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利比亞位於非洲北部,面積1759541平方公里,位於東經9°-25°,北緯18°-33°之間。東部與埃及交界,東南與蘇丹為鄰,南部同查德和尼日毗連,西部與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接壤。北部臨地中海。海岸線長約1900餘公里。
地形地貌
利比亞全境95%以上地區為沙漠和半沙漠。大部分地區是平均海拔500米的低高原,受寬闊低地分割。北部沿海有狹窄平原。荒漠與半荒漠占總面積90%以上;西北部與南部多礫漠、石漠;其餘為沙漠,間有綠洲。
水文
利比亞境內無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分布較廣,為主要水源。
氣候
利比亞北部沿海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冬暖多雨,夏熱乾燥內陸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其夏季平均氣溫為35℃,冬季平均氣溫為15℃。 年平均降水量從北往南由500毫米----600毫米遞減到30毫米以下,常有來自南面撒哈拉沙漠的乾熱風為害。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地區之一。
時區
格林尼治中午12時,為利比亞14時,即台北時間20時。
自然資源
利比亞(Libya)是主要的石油出口國之一。利比亞1955年頒布國家石油法,並開始石油勘探。1959年發現了第一批油田,1961年開始出口原油。利比亞原油油質好,並且含硫量低,蠟油產率高。
截止2014年9月統計,利比亞天然氣儲量1.54萬億立方米,居非洲第四位。
利比亞其他資源有鐵(蘊藏量20-30億噸)、鉀、錳、磷酸鹽、銅、錫、硫碘、鋁礬土等。沿海水產主要有鮪魚、沙丁魚、海綿等。
行政區劃
區劃
1990年利比亞重新劃分行政區域,將原來的13省合併為7個省,下設42個地區。各省名稱如下:沙拉拉、巴延奧盧、五點、蘇爾特灣、的黎波里、綠山、西山。
主要城市: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蘇拉塔、扎維耶、塞卜哈、貝達、艾季達比耶、德爾納、圖卜魯格、邁爾季、茲利坦。
區名 | 面積 | 首府 |
艾季達比耶 | 91,620平方公里 | 艾季達比耶 |
布特坦Al-Butnān | 144,526平方公里 | 圖卜魯格Tubruq |
希贊阿克赫達爾AlHizamAlAkhdar | 12,800平方公里 | 阿布雅爾AlAbyar |
綠山AlJabalalAkhdar | 7,800平方公里 | 貝達AlBaydâ' |
耶法拉AlJfara | 1,940平方公里 | 阿齊濟耶Azīziyyâ |
胡夫拉AlJufrah | 117,410平方公里 | 侯恩Houn |
庫夫拉AlKufrah | 483,510平方公里 | 焦夫AlJawf |
邁爾季AlMarj | 10,000平方公里 | 邁爾季AlMarj |
穆爾古布AlMurgub | 3,000平方公里 | 胡姆斯AlKhums |
尼蓋特胡姆斯AnNuqâtalKhams | 5,183平方公里 | 祖瓦拉Zuwârah |
庫巴AlQubbâ | 14,722平方公里 | 庫巴AlQubbâ |
瓦哈特AlWahat | 108,670平方公里 | 瓦哈特AlWahat |
扎維耶AzZâwiyah | 1,520平方公里 | 扎維耶AzZâwiyah |
拜尼沃利德BanīWalīd | 19,710平方公里 | 拜尼沃利德BanīWalīd |
班加西Banghâzî | 800平方公里 | 班加西Banghâzî |
德爾納Darnah | 4,908平方公里 | 德爾納Darnah |
古達米斯Ghadâmis | 51,750平方公里 | 古達米斯Ghadâmis |
蓋爾揚Gharyân | 4,660平方公里 | 蓋爾揚Gharyân |
戈哈特ā琁 | 72,700平方公里 | 戈哈特ā琁 |
米蘇拉塔Misrâtah | 2,770平方公里 | 米蘇拉塔Misrâtah |
米孜達Mizdâ | 71,280平方公里 | 米孜達Mizdâ |
邁爾祖格Marzûq | 349,790平方公里 | 邁爾祖格Marzûq |
納魯特Nālūt | 13,300平方公里 | 納魯特Nālūt |
塞卜哈Sabhâ | 15,300平方公里 | 塞卜哈Sabhâ |
蘇爾特Surt | 77,660平方公里 | 蘇爾特Surt |
薩布拉塔瓦蘇爾曼SabrātâtiWaSurman | 1,370平方公里 | 薩布拉塔Sabrātâ |
的黎波里Tarâbulus | 2,616平方公里 | 的黎波里Tarâbulus |
泰爾胡奈Tarhūnâtiwa-Masallātâ | 5,840平方公里 | 泰爾胡奈Tarhūnâ |
塔裕拉瓦納瓦西阿爾巴Tājūrā'iwa-n-Nawāhīyil-Arba | 1,430平方公里 | 塔裕拉Tājūrā |
瓦迪哈雅特Wādīl-Hayāt | 31,890平方公里 | 奧巴里Awbārī |
瓦迪沙提Wādī | 101,078平方公里 | 比拉克Birāk |
耶夫蘭Yafran | 9,310平方公里 | 耶夫蘭Yafran |
茲利坦Zlîtan | 2,862平方公里 | 茲利坦Zlîtan |
首都
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人口175萬(2006年)。的黎波里是利比亞最大港口,位於國境西北部,瀕臨地中海南岸。的黎波里是一座擁有27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自古便是重要貿易中心和戰略要地。的黎波里作為城市名稱,有著一段漫長的歷史。公元前7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建立起3座城市,這就是奧薩、布雷撒和萊普蒂斯,統稱為“的黎波里斯”。
國家象徵
國名
卡扎菲執政時期國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2011年,卡扎菲政權被推翻,國名暫定為利比亞(Libya)。2013年1月9日利比亞國民大會(議會)正式批准停止使用“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名稱的決定,報導稱,國會大會議員們批准了“利比亞國”(StateofLibya)作為現國名,在新憲法確立以前,將一直使用這一國名。國民大會領導層的訊息稱,“通過這個決定的目的是讓政府可以修改所有官方檔案,這些檔案至今仍採用以前的國名。”
國名源於希臘語,意為“白種人居住的地方”。
國旗
利比亞國旗為紅、黑、綠三色橫旗。中間黑色帶子代表昔蘭尼加地區,闊度是紅色和綠色帶子的兩倍。黑色帶子中央的新月和五芒星是多數阿拉伯穆斯林國家的傳統標誌,這個設計來源自塞努西穆斯林教派黑底新月五芒星旗。紅色帶子代表費贊地區,亦象徵人民的鮮血;而綠色帶子代表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和伊斯蘭教,亦是繁榮的象徵。
國歌
《真主真偉大》
歌詞大意:真主最偉大,洞察侵略者的陰謀。真主將永遠與受壓迫者同在。我將用信仰和武器保衛祖國。真理之光將在我的手中閃爍。齊聲歌頌,真主,真主,真主最偉大!啊,這個世界的人們,看吧!聽吧!敵軍正在緊逼,妄想消滅我們。我將用正義和槍桿擊退敵人,如果我犧牲,就與敵同歸於盡。共同唱響帝國主義的安魂曲真主高於一切邪惡的暴君們。真主最偉大,啊,祖國,讚美真主。我們抓住暴君的額頭將他滅。
政治概要
政要
元首阿基拉·薩利赫·伊薩,利比亞國民代表大會2014年8月4日在東部城市圖卜魯格召開首次會議,阿基拉·薩利赫·伊薩當選議長。伊薩是一名法律專家,曾在法務部門任職。
總理阿卜杜拉·薩尼,利比亞國民代表大會2014年9月22日在東部小城圖卜魯格通過了臨時政府總理阿卜杜拉·薩尼提出的新內閣名單。
政局
2011年2月中旬以後,利局勢持續動盪,民眾示威遊行遭到當局鎮壓後,迅速演變為內戰。反對派在東部城市班加西成立“國家過渡委員會”,與卡扎菲政權分庭抗禮,雙方在多處戰略要地展開激戰。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第1970、1973號決議,對利實施制裁,並授權在利設立“禁飛區”。
北約隨後對利發動軍事行動。8月20日,“國家過渡委員會”武裝攻占的黎波里。10月20日,卡扎菲被俘身亡。10月23日,“國家過渡委員會”宣布全國解放。11月22日成立“過渡政府”。24日宣誓就職。2012年8月8日,利比亞國民議會議長默罕默德·阿里·賽里姆正式接受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主席賈利勒代表的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的權力移交,為期一年多的過渡委正式結束使命並立即解散。
憲法
1969年12月曾頒布臨時憲法。1973年,卡扎菲發動“文化革命”,宣布停止執行一切現行法律。2011年8月,“國家過渡委員會”公布《利比亞憲法宣言》,在政治過渡階段發揮臨時憲法作用。《利比亞憲法宣言》規定,利比亞將建立多黨制民主國家,實行法治,保障全體人民平等享有基本自由和人權。伊斯蘭教為國教,教法是國家立法的主要依據,國家保護非穆斯林民眾的宗教信仰自由。《利比亞憲法宣言》還公布了利政治過渡的時間表。2012年2月27日,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正式公布選舉法最終版本。新選舉法規定,利比亞制憲議會設200個議席,其中120個為獨立候選人席位,其餘80個為政黨席位。議會不為女性單獨設立席位,男性議員與女性議員身份完全平等。
政黨
1969年9月1日,卡扎菲領導“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1977年3月2日,改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出任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兼武裝部隊總司令,並晉升為上校。此後,卡扎菲執政長達42年。在卡扎菲執政時期,成立政黨被視為“叛國罪”。在2011年利比亞內戰中,卡扎菲政權被推翻。2012年7月7日利比亞舉行了首次多黨制國民議會選舉,主要政黨有:
(1)全國力量聯盟,成立於2012年2月,是利比亞第一個宣布成立的政黨組織,是一個世俗化自由主義政黨。該黨尋求建設一個民主的公民國家,提倡尊重婦女權利和其他民主變革。該黨21世紀初是利比亞國民議會第一大黨,前利比亞國家過渡委員會執行局主席馬哈茂德·吉卜里勒是該黨主席。
(2)公正與建設黨,是利比亞的一個伊斯蘭主義政黨,由穆斯林兄弟會成員於2012年3月3日在的黎波里創建成立。該黨21世紀初是議會第二大黨。
(3)全國陣線黨,是一個利比亞自由主義、世俗主義和進步主義政黨,成立於2012年5月。該黨的前身為1981年成立的反抗卡扎菲統治的抵抗組織——拯救利比亞全國陣線(NationalFrontfortheSalvationofLibya,NFSL)。該黨主要活躍於利比亞東部地區,21世紀初是利國民議會第三大黨。
除此之外,還有祖國聯盟和全國中間派黨等其他政黨組織。
政府
2012年10月,利比亞國民大會選舉阿里·扎伊丹為新政府總統。11月,新政府宣誓就職。2014年3月11日,利比亞國民議會通過對臨時政府總理扎伊丹的不信任,解除扎伊丹臨時政府總理職務,任命國防部長阿卜杜拉·塞尼為臨時總理。4月29日,利比亞國民議會曾通過投票選舉臨時政府總理,7名候選人在當天的首輪選舉中無人獲得當選所需要票數,得票最高的馬蒂格和哈西進入第二輪角逐。5月4日,代表宗教實力的商人馬蒂格當選總理。利比亞最高法院6月9日裁定,該國臨時政府總理艾哈邁德·馬蒂格的當選違反憲法規定,原臨時政府總理總理阿卜杜拉·塞尼繼續留任。
議會
2012年7月7日,利比亞舉行議會選舉,產生200名議員。8月8日,議員在最高法院院長艾德漢主持下宣誓就職。
2014年8月4日在東部城市圖卜魯格召開首次會議,阿基拉·薩利赫·伊薩當選一張。
2012年8月10日,利比亞國民議會在首都的黎波里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穆罕默德·馬格里夫以113票從無名候選人中勝出當選利比亞國民議會主席。
司法
1979年9月卡扎菲宣布由司法人民委員會掌管司法權。原由最高法院等機構基本上被各地革命委員會建立的特別法庭和革命法庭等取代。為統一審判工作,1988年3月成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1990年10月回復最高法院。
軍事情況
獨立後,組建了利比亞皇家軍隊,1962、1963年先後建立海軍和空軍。“九·一”革命後,實行義務兵和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服役期2年。1983年2月通過“革命總動員計畫”,對全體適齡男女進行軍訓。1988年8月,卡扎菲宣布取消正規軍,將其改編為“民眾國衛隊”,並在各省建立由省防禦委員會領導的“防衛區”(地方部隊)。1989年9月宣布成立全國臨時總防禦委員會(總司令部)。卡扎菲一直任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直至卡扎菲政權被推翻。
菲據倫敦國際戰略問題研究所統計,2010年利三軍總兵力7.6萬。準軍事力量“人民武裝”4萬人。其中陸軍5萬人,海軍8000人,空軍1.8萬人。2011年3月20日,多國部隊展開了代號為“奧德賽黎明”的軍事行動,重創利防空體系和裝甲部隊,在利建立起“禁飛區”。北約於2011年接管軍事行動指揮權,至7月8日,北約共出動各型軍機14281架次,其中5388架次執行打擊任務。2011年8月22日利國防部被全國過渡委員會攻占,2011年10月20日利比亞軍事中心蘇爾特被攻占。
利比亞過渡政府國防部長朱瓦利在2011年12月25日表示,過渡政府將組建武裝部隊,數千名利比亞前反對派士兵將從2012年1月起被編入利比亞武裝部隊。這將是對利當局從現武裝力量領導人手中接管部隊能力的考驗。
外交關係
外交政策
利比亞新政權建立以來,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利比亞新政權的對外政策可概括為:堅持阿拉伯、非洲、伊斯蘭和開發中國家屬性,強調獨立自主、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內政等原則。新政權奉行全方位、均衡外交,在總體方針上,摒棄卡扎菲時代“個人外交”、“非洲領袖”的烙印,踐行相對務實、溫和的“新外交“理念,將本國利益作為外交政策立場的出發點,重視民意和對外民間交往。
對外關係
同美國的關係
卡扎菲執政後,利美關係一直緊張。1980年裡根政府上台後,美指責利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兩國關係迅速惡化。1991年,美、英指控利兩名情報人員策劃了1988年洛克比空難事件,推動安理會對利實施制裁。2003年8月,利在洛克比問題上對美、英做出重大讓步,表示願支付27億美元巨額賠償並為利官員行為承擔責任。2004年利美恢復代辦級外交關係,美宣布全面取消對利經濟制裁。2006年美宣布全面恢復與利比亞的外交關係,並將利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刪除。2008年1月,利外長沙勒格姆訪美;9月,美國務卿賴斯訪利,標誌著兩國關係實現正常化。
2011年2月利局勢發生動盪後,美公開要求卡扎菲下台。3月,美聯合多國部隊對利實施軍事打擊。美向北約移交對利軍事行動指揮權。7月15日,美宣布承認“國家過渡委員會”為利合法執政當局。
同歐盟的關係
在利局勢發生動盪前,歐盟是利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石油的主要銷售地。2007年,歐盟與利簽署了全面恢復與利關係的框架協定,並宣布與利建立全面夥伴關係。2011年2月利局勢發生動盪後,歐盟於2月28日決定對利政府實施制裁。4月12日,歐盟外長發表聲明,呼籲利政府停火,並要求卡扎菲下台。5月22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訪問班加西,宣布歐盟駐班加西辦事處正式運行。
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
利比亞是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和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馬盟)成員國。但卡扎菲認為阿盟沒有發揮應有的政治作用,阿國在洛克比等問題上對利支持不夠,多次威脅要退出阿盟,並與沙特等國領導人爆發激烈爭吵。
2011年2月利局勢發生動盪後,阿盟中止了利在阿盟的席位。3月12日,阿盟召開外長會並發表聯合聲明,支持在利設立“禁飛區”。8月25日,阿盟宣布承認“全國過渡委員會”為利人民惟一合法代表,並恢複利在阿盟的席位。
2017年6月5日,利比亞政府宣布與卡達斷交。
同非洲國家的關係
卡扎菲執政時期,利積極參與非洲事務。1997年8月,利倡議成立薩赫勒-撒哈拉國家聯合體。1999年9月,卡提出建立“非洲聯盟”構想。2000年7月,卡推動非統第36屆首腦會議通過《非洲聯盟章程草案》。2001年7月,非洲聯盟正式成立。卡還提出設立非盟聯合政府並進而建立“非洲合眾國”等構想,強調非洲在包括聯合國改革等重大問題上應團結一致,“用一個聲音說話”。
2011年2月利比亞局勢發生動盪後,非盟積極進行政治斡鏇,設立高級別特設委員會,先後提出政治利問題的“路線圖”、《框架協定建議書》等,並推動聯合國安理會召開利比亞問題會議。9月21日,非盟宣布承認“國家過渡委員會”。10月20日,非盟表示,利可以恢復在非盟及其下轄各個機構的活動。
同中國的關係
1978年8月9日,利比亞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2011年9月12日,中方宣布承認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為利比亞執政當局和利比亞人民的代表。利比亞外帳海亞勒於2012年6月訪華,並派外交部部長助理參加了於2012年7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五屆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另中國承認利比亞現政府的條件,即利比亞戰爭中中國的損失由利比亞承擔。
經濟
概況
利比亞資源豐富,特別是氣儲量十分豐富,是世界主要產油國和石油輸出國之一。這正是利比亞吸引外資的關鍵因素之一。
石油生產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70%,2004年,利比亞原油產量達到160萬桶/日,國內消費約25萬桶/日,淨出口約120萬桶/日(2012)(2004年6月恢復對美出口石油),出口占總產量的83.75%。還出口鐵礦石、花生、皮革等,進口以機器設備、車輛、糧食為大宗。除石油外,天然氣儲量也較多,其它資源有鐵、鉀、錳、磷酸鹽、銅等。1985年石油探明儲量29.18億噸,產油5000餘萬噸,已探明天然氣儲量6053億立方米。主要工業部門是石油開採、煉油,還有食品加工、石化、化工、建材、發電、採礦、紡織業等。鐵、錳、銅、錫、鋁土、磷灰石、鉀鹽等礦藏尚少開發。可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糧食不能自給,大量靠進口。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花生、柑桔、橄欖、菸草、椰棗、蔬菜等。畜牧業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牧民和半牧民占農業人口一半以上。
工業
2013年,利比亞工業總產值413.46億美元,石油是利比亞的經濟命脈和主要支柱,絕大部分出口收入來自石油。20世紀50年代發現石油後,利比亞石油開採及煉油工業發展迅速。2012年石油出口創匯達516美元,日產原油約145萬桶,日出口128萬桶,主要出口至義大利、德國、西班牙、法國等國。利比亞工業還包括石化、建材、電力、採礦、紡織業食品加工等。2013年受油田港口示威活動影響,利比亞石油出口銳減。
農業
在利比亞只有2%的土地因為能得到足夠的降水而適合耕種。但根據調查,利比亞南部沙漠地區蘊藏有豐富的地下淡水資源,其儲存量相當於尼羅河200年的總流量。為了開發更多適於耕種的土地,利比亞興建了很多地下水灌溉系統,AlKhufrah綠洲則是利比亞東南部(接近埃及邊境)的國內最大農業規劃之一。
利比亞的綠洲採用中心樞軸供水系統,將地下水通過壓力輸送到電鍍鋼管或鋁管上,電鍍鋼管或鋁管上安裝有噴灌頭,再配合地面支撐的輪子,圍繞一個中心鏇轉,整個噴灌機噴灌面積形成一個圓形的“麥田圈”。這種時針式噴灌機械在撒哈拉沙漠和美國使用的很普遍,中國有些地區也有使用。
貨幣
利比亞原來使用的貨幣名稱為利比亞鎊,與英鎊等值。1959年該國正式公布貨幣的含金量為2.48828克,官方匯率為1利比亞鎊等於1英鎊,又等於2.80美元。1967年11月18日,英鎊貶值14.3%,利比亞鎊未隨同貶值,故對英鎊改為0.857143利比亞鎊等於1英鎊。
1971年9月1日,利比亞政府發行新貨幣第納爾,並以1:1的比率收回利比亞鎊,含金量及官方匯率均維持不變。12月14日利比亞退出英鎊區。12月20日美元貶值後,第納爾對美元的官方率改為1第納爾等於3.04美元,並允許4.5%的波動幅度存在,1973年2月12日美元再度貶值後;利比亞宣布仍維持第納爾的含金量,對美元的官方匯率改為1第納爾等於3.37778美元。從1974年起第納爾和美元的匯率一直固定在1第納爾等於3.3778美元的水平。
1986年3月18日利比亞第納爾以1第納爾等於2.80特別提款權的比率釘住特別提款權,實行管理、浮動有效匯率制。
外匯政策
利比亞禁止貨幣自由進出;在利投資項目到期、項目清算、項目出售幾種情況下,允許投資人將其在利投資匯出境外;允許投資人每年把在利投資所賺取的淨利潤和紅利匯出境外。
利比亞是國際投資保障機構,承諾保護外國在利的投資;利比亞同二十多個國家簽署了保護保障投資雙邊協定、禁止雙重徵稅及其它保護保障協定。
利比亞投資促進機構是主管投資事務(不含石油投資)的專門機構,除履行與投資相關的職責外,它還與利比亞移民、海關等機構合作,向投資者提供“一站式”服務。
交通運輸
概況
境內運輸以公路與管道為主。截止2014年9月全國有1800公里長的現代化沿海公路,5000餘公里的能源運輸管線和5個油港。
陸運
利比亞境內沒有鐵路,陸路交通主要以公路為主。公路網遍布全國主要城市,總長25535公里(1999年),其中高等級公路17985公里,農用路7550公里。的黎波里有發往全國主要城市的長途和短途客車,市區內有公車運營。各主要城市擁有出租汽車,招手即停,價格事先談定。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可提供租車服務,左方向盤駕駛,靠馬路右側行使。國際駕照可使用三個月,過期必須申領使用利比亞駕照。
鐵路
利比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有鐵路的,但戰後該國的鐵路被拆掉。如由鄰近國家如突尼西亞乘搭火車,則需要在到達邊境時轉乘的士等交通工具往利比亞。
空運
擁有利比亞阿拉伯航空公司和非盟航空公司。主要民用機場設在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蘇拉塔、賽卜哈、托布魯克、錫爾特和布雷加等。國內各主要城市之間通航,旅行方便。外國多家航空公司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設有辦事處,如英航、法航、瑞航和意航等。擁有多條國際航線,可通達歐洲各主要城市、阿拉伯國家主要城市和非洲主要城市等。
管道
利比亞油田通過管道網路接至地中海。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擁有7條輸油管道,有6個石油儲備基地,並還在籌化擴建石油儲備和煉油基地。
社會
人口
人口673萬(2012年),其中男女比例為1.05:1。0-14歲占總人口32.8%,15-64歲占總人口62.7%,65歲或以上占總人口4.6%(2011年)。全國之人口金字塔由現時的延展型正在轉變,預計到2050年將轉成均型。
利比亞的人口撫養比,即依賴人口(一般界定為15歲以下及65歲以上人口的總和)與生產人口(15至65歲之人口)之比例,是生產人口的53.19569507%。美國中央情報局在2012年估計,利比亞總人口的預計壽命是77.83歲(男75.5歲,女80.27歲)世界衛生組織則估計男性預計壽命是70歲,女性為75歲。
總生育率是每位生育年齡女性平均誕下2.9個後代。五歲以下死亡率為每1000活產19人死亡。
以阿拉伯人為主,其他人口為柏柏爾人、猶太人等。
95%以上人口信奉伊斯蘭教。
牧民、半牧民占農業人口的50%以上。
識字率82.6%(15歲以上可讀寫人口比例):男性92.4%,女性72%。
與在女性社會地位和人權紀錄方面表現較為惡劣的沙烏地阿拉伯等海灣國家相比,相對而言,穆阿邁爾·卡扎菲領導下的利比亞擁有整個阿拉伯世界最好的女性境遇與政策。
宗教
現在利比亞有97%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利比亞穆斯林絕大多數屬於遜尼派。
利比亞也有外國基督徒的小社群。規模最大的是科普特正教會,在埃及的基督教教會,是利比亞歷史最悠久的基督教教派。有超過60000埃及科普特人生活在利比亞,占利比亞的人口超過1%。估計有40000名羅馬天主教教徒,羅馬天主教在利比亞有兩位主教。還有一個小的聖公會社區,成員大多是的黎波里的非洲外勞,它是聖公會埃及教區的一部分。
利比亞直到近代也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古老的猶太社區的家園,可追溯到至少公元前300年。1942年,義大利在的黎波里以南設定猶太人強迫勞動營,約500名猶太人在Giado的營地因虛弱、飢餓和疾病死亡。1942年,集中營以外的猶太人被嚴格限制其經濟活動,所有18歲到45歲之間的男子被征為強迫勞工。1942年8月,的黎波里塔尼亞的猶太人被拘禁在SidiAzaz的一個集中營。在1945年11月之後的三年中,在一連串針對少數族群的迫害中有超過140名猶太人被殺害,數百人受傷。到1948年,大利比亞還有約38000名猶太人。利比亞在1951年獨立時,大多數猶太社群已經移民出境。
文化
語言
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少量利比亞人說英語等。
宗教
伊斯蘭教是國教,95%的居民是穆斯林,絕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穆斯林占97.2%。信奉伊斯蘭教,不吃豬肉,忌飲酒,忌吸毒。
飲食
利比亞烹飪融合了阿拉伯和地中海的烹飪風格,並深受義大利影響。選單上一般都備有意大利麵食,特別是義大利通心麵。當地一道著名的飯菜是Couscous,即用粗麵粉、肉和馬鈴薯混合蒸成。肉食以羊肉、牛肉為主。Sherba是一種很好喝的利比亞湯。Bazin是一種當地的大餅,由大麥、鹽和水混合製成。
當地盛產椰棗、橙子、西瓜、杏、無花果和橄欖等水果,每年進口大量蘋果、香蕉等,市場上水果和蔬菜供應充足。
依照伊斯蘭法律,利比亞禁止飲酒和所有含酒精飲料。一般飲用瓶裝礦泉水和軟飲料。建議不要直接飲用當地的自來水或淺層地下水,口感上有一些鹹。
利比亞茶是一種加有薄荷葉的濃茶,有時還加有花生,深受當地人喜愛。美式和英式咖啡比較普遍。消毒牛奶、鮮牛奶等奶製品和雞蛋等隨處可以買到。超市、商店裡的食品和飲料多來自歐洲和阿拉伯國家。
許多地方的餐廳和咖啡店一般是外國人多有光顧。在一些餐廳和大型賓館可以提供外國風味的飯菜。
節日
節日 | 日期 |
穆罕默德 升天日 | 每年3月5日 |
國慶節 | 每年3月31日 |
開齋節 | 每年以伊斯蘭教曆10月1日 |
古爾邦節 (獻祭節) | 每年以伊斯蘭教曆12月10日 |
伊斯蘭教 新年 | 8月4日 |
阿術拉節 | 8月13日 |
九月革命 紀念日 | 9月1日 |
穆罕默德 誕辰日 | 10月13日 |
獨立日 | 12月24日 |
習俗禁忌
利比亞的商業風俗,冬季前往宜穿保守式樣西裝。拜會要先定好約會時間。商務活動多用阿拉伯語、義大利語和法語。阿拉伯人款待朋友的佳肴是一道現宰的生羊肝。客人來到後現宰肥羊一隻,將生羊肝切成片,碼放在瓷盤裡,上面撒辣椒麵和香料,端到桌上敬客。這便是最盛情的款待。如果客人不吃,將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有負主人的一片心意。利比亞的宴會要看主人和客人的興趣而定。有的宴會是在嚴肅的氣氛中進行,有的在談笑中進行。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豬肉類食品和酒禁止食用。平時以吃麵食為主,喜食甜辣風味食品。有飲茶和喝咖啡的習慣。阿拉伯人吃飯不用刀叉只用手抓,但只能用右手。飯後上一道咖啡,不上咖啡客人不可起身告辭。烤全羊是阿拉伯人的名菜。
阿拉伯人一般穿民族服裝,一種寬鬆的大袍,把整個身體包起來,女子則連整個頭部、手足都被包裹的嚴嚴實實,只露眼睛看東西。
商業往來報價宜用到岸價,不用離岸價。對對方的信用程度應加以確認。交談時不要觸及政治、宗教或諸如此類易引起爭論的話題。初次交易應要求對方用不可撤回的信用證付款,避免收受見票即付的匯票。商務洽談應設法會見最能解決問題的官員。在拜會之前要弄清官員的姓名和官銜。政府機構決策緩慢,守約是偶然的。商務活動最好於1l月至次年4月前往。
利比亞實行獨特的伊斯蘭教會主義,穆斯林國家的宗教禮儀非常嚴格,同利比亞人談判會見和打交道時,要遵循一般阿拉伯禮節和社會習慣。政府不鼓勵收受小費,但受歡迎。應邀作客,只有男性參加,利比亞是一個開放的自由國家。
在利比亞安排會晤要儘量提前,並準時到達。但利比亞人對時間的運用很靈活,他們並不很遵守時間表上的安排。
邀請吃飯或多加招待會是一般的款待形式。制定有嚴厲的禁酒法律條文。如被邀請到利比亞人家吃飯,只有男人能夠參加,而且要為男主人帶禮物,不能為他的妻子帶禮物。
阿拉伯人為父系家族。名字反映血統關係,姓名排序有一定順序:本人名,父名,祖父名,家族名。柏柏爾族實行父親家族制,一夫一妻制,男娶女嫁或姑表聯煙。家族中家長為男性,家庭成員都必須按家長的要求辦事。家庭中的全部收入都由家長掌管,柏柏休人所居住的村莊由德高望重的人組成元老院,負責掌管一切事項。
利比亞人喜歡綠色,把綠色看成是革命的象徵,表示勝利和吉祥,忌諱黑色。此外,豬、貓、女性人體均屬禁忌圖案。酒也在被禁之列。
旅遊
景點
通常的利比亞景點包括:古羅馬遺址的拜謁,萊普提斯遺址,塞布拉塔古城等。參觀這些撒哈拉沙漠上最吸引人的勝景可以徒步,也可以乘直升飛機俯瞰。在阿卡庫斯山脈可以看到山崖上及洞穴中的塔德拉爾特·阿卡庫斯岩畫,被世界最大的沙漠和岩石隱藏了上千年的反映古代輝煌文明的優美壁畫,最早的已經存在12000多年,向人們展示從公元前12000年至公元1世紀的生活演變。
世界遺產
至2008年止,利比亞共有5處世界遺產,如下:
名稱 | 類型 | |
1 | 塞卜拉泰考古遺址 | 文化遺產 |
2 | 大萊普提斯考古遺址 | 文化遺產 |
3 | 普蘭尼考古遺址 | 文化遺產 |
4 | 古達米斯古鎮 | 文化遺產 |
5 | 塔德拉爾特阿卡庫斯岩畫遺址 | 文化遺產 |
簽證辦理
需要得到利比亞簽證,必須先從利比亞內務部獲取返簽號,具體簽證辦理所需資料如下:
1、護照原件(要求有效期6個月以上,需要在利比亞駐華使館指定的翻譯公司翻譯成阿拉伯語)
2、照片2張
3、填寫利比亞簽證申請表2張(在利比亞駐華使館領取表格,複印無效)
4、單位資質證明、派遣證明或準假證明
5、發自利比亞的返簽號,需要在利比亞使館裡能查到
利比亞至中國已於2010年11月2日開通了直航航班。每周2個航班。每周星期二、星期四早上從利比亞的黎波里機場起飛,星期三、星期五從早上從中國北京國際機場返回。該航線採用A330寬體遠程客機執飛,利比亞泛非航空公司運營。
利比亞百科
美國的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
非洲政區
非洲政區。 |
非洲聯盟成員國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貝寧 | 波札那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喀麥隆 | 維德角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葛摩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剛果共和國 | 象牙海岸 | 吉布地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赤道幾內亞 | 加彭 | 甘比亞 | 加納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肯亞 | 賴索托 | 賴比瑞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威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莫三比克 | 納米比亞 | 尼日 | 奈及利亞 | 盧安達 | 西撒哈拉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塞內加爾 | 塞席爾 | 獅子山 | 索馬里 | 南非 | 南蘇丹共和國 | 蘇丹 | 史瓦濟蘭 | 坦尚尼亞 | 多哥 | 突尼西亞 | 烏干達 | 尚比亞 | 辛巴威 | 非洲聯盟比中國富裕的非洲國家
一直以為非洲國家都很窮,長期被瘟疫,饑荒,戰亂所籠罩,豈不知有些非洲國家比中國要富的多.1995年中國人口密度是126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為1100美圓。世界排名109。以下這寫非洲國家,全部人均GDP比中國高。 |
阿拉伯國家首都
阿拉伯國家包括埃及、敘利亞、蘇丹、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伊拉克、約旦、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葉門、科威特、卡達、巴林、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索馬里、吉布地、茅利塔尼亞等亞非國家,總面積約14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總數約1.5億。
地中海聯盟
阿拉伯世界
伊斯蘭會議組織(OIC)
成員國 | 阿富汗 · 阿爾巴尼亞 · 阿爾及利亞 · 亞塞拜然 · 巴林 · 孟加拉國 · 貝寧 · 布吉納法索 · 汶萊 · 喀麥隆 · 查德 · 葛摩 · 象牙海岸 ·吉布地 · 埃及 · 加彭 · 甘比亞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蓋亞那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伊拉克 · 約旦 · 科威特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黎巴嫩 · 利比亞 · 馬爾地夫 · 馬來西亞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摩洛哥 · 莫三比克 · 尼日 · 奈及利亞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國 · 卡達 · 沙烏地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獅子山 · 索馬里 · 蘇丹 · 蘇利南 · 敘利亞 · 塔吉克斯坦 · 土耳其 · 突尼西亞 · 多哥 · 土庫曼斯坦 · 烏干達 · 烏茲別克斯坦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葉門 |
觀察員 | 觀察員國: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中非共和國 · 俄羅斯 · 泰國 ·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 |
穆斯林社區/組織觀察員:摩洛民族解放陣線(MNLF) | |
伊斯蘭機構觀察員:Parliamentary Union of the OIC Member States(PUOICM) 伊斯蘭會議對話與合作青年論壇(ICYFDC) | |
國際組織觀察員:聯合國 · 不結盟運動 · 阿盟 · 非盟 · 經濟合作組織 |
不結盟運動成員國及觀察員
成員國 | 阿富汗 |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巴哈馬 | 巴林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白俄羅斯 | 貝里斯 | 貝寧 | 不丹 | 玻利維亞 | 波札那 | 汶萊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高棉 | 喀麥隆 | 維德角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智利 | 哥倫比亞 | 葛摩 | 剛果 | 象牙海岸 | 古巴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吉布地 | 多米尼加共和國 | 厄瓜多 | 埃及 | 赤道幾內亞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加彭 | 甘比亞 | 加納 | 格瑞那達 | 瓜地馬拉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蓋亞那 | 宏都拉斯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牙買加 | 約旦 | 肯亞 | 科威特 | 寮國 | 黎巴嫩 | 賴索托 | 賴比瑞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威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蒙古 | 摩洛哥 | 莫三比克 | 緬甸 | 納米比亞 | 尼泊爾 | 尼加拉瓜 | 尼日 | 奈及利亞 | 朝鮮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拿馬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秘魯 | 菲律賓 | 卡達 | 盧安達 | 聖露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沙烏地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塞席爾 |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馬里 | 南非 | 斯里蘭卡 | 蘇丹 | 蘇利南 | 史瓦濟蘭 | 敘利亞 | 坦尚尼亞 | 泰國 | 東帝汶| 多哥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突尼西亞 | 土庫曼斯坦 | 烏干達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烏茲別克斯坦 | 萬那杜 | 委內瑞拉 | 越南 | 葉門 | 尚比亞 | 辛巴威 |
觀察員 | 國家 安提瓜和巴布達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波赫 | 巴西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哥斯大黎加 | 克羅埃西亞 | 賽普勒斯 | 多米尼加 | 薩爾瓦多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墨西哥 | 黑山 | 塞爾維亞 | 烏克蘭 | 烏拉圭 組織 非洲聯盟 | 阿拉伯國家聯盟 | 聯合國 |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國
名稱 | 地區 | 國名 | 加入時間 | 備註 |
成員國 | 中東 | 伊朗 | 1960年9月 | 創始成員國 |
成員國 | 中東 | 伊拉克 | 1960年9月 | 創始成員國 |
成員國 | 中東 | 科威特 | 1960年9月 | 創始成員國 |
成員國 | 中東 | 沙烏地阿拉伯 | 1960年9月 | 創始成員國 |
成員國 | 中東 | 卡達 | 1961年12月 | |
成員國 | 中東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1967年11月 | |
成員國 | 南美洲 | 委內瑞拉 | 1960年9月 | 創始成員國 |
成員國 | 南美洲 | 厄瓜多 | 2007年1月 | 1973年加入,1992年退出, 2007年重新加入 |
成員國 | 非洲 | 利比亞 | 1962年12月 | |
成員國 | 非洲 | 阿爾及利亞 | 1969年7月 | |
成員國 | 非洲 | 奈及利亞 | 1971年7月 | |
成員國 | 非洲 | 安哥拉 | 2007年1月 | |
前成員國 | 非洲 | 加彭 | 1975年-1995年 | 1994年至1995年間退出。 |
前成員國 | 亞洲 | 印度尼西亞 | 1962年-2008年 | 2008年9月,暫時終止印度尼西亞的成員國資格。 |
觀察員國 | 非洲 | 蘇丹 | ||
觀察員國 | 南美洲 | 玻利維亞 | ||
觀察員國 | 南美洲 | 巴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