,情況變化之多,為前所未有。

萊蕪戰役萊蕪戰役

1.我主力北上時,敵人的情況是:第四十六軍在新泰及其外圍,李仙洲(2)總部及第七十三軍的第十五師、第一九三師在顏莊南北地區,第十二軍率第一一一師在萊蕪,第一一二師在口鎮及其以東至和莊地區,新編第三十六師在蒙陰寨及南北師店。
2.根據以上情況和我們的預定方針,打算一口氣殲滅敵人兩個軍比較困難,甚至可能打成僵局。因此確定首先殲滅位於第二線的王耀武(3)嫡系第七十三軍及李仙洲總部(第四十六軍在前面,非王嫡系,為保存實力,與我們有些聯繫,我可利用敵內部矛盾);爾後再集中全力殲滅第四十六軍。當時我們的部署是:以第一、第六縱隊組成左路軍,攻殲萊蕪、口鎮之敵;以第八、第九縱隊組成右路軍,殲滅李仙洲總部及第七十三軍兩個師;以第四、第七縱隊組成中路軍,配合右路軍行動。
3.我們原來預計在北線打兩仗,第一仗打第七十三軍,第二仗打第四十六軍。這兩仗估計需用一個星期的時間才能結束。因此,留了兩個縱隊鉗制南線之敵,要求在北線打響以後再放棄臨沂。但當我們部隊剛進抵指定集結地區(左路軍進抵羊流店地區,中路軍進抵蒙陰及其東北地區,右路軍進抵魯村地區)時,南線之敵即於十五日進入臨沂,與當時我北線預定戰鬥發起日期(最早為十八日)相隔尚有四天。如南線之敵繼續前進,則在我打響第二天即可趕上與北線之敵會師。
4.南線之敵占領臨沂後,北線敵情共發生了四次變化。
第一次敵情變化:十五日晚,王耀武發覺我部隊自費縣向西北運動,同時由於其南線部隊迅速進入臨沂,估計我主力轉移方向,乃於十六日調整部署,全線後縮。第四十六軍自新泰撤至顏莊地區;李仙洲總部及第七十三軍的第十五師、第一九三師自顏莊撤至萊蕪地區;第十二軍的新編第三十六師自蒙陰寨及南北師店撤至口鎮、上有莊一線,歸第七十三軍指揮;第十二軍率第一一一師、第一一二師北調膠濟線,擔任張店、明水一線守備。
在敵人突然後撤的情況下,當時很使我們許多同志擔心,因為我們部隊尚未到齊,有的兵團首長要求以右路軍切斷敵人退路,左路軍向萊蕪挺進。即使不能將敵全部殲滅,也可以吃掉它的“尾巴”。這個意見幸虧我們沒有同意,否則部隊一伸出去,這五萬多敵人就很難消滅。
第二次敵情變化:王耀武判斷我們要打他,將其部隊後撤,並獲得了徐州綏署的同意。但國防部參謀總長陳誠卻認為我放棄臨沂,是由於魯南戰役傷亡巨大,不堪再戰,並謂劉鄧部隊未能打下民權,因此估計我可能放棄山東,退向黃河以北。陳誠妄圖乘此機會,實行南北夾擊,將我主力殲滅於沂蒙山區,乃令王耀武確保新泰、萊蕪,並派有力一部插向大汶口以南地區,斷我退路。我們得知此情況後,認為還有殲滅敵人的機會。
十七日,王耀武執行國防部命令,又將其部隊向前推進。第四十六軍重占新泰,李仙洲總部率第七十三軍第十五師仍在萊蕪,第七十三軍軍部率第一九三師接防顏莊,第十二軍仍守備膠濟線。
第一次敵情變化後,我仍堅持原定作戰方針,以左、右兩路軍先殲滅第七十三軍,中路軍切斷第四十六軍和第七十三軍的聯繫。第二次敵情變化後,我決定以第一、第八、第九縱隊殲滅萊蕪及其外圍之敵;第六縱隊以一個師直插和莊,其餘部隊殲滅口鎮之敵,任務完成後以一部控制口鎮,主力東移和莊地區,準備打擊自博山南援之敵;第十縱隊和獨立師搶占錦陽關,得手後以一部對北警戒,主力殲滅上有莊之敵,策應第六縱隊對口鎮之敵攻擊;第四縱隊以全力殲滅顏莊之敵第一九三師;第七縱隊以有力一部鉗制自新泰北援的第四十六軍,主力集結為總預備隊;第二縱隊(欠一個師)由南線趕到後,以一個師接替第七縱隊對第四十六軍的鉗制任務,另一個師進至蒙陰寨西北地區,監視第四十六軍行動。後為加強打援力量,以第一、第八縱隊攻萊蕪;第四縱隊攻顏莊;第七縱隊切斷第四十六軍與第七十三軍的聯繫;第六縱隊全力攻口鎮,並配合第十縱隊和獨立師打擊可能自明水來援之敵;第九縱隊控制博山以南,全力對付可能自博山來援之敵。
第三次敵情變化:我部署剛定,敵又發覺我主力北移,特別是發覺我第一縱隊第一師在萊蕪以西等了兩三天,同時也發覺我右路軍在魯村集結,加上幾個逃跑的俘虜兵回去告密,情況又起了變化。
我原定十九日發起戰鬥,因時間倉促,準備不周,決定延至二十日。十九日,王耀武發覺我攻新(泰)、萊(蕪)意圖後,即令第四十六軍、第七十三軍軍部率第一九三師自新泰、顏莊地區星夜北撤,第七十三軍的第七十七師迅速自張店經博山南下歸建。我們得知此情況後,又變更部署:以第一縱隊攻萊蕪敵第十五師及李仙洲總部;如第一九三師向萊蕪靠攏,即以第四縱隊及第八縱隊一個師協助第一縱隊殲滅萊蕪之敵;以第八縱隊(欠一個師)和第九縱隊於博山以南殲滅南下歸建的第七十七師;以第七縱隊切斷顏莊第四十六軍與萊蕪第七十三軍之聯繫,待第二縱隊趕到後,即由該縱隊接替第七縱隊的任務,抽出第七縱隊作總預備隊;其他各部任務不變。

敵第七十七師十九日抵博山,二十日經和莊南下歸建,我原定以第八、第九縱隊於和莊地區將其殲滅,並定於二十日下午三時開始正式進入戰鬥(其餘各縱隊則定於二十日黃昏後進入戰鬥),避免過早打響,影響整個戰局(如三時打響,李仙洲總部五時方得知道,第四十六軍再向萊蕪靠攏,已來不及了)。但第八、第九縱隊於當日下午一時就打響了,二時正式進入戰鬥,於是情況又有了變化。
第四次敵情變化:敵發覺其第七十七師在博山以南的和莊地區挨打,即令第四十六軍於當晚(二十日晚)自顏莊星夜北撤萊蕪,並擬以第一九三師兩個團於二十一日上午自萊蕪北援,接應第七十七師歸建。當時,我們一方面要殲滅第七十七師,另一方面要切斷第四十六軍退路,同時又要阻擊萊蕪之敵向東北增援,遂令第四、第七縱隊於當晚插至萊蕪、顏莊之間,切斷第四十六軍退路,第四縱隊並參加攻擊萊蕪。當晚,口鎮及萊蕪外圍打響;第十縱隊占領錦陽關。二十一日晨,敵第七十七師大部被我解決。
從二十日晚到二十一日拂曉,第四、第七縱隊未完成切斷萊蕪、顏莊之敵的任務。第四縱隊在顏莊以東,第七縱隊在顏莊以北。我乃令該兩縱隊於白天不顧敵機空襲,繼續開進。第四縱隊以一個師插至萊蕪以南,以安莊為目標;第七縱隊插至東西盤龍、紅埠嶺。並令第八縱隊全部於黃昏自和莊地區南開,與第一縱隊合擊萊蕪。第四、第七縱隊部隊運動後,我們得悉東西盤龍、安莊及萊蕪正南的懸羊吊鼓山都已打響,估計敵第四十六軍已被我拖住,可待第二縱隊主力趕到後,集中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共五個縱隊,同時解決第七十三軍兩個師及第四十六軍於萊蕪、顏莊地區。
二十一日晚未接獲報告,二十二日晨獲悉敵第四十六軍已到吳家嶺,因第四、第七縱隊未能完全斷其退路,我預定於二十二日晚實施總攻,以第二、第四、第七縱隊解決第四十六軍,以第一、第八縱隊解決第七十三軍兩個師及李仙洲總部,使敵不能完全靠攏。
二十二日下午,第七十三軍一部進至萊蕪西北的南白龍,第四十六軍自吳家嶺進入萊蕪城,並擬以第七十三軍為左路,第四十六軍為右路,沿萊蕪至口鎮公路全部向北突圍。由於我未能切斷第四十六軍退路,敵兩個軍得以完全靠攏,從而增加了我軍困難。我乃決定以第一、第二、第七縱隊為左路軍,統歸第一縱隊葉飛司令員指揮,負責解決萊口線(不含)以西之敵;以第四、第八縱隊為右路軍,統歸第八縱隊王建安司令員指揮,負責解決萊口線(含)以東之敵;並令第六縱隊以一個師位於口鎮以南,阻敵北竄。後因準備不充分,且僅有第四縱隊在萊蕪附近,第二、第七縱隊距離尚遠,敵既靠攏,進攻又不易奏效,因此決定二十二日晚暫停攻擊。當時,估計敵人行動有兩個可能:
1.可能固守萊蕪。果如此,我則於二十三日晚集中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縱隊實施總攻。敵靠攏雖難打,但過於密集,擠成一團,便乾我首先集中炮火予以大量殺傷後將其殲滅。
2.可能向口鎮方向突圍。因萊蕪城過於狹小,口鎮比萊蕪鎮大數倍,且儲有近百噸彈藥和數十萬斤糧食。如敵向口鎮突圍,我則布置於運動中將其殲滅。
二十三日上午,敵分兩路平行向北突圍。第七十三軍沿礦山、南白龍向北,先頭到達高家窪地區,正與我第一縱隊前哨接觸,其後衛仍扼守礦山。第四十六軍沿北鋪、山子後向北,先頭到達芹村地區,正與我第六縱隊前哨接觸,其後衛仍控制萊蕪。當時有同志建議在敵未全部撤離萊蕪時即將其切斷,我們沒有同意。因萊蕪尚有第四十六軍兩個團,礦山仍為第七十三軍一個團扼守,在敵人最後脫離工事以前,過早出擊,已向北之敵可能縮回來,這樣易打成僵局,增加我軍傷亡損耗。
二十三日中午十二時,敵最後撤離萊蕪城,我乃以第四縱隊一個師占領萊蕪城,切斷敵再回萊蕪的歸路,其餘部隊於下午一時全線出擊,李仙洲總部及第七十三軍(欠一個師)、第四十六軍全部遂於芹村、高家窪南北狹小地區被我全殲,戰鬥於當日下午五時全部勝利結束。
就整個戰役說來,我們部隊不斷調動,部隊指揮不斷變易,由於敵情的變化,我們也只得跟著變更部署。
這次戰役,解決敵人快,但情況變得也太快。我原預定於萊蕪戰役結束後,向北擴張戰果,繼續在膠濟線上殲滅敵第十二軍及第八軍一部。二十二日晚,我們同意第九縱隊以兩個團的兵力攻擊博山外圍。二十三日晚,令第九縱隊趕往博山以北,迅速包圍張店之敵,以待主力北上殲敵;第十縱隊向明水前進,以切斷膠濟線上之敵向濟南撤退的道路。但由於敵人跑得快,加上我們是超越敵之第一線,打敵第二線,通信聯絡做得差,因此我們的戰

收穫

政治上的收穫

1.粉碎了敵人占我臨沂以後的狂妄宣傳。敵占我臨沂後,曾大肆宣傳殲滅十四個旅,但不到十天,我們即予以殲滅其七個師的嚴重打擊。對此,美國官方報紙也不得不承認:“國軍占領臨沂未及十日,共軍又包圍濟南。”新聞記者訪問國民黨宣chuan部長彭學沛,質問魯中形勢時,彭答:“你們勿輕信共方宣傳,只要看國軍在各戰場始終是前進的,即可知道。”記者又問:“共軍既被消滅十幾個旅,又有何力量包圍濟南?”彭啞口無言,敵之狂妄宣傳終於被完全揭穿。

2.轟動了國民黨統治區各界人士,表現了民眾對我解放軍勝利的關切。一般中間與進步人士一致認為:國民黨的軍事失敗,將更加助長其政治、經濟危機的增長。正因為如此,國民黨惱羞成怒,要趕走我們在南京、上海、重慶等地辦事處的代表,逼迫我們撤退。
3.引起了敵人內部的恐慌和不安。在國民黨高級要人中,張群說要尋找更好的辦法來恢復和談。張治中則唉聲嘆氣,說如果和談沒有辦法,只好聽天由命。連美國大使司徒雷登也故意放出和談空氣。

萊蕪戰役萊蕪戰役

4.更重要的是,這次勝利鼓舞了全解放區軍民的鬥爭情緒,提高了鬥爭勇氣,增強了勝利信心。在延安及東北、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各解放區,到處開會慶祝。臨沂周圍有些民眾在我撤出臨沂時一度動盪,勝利後,情緒立即穩定下來。地方黨政軍民在支前工作上,也做得比過去更加積極有效,如軍工部門某單位一個月的生產計畫在十三天內就完成了。正面戰場的勝利,同時也有力地支援了敵後。淮北已站住腳跟,鹽阜、淮海已打開局面,蘇中前兩個月很緊張,現在也已經開始打開局面,敵後軍民的信心較前更加提高。我們部隊經過這次勝利,士氣更加高漲,新兵更加容易鞏固;俘虜也受到教育,相信我們有力量。根據各兵團首長反映,政治工作好做了,全體指戰員懂得了只有相信和服從正確的領導和指揮,才能殲滅敵人,戰勝敵人。鐵一般的事實證明了毛主席戰略指導的正確。

軍事上的收穫

1.給了敵人首腦機關一個嚴重打擊,敵人的軍事機構開始由動搖逐漸走向崩潰。蔣介石本人於二十四日晚親赴濟南,停留五六小時,又匆匆飛回南京。王耀武怪陳誠不採納下級意見,陳誠怪蔣介石干涉其軍事職權。徐州綏署也因此被撤銷,薛岳另候任用,由顧祝同率陸軍總部移駐徐州,統一指揮徐、鄭兩綏署部隊。根據我們了解,薛岳用兵尚機敏果斷,而顧祝同則歷來是我軍手下的敗將,這無異以庸才代替幹才。在高級軍事指揮人員的更迭上,正象徵著國民黨的日暮途窮,最後必然會走向崩潰。
2.滋長了敵高級將領的悲觀失望情緒,同時也增加了敵人內部的矛盾。王耀武寫給第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的信中說:“萊蕪戰役,損失慘重,百年教訓,刻骨銘心。”敵第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要求休整,並說:“本師裝備不適合山地作戰。”李天霞則屢次裝病請假要求不乾。萊蕪戰役的勝利,在精神上的確給了敵人一個嚴重打擊。
3.在軍事戰略上,我們達到了錯亂敵人部署,使敵人手忙腳亂,倉皇應付。他們花了不少人力物力經營了半年才打通的膠濟線,不得不棄於一旦。我們只經過一個萊蕪戰役,就收復了縣城十三座、重鎮數十處,控制鐵路線五百餘里。敵人物資無法運走,僅周村一地即丟下三個滿儲彈藥的倉庫和百萬多斤糧食。在北線,最近敵又擬空運幾個師到濟南。在西線,號稱全國主力的第五軍也調來津浦線,與原來津浦線上的敵人會合,妄圖北犯,解濟南之危。在南線,敵進攻臨沂撲了空,未找到我主力決戰,反背上包袱,騎虎難下,丟了可惜,不丟又怕挨打。記得我軍在魯南殲滅敵第二十六師、第一快速縱隊及第五十一師後,敵仍按原定計畫向臨沂前進,部署未亂,但這次敵人已完全陷入被動。在戰略上我們爭取了主動權,我們已開始能夠調動敵人,使敵人聽從我們指揮了。
4.我們完成了大的機動和大的殲滅任務,獲得了空前的勝利,解除了敵對我魯中山區的威脅,打通了與渤海、膠東的聯繫。在一次戰役中,僅以六十三個小時就俘虜了四萬多敵人,加上被我斃傷的共殲敵六萬人左右,我僅傷亡六千餘人,這在中國戰史上是少有的。
整個萊蕪戰役,華東野戰軍殲滅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前方指揮所,第四十六軍軍部及其新十九師、一七五師、一八八師,第七十三軍軍部及其新十五師、七十七師、一九三師,第十二軍新編三十六師2個團,共56000餘人。其中斃傷1萬人,俘虜46800人。連同阻擊部隊和地方武裝所殲第九十六軍暫十二師一部、第八軍一O三師一部、一六六師大部、交警十五總隊全部等,總共7萬餘人。生俘國民黨徐州綏靖公署第二綏區中將副司令官李仙洲以下將級軍官21名,擊斃第七十三軍七十七師少將師長田君健等將級軍官2名。繳獲各種戰炮457門,輕重機槍2056挺,長短槍16168枝,各種炮彈26258發,各種槍彈291萬餘發,戰馬1027匹,汽車56輛,電台29部,電話機290部,鐵甲車1列,火車1列……並擊落飛機5架,擊毀汽車15輛,毀鐵橋6座,鐵軌140餘根。解放了萊蕪、新泰、博山、淄川、長山、鄒平、章丘、臨淄、益都、掖縣、昌邑、高密、膠縣等13座縣城及張店、周村等重要市鎮數十處,控制了膠濟鐵路500華里。

勝利原因

 1.這次勝利,首先應歸功於黨中央和華東局的正確領導和軍長的直接指揮;同樣地,也由於全軍指戰員的英勇善戰和地方黨政軍民的全力支援。這次,我地方武裝和民兵都配合得好,使敵難以漏網。據我們所知,敵第四十六軍迄今僅收容了四百多人,還是我們放回去的老弱及傷兵。
2.各地區的配合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膠東部隊拖住了敵第八軍的尾巴,殲滅了第一六六師的一個團和第一○三師一部;渤海部隊對膠濟沿線實行破擊,並進逼濟南,引起敵人恐慌,使其感到四面受敵。
3.各兵團首長在山地作戰、通信聯絡困難及超越敵第一線作戰等條件下,能按照總的意圖,機動靈活、果敢堅決地完成了任務,也是這次勝利的重要原因。在各縱隊的配合上,第一縱隊最吃力,雖然繳獲不多,但在整個戰役中起了決定作用,應算第一功。第八、第九縱隊迅速解決敵第七十七師,打開戰場,使我能騰出兵力,功也不小。其他各縱隊都有功勞,如第十縱隊及獨立師在西北牽制敵之援兵,使我能安然解決萊蕪之敵;第六縱隊雖未全殲口鎮之敵,但在口鎮以南的一個師,堵擊向北突圍之敵,起了相當作用;第二縱隊雖未打到仗,卻切斷了敵向西南之退路;第四、第七縱隊初期雖未完成切斷敵第四十六軍退路的任務,但戰役後期堅決地完成了任務;第三縱隊的功勞也不能抹煞,如果沒有他們在南線牽制敵人,我們也就不可能集中全力來解決北線之敵。總之,我們不能單純以繳獲多少來評定成績。在大兵團作戰中,往往有的部隊很吃力,但繳獲很少,有的部隊所付代價不高,但繳獲很多。因此在評定戰績時主要應視對整個戰役是誰起了決定作用。

戰役中的缺點

1.我們原預定於膠濟線再殲敵兩個軍,由於敵情變化,第二步計畫未能實現。如果動作快,事先布置更周密些,即使打不到兩個軍,也可以殲滅其一到兩個師。按照我們原來預定的共殲敵四個軍計算,還差五個師,這不能不算是一個缺點。因此我們還要繼續努力,不能滿足於這次戰役的勝利。
2.特別嚴重的缺點,也是各縱隊首長所共同提出的,是部隊開進紊亂,行軍道路交叉,大家爭路走,爭房子住。這個問題主要應由我負責,因陳(士榘)參謀長留南線指揮,劉(瑞龍)、張(元壽)副參謀長又忙於後勤,對部隊運動道路未能更精細區分,同時在客觀上時間不允許,加上從平原轉入山地,道路太少,通信聯絡不便,也是原因之一。但不能以客觀原因來推諉主觀責任,如果我們注意的話,至少可以減少這些現象。
3.通信聯絡差,這雖然是中國自有紅軍以來每戰都有的缺點,但無論如何應設法改進。今後通信聯絡,下級也應主動向上級聯絡,並加強電話與騎兵之使用,才能適當解決這一困難。
4.個別部隊不注意隱蔽,白天行軍,或向前集結過於突出,過早暴露我們的意圖。今後應注意保守軍事秘密,並養成夜間行軍的習慣。還有,每次戰鬥前幾乎都有俘虜兵逃跑回去,向敵人告密,值得警惕。
5.戰場追擊差。在殲滅第七十七師時,接到第八、第九縱隊報告,說敵已大部解決,部隊撤回二十餘里,第二天又發現敵人,再拉上去打。二十三日戰鬥中,各縱隊都報告敵人已全部消滅,第二天又發現殘敵五千餘人向和莊地區逃竄,迫使我第九縱隊回師殲敵。如當晚各縱隊能跟蹤搜尋,我第九縱隊即可按預定計畫於二十四日晚包圍張店,至少可以殲滅第十二軍的大部。
萊蕪戰役的經驗教訓
1.我們在南線撤出臨沂,在北線獲得了空前偉大的勝利,中央來電說:今後只要哪裡能消滅敵人,你們就到哪裡打,不必計算時間和路程。這次在軍長和華東局的領導下,毫不留戀地放棄臨沂,北上殲敵,證明是完全正確的。
2.這次戰役值得今後學習的是,製造了敵人的錯誤,錯亂了敵人的部署,並掌握與利用了敵人內部的矛盾,爭取了我們的勝利。我在主力北上時,故意在運河線架橋以迷惑敵人,敵機又發覺我部隊自費縣向西北運動,陳誠即認為我主力要撤向黃河以北。我臨沂不守,北線敵迅速後撤,我未貪小便宜截擊其後尾,仍按原計畫繼續集結,因而未暴露我之意圖,又使敵首腦機關判斷錯誤,再度將部隊南伸。我第六縱隊對口鎮之敵強攻未下,雖然不好,卻增長了萊蕪之敵向口鎮方向突圍的希望,最後敵人決定突圍,便於我在運動中將其殲滅(但這並不是說口鎮不應該打下)。敵第四十六軍為保存實力,同我們拉關係,我們做工作,使其保守中立;突圍前,該軍軍長(4)脫離指揮位置,部隊失卻掌握,減少了我之傷亡。這些說明,今後作戰,我們應該想盡各種辦法,製造敵人錯誤,並適當利用其內部矛盾,勝利就會更大。
3.我們對敵情的了解還不夠,特別是對王耀武的指揮特性了解很差。如果我們了解到王的性格大膽果斷,能命令其部隊一天一晚後撤數百里,那我們即可大膽地將部隊插到濟南附近,這樣,敵第十二軍也就無法逃跑了。這說明我們不僅要了解敵人番號、兵力、裝備、戰鬥力及部署等,還應了解敵指揮官之性格特點。如對方是多疑的,我可多設疑兵;如對方是個猛將,我們則來一套軟的。
4.我們的戰場追擊差。當敵人潰退時,戰場上的追擊不應等待命令。此次由於我各部忽視追擊,以致第九縱隊為敵潰兵拖住尾巴,未能按時實行第二步計畫,這一點值得今後切實注意。
5.敵人在指揮上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怕分散為我各個殲滅,隨時將兵力集中。加上部隊素質差,因此抓得更緊,靠得更攏,四五萬人擠在東西六七里、南北僅三四里的狹小區域內,無法展開,在我炮火殺傷後迅速為我殲滅。這從反面說明了兵不在多,而在於誰能首先展開兵力火力,並高度發揮其作用,誰就能勝利。江南第三次孝豐戰鬥,敵十一個團兩萬多人,白天伸展縱橫三十里,晚上收縮於縱橫僅三里之狹小圈子內。我趁晚上占領敵外圍所有工事,第二天集中炮火即將其殲滅。今後我們應充分利用敵人這一犯教條的毛病,抓住敵人這一弱點。
6.大兵團作戰,各縱隊求繳獲之心不應過於迫切,而應局部服從全部,個別服從整體。這次第四縱隊想截敵尚未撤離萊蕪的兩個團後尾,我們未予同意,否則這兩個團憑藉萊蕪工事頑抗,我一時不易攻下,而已向北突圍的敵軍主力在遭到我正面阻擊時,有縮回萊蕪固守的可能。如此則不僅不能迫使敵人處於狹小地區,求得在運動中將其殲滅,而且要多花兩天時間,多付出幾千人傷亡的代價,才能最後解決戰鬥;弄得不好,甚至有打成僵局的危險。
7.大兵團作戰,情況瞬息萬變,除非敵人實行總退卻,個別部隊決不能改變整個部署的決心。第一次敵情變化後,如果我們同意截敵後尾,則五萬多敵人就不易消滅。正因為我們沒有動,敵人就不再懷疑,否則王耀武即使接到陳誠再向南前進的命令,也不見得就會執行的。
對今後作戰的意見
1.中央要求我們在今後十個月中每月殲敵五個旅。這一艱巨任務的完成,要靠各部隊的努力,特別要靠各兵團首長在各種困難條件下,堅決和機動地完成本身所負的任務。
2.密切友鄰配合,近距離內經常保持徒步或傳騎聯絡。我們上下聯繫雖然做得不好,但總算保持了聯繫,有的也是做得很好的。可是與友鄰的聯繫更差,今後應特別注意。這次第七縱隊第二十師不待命令主動支援第一縱隊作戰,值得學習和發揚。
3.根據戰局發展趨勢,當敵人被殲滅到一定程度失卻進攻能力時,可能改取守勢,我將由內線轉入外線作戰,由運動戰進至陣地攻擊。這就需要我們開展爆破運動,學習土工作業,加強炮兵、工兵的建設。在這次整訓中,各縱隊應組織炮兵營,下次即須完成炮兵團的建制,另須成立工兵營(或分別配屬於師)及戰防炮連。要懂得愛惜工兵人樹,不要把工兵當步兵使用,否則會增加自己困難。
4.我們部隊不僅開始有而且已經擁有大量近代裝備,但缺乏掌握這些裝備的幹部。這就要爭取已經參加工作或正在學習的俘虜人員,並號召我們幹部學習使用和掌握近代武器,選擇培養和大批提拔有發展前途的新老幹部,學習各種武器的不同性能和結合使用的方法,研究對敵人新武器(如坦克、火焰噴射器等)的對策,以期在現有水平上提高一步;如仍停留在現階段上,將不能擔負起今後更重大的任務。
5.加強參謀工作和健全司令機關。各級指揮員應懂得由於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今天的戰爭已由司令指揮時代進到組織戰鬥時代。正因為如此,參謀工作和司令機關必須加強和健全起來。過去華中有的部隊對參謀的使用是不夠妥當的,有的首長把參謀單純當通信員、偵察員使用,有的首長遇事包辦,把參謀放在一邊不用;也有參謀水準不高,文的只能寫等因奉此,武的只會猛打猛衝,連寫個收條都不會,這些都是不應有的現象。各縱隊今後應特別重視參謀工作,加強培養各級參謀人員,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得到鍛鍊,成為文武全才。陳(士榘)參謀長已從南線回來,他是八路軍一一五師的老參謀長,相信我們今後的參謀工作一定會做得很好。
6.最後,部隊後勤機關亦應很好地健全起來。擔架隊、運輸隊要馬上建立。過去我們對這些問題沒有很好注意,將來轉入外線作戰,傷兵要有人抬,糧食要有人運,後勤機構如不及早建立,是會影響今後作戰的。
我的報告很瑣碎,尚缺乏系統。特別是這次戰役,在軍長直接領導之下,具體部署由我負責,缺點很多,希望各兵團首長提出批評,以便在今後作戰中儘量改進。

點評

萊蕪戰役,解放軍以傷亡8800餘人的代價,3天內殲滅國民黨軍1個綏區前進指揮所、2個軍(整編師)部、7個師(整編旅),計56800人,其中俘敵46800人,斃傷10000人(連同南線及膠濟路東段的作戰,共殲敵7萬餘人),並乘勝解放了博山、淄川等十三座縣城,使渤海、魯中、膠東解放區連成一片,嚴重打擊了敵人的氣??國民黨軍對山東的重點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這一作戰,華東全軍對毛澤東的運動戰思想體會更深,執行得更為自覺,集中統一的觀念也得到了進一步加強。萊蕪戰役也為我軍實行大規模的運動戰提供了可貴的經驗,主要是:一切作戰行動均應從有利於殲滅敵人著眼,哪裡便於殲敵就到哪裡去打,不惜暫時放棄重要城市;集結最大而有活力的部隊,持重待機,保持主動;誘敵深入,堅持在運動中求殲孤立突出之敵;善於利用敵人的弱點和矛盾,製造敵人的錯覺;敵變我變,實施靈活機動的指揮。

硝煙背後

萊蕪戰役的勝利,打亂了國民黨的軍事部署,迫使其暫時採取守勢。華東野戰軍趁此有利時機,於1947年3月上旬,在以淄川為中心的膠濟路兩側地區進行了全軍大休整。3月8日到12日,華東野戰軍前線指揮部在淄川礦區大荒地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會上,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作了《關於萊蕪戰役初步總結》的報告,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總結說:"經過了萊蕪戰役這個大殲滅戰,蔣介石南北會師侵占整個山東的狂妄計畫變成了一場春夢。我渤海、魯中、膠東、濱海4個軍區完全打成了一片,不僅山東我軍的勝利基礎因此穩如磐石,影響所及,全國獨立民主陣線上的鬥士也得到了極大的鼓勵。"陳毅所述,一語中的,道出了萊蕪戰役的重大意義之所在。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60年彈指一揮,如今,硝煙散盡,塵埃落定,翻開發黃的歷史葉片,細看萊蕪戰役前後敵我雙方的運籌帷幄與縱橫捭闔,以及主要將領的悲歡遭際,不禁讓人廢書而嘆,掩卷猶思。

陳毅

萊蕪戰役戰果紅
三天兩夜時間,我華東野戰軍以一當十,殲敵5.5萬餘人,隨之收復縣城13座……萊蕪一戰,我軍面對美械武裝的蔣軍,以傷亡不足萬人的代價,取得了山東會戰第一階段的完勝。1947年2月26日,《大眾日報》曾在社論中盛讚此次戰役是“運動戰殲敵的又一光輝範例”。
然而,勝利來之不易。時任華野副司令員的粟裕在《萊蕪戰役初步總結》中說:“此次萊蕪戰役,情況變化之多為前所未有。”
原來,就在南線敵人占領臨沂,認為我軍不戰而逃後,我華東野戰軍正北上伺機殲敵。孰料,北線敵情一變再變,給我軍的戰略部署和給養供應構成了極大挑戰。
1947年2月15日晚,王耀武估計我主力部隊北移後,立即命令部隊從新泰、萊蕪等地全線北縮,眼看我軍失去殲敵機會,不料,17日 ,國民黨參謀總長陳誠嚴令確保新泰、萊蕪,我軍隨即恢復原作戰方針。我軍部署剛定,19日,王耀武發覺了我軍進攻新泰、萊蕪的意圖,再次向新泰、萊蕪守軍下達了北撤命令。
陳毅早料到王耀武發覺我軍動向後,將拔腿逃跑,因此,事先擬定了採用聲東擊西之計,以誘敵深入。其中,南線部隊秘密向膠濟線運動,同時又派出小股部隊在山東西部運河上架橋修路,對兗州蔣軍擺出包圍之勢,聲稱將進軍魯西南與劉鄧大軍匯合,使陳誠誤認為我軍不堪再戰,嚴令李仙洲等確保萊蕪、新泰,延遲了軍隊撤退時間,為我軍全殲李仙洲兵團埋下了伏筆。
據介紹,當時的萊蕪城並不大,但城牆堅固,且有李仙洲的主力部隊據守在內。我軍如果強攻,代價極大。為此,陳毅、粟裕等在萊蕪北面故意給李仙洲放開一條生路,讓他決意往吐絲口鎮方向逃跑。我軍則在萊蕪到吐絲口鎮的公路兩旁,集中了6個縱隊的兵力,布下了一個大口袋,專等著李仙洲突圍後鑽入。
2月23日中午12時許,李仙洲撤出萊城。陳毅、粟裕一聲令下,我各路大軍從四面八方潮水般湧來,在敵機瘋狂的轟炸掃射之下,穿煙躍火,向擁擠在狹窄公路的敵軍發起猛攻。許多戰士負傷了,自己撕下一片衣襟,草草包紮一下又衝上去,跟隨在部隊後面的支前民工隊伍,也搶過敵人丟下的槍枝,殺入重圍。
由於我軍勇猛的近戰、混戰,敵人空軍完全失去了作用,其地面部隊亦兵敗如山倒,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
如今,在萊蕪辛莊鎮石灣子村,還保留著陳毅住過的萊蕪戰役指揮所,這是一座四合小院,為解放後重修而成,它依山臨河,環境優美,曾多次躲過敵機偵察。據說,戰鬥勝利後,陳毅和夫人張茜曾在河中縱馬(或曰開著吉普車)疾走,欣喜異常。

韓練成

一“諜”抵得幾萬兵
萊蕪大捷,不能不提韓練成。
韓練成,寧夏固原人,祖籍山東。1925年1月,貧民出身的韓練成靠借自他人的一紙文憑考取了西北軍馬鴻逵部軍官教導隊。1943年夏天,韓練成在重慶見到周恩來,提出投身革命,周建議他“在那邊為共產黨工作”。一說,韓練成從此與我方建立了內線聯繫;也有人說,早在西北軍中,韓練成就通過劉志丹和我黨建立了聯繫。
韓練成一生充滿傳奇。1930年,蔣馮中原大戰,馮部一度包圍了蔣介石在河南歸德車站的“列車行營”,後蔣在韓練成保護和營救下脫離險境,蔣介石遂頒發手諭,特許韓為軍校三期畢業生,列入學籍,從此韓練成被視為蔣介石嫡系。這一年,韓練成僅20歲。1946年,韓練成出任桂系46軍軍長。
1947年1月,46軍從海南調防山東,隨後,中央把韓練成的關係轉到我華東局,華東局派華野政治部主任舒同等人和韓練成接上了頭,並與之簽訂了三條秘密協定。根據協定,我軍特工楊斯德化名李一明,解魁化名劉志彬進入46軍,並分別擔任軍部高級情報員和軍長秘書。
萊蕪戰役打響前,46軍從新泰趕赴萊蕪,韓練成擔心該軍被我軍消滅,通過楊、解二人向我軍要求保全其部隊。我方答覆說:果不撤回萊城,可以。否則,難以保證。”隨後,雙方曾短暫交火,46軍撤回萊城。
戰鬥打響後,2月23日凌晨6點,楊斯德力勸韓練成離開蔣軍部隊,並保證其安全。韓練成帶著一個警衛排離開蔣軍,“不見蹤跡”。此前,李仙洲已察覺我軍意圖,他在《萊蕪戰役蔣軍被殲始末》一文中回憶說:“23日,他決定率部定於凌晨6時突圍,各部隊均按命令到達指定地點集合完畢。但此時,一直與李仙洲同吃同住的韓練成,藉口到城東高地找一個團長,離奇失蹤了。整整等了兩個多小時,仍不見蹤影。恰恰就是這兩個多小時,遲滯了國軍的突圍時間,李仙洲兵團上下失控,亂成一團。”戰後,華野在《萊蕪戰役初步總結中》評價說,韓練成此舉“減少了我之傷亡代價”。後來,台灣某報紙痛心疾首評論說:韓練成“對黨國之害,尤甚於××之流”。
萊蕪戰役後,韓練成認為自己形跡尚未暴露,回到南京繼續臥底。1948年10月,被人告發。蔣介石盛怒之下,親自電令張治中押他回南京治罪,好在張治中和白崇禧都不忍加害他,用計協助他外逃。
新中國成立後,韓練成被授予中將軍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蘭州軍區第一副司令員等職,1984年2月在北京逝世。由此,他成為我軍歷史上惟一擁有雙黨員、雙中將軍銜的高級將領。他的不少經歷,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李仙洲

被俘的李仙洲被俘的李仙洲

韜略滿腹猶敗績
黃埔一期,抗日名將,卻功敗垂成,受傷被俘,有此大起大落人生遭際的,就是萊蕪戰役中被對手陳毅呼為“豪帥”的李仙洲。
李仙洲(1894—1988),山東省齊河人,1938年3月授國民黨陸軍少將。抗戰期間,先後參加長城居庸關抗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豫中會戰等,戰功卓著,被譽為抗日名將。
但就是這樣一個老行伍,卻在萊蕪戰役中一敗塗地,受傷被俘。看過電影《南征北戰》的人,可能對電影中那個窮途末路,狂叫“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的李軍長印象深刻,李仙洲就是原型。據說,這一形象曾招致視榮譽為生命的李仙洲的不滿和抱怨。
事實上,萊蕪戰役之後,隨著李仙洲對韓練成身份和我軍戰略部署的日漸了解,李仙洲頗有“非戰之罪,天亡我也”的感慨。因為,萊蕪戰役之前,李仙洲已經通過我軍異動的種種跡象,多次正確判斷出了我軍戰略意圖,尤其是戰鬥打響後,在接到王耀武命令他們撤出萊蕪的密電後,亦堅持認為萊蕪城高牆固,不宜撤退,即便撤退,也應神速行之。但韓練成等人按照我華野“指示精神”,極力主張到23日早開始撤退,此主張被採納。孰料韓竟“臨陣脫逃”,再次延遲了撤退時間,李仙洲敗局已定。
李氏敗績,與來自上峰的“內耗”也不無關係。根據當年《大眾日報》的相關報導,萊蕪戰役後,陳毅探望正在養傷的李仙洲,談及萊蕪戰役,李仙洲說:“我們此次失敗,主要是國防部戰略指揮失誤,而王耀武先生干涉下面太嚴,王先生每直接分電各軍,師甚至團,我雖在前方,有時也不知道——這次到前方來,不過是高級的傳令兵。”
在自怨自艾之外,還有一個問題令李仙洲百思不得其解:萊蕪戰役中,“我率6萬大軍殺不出一條出路,韓軍長如何能隻身突出重圍呢?”為此,1973年,李仙洲獲得特赦時,曾當面向周總理請教這個困擾了他26年的問題。據說周總理聳肩一笑,答道:“韓練成同志就在北京,你們可以見面嘛!”
李仙洲沒有去見韓練成。
解放區的婦女都會打槍
萊蕪戰役中,我軍總計殲滅蔣軍5.5萬餘人。
由於俘虜很多,女民兵也擔當了看押俘虜的任務。支前模範韓玉珍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個。韓玉珍是常莊區西古德范村人,1946年8月擔任本村婦救會長。1947年2月15日,上級黨組織在西古德范村召開會議,部署了萊蕪戰役支前任務。韓玉珍帶領女民兵班12人擔負起了站崗、放哨、送給養的任務,同村裡的廣大婦女夜以繼日地推磨、推碾、攤煎餅、燒飯湯、做軍鞋。普通(村)戰鬥勝利結束後,200多名俘虜被押送到西古德范村。為了讓部隊戰士得到休息,韓玉珍帶領女民兵班自覺擔當起了看押俘虜的任務。當俘虜看到看押他們的是幾個女民兵時,便不以為然,立時生起了逃跑的念頭。其中有一個姓楊的,試圖借小便之機逃跑,其他俘虜見狀也都蠢蠢欲動。韓玉珍見此情景,大聲喊道:“站住!再跑就開槍了!”楊某不相信她們會開槍,像沒聽見一樣繼續逃竄。這時韓玉珍拉開槍栓,朝楊某開了一槍,子彈從楊某兩腿間穿過,楊某頓時被嚇呆了。韓玉珍趁機大聲向俘虜喊話:“我們解放區的婦女都會打槍,警告你們,誰再逃跑就打死誰,只要老老實實服從看管,就給你們留條活路。”俘虜們聽了,沒有一個再敢逃跑。
巾幗英雄在清剿散兵游勇的戰鬥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1947年2月23日傍晚,陳林村婦女主任景如英和12名村幹部正在村北嶺王家林中放哨,發現從吐絲口鎮方向逃來20餘名敵軍,正牽著一匹騾子奔北嶺而來。景如英看準了這是一夥沒帶武器、狼狽不堪的殘敵,當即提出截俘。同志們勸她等等看,她說:“你們先別動,看我的。”說著,她把手裡納的鞋底用小包袱一包,左手拿包,右手拉著納鞋的麻線,一下衝到敵人面前,高喊:“站住,投降!不然我就扔手榴彈了!”敵人誤以為她手裡是真的手榴彈,又看到林中還有人埋伏,便乖乖地舉手投降了。
據統計,萊蕪戰役共繳獲野炮、山炮、火箭筒等各種軍用物資不計其數,僅周村一地,國民黨軍即丟下3個滿儲彈藥的倉庫,50多萬公斤糧食。值得一提的是,據《大眾日報》1947年3月25日報導,戰鬥中,萊蕪工商支局魯西酒店店員江懷樹用步槍擊落美國造蔣機一架,並繳獲大批槍彈,經過省工商局報告省府,評為特等功,獎特等獎章一枚,並通令嘉獎。

未解之謎

城北圍殲戰人數之謎

萊蕪戰役萊蕪戰役

1947年2月23日下午,大戰之後的萊蕪城北,狼煙未消,殘陽如血。這場震驚中外的大戰,俘虜國民黨軍李仙洲集團46000人,擊斃1萬餘人,生俘擊斃國民黨將官21名,中將副司令李仙洲亦赫然在被俘之列。
時間過去了60餘年,人們回首往昔不禁問,這次戰鬥我軍投入了多少兵力呢?這還真是個謎團。
先來說一下我軍在整個戰役中投入的總兵力。在萊蕪戰役的資料中,對此沒有明確的記載,只在《萊蕪戰役中的人民》中有一句話:萊蕪縣委接到命令,按照二十七萬五千人準備鏈式給養。因此長期以來,很多人都認為,萊蕪戰役的參戰總人數是二十七萬五千人,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山東省檔案館《兩年來山東幾次主要戰役前方作戰部隊參戰民工吃糧人數概況表》中有這樣一個不起眼的記載:萊蕪戰役參戰部隊為205000人。
這兩個數字哪一個正確呢?
參加萊蕪戰役的華野部隊有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四縱隊、第六縱隊、第七縱隊、第八縱隊、第九縱隊、第十縱隊總計八個縱隊。每個縱隊應有3個師,第一縱隊多一個獨立師,第二縱隊有一個師沒有到萊蕪,第七縱隊、第九縱隊、第十縱隊都少一個師,此時的兵力僅為21個師。按照33制的原則,我軍一個師的標準編制應為8748人,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各師只要不是剛經過大戰役,一般都會保持在1萬人左右。如果這樣計算,參加萊蕪戰役的兵力總數應為21萬人左右。
我軍在研究這一歷史時期的文章中對此有兩種人數記載可以互相印證。一種是華野成立之後人數統計:(節選)第一縱隊由山東野戰軍第一縱隊改稱,計2.3萬人。第二縱隊由山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和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一部編成,計2.9萬人。第四縱隊由華中野戰軍第一師改稱,所屬第一、第二、第三旅依次改稱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師,共3萬多人。第六縱隊由華中野戰軍第六師改稱,所屬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旅改稱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師,共3.5萬餘人。第七縱隊由山東野戰軍第七師一部、華中野戰軍第十一縱隊和魯中軍區部隊一部編成,共2.5萬人。第八縱隊由魯中軍區第四、第九師及警備旅編成,共3.3萬人。第九縱隊由膠東軍區新編第五、第六師、警備第三旅編成,共3.1萬人。第十縱隊由渤海軍區主力第七、第十一師編成,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師及1個特務團,共1.6萬人。
另一種說法是:整編後,華東野戰軍約有27.5萬餘人(不包括第十一、第十二縱隊)。
兩種說法互相印證,可以認定,萊蕪地區華野各參戰部隊總數約為二十二萬四千人左右,考慮到第二縱隊有一個師留在臨沂,一個師1萬人左右,那么,二十一萬多人應該是比較接近真實的數字。
同時可以印證這個數字正確的還有另外一條證據,萊蕪戰役期間,民工要求按照1兵3夫來配置,在山東省檔案館的《自解放戰爭起至濟南戰役止各次戰役動用各種民工統計表》中顯示參加萊蕪戰役的民工總數為常備民工25萬人,臨時民工37萬人,總數為62萬人,從這個數字推斷,部隊人數二十萬五千人應該正確。
那么又有多少人參加了城北圍殲戰呢?這也是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
同樣的道理,我們只需要知道參加城北圍殲戰的部隊就可以得知確切的數字了。
據資料記載,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七縱隊組成了西四縱隊;第八縱隊組成東突擊兵團;第六縱第十八師擔任正面阻擊,總計12個師,12萬人參戰。
面對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我們只要小心求證,精心探索,一定可以還歷史以本來的面目。

封振武將軍青泥溝阻敵之謎

在萊蕪戰役中有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小故事———封振武將軍行軍增灶,嚇阻敵軍。(故事見於將軍的回憶文章《陳老總巧設疑兵計》)
1947年2月上旬,萊蕪戰役即將打響。一天,陳毅同志把封振武叫去當面交代任務。他命令封振武立即帶領三個團的部隊,沿著泰安新泰公路向西運動,並要他從楊柳店經徂徠山,晝夜不停向泰安方向挺進,還特別交代了兩句:“如白天行軍要注意防空,要同華野指揮所保持通訊聯繫。”不久封振武就獲悉,當他率三個團向泰安方向運動時,一些兄弟部隊也按照華野指揮所的命令向兗州佯動,並在運河上架橋,造成我軍西渡運河的假象,以迷惑敵人,而我軍則隱蔽地向萊蕪地區開進。
幾天后,陳毅派人到封振武分區駐地,叫他馬上去華野指揮所接受任務。陳毅要封振武率領三個團的部隊,阻擊敵人五到七天,使敵人不能迅速占領蒙陰,並問他有沒有信心。
封振武面有難色,一時遲疑未答。他想:我這三個團,多系新組建的,武器裝備也差,怎么能抗擊現代化裝備的四十六軍呢?
陳毅笑著說道:“當年諸葛亮大擺空城計,身邊只有兩個老兵、一個琴童,迷惑了擁有重兵的司馬懿。你現在有三個團的兵力,還不能同敵人周鏇一番嗎?你這個阻擊戰打得越好,越有利於我們大部隊調整部署。詳細情況,請粟司令給你談吧!”
粟裕把封振武帶到地圖前,具體介紹了敵我雙方情況和我軍作戰部署,然後說:“這次給你的任務很艱巨,但也有很多有利條件,爭取抗擊五到七天不成問題。首先,敵人這個部隊同它的上級有矛盾,對進犯蒙陰不甚積極,正處在進退兩難之際。另外,你們可以打出主力部隊的番號,虛張聲勢,迷惑他們。陳老總不是叫你們唱空城計嗎?就是要造成敵人的錯覺。古時候不是有個孫臏戰龐涓的故事嗎?孫臏用每天減灶的辦法誘使龐涓上當。你這次不妨來一個增灶法,使敵人摸不清我們的虛實。”
聽了粟裕這番明確具體的分析、指點,封振武茅塞頓開。他依計而行,“增灶示強”,打出三個主力部隊的番號,機動靈活地同敵人周鏇。在每一個宿營地,特地多搭一些草鋪,多砌一些鍋灶,轉移時不予拆除。敵人不知虛實,小心翼翼,行動緩慢。經過一個星期的戰鬥,把敵人阻擋在蒙陰以北30里的地方,圓滿完成了任務。
此故事曾收錄于山東人民出版社《文史資料選輯》第十期《親切難忘的教誨》。據稱,是由封將軍口述,他人整理而成的。
這段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被我國很多軍史專家引用,可是這個故事裡面卻存在著很多謎團。
首先是時間上,與萊蕪戰役史實無法對應起來。封將軍說,他是在2月上旬,接到了阻擊命令,在顏莊鎮青泥溝阻敵一個星期後,完成任務。於2月中旬見到陳毅司令員,此時萊蕪戰役還未打響,部隊正向北行進,又一個星期後,傳來戰役勝利的捷報。華東野戰軍2月15日發出的野戰第25號預備命令中明確指出:“魯中軍區之部隊統一歸二縱司令韋國清指揮,該分區封司令應立即前往二縱韋司令處接受任務。”可見,封將軍阻敵時間應該在2月7日到2月15日之間,前後誤差不超過1天。
顏莊鎮青泥溝現隸屬於萊蕪市鋼城區。
可是,在這裡,歷史的記載跟我們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國共雙方的資料都證實:被封將軍阻擊的敵人國民黨四十六軍,早在2月8日就已經占領了新泰,2月16日四十六軍接到李仙洲的命令,自新泰回撤至顏莊,17日,再占領新泰,19日再撤顏莊。因此,2月7日-2月15日,封將軍根本不可能在顏莊鎮青泥溝阻擊敵人。
現保存的國民黨軍方面的戰鬥詳報和王耀武、李仙洲、韓練成的回憶錄中,也都沒有關於這個時間段在萊蕪境內發現解放軍部隊的記載。
難道是封將軍記錯了阻敵地點嗎?
基於此矛盾,網上的軍事論壇中有人提出:阻擊地點應該是兗州青泥溝。這樣就可以解釋在國民黨軍大後方阻擊敵人的謬誤,也不存在時間差錯。可是筆者仔細查找了兗州現代及歷史上的地名,發現並沒有一個地方叫青泥溝或與之類似。這個假說,顯然是不成立的。
那么,就只剩下了一種可能,封將軍把接受任務的時間記錯了。
1947年1月31日,國民黨軍自臨沂南大舉進犯,我軍最先決定在臨沂方向作戰,此時萊蕪人民接到的命令是盡一切可能遲滯膠濟線李仙洲集團南犯,萊蕪開展了轟轟烈烈的交通戰、破襲戰。如果說,封將軍接到命令是在這個時間,一切就順理成章了。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陳老總巧設疑兵計》的第一段。
據《萊蕪戰役資料》記載,我軍派人在兗州以西運河架橋的時間應該是2月10日,與華野大部隊北上萊蕪同時,文中的記載從側面證實了封將軍接到命令的時間是2月10日。如果封將軍2月10日才接到這個行軍命令,2月15日又按照指揮部命令到韋將軍處報導,那么肯定沒有時間了。
這個時間只能是在2月1日左右,南線蔣軍北犯,我軍打算在臨沂決戰,由封將軍在萊蕪行軍增鋪,阻敵前進,以免我軍兩面受敵。七天后,作戰方向改變,2月10日正式接到向泰安白天行軍的任務,掩護大部隊北上。

指揮所

萊蕪戰役指揮所萊蕪戰役指揮所

萊蕪戰役指揮所位於萊蕪城東46華里的萊城區辛莊鎮石灣子村,東臨沙河,與寄母山隔河相望,西為西風山,南靠包頭山,北依青龍山。石灣子村擁有小橋流水,更有迷人的傳說。村東河內有一巨石,上有一碗狀坑,相傳能積水成金。夜積水滿,晨得一金。有人為得大金,便將坑鑿大,不但未得大金,反而不再生金。因此,傳說村子曾名"金碗子",後演變為石碗子、石灣子。今有碗坑巨石仍存河底。1947年時的石灣子,通村的只有一條鄉間小道,但50多米寬的乾涸的沙河既可徒步行軍,亦可驅車而行,華野將領當年便是沿河逆流而上的。到達石灣子後,陳毅、粟裕及其警衛員、總務人員等幾十人住在財主李學文的四合院內,其餘人員則分散入住農舍。石灣子村遵照上級"全民總動員、一切為前線"的指示,在區委宣傳幹部柳聖一的指揮下,成立了以副村長孟光榮和婦救會長候學英為首的支前領導小組。村民們踴躍參加支前小組,除100餘男勞力隨部隊執行支前任務外,還建立了由51人參加的婦女支前隊。村民把最好的房子讓出來給將士們住,由呂德增、李貴田、孟廣英三人組成臨時服務隊,熱情為將士們服務。
指揮所入住的小院四面環山,比較隱蔽,飛機飛得高不易發現小院,飛得太低則觸到山崖,一旦發現也難以俯衝投彈。小院大門外有一寬闊的空地可以停車,院西牆外的山坡上有株古槐,樹圍3米許,高10餘米,枝繁葉茂。攀上此樹可俯瞰小院乃至全村周圍的一切,是站崗放哨的理想場所。國民黨軍聽說陳毅、粟裕住在石灣子一帶,曾多次派飛機偵察。飛行員多次偵察未果,不得不將萊蕪北部苗山附近北石灣子村轟炸一番,交差了事。華野將領在石灣子村駐紮的7天內,村民日夜不停地碾米、磨麵、縫衣、做鞋。一天,駐沂源的部隊糧食不足,上級指示要石灣子村抓緊送糧。50多名婦女(大部分都裹了腳)抬的抬,擔的擔,爬山越嶺奔波在崎嶇不平的山坡上,硬把2000多斤小麥送到了指定地點。部隊向南進發後,一批傷員撤下來,住在上三山村,侯學英聽說後,立即組織婦女帶著小米、花生、雞蛋、衣服、鞋襪等去慰問傷員。萊蕪戰役結束後,石灣子村的婦女們因支前有功,受到上級的表揚。
萊蕪戰役指揮所遺址為普通民房建築,石基、磚垛、坯牆、灰瓦,南北長25米,東西長18米,有北屋5間、西屋3間、南屋3間、大門1間、廁所1間,原東屋已無。大門東牆外側為"萊蕪戰役指揮所遺址"的陰刻標記。大門內的迎壁牆上鑲嵌著陳毅司令員為祝賀萊蕪戰役勝利題寫的那首膾炙人口的《萊蕪大捷》:"萊蕪淄博戰血紅,我軍又獵齊魯東。百千萬眾捉狼虎,七十二崮志偉功。泰山霽雪照旌旗,渤海波翻唱大風。堪笑豪帥面縛日,叩頭請罪罵蔣凶。"據說,在戰役大獲全勝後,陳毅偕夫人張茜坐著美式吉普車沿村東小河週遊,而後又爬上西風山,這首詩正是在山上即興醞釀而作的。
5間北屋東西總長18米、寬5米、高7米,牆厚0.5米;有門3個,均為高2.15米、寬1.3米;窗2個,均為高1.2米、寬1.36米;房脊、屋稍飾有張口獸。北屋裡面陳列著陳毅司令員當年使用的桌椅床案及一部搖把子電話機,西牆上是毛澤東主席關於萊蕪戰役的親筆電文照片、戰前敵我形勢和作戰形勢圖。此屋是陳毅司令員的辦公地點。西屋、南屋形制與北屋相同。西屋原是警衛員的住所,現牆上懸掛著敵我戰鬥序列、參戰將領頭像和生平簡介展板。南屋原住總務人員,現為整個萊蕪戰役自始至終的文字、圖片展覽,分"急進萊蕪"、"一舉全殲"、"光輝戰例"、"人民支前"、"永垂不朽"五個部分。前言曰:"萊蕪戰役的勝利粉碎了蔣介石南北夾擊的計畫,為奪取解放戰爭全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萊蕪戰役作為運動戰的光輝典範已載入史冊。"

紀念館

萊蕪戰役紀念館的前身為萊蕪革命烈士陵園,1947年3月始建於萊城以西,礦山之陽。1968年遷址於萊城東北的黃山

萊蕪戰役紀念館萊蕪戰役紀念館

上。1996年元月開始改建萊蕪戰役紀念館,1997年7月建成開館。紀念館大門外正面牆壁上,鑲嵌著當年參加過萊蕪戰役、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題寫的"萊蕪戰役紀念館"7個大字。紀念館以革命烈士紀念塔、陳毅銅像和大門為南北的中軸線,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為萊蕪戰役展覽館,西部是萊蕪戰役全景畫館。革命烈士紀念塔、萊蕪戰役展覽館、萊蕪戰役全景畫館三大主體建築構成"品"字形布局。東西兩館之間有較為寬闊的廣場和草坪,草坪中間立有陳毅銅像,廣場上陳列著飛機、坦克等戰時武器。

革命烈士紀念塔

革命烈士紀念塔用花崗岩石砌成,總高19.8米。塔身呈四稜柱形,高16米,每邊長4.8米。碑陽借用毛澤東所題"革命烈士紀念塔"7個鎏金大字,陰為碑文,隸書,鎏金,陰刻。左右兩面上方中有五星、稻穗烘托,兩邊各有三面紅旗。身底飾浪花和葵花,頂飾雲紋。塔帽高1.8米。塔座呈"工"字形,高2米,最寬處9.3米,束腰處8.06米。塔座的陽面和東西三面中間各飾有萬年青花,圍有荷花花圈,左右兩側各配有三面紅旗。紅旗兩側下角飾有牡丹花團。陰面刻著"建於一九七二年十月"的隸書。整座塔花飾較少,均採用浮雕,簡潔大方,主題突出。塔台3層,高4米,建有以碑為十字中心的十字形石階路。頂層邊長各為26米,建有花崗岩石欄桿。下兩層植有松柏。
塔身陰面碑文為:"萊蕪戰役是華東人民解放軍在萊蕪地區所進行的運動戰。一九四七年一月底,國民黨軍隊分南北兩線進攻我山東解放區。南線國民黨軍隊以八個整編師,分三路沿沂河、沭河北犯臨沂,北線國民黨軍李仙洲集團三個軍由明水、淄川、博山等南下萊蕪、新泰策應,企圖同華東人民解放軍主力在沂蒙山區決戰。我軍在民兵和人民民眾的大力支援下,以一部阻擊南線之敵,至二月二十三日下午結束。全殲該敵第二綏靖區前方指揮所、第四十六軍軍部、第七十三軍軍部和七個整旅共六萬餘人,生俘國民黨徐州綏靖公署第二綏靖區副司令官李仙洲,收復城市十三座。萊蕪戰役的勝利,是毛主席軍事思想和軍事路線的偉大勝利!"
紀念塔北並列著為萊蕪解放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劉仲瑩、劉萊夫、鹿省三、廖容標四位先烈的紀念碑,分別由楊萱庭、趙健民、武中奇、朱學達書寫碑文。四塊碑皆為石灰岩石,碑身均高1.81米、寬0.8米、厚0.21米,碑座均長1.2米、寬0.8米、高0.23米。
紀念塔的東側有一座抗日烈士紀念碑。該碑原置於萊城區雪野鎮下游村,1945年由原中共泰山區地方委員會、泰山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山東軍區、八路軍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部和司令部、泰山區救國聯合會共同籌建,1985年移置於此。碑台為正方形,邊長8.7米,周圍有石欄桿。碑呈六角塔形,總高5.8米。碑身高3.25米,每面寬0.73米。烈士碑內容與古塔形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既美觀又莊重。碑文記載著泰山區抗日戰爭中犧牲的3000餘烈士,是泰山區軍民堅持抗戰的歷史見證。

萊蕪戰役展覽館

展覽館為弧形二層樓房建築,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面西的大門上,有粟裕大將題寫的"萊蕪戰役展覽館"7個大字。館內設有序廳和4個展室。
序廳是整個展覽館的概括和總結。正面牆上是巨幅浮雕,刻畫了萊蕪戰役主要指揮者陳毅、粟裕、譚震林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描寫了解放軍戰士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反映了人民民眾踴躍支前、誓死保衛家鄉、保衛解放區的奉獻精神。南北兩側分別鑲有毛澤東主席戰前為萊蕪戰役擬定的作戰方針電文手稿和戰後陳毅所作的《萊蕪大捷》一詩的手跡。整個序廳高度概括了毛澤東"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打運動戰"、"大打人民戰爭"的軍事思想。
第一、二展室為戰役廳。從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進行戰略部署到圍城打援打響第一槍,從普通戰鬥、吐絲口攻堅戰到安樂山、小窪激戰,從打響城北圍殲戰到慶祝勝利,從華野參戰將領到國民黨被俘將級軍官,展館運用大量的圖片、文字及實物向人們詳細展示了萊蕪戰役經過。尤其是在第二展室北首,華野司令部贈送給"人民功臣第一連"的紅色錦旗"氣壯山河",高高懸掛在繳獲的國民黨武器裝備等實物之上,令許多觀眾駐足細觀,斂眉沉思。

蕪戰役紀念館新館開館儀式舉蕪戰役紀念館新館開館儀式舉

第三展室為支前廳。步入大廳,引人注目的是當年人民支前用的部分實物:鐵雷、石雷、紡車、木輪車、鏊子、鑼、扁擔、水桶、擔架等。圖片展示:新娘送新郎參軍,支前模範韓玉珍召開支前動員大會,畫家柔堅的宣傳畫形象地描繪了民工立功回家時被一家老小團團圍住的喜悅情景……展板文字記錄著戰役期間魯中區500萬人民全力以赴支前,50萬人民為戰地服務,至少有100萬婦女和兒童湧入了後勤大軍;萊蕪人民在一周內就趕辦給養500萬公斤;戰役中,萊蕪3萬民工奔波在火線上,僅萊蕪婦女向火線運送物資便達27500公斤。展室用大量清晰的圖片及完整的實物向公眾介紹了萊蕪戰役前後,我解放區廣大民眾為了戰役的勝利而發動的轟轟烈烈的支前運動,再現了戰爭時期我軍民的魚水親情,反映了革命老區民眾擁軍支前的光榮傳統。
第四展室為英烈廳。展板顯示,萊蕪戰役中,僅華東野戰軍就有1400餘人壯烈犧牲,7000餘人負傷,許多支前民兵、民工也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戰役中犧牲的團級以上幹部有張元壽、鄭德民、張雲祥,著名烈士有抱病衝鋒殺敵立功的韓信法,連續炸開蔣軍6道障礙的爆破手艾青時等。一幅幅英模烈士的畫像,一件件感人事跡讓人目不暇接。"人民功臣第一連"、"李太昌排"、"祁寶林班";一級戰鬥英雄王國棟、劉加其,"鐵人"吳必和、"以一當百的英雄"韓世傑;知名支前英模李學收、康書生、王愛山……遺憾的是,他們中的多數人連張照片都沒留下,參觀的人們只能在一張張繪畫和解說中去緬懷他們的英名。
展覽館共展出大大小小照片600多張、文獻資料1200多份、實物300多件,其中有不少珍貴照片和資料(如毛澤東的幾封電文手稿等)。在布展內容上,該館跳出萊蕪戰役的局限,從戰前形勢到戰後對全國戰局的影響,將萊蕪戰役放置於山東戰局乃至全國戰局的大背景下進行展示。

萊蕪戰役全景畫館

走出戰役展覽館,迎面是戰役全景畫館。全景畫高17米、長120米,由亞麻布縫製而成。館內採用燈光、音響藝術及聲光電等現代化表現形式,藝術地再現了戰役恢宏磅礴的氣勢。環鏇轉甬道步入館內,仿佛置身於一個真正的戰場,炮聲、槍聲震天,我軍從四面八方發起猛烈衝鋒,與敵軍短兵相接。敵官兵已是橫屍遍野,丟盔棄甲,車毀機墜,東逃西竄,潰不成軍。畫面表現的是發生在1947年2月23日下午4時許,在萊蕪城北一場激烈的圍殲戰。畫面上的民宅村落、支前民眾,攤煎餅的婦女、放哨的兒童,奮勇殺敵的解放軍戰士、狼狽不堪的敵軍,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整個畫館的色調與周圍環境和戰爭發展趨勢顯得格外協調。
為真實地再現這一幕,魯迅藝術學院的15位藝術家從實地考察、藝術構思到最後結束,整整花費了一年零八個月的時間。站在館內,從地形地貌到風土人情,從村落民宅到著裝打扮,人們一眼就可看出這場戰鬥發生在魯中地區。
畫館兼收國內各家畫館之長,又表現了自身突出的特點。首先是場面廣闊。因為反映的是一場野外戰鬥,所以視野十分開闊,該畫表現了大約80公里的範圍。描寫的人物眾多,僅形象完整的人物就有1萬多個,描繪了大約30萬人同時作戰的場景。用198根日光燈和66盞碘鎢燈映照畫面,更使畫面呈現出一種暖色調,烘託了人民戰爭必勝的主題。另外,地形與畫面有機結合,融為一體,更使遊人難以分辨出哪是地形雕塑,哪是油畫,從而達到一種身臨其境的藝術效果,這是該館成功的重要一筆。如果說展覽館以照片、文獻資料和實物真實地再現了歷史,那么全景畫館則是以巨幅雕塑和全景油畫藝術地再現了歷史,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在這裡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萊蕪戰役紀念館建成開放後,以其獨特的真實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不斷吸引著市內外民眾前來瞻仰和觀賞,成為萊蕪市重要的教育基地和最富吸引力的景點。截至2005年,已接納市內外參觀者近300萬人次。萊蕪戰役紀念館已成為全市褒揚先烈,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主陣地,先後被命名為全省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管理工作先進單位、全省重點民政系統創建文明行業先進單位、全省衛生工作先進單位、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點、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國共內戰戰爭列表

上黨戰役| 綏遠戰役| 邯鄲戰役| 熱河戰役| 四平戰役| 中原突圍| 蘇中戰役| 大同集寧戰役| 如黃戰役| 定陶戰役| 張家口戰役| 新開嶺戰役| 滑縣戰役| 宿北戰役|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 鉅金魚戰役| 魯南戰役| 萊蕪戰役| 青化砭戰役| 豫北戰役| 正太戰役| 羊馬河戰役| 娘子關戰鬥| 蟠龍戰役| 東北夏季攻勢| 孟良崮戰役| 四平戰役| 魯西南戰役| 三路大軍挺進中原戰役| 挺進大別山戰役| 沙家店戰役| 豫西戰役| 沙土集戰役| 膠東戰役|東北秋季攻勢| 清風店戰役| 高山鋪戰役| 郟縣戰役| 石家莊戰役| 大別山反清剿戰役| 萊陽戰役| 平漢隴海路破擊戰役| 彰武戰役| 淶水戰役| 東北冬季攻勢| 公主屯戰役| 宜瓦戰役| 四平戰役| 臨汾戰役|洛陽戰役| 長春戰役| 膠濟路中段戰役| 西府隴東戰役| 冀熱察戰役| 晉中戰役| 豫東戰役| 兗州戰役| 襄樊戰役|察綏戰役| 遼瀋戰役| 濟南戰役| 太原戰役| 荔北戰役| 錦州戰役| 塔山戰役| 黑山戰役| 遼西戰役| 瀋陽戰役| 徐蚌會戰| 碾莊戰役| 九連山戰鬥| 西北冬季攻勢| 雙堆集戰役| 平津戰役| 張家口戰役| 陳官莊戰役| 新保全戰役| 天津戰役| 安新戰役| 渡江戰役| 郎廣戰役| 中南剿匪| 上海戰役| 漢潯間渡江戰役| 華東剿匪| 陝中戰役| 宜沙戰役| 扶郿戰役| 福州戰役| 蘭州戰役| 舟山群島戰役| 翠微峰戰鬥| 寧夏戰役| 河西戰役| 漳廈金戰役| 大別山剿匪| 西北剿匪| 衡寶戰役| 廣東戰役| 陽明山戰鬥| 陽江戰役| 金門戰役| 鄂西戰役| 西南戰役| 廣西戰役| 南川縣北戰役| 博白戰役| 成都戰役| 劍門關戰鬥| 昆明戰役| 滇南戰役| 西藏戰役| 西南剿匪| 八面山戰鬥| 天全保衛戰| 海南島戰役| 西昌戰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