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

大公網

“大公網”(http://www.takungpao.com/)是報紙《大公報》的下屬網站,始建於1995年,是香港最早的網路新聞媒體之一。大公網充分發揮香港的區域優勢,藉助百年大公的品牌底蘊,利用新機制、新技術、新傳播方式,傾力打造大公新媒體傳播平台。大公網現有資訊、中國、香港線上、財經、體育、娛樂、書畫、休閒、汽車等二十幾個頻道。每個重點頻道都以海量的資訊,獨到的見解,詳盡的解讀和專業的服務在同行業處於領先地位。

基本信息

成立背景

1995 年,伴隨網際網路風潮在香港的興起,作為中國新聞史上壽命最長、影響最大、聲譽最盛的中文報紙大公報的網路平台,大公網順勢而生,是香港最早創建的網路媒體之一。經歷十餘年的發展,如今已成為全球知名華文網路媒體的中堅力量

2012年6月17日,在大公報創刊110周年之際,肩負百年大公的傳承與發展,大公網涅槃重生。大公網秉持“香港視角、中國觀點、世界表達”的立網原則和“公正進步、開放兼容”的媒體理念,以全球的廣度、維度審視行進中的中國,聚焦香港發展進程。大公網充分發揮報網融合之優勢,依託大公報社遍布國內外的50 多個分支機構,組成了復蓋全球的新聞採集網路,並以其鮮明的特色和獨特的視角,對海內外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多角度、深層次的報導。點擊大公網,世界風雲盡展眼前;瀏覽大公網,國際資訊伴您而行;依託大公網,傳播效應歷久彌新。

大公標識

大公網新版LOGO大公網新版LOGO

2014年08月18日08時18分,啟用新版網站標識。

新版網站標識,更好地突出“大公”從近現代沿襲至今的歷史地位,繼承和發展112年來“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的大公精神,詮釋大公網“香港視角、中國觀點、世界表達”的媒體理念。

新標識回歸極致的簡約之美,去蕪取精,體現了我們對完美的新聞產品永不停歇的追求。

新標誌的中文部分承襲了嚴復先生題“大公報”的“大公”二字,經過字型角度修正,字型蒼勁有力,舒展合理,在繼承大公報光榮傳統的同時,賦予了LOGO更多的現代氣息,更有時代感,更貼近當下的網路媒體世界。

大公網舊版LOGO大公網舊版LOGO

英文域名的字型進行了重新設計,更符合網際網路

時代簡約易識別的審美風格。

新標識的主色採用了“金”色作為基調。金色,意味著高貴、光榮、華貴、神聖、忠誠,是一種最輝煌的光澤色,更是大自然中至高無上的純色。它是太陽的顏色,寓意著溫暖與幸福,象徵著朝氣和動力。也預示著“金字招牌”的新輝煌。

品牌釋義

大公網大公網

大公網由大公報主辦,傳承百年大公精神“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秉持“香港視角、中國觀點、世界表達”的媒體理念,以全球的廣度、維度審視行進中的中國,聚焦香港發展進程。

特點

特點一:豐富的信息採集渠道,權威翔實的新聞報導

「大公網」不但依託《大公報》社遍布國內外的50多個分支機構,組成了復蓋全球的新聞信息採集網路,還與包括新華社、中新社、中央社、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等十餘家世界主要通訊社建立了即時通訊網路,可以及時獲取豐富、權威的原創新聞信息。

特點二:報刊媒體背景,網路媒體特徵

「大公網」的主辦者是具有百年辦報經驗的《大公報》,而不是沒有新聞背景的純網路公司。「大公網」在秉承《大公報》“與時並進、服務讀者”的辦報理念的同時,又充分發揮了網路媒體的信息發布及時、內容相互關聯、便於檢索、長期保存、互動性強等特徵。

特點三:網站內容豐富,讀者分布廣泛

「大公網」現設18個時脈道,上百個子頻道,是一個集新聞、時政、經濟、體育、財經、文化、軍事、娛樂、生活、專輯、圖片、部落格等內容於一體的綜合性網路新聞媒體。大公網充分體現網路的互動性,既可以看(新聞),又可以說(評論,部落格)。「大公網」的客群分布於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中國內地及港、澳、台等近100個國家和地區。「大公網」的日點擊率高達2000萬次, 日均來訪人數近13萬人 (2007年7月數據),其中以美國商務機構、教育機構及政府機構為主。全球閱覽量中,美國占43%(美加地區共占45%)、澳大利亞占10%、中國內地占18%、香港占16%、台灣占3%、其它占8%。

優勢

大公網充分發揮香港的區域優勢,藉助百年大公的品牌底蘊,利用新機制、新技術、新傳播方式,傾力打造大公新媒體傳播平台。客群遍布中國內地、港澳、台灣,復蓋北美、歐洲、南亞、東北亞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華人世界不可或缺的傳媒力量

大公網現有資訊、中國、香港線上、財經、體育、娛樂、書畫、休閒、汽車等二十幾個頻道。每個重點頻道都以海量的資訊,獨到的見解,詳盡的解讀和專業的服務在同行業處於領先地位。其中大公網資訊頻道立足香港、報導中國、掃描世界,打造以“資訊+言論”為核心的全球華人資訊平台,兩大王牌欄目《北京觀察》和《中國政情》以原創深度稿件、事件專題透視中國政治動向,社會發展脈絡。十八大期間,大公網十八大報導專題跳脫傳統門戶”轉載+整合”的報導模式,充分發揮大公網作為港媒的視角和尺度優勢,以原創為核心,體現大公網“資訊+言論”的網站內容定位。推出“大公記者在現場”、“中共好聲音”和“全球媒體看十八大”等欄目。

目標客群

從地域範圍看,「大公網」客群廣泛,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中國內地及港、澳、台等近100個國家和地區的華人。

從客群職業範圍看,主要面向在政府、教育、工商界、科研等機構中工作的中高級職員以及具有中高文化程度的其它人員。

從客群年齡上看,主要面向16歲以上的成年人。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國際互連網開闢了新聞、文化傳播的新領域,「大公網」願做所有讀者的知心朋友,歡迎您及您的朋友常來「大公網」做客。

英語介紹

' A real friend afar is just as if he is in the neighborhood.'

大公網大公網

The 'takungpao.com' provides internet news services for Chinese

all over the world.

Takungpao.com is the website of Ta Kung Pao,the hundred-year world-known newspaper. The site was launched in 1995 as one of the earliest online news media in Hong Kong.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takungpao.com has been aiming at 'serving the readers'. By providing rich and detailed news reports , elegant cultural contents and innovative technical platform to serve readers online, the website is favored by the readers all over the world.

Charateristics and strengths

(1) Resourceful information and authoritative news reports with accurancy

Takungpao.com does not only rely on the more than 50 branches of Ta Kung Pao all over the world to set up a worldwide news collection network, but also cooperate with over a dozen of major press agencies in the world including Xinhua, CNS, CNA, AFP, AP, Reuter etc. to form a real-time communication network to obtain updated, rich and authoritative original news.

(2) Paper media as background and online media in nature

Takungpao.com was founded by Ta Kung Pao with hundred-year experiences on newspaper publishing. It's never a mere web site without any news background of its own. Inheriting its parent Ta Kung Pao aiming at 'In line with time to serve the readers' , Takungpao.com also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media such as updated press releases, connecting related contents , easy to search , long-term storage, strong interaction and so on.

(3) Rich in content and massive coverage of readers

Takungpao.com has 14 main channels, 64 sub-channels and 7 exclusive special channels. It is an integrated news media network including news, current polities, economy, sport, finance and economics, culture, entertainment, special editions, etc. The readers of Takungpao.com are loc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 Canada, Australia, Singapore, Japan, the Mainland China as well as Hong Kong, Macau, Taiwan with nearly 100 countries and regions. Daily click rate of Takungpao.com hits 10 million times, which are mainly from business, education and government i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 In the global online browsing, the United States occupies 43%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occupy 45%), Australia makes up 10%, the Mainland China accounts for 18%, Hong Kong, Taiwan and other regions make up 16%, 3% and 8% respectively.

Market positioning

According to its background and nature, the market positioning of Takungpao.com is to be come an '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online Chinese news media with hundred-year press background ' .

Target readers

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 area, the readers of the takungpao.com are widely covered in about 100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clud ing the U nited States , Canada, Australia, Singapore, Japan, the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Macau, Taiwan etc.

According to the readers’ occupation , Takungpao.com mainly target s at the mid-level and high-level staff in the government, education,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ectors , research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other personnel with middle to high education level s . According to the readers’ age, the web site mainly focuses on readers with age above 16.

A real friend afar is just as if he is in the neighborhood! International internet opens up a new era of news and cul t ure transmission. Ta Kung Pao .com is willing to be come a close friend of each of its reader . Y ou and your friends are welcome to visit Takungpao.com.

特殊事件

大公網截圖大公網截圖

人民網北京4月18日電 今日,《大公報》刊發了《北京“的哥”:習近平總書記坐上了我的車》一文,經核實為虛假訊息。17時55分大公報就此刊發了道歉信,全文如下:

就刊發《北京“的哥”:習近平總書記坐上了我的車》虛假訊息向讀者致歉

【大公報網站發布道歉聲明】《大公報》刊發《北京「的哥」:習近平總書記坐上了我的車》一文。經核此為虛假訊息,對此我們深感不安和萬分遺憾。由於我們的工作失誤,出現如此重大虛假訊息是極不應該的。對此我們誠懇地向讀者致歉。我們將以此為鑑,用準確嚴謹的新聞報導回饋公眾。

大公報介紹

大公報是迄今中國發行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也是49年以前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之一。1902年由英斂之在天津創辦,是中國迄今發行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

大公網大公網

發展歷程

清末、民國時期著名日報之一。1902年6月17日滿族正紅旗人英華在天津法租界創刊保皇派報紙,創辦人英斂之,富商王祝三(郅隆)為主要經濟資助人。該報有代派處65個,除國內大中城市外,在南洋、美洲、日本等地也有代銷點。日印四、五千份,是當時華北地區一份最引人注意的大型報紙。主要股東有資本家柴天龐、王郅隆、朱志堯、北京天主教堂主教樊國梁、法國公使鮑渥、京師大學堂譯書局總辦嚴復等。該報除在政治上持保皇立憲立場外,並帶有封建買辦色彩。自言敢於揭露和攻擊清政府的一些弊政,"替窮苦大眾說話",注意反映下層社會的疾苦。英主張變法維新,《大公報》遂在北方言論界初露頭角。《大公報》突出新聞特性,編排醒目美觀,注重培養人才。尤其是社評,力求言之有物,見解獨特,對時政有所批評,很快名聞國內,《大公報》也一躍成為全國最著名的報紙和輿論界的代表之一。1927年以後,《大公報》總體上對國民黨持支持態度。“九.一八”事變後,隨著日本侵略的加緊,《大公報》主張抗日,並發表了著名記者范長江的西北通訊,首次披露了紅軍長征情況。為了應變,《大公報》開始籌備南方各版,1936年4月10日上海版發刊。抗日戰爭爆發後,《大公報》天津版於7月底停刊,上海版12月13日停刊。《大公報》同人分赴各地辦報,先後有漢口版、香港版、桂林版,最重要的重慶版自1938年12月1日起出版,銷售額最高近十萬份。它堅持抗日立場,鼓舞民心士氣,對抗戰起到了一定作用。1941年4月被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推選為當年最佳外國報紙,獲榮譽獎章。1941年9月6日張季鸞逝世,王芸生接任總編輯,曹谷冰、金誠夫、徐鑄成等領導《大公報》。

抗戰勝利後,《大公報》上海版於1945年11月1日復刊,天津版12月1日復刊,香港版1948年3月15日復刊,重慶版繼續出版。《大公報》一度支持過國民黨的內戰政策,1948年後因立場有所改變受到當局迫害,重慶版一度被強行接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公報》重慶版、上海版先後停刊。天津版改名《進步日報》,鏇又恢復原名,遷至北京出版,主要報導財政經濟和國際問題,1966年9月10日停刊。香港版出版至今。

早期

大公報創刊號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創辦人是英斂之(同時也是輔仁大學倡議者之一,屬清末保皇黨)。英斂之在創刊號上發表《《大公報》序》,說明報紙取大公一名為“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辦報宗旨是“開風氣,牗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英斂之主持《大公報》十年,政治上主張君主立憲,變法維新,以敢議論朝政,反對袁世凱著稱,成為華北地區引人注目的大型日報。

大公網大公網

創刊時的大公報一直是書冊式,一個整版直排,分上下兩欄,欄之間留一空白,每欄都加了框線,對摺以後即可裝訂成冊(右圖所示)。

入民國之後,英斂之無心主持報館局面。1916年9月,由原股東之一的王郅隆購買《大公報》。1916年10月,王郅隆全面接收《大公報》後,聘請有過辦報經歷的胡政之為主筆兼經理。二十八歲的胡政之在和英斂之“面洽以後,入館任事”。胡上任後主持報館改革。1916年11月10日起,胡政之入館一個月後,《大公報》由書冊式改成了通欄式,將垂直的兩欄改成四欄,以後又經過幾次改革,改成六欄、八欄。在字號方面也進行了調整,各種字號大小間隔、搭配,改變了原來比較單調的狀況,使版面變得錯落有致。新文化運動期間,胡政之在主政時掌管言論,在張勛復辟、五四運動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大公報》發表過不少有分量的文章。胡政之也在採訪完巴黎和會後辭去經理職務。1923年9月王郅隆在日本關東大地震中喪生,安福繫於次年垮台。難以為繼的大公報於1925年11月27日宣布停刊。

報刊編排

《大公報》報紙的編排沒有什麼規定,視乎當日報紙出版頁數。報紙通常分為A,AA,B,C,D版。

A版分為要聞,香港新聞。

B版為財經。

C版為娛樂,大公園,小公園,教育,評論。

D版/AA為波經。

逢星期日的大公報只有A,B,C版,財經會在A版裡面。

新記大公報

大公報最輝煌的時期是1926年至1949年,即所謂“新記”大公報時期,“四不主義”(不黨、不賣、不私、不盲)最為出名。張季鸞、胡政之等優秀報人讓它成為當時中國新聞界的翹楚。

1926年9月吳鼎昌、張季鸞、胡政之合組新記公司,接辦《大公報》。

三人擬定五項原則:

大公網大公網

資金由吳鼎昌一人籌措,不向任何方面募款。

三人專心辦報,三年內不得擔任任何有奉給的公職。

胡政之、張季鸞二人以勞力入股,每屆年終,由報館送於相當股額之股票。

吳鼎昌任社長,胡政之任經理兼副總編輯,張季鸞任總編輯兼副經理。

由三人共組社評審員會,研究時事,商榷意見,決定主張,輪流執筆。最後張季鸞負責修正,三人意見不同時,以多數決定,三人意見各不同時,以張季鸞為準。

大公網大公網

在9月1日復刊號發表的《本社同人之旨趣》中,提出了著名的四不社訓:“不黨、不私、不賣、不盲”。大公報續刊時發行量不足2000,到1927年5月漲至6000餘,同期廣告收入由每月200餘元增至1000餘,營業結算由每月虧損4000餘轉為收支平衡。5年後達到5萬份,1936年突破10萬份,成為全國一流的新聞紙和輿論中心。

1928年東北易幟、1930年中原大戰後期張學良通電全國擁蔣入關兩大新聞,皆為《大公報》獨家發布。

1935年12月,吳鼎昌出任南京政府實業部部長,辭去社長一職。鑒於京津局勢緊張,《大公報》開始向南發展,1936年4月1日,《大公報》落戶上海望平街,創辦上海版。津滬版同時發行,《大公報》正式成為一張名副其實的全國大報。

抗戰時期

七七事變後,天津、上海相繼陷落。《大公報》力主抗戰,表示“一不投降,二不受辱”,天津版、上海版分別於1937年8月5日、12月14日停刊。

張季鸞率曹谷冰、王芸生等相繼創辦漢口版(1937.9.18--1938.10.17)和重慶版(1938.12.1--1952.8.4),胡政之率金誠夫、徐鑄成等先後創辦《大公報》香港版(1938.8.13--1941.12.13)和桂林版(1941.3.15--1944.9.12)。抗戰期間,《大公報》輾轉遷徙,財產損失嚴重,但由於經營管理得法,報館依舊獲得長足發展,渝版、港版、桂版一度同時發行,在規模和輿論影響力上,國內報紙難望其項背。

大公網大公網

1941年4月,《大公報》收到密蘇里新聞學院的來函,被認為是“《大公報》刊行悠久,代表中國報紙。”“在中國遭遇國內外嚴重局勢之長時期中,《大公報》對於國內新聞與國際之報導,始終充實而精粹,其勇敢而鋒利之社評影響於國內輿論者至巨。”“《大公報》自創辦以來之奮鬥史,已在中國新聞史上放一異彩,迄無可以頡頏者。”這是中國報紙第一次獲得最佳報紙稱號(密蘇里新聞學院獎是新聞界內很高的榮譽,先前亞洲只有日本的《朝日新聞》和印度的《時報》得到過這個殊榮)。當日重慶新聞界隆重集會,以示慶賀;《大公報》發表《本社同人的聲明》,概括《大公報》的成功經驗為“文人論政”和“商業經營”。

1941年9月,張季鸞去世,國共兩黨以及全國各界幾乎一致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張季鸞逝世後,內部機構變化:成立董監事聯合辦事處,由胡政之任主任委員,統一領導各館;成立社評審員會,王芸生為主任委員,負責社評的選題、立論和撰寫事宜。

1943年2月2日,重慶版發表《看重慶,念中原!》社評,對比河南災民慘狀,斥責重慶富豪奢靡生活。此文激怒當局,被勒令停刊3天。

1943年9月6日,胡政之在紀念張季鸞逝世兩周年社祭會上,宣布董事會新近制定的《大公報同人公約》五條,其中第一條規定“本社以不私不盲為社訓”。

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抗戰勝利後,《大公報》著手停刊各版的復刊工作。1945年11月1日、12月1日,上海版和天津版相繼復刊。1946年元旦,在上海成立大公報社總管理處。總管前主筆張季鸞

理處由總經理胡政之主持,總攬各館。1948年3月15日,香港版復刊。言論方面,基本上是呼籲和平,反對內戰。對中共,發表《質中共》等社評,受到《新華日報》抨擊,稱其“小罵大幫忙”,是“法西斯幫凶”;對國民黨,不滿和抗議其鎮壓學生運動和實行文化專制政策,國民黨《中央日報》稱王芸生是“新華社廣播的應聲蟲”,發起“三查王芸生運動”。

在國共爭奪權力的白熱化時期,大公報發表《自由主義者的信念》社論,主張中國走“第三條道路”,“文人論政”的大公報處境尷尬。王芸生在1948年11月5日離開上海,轉道台灣飛抵香港,親自主持港版工作。11月10日,港版發表《和平無望》,宣布改變立場,開始左轉。

1949年後

大公報位於香港灣仔軒尼詩道的辦事處1949年之後,《大公報》在中共港澳工委的領導下,在香港繼續出版發行。與《香港商報》、《文匯報》構成香港左派(中資背景)報紙的陣地。

1949年1月15日,解放軍攻占天津,津版改組為為《進步日報》。4月14日,總經理胡政之病逝於上海,5月29日,在國統區進步美術運動的中心與最前沿的上海,劉開渠、楊可揚、野夫、朱宣鹹、張樂平、龐薰琹、趙延年等國統區進步美術的先驅們代表以上海為中心的國統區進步美術力量在《大公報》發表迎接解放的“美術工作者宣言”,提出國統區美術工作者決心“為人民服務,依照新民主主義所指示的目標,創造人民的新美術”,該宣言的發表也標誌著國統區進步美術史和上海近代美術史從此翻開嶄新一頁。6月17日,滬版發表《大公報新生宣言》,宣布報刊歸人民所有。11月30日解放軍占領重慶,渝版繼續出版,1952年8月4日終刊。後中共重慶市委在其基礎上創刊市委機關報《重慶日報》。

1953年1月1日,滬版北遷與《進步日報》合併出版全國性的《大公報》,並於1956年9月遷到北京,10月1日出版,按照計畫經濟的模式,分工報導財經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大公報》於1966年9月14日停刊,改名為《前進報》,但是只辦了103天,也停刊了。

發表對於趙女士自殺的批評

1919年11月16日,毛澤東在長沙《大公報》上發表《對於趙女士自殺的批評》一文,文章指出:"這件事背後,是婚姻制度的腐敗,社會制度的黑暗,意想的不能獨立,戀愛不能自由"。"是環境逼著她求死的"。

14日,長沙婦女趙五貞在花轎中自刎,在各界人士中引起強烈反響。

21日,毛澤東又在長沙《大公報》上發表《'社會萬惡'與趙女士》一文,明確說明,"罪惡的來源,仍在社會","我們就不能不大聲疾呼,警覺我們未死的同類,就不能不高呼,'社會萬惡'。

《大公報》曾是一個著名報紙系列,新中國成立前在知識分子和上層民主人士中產生過廣泛影響。毛澤東很早就和《大公報》有過交往,他早年被湖南《大公報》聘為"館外撰述員",發表過若干有影響的文章。1945年國共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和渝版《大公報》接觸十分密切。其時,《大公報》以上海為總管理處,發行滬版、津版、渝版、港版《大公報》。新中國建立後,除香港《大公報》未作變動外,其他三版均收歸國有。就《大公報》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毛澤東也作過幾次重要指示。

毛澤東預言未來的政治

1920年9月26日,毛澤東在湖南《大公報》上發表文章《"湖南自治運動"應該發起了》。毛澤東在文章中指出:"無論什麼事有一種'理論',沒有一種運動繼起,這種理論的目的,是不能實現出來的"。

27日,毛澤東又發表《釋疑》一文,針對有些人"政治只是少數特殊階級的事"的觀點,明確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後,政治易位,法律改觀。從前的政治法律,現在一點都不中用。以後的政治法律,不裝在穿長衣的先生們的腦子裡,而裝在工人們、農人們的腦子裡"。

為大公報題詞

毛澤東對《大公報》也頗為關注。重慶談判期間,他與《大公報》有關人士進行了多次接觸和交談。例如,9月5日,毛澤東會見該報總編輯王芸生等,表達了"統一之政令必需建立於民主政治之基礎上"的觀點。他說:"只有包括各黨各派,無黨無派代表人士之政治會議,始能解決當前國事,民主統一之聯合政府始能帶給全國人民以幸福。"談話要點在9月6日的《大公報》上刊出。9月20日,《大公報》負責人宴請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宴會結束後,毛澤東欣然提筆為《大公報》職工題字"為人民服務"。

毛澤東與《大公報》負責人的接觸和題詞,對《大公報》的輿論導向產生了巨大影響,為"雙十協定"的簽訂營造了輿論氛圍。在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的真誠努力下,《大公報》在國共和談期間對毛澤東"和平、民主、團結、統一、富強是我們今後的方針,我們要用統一的國家迎接新局面"的和談立場,作了真實客觀的報導,對在國民黨統治區宣傳共產黨和平統一的立場發揮了很大作用。

批示大公報改組

新中國成立後,重慶《大公報》經過公私合營,在其基礎上創辦《重慶日報》,成為中共重慶市委機關報。天津《大公報》改組,由毛澤東親自易名為《進步日報》,歸天津市委宣傳部領導。上海《大公報》歸上海市委宣傳部領導,最初未作大的調整。到1952年,上海《大公報》發行量大降,廣告收入亦大減,報館嚴重虧損,當年向政府借款總數已超過《大公報》總資產的一半以上。

1952年夏,王芸生向中宣部部長陸定一匯報了《大公報》碰到的困難,請求中央幫助解決,同時也給毛澤東寫了一封長信。不久,毛澤東電召王芸生進京,聽完匯報後作出指示:"上海《大公報》與天津《進步日報》合併遷京,擇地建新址。報名仍叫《大公報》,作為全國性報紙,報導分工是國際新聞和財經政策。"兩報合併而成的北京《大公報》由中宣部領導,以財經、國際宣傳為重點,暫在天津出版,俟北京新館建成後,遷京出版。

批示創辦經濟評論周刊

20世紀60年代初,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理論界也需要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進行認真的反思和探索。1963年,《大公報》作為新中國財經戰線專業報,為了加強經濟理論宣傳、提高宣傳質量,醞釀將原來每周分散刊出的經濟論文集中刊出,創辦一個周刊作為經濟理論研討的園地,刊名定為《經濟評論》。他們的想法得到了中宣部和國務院財貿辦的同意。《大公報》對創辦《經濟評論》如此看重,與毛澤東當時對《人民日報》理論宣傳不足的批評有關。毛澤東認為它把理論陣地讓給了《光明日報》、《文匯報》和《新建設》月刊。

經過認真籌備,在李先念、楊尚昆等的過問下,1964年3月10日,《大公報》向李先念提交了關於創辦《經濟評論》的構想和籌備情況的報告,並請轉毛澤東和中共中央。3月14日,李先念致信楊尚昆轉毛澤東,請求對此事給予批示:"主席指示《人民日報》要寫理論性文章。《大公報》是中宣部確定為以經濟工作為重點的報紙,他們想出一個《經濟評論》專刊,似可同意,請主席批。"3月21日,毛澤東批示同意。

香港大公報

簡介

香港《大公報》是一份綜合性報紙,內容豐富。《新聞》版包括世界要聞、香港、中國新聞、經濟和體育新聞等;《要聞專題》版對時事題材深入剖析論述;《國際熱點聚焦》版從多個角度探討國際社會現象。為迎合讀者對經濟訊息的需求,多達十餘個的《經濟》版面詳盡報導香港、內地和國際最新經濟動態,並經常刊載專題文章、特稿等,極具參考價值。《物流與航運》版、《大公教育》版,廣為航運界和教育界人士稱道。《大公論壇》則是各界人士對時事發表意見的園地。此外,《中國專題》、《海峽兩岸》、《經濟觀察家》、《創新科技》、《社團》、《中華醫藥》、《保健》、《消費新風》、《校園》、《文化》、《專業世界》、《體壇長短鏡》等專題版面,內容豐沛,各具特色。

《大公報》首頁的右則,是為最顯眼的“大公報”隸書紅字,據傳出自清末著名思想家嚴復手筆,下方為英文拼音"TaKungPao",表格最下方印著日期,星期,第XXXXX號,售價,以及出版地址和電話。其後為一個小廣告以及責任編輯。首頁間中為廣告頁,但通常為頭條新聞。

《大公報》報紙的編排沒有什麼規定,視乎當日報紙出版頁數。報紙通常分為A、AA、B、C、D版。

A版分為要聞,香港新聞。B版為財經。C版為娛樂,大公園,小公園,教育,評論。D版/AA為波經。逢星期日的大公報只有A,B,C版,財經會在A版裡面。

香港《大公報》現在為受特許在內地發行的本港報紙之一,年售價2800元,單賣6~8元每份。版面一般為A、B、C,A版以要聞、港聞、中國新聞、兩岸新聞為主,B版主要為財經新聞;C版主要為娛樂、波經等,更有副刊不定期出版。

《大公報》以民間報紙的姿態出現,在歷次政治事件中都有明顯的觀點和態度。提供了研究中國近代政治發展的重要史料。在財經新聞方面,比較有公信力。也常發布北京政府對香港或中國大陸的相關政策。

《大公報》會與香港一些親共社團舉辦相關展覽活動,例如:和平正義的偉大事業—紀念中國抗日戰爭6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運動60周年,雪域明珠—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展覽。《大公報》在一些重要的歷史紀念日之前,會出版紀念特輯,例如2005年的紀念抗日戰爭60周年紀念特輯、抗日名將訪問系列、香港港九抗日大隊紀念特輯,2004年的紀念百年鄧小平等。

《大公報》的網站也是中國大陸少數“解禁”的香港報刊網站(例如明報網站長期被封鎖,香港商報則不會)。在《大公報》的網站每則新聞也標識“【大公網訊】或【大公專訊】為本網即時新聞,非引自《大公報》”。來與《大公報》報紙做區隔。《大公報》網站註明在全球閱覽量中,美國與加拿大合計位居首位,中國大陸其次。香港占16%。而台灣則只有3%,還不及全球其他國家8%的總合。

副刊

副刊內容多姿多采。除了天天和讀者見面的《大公園》、《小公園》、《新園地》、《世界新潮》之外,每日並出兩大版《娛樂》、《星蹤》、《神州新姿采》、《寰球特寫》、《攝影》、《文學》、《科學》等各種定期及不定期特刊,訊息量巨大。

附刊

《大公報》還有不少附屬刊物,如逢星期六出版十六開彩色雜誌《大周刊》,以其內容廣博的休閒特性,甚受本港及內地讀者歡迎。

市場

《大公報》與時並進,不斷充實內容,更新版面,越來越受本港、內地和海外廣大讀者歡迎,銷量日增。目前除在香港發行外,還行銷中國大陸,發行網遍及全球五大洲逾百個國家和地區。每日來往穗港的直通火車、飛翔船,以及內地各大城市主要賓館均有《大公報》發售。在菲律賓馬尼拉出版的《大公報》菲律賓版,是菲律賓發行量最大的華文報紙。此外,《大公報》還有海外版,行銷歐美各地。

電子版

《大公報》網際網路電子版除發布當日大部分版面內容外,還發放即時新聞,讓網上讀者隨時獲取最新訊息。電子版的日點擊率達二百萬,以歐美地區讀者居多。

讀者群

《大公報》是香港特區政府刊登有關法律性質廣告的指定報刊,企業決策人士及商貿界人士是《大公報》的主要讀者群。

其他相關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公報》一直是本港甚至海外華文報紙的領頭羊,其下屬子報《新晚報》因發表武俠小說連載,一度洛陽紙貴。更成就了梁羽生、金庸等武俠名家。

相關評論

《大公報》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它創刊於1902年,最初在天津發行,以後,輾轉在上海、漢口、香港、桂林、重慶等地出版。1949年之後,《大公報》在中共港澳工委的領導下,在香港繼續出版發行。與《香港商報》、《文匯報》構成香港左派(中資背景)報紙的陣地。

《大公報》是一間民間報紙,在歷次政治事件中都有明顯的觀點和態度。它的政論聞名報界,其社論是研究中國近代政治發展的重要史料。一百多年來,《大公報》以“堅持宣傳正義聲音”為宗旨,以立論中肯、報導翔實為特色,在國際上建立了良好聲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