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航空學校

雲南航空學校

雲南航空學校,1922年,為了適應發展航空業的需要,雲貴總督唐繼堯創辦了雲南航空學校。同年冬開始在昆明、貴陽兩地招生。1926年7月第一期學生畢業。其後又陸續招了二、三、四期學生,至1935年4月,雲南航空學校己先後培養了飛行人員和機械技術人員200多名,這是雲南航空事業的開端。

基本信息

簡介

雲南航空學校雲南航空學校

雲南航校之開創

開創民國十一(1922)年冬。當時雲南省督軍兼省長是唐繼堯雄才遠略,冠蓋一時,曾發動護國護法諸役,功在國家。其對於整軍經武,不遣餘力,深知未來戰爭,將趨向於立體戰爭,乃回響國父「航空救國」之號召,積極創建航空學校,開闢機場,於昆明南郊四公里之巫家埧,建造校舍,設定機庫及學校,一切設備,即招考國內外優秀青年,及延聘國內外學者、技術人員。雲南航空學校之序幕,從此揭開,與當時之東北、廣東、南苑各航空學校,不分軒輊。

建校初期,遠至法國聘請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作戰經驗之飛行軍官,擔任飛行教官及顧問,同時向越南及海外羅致機務人員,擔任飛機修理維護,及機械學理之講授與實習。同時,在法國訂購當時最優良之「貝勒格」轟炸機為高級教練用,「高德隆」機為初級教練用,開始訓練。

雲南航校在唐氏大力支持下,無論訓練器材、訓練設備、師資教具,皆水平,所以在北伐、剿匪戰役中,較之先期成立各校之飛行人員,並無遜色。

雲南航校開辦第一期之後,很快即招收第二期學生。但延至民國十九年及二十一年,才招收三、四期生,以及技術士訓練班,為我政府之空軍,增加一分力量。

各期學生入學及訓練概況

一、第期開辦之初,以雲南護國護法之聲譽影響所及,全國熱血青年,不遠千里,紛紛來滇投考,甚至韓國愛國志士,亦踴躍前來參加。所以,第一期學生,有韓國、江、浙、粵、川、黔各地男女青年。然經嚴格之訓練後,畢業者僅二十六名,其中飛行科十二名,機械科十四名。第一期畢業後,正值北伐開始時,部分學生前往投,參加北伐工作。北伐完成後,隨即參加討逆、剿匪各戰役,英勇效命,著有勳績。至於韓籍學生部分投中央,參加國空軍行列,韓國於二次世界大戰復國後,均返國任職。民國政府遷台後,韓籍女性“權基玉”銜韓政府之命,來台洽公,尚熱誠訪問在台雲南航校同學。

二、第二期同學於民國十二年冬,繼續招生,但正值「黃埔軍校」蓬勃發展,有志心青年,踴躍投考「黃埔軍校」,滇中青年亦不例外,因此第二期報考人數,遠不如第一期之踴躍。但由於訓練器材較前完備充實,師資亦較前加,故錄取人數,反較第一期為多。二期於民國十六年畢業,飛行十五人,機械科二十三人。

當時雲南軍、政當局,即以雲南航校第一、二期畢業學生為骨幹,並羅致國內有航空經驗人員,編組為雲南航空隊。施以空中偵察及空中轟炸訓練,並擔任省內作戰之轟炸及偵察工作。時值唐繼堯氏病逝於昆明,自民國十六年至十九年內戰迭起,龍雲執掌雲南政局以後,方稍現安定。龍雲大力整頓航空學校開始準備續辦雲南航校三期。

三、第三期於民國十九年十二月開始招生,當時報考人數相當踴躍。惟因限於人力物力,錄取學生僅五十一人,其中女性十一人。學校教育,已不如一、二期時,具有完備規模,訓練用飛機,政用美國製造之雙排並座雙翼教練機,性能良好,穩定性大,與當時中央航校之初級教練機「弗力特」頗相似。飛行教官由雲南航校一期畢業人員擔任。至於學科及機械教官,亦以一期機械科畢業人員擔任。除入伍及軍事訓練外,飛行及技術訓練共一年半。至民國二十一年十二月畢業,即編入雲南航空處服務。

四、第四期於民國二十一年十月開辦,學生三十人,全部由雲南講武學校二十二期考選,因在武校已接受軍事教育,進航校後,免除入伍訓練,仍以三期時期中之飛行技術學科等教官,繼績施教。在校一年半,至民國二十四年二月畢業。畢業學生計飛行科二十人,機械科十人。

第四期訓練所用飛機,又改用法國製法之「波台斯」單翼座艙式。教育進度、設施,均與三期相同,教官全為一、二期同學,此時已無外籍教官任教。

五、技術士班之訓練:為適應各期飛行人員之訓練,以及各種飛機之修理維護,有利於航空器之不斷增加進步,於民國十八年及二十二年,各招訓術士班一期,每期三十人,負責飛機之修護補給,與機場勤務之工作,並特著重工廠工作;工廠分為飛機與發動機兩部。由於訓練認具,學生水平亦高,故成效頗高。在飛機學教官毛克生博士設計及指導之下,曾仿製教練機,架,於民國二十四年二月試飛,可惜研究中斷,如繼續努力,當有所成。

歸併航空委員會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全面展開對日抗戰,中央航空學校遷移至昆朋,就雲南航空學校校址,繼績訓練飛行人員及空軍任務,將雲南航空處全部改編接收。雲南航校教職員及一、二、三、四期同學,部分分發中央航校柳州分校,再訓練飛行,參加作戰部隊外,地動及行政人員,全部至南京航委會報到,分發各戰地場站或修護補給及工廠工作,從此雲南航空處及航空學校,即告結束。

全體同學,在救國抗日使命之下,分道揚鑣,各盡所能。其各接受新任務之後,無論在前線、在後方,或服務於教育、站、場、廠庫,皆有自得其所之感,全體同學,在救國抗日使命之下,分道揚鑣,各盡所能。其各接受新任務之後,無論在前線、在後方,或服務於教育、站、場、廠庫,皆有自得其所之感,竭智盡忠,堅守崗位,克盡保衛國家民族之天職,直至抗戰勝利,尚無一敗德喪行之行為,殊堪自慰,並足以自勉。

南航校之時代表現

雲南航校,地處西南邊陲,但因受護國護法之傅統精神,士氣極高,富正義感,時時以國家民族之興亡為己任,故國民革命軍北伐戰役中,一、二期同學,即紛紛參加中央航空隊,獻身殺敵,建立不小功績。及至剿匪、抗戰各戰役,更是捨身報國。至滇航空處歸併中央後,賦與各人之任務,無不以熱忱忠實的行為,達成政府交付之任務。

滇航同學,在服務中央航空部隊,一、二期同學有特殊表現者如下:

作戰方面:如陳棲霞、晏玉琮、李懷民、張有谷,曾任空軍方面之作戰指揮。

建軍方面:如李懷民曾任空軍訓練司令,及空軍饞機械學校校長,擔負空軍人員培養訓練之責。如張有谷曾任空軍官校教育長,及創辦空軍士官學校,對空軍飛行,多有建樹。

後勤方面:如張丕滋曾任空軍「大定發動機廠」廠長,頗有建樹。其它為國盡忠,壯烈犧牲者有朱嘉鴻、王汝福、牛耀先、張家義、李法融、柏武芳、姚永華、李香高等,或因作戰犧牲,或因訓練殉職壯烈成仁,無忝入學之初衷和壯志,當給後人景仰懷念不已。

雲南航校歷任主持人及同學姓名

第一屆主持人劉沛泉

第二屆主持人柳希權

第三屈主持人張元養

第四屆主持人戴永萃

第五屆主持人張汝漢

雲南航校同學姓名錄

第一期飛行科

陳棲霞、晏玉珠、張有谷、張汝漢、李嘉明、李法融、陳廣福、李英茂、趙濟川、劉堯、權基玉(女、韓國人)。

第一期機械科

陳文華、張丕滋、方敦信、劉叢仁、黎世宣(余不詳)。

第二期飛行科

李懷民、杜聯華、趙達、陳文彬、王子平、王興度、陳定川、吳潤初、朱嘉鴻、王汝福、牛耀先、張家羲、董端仁。

第二期機械科

劉漢達、王鑫元、柳均權、楊恆發、羅縉、劉人淑、李銑、祝國梁、羅照黎。

第三期飛行科

李知弦、徐述仁、張汝敦(原名樹仁)、李嘉文、李楠、周立松、魏述謨、李正祥、林扶胥、劉海萍、尚實、李本寬、惠、林學安、趙奇、顏士琦、馬戎、舒德生、童懍、祈文華、隙宏材(原名材)、萬龍麟、謝鯫麟、朱晴波、杜光昭,垠椿軒、吳瓊英、李若芝、張竹軒、柏武芳。

第三期機械科

杜炳然、陳耀祖、李秉璽、陳懋同、劉汝用、太運和、李肇清、吳正剛、毛文渭、楊瑞和、周灝陶、文光福、藍琪麟、劉家熔、歐陽皓、後鑒洲、柏亞輝、李玉珍、王美蘭、趙月松、趙碧芝。

第四期飛行科

楊文華、杜天錫、張世、林維清、馬肇元、楊育才、王湘、張炘、邵健康、李定華、饒正明、孫偉英、朱治、趙維民、施法祖、段幼先、楊國璋、鄭梧、李香高。

第四期機械科

張明經、司良弼、田嘉祥、王璨章、聶光遠、楊南熏、孟朝興、周光昭、戴新民、俞振華。

編者按:「雲南空軍」撰述署張汝敦原名張樹仁,銓部任官時改名張汝敦,曾於民國二十年考入雲南航空學校第三期學習飛行,畢業後任國民革命軍討逆軍第十路航空隊飛行員。於民國二十三年,由雲南當局選送「中央航空」學校第六期,接受完整統一之空軍教育。民二十五年十月畢業,分發空軍第六大隊第十五隊擔任剿匪工作,二十六年進駐南京,參加抗戰行列,京滬、漢口淪陷後,調空軍官校任飛行教官,至三十五年調北平空軍第二軍區司令部飛行安全科兼辦空運業務,直至軍區轉進來台,任空軍行政部門工作,至民國五十四年,以空軍上校限齡退役。其一生盡瘁空軍,碧空揚威,迭創戰績,教育後進至為辛勞。

感謝柳作民先生所提供下面文章和相片,介紹其伯父和姑爹就讀於雲南航校之經過:

柳希權系我的二伯。字法唐,籍貫雲南省蒙化縣(今巍山縣)。民國初年畢業於設在昆明的雲南方言學校,之後被雲南省政府選派到法國巴黎博技大學(亦稱諸藝大學)攻讀航空製造專業。同時出國留學、後來有所成就的同學有熊慶來段緯何瑤張邦翰繆雲台等人。柳希權大學畢業後留法國工作。八年後被雲南督軍唐繼堯召回昆明。從此擔任過雲南模範工藝廠廠長、東陸大學雲南大學)教授、雲南航空處處長(少將軍銜)、雲南航校校長、雲南河口邊防督辦、南京交通部技監、敘昆鐵路工程師等職。主要功績是主持雲南航空學校一、二兩期學生畢業。著有《飛機飛行原理》一書。雲南航校一期學生起初由劉沛權先生主管教學,在不能如期畢業的情況下才被撤換由柳希權接任。柳希權先生首先把校本部從講武堂搬遷到巫家壩飛機場,每天清晨騎馬上班親自督促法國教官訓練學生。這批學生多成為民國空軍骨幹,我經常聽父親談到的有張有谷、宴玉宗、李懷民(李寶),其中唯一女生朝鮮人荃基玉就是後來的“韓國空軍之父”。那時在昆明的這批朝鮮人實際上都是革命黨人,日本人曾經多次來雲南調查(當時的朝鮮是日本統治下的殖民地),雲南當局聲稱“他們繫上海人”加以掩護。柳希權六十年代在落寞中於昆明去世。他的女兒柳達民系解放軍藝術學院著名聲樂教授,二OO四年在北京去世。

柳均權系我的四伯。他幼年徒步離開家鄉雲南省蒙化縣(今巍山縣)經過十二天來到昆明,一路上他能吃苦耐勞堅持不坐滑竿。在昆明讀了幾年書後決心報考雲南航校。不巧那一年錯過航校招生考試,時任航空處長的我二伯柳希權即去請示雲南督軍唐繼堯,經唐批准保送他免試入學,他是全班同學年齡最小的學生。當時學校設飛行和機械兩個專業。那時的飛機尚沒有降落傘或任何救生設備,飛行很危險,雲南人很少報飛行專業,該專業多為貴州人報考。柳均權遂學機械專業。雲南航校二期畢業後在巫家壩飛機場工作。雲南空軍和南京中央空軍合併後調職九江、衡陽。抗戰期間在成都國軍空軍軍士學校擔任教官,空軍上尉軍銜。柳均權為人寬厚善良,一生信奉佛教。一九四八年隨校撤退台灣台南,空軍機校教官,空軍少校軍銜。一生未婚。(圖左我的四伯柳均權先生)

退役後在岡山居住,八十年代去世。柳均權自一九四八年以後與家鄉親人失去任何聯繫,實際上成了永別。直到九十年代才輾轉知道他的一丁點後事。我們希望了解他的人能向我們提供詳細情況,本人感激不盡。

祝國梁系我的三姑爹。籍貫雲南省蒙化縣(今巍山縣)。雲南航校二期畢業後一直在巫家壩機場工作,空軍少校軍銜。一九五O年留用巫家壩機場。五十年代患肝硬化病逝於昆明昆華醫院。無子女。

中國第一所招中外男女學員的航校

在當時雲南乃至中國封建思想十分濃厚的情況下,唐繼堯不僅選送了夏文華、尹月娟兩位昆明女學生進入航校學習,而且特批了幾名華僑學生和朝鮮籍學員李英茂、李春、張志田以及女生權基玉來校學習。這樣,在雲南航空學員第一期學員中,不僅有雲南學員,而且有外省學員;不僅有歸僑學員,而且有外國學員;不僅有男生,而且有女生,尤其是有外國女學生,成了中國第一所打破男女界限跨國招生的航空學校。這說明這所航校的知名度是很高的,雲南當時的對外開放程度是了不起的,唐繼堯也是非常開明的。

設在雲南陸軍講武堂的航空學校

雲南航空學校創辦後,就設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內,兩校校址緊緊連在一起,都在昆明翠湖西岸的同一塊地盤上。航校第一期新生入學後,一律編為講武堂第十七期學員。學員必須先到講武堂接受半年嚴格的步兵科入伍訓練,軍事科由講武堂教官講授。航校的監督(即教育長)也由講武堂監督胡昭功擔任。而且雲南航空處的辦事機構就在講武堂校本部。雲南航空學校可以說是講武堂的延伸,是它的一個分支機構。航校學生畢業時拿到的是講武堂的畢業證書,兩校實際上就是一所學校,因此航校的畢業生也是講武堂的學生。這樣,雲南航空學校在當時被視為“講武堂內的飛機學校”,由此成了全國第一所在陸軍軍事學校內開辦的航空學校。

中國第一架直升機“蜂鳥”號誕生於昆明

早在1922年,當時的雲貴總督唐繼堯就在昆明創辦了中國“第一所正規的航空學校”。1939年,南遷的軍工企業在昆明製造出中國第一架直升機“蜂鳥”號。

雲南航校與東陸大學同年誕生

1922年,在唐繼堯的努力下,雲南大學的前身、中國西南第一所大學東陸大學誕生。在東陸大學首任校長董澤的強烈建議下,唐繼堯同年創辦了“雲南航空學校”,期以填補西南空軍的空白。航校的理論教學在講武堂進行,實踐課程在巫家壩機場開展。有專家稱,這是“中國第一所正規的航空學校”(此前袁世凱在北京辦過航空學校)。當年冬天,雲南航空學校就在雲南和貴州兩地招收學員,此後又招收了浙江、廣東的學員以及來自朝鮮的國外學員。航校第一期設定了飛行、機械兩個科,飛行科招收學員為15名(其中有一名來自朝鮮的女學員權基玉),機械科學員5名。

法國教練機訓練學員

為了進行實踐課程,唐繼堯專門從法國購進了“布列格”和“高德隆”共12架教練機,作為學員們的學習用機。這是中國的第一代教練機,只需要200米左右的跑道就可以升空。

講武堂的教官擔任航校主講,重點教授地面基礎科目和空中作戰指揮,同時邀請了法籍空軍大尉阿爾彼得為空軍顧問,並擔任飛行教官,法國空軍少尉佛朗塞士和馬爾丹為飛行教官,負責空中駕機的飛行訓練課。當年,由於訓練器材的簡陋和不足,在進行地面動作的統一配合時,航校一度使用腳踏車作為訓練器材,並成為飛行員地面訓練要領的必修課程。腳踏車地面訓練科目主要包括車技、編隊、造型,不僅要求有高超的騎車技能,還要有統一的團隊協調精神。劉沛泉為雲南航校首任校長,1927年他調任廣東後,留法學生柳希權繼任校長。

培養了200多名空軍

史料中可見,雲南航校首批學員張有谷曾回憶,當時的飛行訓練是非常危險的。首期培訓班曾經有兩架編隊為第四、第五號的訓練機,飛機升空後,由於學員不熟悉飛行要領,兩架飛機在空中相撞,在今小西門附近的空曠處墜毀,幸虧沒有傷及地面人員和房屋,也沒有引起火災。此事在當時曾引起了很大恐慌。

1926年7月,第一期學員畢業,成為雲南乃至中國首批掌握飛行知識的空軍人才。1927年5月唐繼堯去世後,龍雲逐步執掌雲南軍政大權,航校繼續開辦。1930年到1933年,陸續招收了兩批學員續辦了第三、第四期航校班,期間又從美國購買了“箭牌”教練機,把1929年向美國購買的兩架“萊因”四座客機命名為“昆明”號和“金馬”號。同年“金馬”號飛機還到杭州參加了“西湖博覽會”。

後來“金馬”號被廣東方面借用損壞,對方賠償了一架法制“波特士”六座客機,命名為“碧雞”號。至1935年,雲南航空學校培養了200多名飛行技術人才。

招收女學員鼓舞人心

空軍向來被認為是勇敢者的遊戲,只適合男人,而雲南航空學校卻勇敢地打破了這種成見。1930年以後,雲南航校已開始特招培養女子學員,在飛行科的29名學員中,有6名女性;機械科21名學員中,女生有5人。這些女性學員與男生一樣,頭髮剃光,穿同樣的軍服,打綁腿、出操站崗、體能訓練、腳踏車特技訓練、高空練習、野外練習、夜間緊急集合等項目都不亞於男生。其中一位名叫吳瓊英的女學員,訓練吃苦耐勞,各科成績優異,經過艱苦的磨鍊,成為第一個單飛上藍天的女中豪傑,為早期的雲南空軍增添了英姿颯爽的藍天佼佼者,創下中國女子飛行員最早翱翔藍天的紀錄。

造出中國最早直升機

1939年,中國第一飛機製造廠、中央機器廠等軍工企業相繼南遷昆明,經過精心研製,製造出我國第一架同軸反鏇轉式直升機“蜂鳥”號,其順利升上藍天填補了我國直升機製造業的空白,創下中國飛機製造史之最。“蜂鳥”號的升空,是中國直升機製造業的起點。 這架“蜂鳥”直升機,外形酷似一隻蜜蜂,頭部是駕駛艙明亮的擋風玻璃窗,兩側有大大的“眼睛”,支架猶似蜜蜂的肢足。後來,隨著抗日戰爭的升級,雲南航空學校的學員們,大多在保家衛國的戰爭中犧牲或失事死亡,國產直升機研製一度停滯,飛機主要依靠外國進口。但是無論如何,這架“蜂鳥”直升機,仍然可以認為是中國直升機事業的開端。

中國第一位駕機單飛女遨遊飛翔員97歲病逝

20世紀30年代雲南航空學校結業生、中國第一名駕機單飛的空中女傑吳瓊英女士2010年11月7日在香港病逝,享年97歲。吳瓊英女士是雲南易門人,她於1932年12月畢業於設在雲南講武堂大院內的雲南航空黌舍第三期,是中國最早駕機單飛的女飛行員之一。和她一起成功駕機上天的還包括來自滇西的女遨遊飛翔員杜光昭等,至此,雲南走出了中國最早的女飛行員,鼓舞了當時雲南女生和男生學習遨遊飛翔的勇氣。吳瓊英女士曾被龍雲任命為雲南討逆軍第十路軍少尉遨遊飛翔員,1935年在日本進修音樂時,和聶耳是好同夥,並於1935年護送聶耳骨灰返回雲南家鄉,至今在西山聶耳留念館仍有吳瓊英女士當時的照片。吳瓊英密斯因肺炎入院,住院26天后,2010年10月23日病危,於11月7日早6點30分病逝,享年97歲。吳瓊英女士的兒子給本報記者打德律風時稱,母親這是喜壽。他語氣平靜,並表示將告知雲南的支屬,其母親將葉落歸根,骨灰將回到家鄉雲南埋葬。

雲南航校和雲大航空系

梳理中國航空教育史,無法迴避設在昆明的兩所高校——曾經的雲南航空學校和現在的雲南大學。1922年成立的雲南航空學校和在抗日戰爭中設定的雲南大學航空工程系,承載中國近代航空教育的起步之勢,一批最早和最優秀的中國航空專業人才從這裡走出。除了眾所周知的唐繼堯外,董澤王昭曾郭佩珊3人也對雲南航空事業功不可沒。

董澤:建議唐繼堯開辦航空學校

董澤雲南大學首任校長,雲南首批留美學生,1916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政治、教育碩士學位,1920年獲伊利諾大學經濟碩士學位。此前,董澤19歲時考取了清廷選派留學日本的公費生,1907年東渡扶桑,進入東京同文書院學習。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董澤抑制不住革命激情,棄學回國。正是長期留學海外,董澤深感要富國強兵,必須培養航空技術人才。1917年12月21日,董澤從美國給雲南省政權掌權者唐繼堯寫信,建議開辦雲南航空學校,培育航空技術人才,並提議向海外華僑募集資金,聘請愛國華僑和航空領域的專家協辦。

信中寫道:“……觀此次歐戰飛艇奏效甚大。此種軍備滇中尚缺如此。吾滇留美航空生二名,現尚在預備時代,學成歸滇,尚待時日,而時局之危急,需才之孔殷,非速興辦此項學堂,培養此項人才不可。是以生觀,有提倡向華僑捐款,設立雲南航空學校之計畫。此事刻已著手進行。幸得各大商家如關鏡宇、雷維創、伍學金、胡心泉輩之熱心協助,並飛行家陳炎長輩之竭力幫助,及各同志之奔走鼓吹。觀察前途,大有成功希望。現擬募捐美金二萬五千元,以九千元作買飛艇三架費用(每架美金三千元,已調查清楚。此項飛艇可為軍事套用,亦可為學生實習套用)。其餘一萬六千元作購買他項器具及開辦學校費用。此系現在大略計畫也,至進行情形,當隨時續報……”

唐繼堯讀罷此信,對這位青年俊傑極為欽佩,接受了他的建議,開始著手籌辦此事。與此同時,在美的董澤也投身募捐活動,在《設立航空學校募捐啟事》中,他寫道:“滇南,大陸軍省也,人民樸實,富於忠勇。是以出師振旅,所向克捷。諒山之役,殺彼法將,敗彼法兵,滇軍也;辛亥之役,援川援黔,轉戰數省,滇軍也;三次革命,克勝勁旅,恢復共和,滇軍也……維恨最新軍械,尚未完備,如飛艇一項缺如也。觀此次歐戰,飛艇效用之巨,奏效之宏,大有無之不能行軍之勢。是以唐公於此一事,尤加注意……”

在與董澤的不斷接觸中,唐繼堯發現這位俊傑不僅才華橫溢,而且胸懷大志,甚為賞識喜愛,於是將自己心愛的妹妹唐蕙賡嫁與董澤。

王紹曾:讓雲大航空系短期內快速發展

王紹曾(1912-1997),河北高陽人。1935年夏,於北京中法大學物理系畢業,後留學法國里昂中法大學,攻讀理學碩士學位。在里昂,每當看到法國飛機在空中翱翔,金屬機身閃著白光,漸漸形成一個白點,王就想起1935年北平上空的日本飛機。1938年獲得學位後,王毅然放棄攻讀理學博士學位的機會,改學航空工程。

1941年,王紹曾從法國國立高等航空工程學院畢業,獲得航空工程師學位。後進入法國席格瑪航空發動機廠任工程師,從事發動機設計和實驗,在“雙流式”噴氣發動機的研究中獲專利權。

1945年在日本簽訂投降書的第二天,王同幾十名海外學子,帶著勝利的喜悅,乘美軍飛機返回祖國,準備投身到國家的建設中。王到達重慶後,因不是國民黨黨員而不予安排工作。王在憤怒之時,想起了回國途經巫家壩機場時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的邀請,於是折回昆明來到雲大

1945年9月,王紹曾到雲大航空系後,先被聘為教授,隨即任命為系主任。他一面教學,教授內燃機和特種航空推進器方面課程,一面謀劃發展,制訂出一套完整的教學計畫,還多方聯繫延聘教師,充實圖書和教學設備,使航空系在短期內有了長足的發展。

抗戰結束,原駐昆美軍奉調回國,遺留下大批航空器材,在雲南各機場的250架飛機要作報廢處理。雲大立即與重慶航空委員會聯繫,經熊慶來、王紹曾等多方交涉,得到了氣冷發動機、活葉螺鏇槳、機身等一大批航空器件。

抗戰結束,清華大學返回北平。1946年9月,清華航空研究所所長莊前鼎與王紹曾代表雙方辦理移交手續,將建在昆明北郊白龍潭的清華航空研究所的房屋、地基及不便運走的航空器械等移交給雲大航空系使用。其中有5英尺風洞一座,其風速每秒可達130英尺,對學生實習大有益處。

1948年8月17日,欲遷往杭州的昆明空軍第十飛機修理廠將其中直升飛機001和002號兩架撥給雲南大學作研究之用。飛機運到學校,不能整天置於露天,王紹曾建議學校蓋一個停放飛機的大棚。1947年9月3日,在雲大校本部四合院以北現化學樓處開工,12月20日完工。

為了擴充航空系的圖書資料,王紹曾多次寫信給在法國留學、後到雲大任教的衛念祖,請他代購一批航空方面的最新書籍。王紹曾四處聯絡航空專業人才,到1947年時,雲大航空系有教師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人。

雲大航空系在短短的7年時間裡得到了迅速發展,這離不開廣大師生的同心協力,也離不開王紹曾積極忘我的工作。1952年,王紹曾調任北京航空學院,又一次接受了籌辦組建航空學院的任務。

郭佩珊:給美軍轟炸機“動手術”

郭佩珊是雲大航空系的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郭佩珊(1912-1985),河北定縣人。1933年在北洋大學念書時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9年,畢業於國民黨成都空軍機械學校高級機械班,被派往昆明參加中共雲南地下黨的工作。1946年3月兼任雲南大學航空系副教授,1948年9月從第十飛機修理廠離職,被雲南大學航空系聘為專職教授。

1942年4月,美國空軍16架B-25D中型轟炸機,從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上起飛,咆哮著向日本東京、橫濱、長崎等城市上空飛去。這些轟炸機在完成任務後,大多飛到了國民黨統治區,隨即又飛到昆明休整,並參加襲擊了由緬甸入侵雲南龍陵、騰衝一帶的日寇。

郭佩珊在維修B-25D轟炸機時,熟研了其性能之後,發現此型號轟炸機存在一定缺陷,可以進一步改進。他覺得,飛機機身上不僅裝配了12挺12.7毫米口徑的機關槍,機身中部還有上下兩個槍塔,太笨重;轟炸機的炸彈倉內只可掛一個1噸重的炸彈,這雖利於摧毀敵人防禦工事,但若以暴露性目標為轟炸對象,其效果則不如多枚小炸彈同放。於是,郭佩珊大膽為B-25D型轟炸機進行了三次“手術”。其一,把小型炸彈像蜜蜂幼蟲一樣排放在圓筒里,彈頭朝下,尾部掛在支架上。這種炸彈5個一排,5排結成一夾,每個炸彈倉可掛兩夾,即50枚小型炸彈,一次可投放1枚、5枚或25枚。這種新型炸彈架後來被命名為“蜂窩式”炸彈架。這樣,炸彈倉的容彈量成倍增加,且可掛多枚炸彈,投擲方便,比單一重磅炸彈效果大大提高。

其二,卸去槍塔,裝上簡易活動機槍架,減輕飛機總重量和飛行阻力,不改變動力,使飛行速度每小時增加20英里,也加大了續航能力和作戰半徑;同時,機槍操作便捷,減輕了射手運作強度。

其三,改裝了B-25D轟炸機尾部機槍架,增大了其射擊範圍。郭佩珊的大膽革新,使一架飛機發揮了以往三、四架的威力,陳納德將軍深表欽佩,“飛虎隊”盟友讚揚不已。郭因此連升三級,從尉官晉升為校官,並獎勵現金1000元。同時,他的技術職務也被提升為航修廠的總工程師。

昨日的雲大航空系 今天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923年4月20日清晨。會澤院,地上人頭攢動,天上飛機盤鏇,隆隆震響。片刻,天空中飄撒下了片片紙張,人們紛紛俯身拾起,仔細端詳……

此值東陸大學開學典禮,雲南航空學校教員親自駕機在典禮上空盤鏇致賀,並散發唐繼堯親筆題寫的賀詞:“大哉東陸,為國之珍,群英濟美,善學莘莘。學基始奠,文質彬彬,猗歟休哉,中華主人。”同為唐繼堯創辦的學校,從一開始,二者就親密無間。

東陸大學那時並未開設航空工程系。抗日戰爭爆發後,在熊慶來先生的主持下,東陸大學躋身於全國著名高校之列,改名為國立雲南大學。1944年,雲南大學工學院奉重慶教育部令設定航空工程學系,以適應航空技術人才之急需。雲南大學由此成為中國第一個面向全國招收航空技術學員的大學。

1951年,全國航空系進行調整遷並,雲大航空系先是併入四川大學,後又遷到北京,專門成立一所大學,即今天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當時的雲南大學航空系已培養了四屆畢業生,是師資陣容整齊,教學設備先進的教學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