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歷史

利比亞歷史

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地處北非東部。北臨地中海,東與埃及相接,東南與蘇丹交界,南與尼日、查德為鄰,西與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接壤。“利比亞”一詞原是居住在今昔蘭尼加東部的柏柏爾人部落的名稱。古代希臘人把埃及以西的整個北非叫作利比亞。後來僅指今日利比亞國家所在的地區。面積為176萬平方公里。人口360萬(1984),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爾人,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首都的黎波里。

簡介

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地處北非東部。北臨地中海,東與埃及相接,東南與蘇丹交界,南與尼日、查德為鄰,西與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接壤。“利比亞”一詞原是居住在今昔蘭尼加東部的柏柏爾人部落的名稱。古代希臘人把埃及以西的整個北非叫作利比亞。後來僅指今日利比亞國家所在的地區。面積為 176萬平方公里。人口360萬(1984),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爾人,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首都的黎波里。

早期歷史

遠古時代,這裡就有人類活動。數千年前,柏柏爾人在這裡狩獵和採集食物,過著原始群居生活。公元前10世紀,腓尼基人在的黎波里塔尼亞沿海建立一系列據點,其中著名的有雷普西斯、埃亞等。公元前7世紀中葉,迦太基人入侵。的黎波里塔尼亞在迦太基人的影響下農業逐漸發展,開始出現定居村落。由於這裡是北非沿海到達西非尼日河流域商道的過境地,商業也得到發展。商隊越過撒哈拉沙漠運進地中海周圍國家的製成品,運出黃金、寶石、駝鳥毛和椰棗等。公元前 146年羅馬人占領利比亞後,分別在昔蘭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亞設立行省進行統治。羅馬人經營大地產,由當地柏柏爾人耕種,收取地租。5世紀末,羅馬帝國在北非的統治瓦解,汪達爾人入侵的黎波里塔尼亞。後來,拜占廷帝國又以武力取代了汪達爾人在利比亞的統治。

中世紀 

7世紀中葉阿拉伯人進入利比亞,當地柏柏爾人逐漸皈依伊斯蘭教,使用阿拉伯語。農業、商業和手工業有了較快發展。封建生產關係逐漸完善。10世紀,利比亞受法蒂瑪王朝統治。12世紀的黎波里塔尼亞在被併入摩洛哥的阿爾穆瓦希德王朝。後歸屬於突尼西亞的哈夫斯王朝。16世紀,土耳其人占領了利比亞,在的黎波里派駐德伊統治。利比亞名義上屬奧斯曼帝國,但實際是獨立國家。18世紀初,利比亞由卡拉曼利王朝統治。19世紀30年代,土耳其蘇丹為加強對利比亞的控制,推翻卡拉曼利王朝,派遣總督直接統治,將全國分為若干行省,向當地居民徵收賦稅。伊斯蘭教的塞努西教派主張恢復原始教義的純潔性,不承認土耳其蘇丹的統治,也反對歐洲人在北非的侵略活動。它號召利比亞人民進行“聖戰”。土耳其在利比亞的統治處於危機之中。

入侵和統治

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和統治

1911年義大利軍隊在利比亞登入,擊潰了土耳其軍隊,1912年10月利比亞淪為義大利的殖民地。由於當地人民自發起來抵抗。義大利軍只能駐守在沿海的一些城市。不久以塞努西教派為主的抵抗組織領導了反意武裝鬥爭。這使義大利作出某些讓步。

1922年義大利再次發動侵略利比亞的戰爭。利比亞人民在民族英雄奧馬爾·穆赫塔爾領導下英勇奮戰。遭到殘酷鎮壓。義大利殖民者頒布法令沒收當地非洲人的大量土地,組織公司進行經營,強迫非洲人充當勞動力。1943年初,英法軍隊占領利比亞,結束了義大利的統治。英國、法國對利比亞實行分治,英國占領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地區,法國人占領費贊地區,並分別成立了軍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聯合國對利比亞全部領土行使管轄權。1951年12月利比亞獨立,組成了以伊德里斯一世為國王的利比亞聯合王國。

利比亞獨立後

1963年4月取消聯邦制,改國名為利比亞王國。1969年 9月以奧馬爾·穆阿邁爾·卡扎菲為首的一批青年軍官發動政變,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建立共和國。新政府成立後,制定新憲法,定伊斯蘭教為國教,採取了一系列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措施,收回英、美在利比亞的軍事基地、將外國銀行和英國石油公司收歸國有、沒收義大利人的地產等等。自50年代起,利比亞開採出大量優質石油,成為世界最大產油國之一。1973年卡扎菲提出了“世界第三”理論,宣稱要走一條不同於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第三條道路,建設“標準的社會主義”。1977年3月2日改國名為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1984年 2月組成全國最高行政執行機構──全國人民委員會。對外奉行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殖民主義、不結盟的政策,強調阿拉伯國家的聯合統一。1978年8月9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利比亞歷史利比亞歷史

利比亞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