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起天琴唱天謠》

《彈起天琴唱天謠》

《彈起天琴唱天謠》,壯族民歌,民間創作。

壯族民歌.

相關介紹

《彈起天琴唱天謠》《彈起天琴唱天謠》
天琴,是壯族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天琴形制獨特,系純手工製作,由琴桿、琴筒、琴軸、琴弦組成,琴弦為兩根,以四度或五度定弦,彈奏時左手持琴按音,右手食指來回彈撥發音。天琴音色圓潤明亮,具有著獨特的音色和寬廣的音域,常用於獨奏或為歌、舞伴奏,每逢紅白喜事,那裡的男女老少都會用天琴來表達心中的喜怒哀樂,尤其是在喜慶豐收歌唱愛情時,天琴是不可缺少的樂器。天琴的彈奏也別具一格,例如,天琴獨奏稱作“彈天”,用天琴伴奏歌唱(山歌或敘事歌)稱作“唱天”,一人獨唱、一人伴奏一人自彈的稱作“獨天”,邊彈唱的跳的叫“跳天”。天琴流行於龍州縣、寧明縣及防城港市等地,是三地壯民進行祭祀、說唱及日常文化娛樂活動必不可少的樂器,壯民們親切地稱它為“鼎叮”或“馬鈴馬琅”。

關於天琴的傳說,起源於壯族民間傳說《媽勒訪天邊》:百越先民媽勒到天邊尋找太陽,為了消除疲勞,媽勒根據仙翁的提示,用葫蘆作琴筒,以拐杖作琴桿,用仙翁的鬍鬚作琴弦,一路上彈唱著,最後,終於追上了太陽,為壯鄉帶來了光明和快樂。

而今,從被譽為美女村精挑細選出來的15名姑娘組成“天琴女子彈唱組合”,給天琴彈唱賦予了時代的氣息,融入了濃郁的民族風情。

從“美女村”走出來的天琴少女

在廣西邊陲流行著這樣一句俚語——“下凍好細米,龍州好妹子”,說的就是距龍州縣城50多公里處的金龍鎮,有一個與越南接壤的山村叫板池屯。那裡山青水秀,竹影掩映,芭蕉搖曳。村邊有一眼清泉,四季不歇,在泉水的滋養下,板池屯的女子,一個個出落得秀麗水靈、聰慧過人,因此人們稱該泉為“美女泉”,“美女村”也因而得名。美女村共有50多戶人家,每年正月十二是那裡傳統的儂侗節,儂侗節是當地壯族的“歌圩”,每當“歌圩”,方圓十幾里的村民都來趕“歌圩”,甚至比鄰的越南邊民也來湊熱鬧。“天琴女子組合”的主要成員,就是從“美女村”中精心挑選出來的。這些女子不僅彈藝高超,而且天生就具有一副美妙的嗓子。

2003年9月,為了挖掘整理天琴這一文化瑰寶,弘揚民族文化,龍州縣委、縣政府撥出15萬元資金,成立了一個由15名平均年齡21歲的龍州姑娘組成的壯族天琴女子彈唱組合,決定用天琴彈唱的方式再現天琴文化的燦爛輝煌。

為了能早日把天琴彈唱搬上舞台,龍州縣邀請了廣西著名的音樂理論家范西姆梁紹武、韓醒等人到金龍美女村調研採風,當地的民間老藝人在美女村里為他們彈唱了當地的民歌,他們一邊彈奏著天琴,一邊唱著山歌,腳上還有節奏地打著腳鈴做伴奏,這種獨特的未經雕琢的原汁原味的天琴彈唱,讓專家們耳目一新。

村里一位叫李金正的天琴老人還興致勃勃地拿出了家裡珍藏的已有百年歷史的天琴唱詞《天書》,其中樸實的唱詞、獨特的韻律,深深打動了他們,專家們立即決定,要創作出一批民族歌曲,從開始醞釀至最終定稿,專家們經過反覆推敲,寫成了《唱天謠》、《儂侗歡歌》、《美女泉美女村》、《三月木棉滿坡開》、《彈起天琴唱天謠》、《八達嶺上彈天琴》等一首首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壯族民歌,把壯鄉兒女對天祈福、慶祝豐收、歌唱美好生活的情感融匯其中,使龍州當地風情和文化底蘊得以完美體現。“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的15名少女很快就掌握了天琴彈撥的技巧,《唱天謠》節目開始投入排練。這個“龍州天琴女子彈唱組合”從組建到登台演出,只用了短短的一個月時間。

15名身穿黑長衫的龍州美女,腳系銅鈴,端坐舞台,一邊輕盈自如的彈琴,一邊深情款款的演唱,清亮的主唱與幽雅的伴唱相襯,營造出了天籟之聲令人陶醉,古樸的風味吸引了觀眾的眼光,該節目的創作演出引起了區內外民族藝術家和區、市領導的關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