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樹錚

徐樹錚

徐樹錚(1880年—1925年),字又錚,號鐵珊,江蘇省蕭縣醴泉村(今安徽省蕭縣醴泉村)人。北洋軍閥皖系名將,陸軍中將加上將銜、遠威將軍。1917年,策動了張勛趕走黎元洪的張勛復辟事件。事後又策劃了討伐張勛的“討逆軍”行動,後任陸軍總次長,主張武力統一中國。1919年因派兵收復外蒙古而聲名遠揚。1925年12月11日徐考察結束回到上海,12月29日晚乘專車離開北京南下,途經京津間廊坊車站,被馮玉祥部張之江劫持,於12月30日凌晨被殺,時年45歲。著作有《建國銓真》、《視昔軒文稿》、《兜香閣詩集》、《碧夢庵詞》等。

基本信息

生平

徐樹錚(1880年11月11日-1925年12月30日),字又錚、幼錚,號鐵柵,自號則林,人稱“小扇子”。江蘇蕭縣(現安徽省蕭縣)官橋鎮醴泉村人,自幼聰穎過人,才氣橫溢。3歲識字,7歲能詩,13歲中秀才,17歲補廩生,有神童之稱。

1901年,徐樹錚棄文從武,到濟南上書山東巡撫袁世凱,陳述經武之道,未得賞識。後被薦為段祺瑞記室。1905年,被保送至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就學。1910年,學成回國。回國後在段祺瑞的部隊任清朝第六鎮軍事參議,1911年任第一軍總參謀。

徐樹錚徐樹錚

1912年至1914年,徐樹錚先後任軍學司司長、軍馬司司長、將軍府事務廳長等職。1914 年5月,徐樹錚任陸軍部次長,年僅34 歲,為次長中最年輕者。袁世凱稱帝時,因其勸段祺瑞抵制,遭袁世凱罷免。1916年,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總統,段祺瑞為國務院總理,徐樹錚復任陸軍次長兼國務院秘書長。在府院之爭中,被革職。1917年,策動了張勛趕走黎元洪的“張勛復辟”事件。事後又策劃了討伐張勛的“討逆軍”行動,後任陸軍總次長,主張武力統一中國。第二次府院之爭,段祺瑞辭職。徐幕後策劃督軍團對馮國璋施加壓力,策動張作霖入關搶奪軍火,迫使馮國璋再度啟用段祺瑞組閣。段祺瑞復任總理兼陸軍總長,徐樹錚任陸軍次長兼西北籌邊使,升為上將。在馮段之爭中,徐為段穿梭奔波,他一方面假參加歐戰之名,向日借巨款,編“參戰軍”,為段擴兵爭雄;一方面組織“安福俱樂部”,包辦選舉,成立安福國會,以鞏固段之政權。

1918年6月15日,徐樹錚在天津暗殺馮玉祥的恩師兼老長官陸建章。1919年,徐樹錚任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軍總司令。同年10月,率兵進入外蒙古,迫使外蒙古在1919年11月17日正式取消自治,回歸中國。孫中山電賀其成就可與傅介子、班超相比。1920年,直皖兩系軍閥鬥爭激烈,他被免職,任遠威將軍,留北京代職。直皖戰爭後,段祺瑞下台。他被指控為“十大禍首”之最而遭通緝拿辦,借日本使館之助逃到天津,後潛入上海英租界內匿居。

1921年,孫中山以非常大總統名義在桂林組織大本營,計畫北伐討直。此時直奉兩系矛盾日趨尖銳,孫中山聯合段祺瑞、張作霖組成三角同盟。徐樹錚代表段祺瑞於次年初赴桂林與孫中山晤談,主張孫、段、張三方聯合成立全國政權,反對直系軍閥政府。1924年9 月,盤距在江蘇的直系軍閥齊燮元為奪取被浙江皖系軍閥盧永祥控制的上海,爆發了江浙戰爭。徐樹錚任浙滬聯軍總司令。皖系失敗,他在租界的寓所里被支持直系軍閥的英國人拘捕。並強迫他乘英輪去歐洲。在途經香港時,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段祺瑞被推為臨時執政,徐獲得自由,後被任命為考察歐美日本各國政治專使。遂率考察團15人,先後考察法國、英國、瑞士、義大利、德國、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時、荷蘭、美國、日本等12 個國家。在考察法國期間,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徐樹錚電致輓聯。 徐樹錚於1925年12 月11日考察結束回到上海,期間與孫傳芳會晤,商議直、奉、皖三系聯合對抗馮玉祥和準備北伐的革命軍,雙方相談甚歡。段祺瑞以京津局面混亂電囑其暫緩赴京,但他認為考察回國,理應復命,19日即動身赴京。復命後,於12 月29 日晚乘專車離開北京南下,途經京津間廊坊車站,被馮玉祥部下張之江派人劫持,於30日凌晨被復仇殺害。時年45歲。翌年,歸葬故里,有《建國銓真》、《視昔軒文稿》、《兜香閣詩集》、《碧夢庵詞》等著作傳世。

歷史功績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延續二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但是,自古就是中華領土的外蒙古卻在沙皇俄國的威逼利誘和極少數王公的唆使下“宣布獨立”。孫中山、徐樹錚等對此都表示強烈的憤怒。儘管後來外蒙古取消了獨立,實行“自治”,但中國在外蒙的主權幾乎喪失殆盡,外蒙實際上已經淪為沙俄的殖民地。

徐樹錚(中)出國考察時留影。徐樹錚(中)出國考察時留影。

1919年,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對德戰爭。徐樹錚被段祺瑞任命為參戰處參謀長兼西北國防籌備處處長。徐從日本借款和武器,編練參戰軍。1919年,德國戰敗,參戰軍被改編為西北邊防軍,徐樹錚任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軍總司令,為徹底解決外蒙問題作準備。由於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以哲布尊丹巴為首的外蒙王公貴族失去靠山,因此決定回歸中國以維護自身利益。於是,北京政府駐庫倫(今烏蘭巴托)都護使陳毅總督與外蒙王公經過艱苦的談判,終於達成了《改善蒙古未來地位六十四條》,但條約遭到了外蒙“議會”的否決。這使北京政府意識到必須加快速度解決蒙古問題。1919年10月,徐樹錚率領步兵二旅,騎兵一團,揮師出塞,向庫倫進發。徐樹錚一到庫倫,立即讓陳毅回內地,也否定了《六十四條》。他把外蒙古偽政權的“內閣總理”巴德瑪多爾濟“請”到了自己的司令部,並將其他王公及哲布尊丹巴活佛加以軟禁。1919年11月17日,外蒙古正式上書中華民國總統徐世昌,呈請取消“自治”,廢除中俄“蒙”一切條約、協定,回到中華民國懷抱。同時為了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徐樹錚將軍隊派駐外蒙各地,如買賣城(今恰克圖)、烏里雅蘇台、科布多、唐努烏梁海,完成了對外蒙古的統一。尤其是唐努烏梁海,被沙俄侵占達七年之久,終於回到中國懷抱,這也是徐樹錚一項偉大而短暫的功績。

徐樹錚在外蒙古做了許多有益的事,如引種蔬菜、修建公路、開辦銀行、創刊日報、加強中華文化教育等。

此外,徐樹錚於1914年創建的成達中學,現為北京市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傅曾湘、交通總長葉公綽、財政總長吳鼎昌以及周作人、朱光潛、焦菊隱、齊思和等,均曾擔任過學校董事長或校長。首都師大附中現為北京市重點中學。

人物評價

正面評價

1919年,在外蒙古撤消自治已具備相當有利的客觀條件的前提下,徐樹錚抓住有利契機,經過深思熟慮的準備,運用正確的策略方針,把握和推動時局,迅速和平地完成了撤治使命,使外蒙古最終於1919年11月17日正式呈請政府“情願撤消自治”。徐樹錚在撤治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外蒙古的回歸,不僅打擊了民族分裂勢力,保證了中華民國的領土完整與主權統一。徐樹錚的外蒙古治理政策對外蒙古的政治穩定、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均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孫中山對徐樹錚收復外蒙古做出了極高的評價:“比得來電,諗知外蒙回心內向。吾國久無班超傅介子其人,執事(指徐)於旬日間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外蒙糾紛,亦既七年,一旦歸復,重見五族共和之盛,此宜舉國歡欣鼓舞者也!”

徐樹錚著作徐樹錚著作

反面評價

徐樹錚極力推行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直接和間接發動了直皖戰爭和第一次直奉戰爭,頻繁的戰亂使國家瘡痍滿目,士兵屍橫累累,人民流離失所。而造成國家這樣的亂局,徐樹錚起到了很惡劣的作用,難辭其咎。

徐樹錚是段祺瑞的靈魂,有極強才幹,但鋒芒畢露,過於驕狂,膽大敢幹,樹敵太多。 袁世凱曾這樣評論徐樹錚:“又錚其人,亦有小才,如循正軌,可期遠到。但傲岸自是,開罪於人特多。”馮玉祥殺徐樹錚,當然有政敵的原因,但徐樹錚殺了馮玉祥的舅舅兼大恩人陸建章,也為自己埋下了禍根。[3]

家庭狀況

妻子

徐樹錚共有一妻四妾:

髮妻夏紅筠(又叫夏宣,1955年在蘇州倪家花園病故),小妾沈定蘭,沈定蘭之妹沈淑佩,王慧珵以及原來是娼妓的平芳春。

子女

徐樹錚共有子女十人:

長子徐審義(又名徐審憲),次子徐審武(1903年生,五歲時夭折於日本),三子徐審交(字道鄰),四子更生(五歲時夭折),長女徐櫻環(又叫徐櫻)、次女徐書環(五歲時夭折)均為結髮妻子夏紅筠所生。王慧珵生三女徐美、四女徐慧(五歲時夭折),沈淑佩生徐佩、徐蘭。第三代、第四代如今大多生活在海外。

個人愛好

徐樹錚年少聰穎,精書法,擅詩詞古文,從政後仍手不釋卷,對桐城派大師姚鼐的《古文辭類纂》愛不釋手,總是隨身攜帶,以為經國大計、治事律身之道都可在書中找到。徐樹錚留下來的詩大約200首,詞60首。下面是他去收復外蒙時,在庫侖寫下的一首《念奴嬌·笳》:“砉然長嘯,帶邊氣,孤奏荒茫無拍。坐起徘徊,聲過處,愁數南冠晨夕。夜月吹寒,疏風破曉,斷夢休重覓。雄雞遙動,此時天下將白。遙想中夜哀歌,唾壺敲缺,剩怨填胸臆。空外流音,才睡濃,胡遽烏烏驚逼。商婦琵琶,陽陶觱篥,萬感真橫集。琱戈推枕,問君今日何日?”

1925年3月,孫中山在北京病逝,5月舉行安殯時,正在歐洲考察的徐樹錚用電報發回輓聯:

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興,一言而喪;

十稔以還,使無公在,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此聯上句典出《論語·子路》,下句典出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徐樹錚信手拈來,區區三十多字,便概括了孫中山一生的主要歷史功績。

徐樹錚酷愛崑曲,水平達到了專業程度。他能自輯曲譜,能上台演出,並曾與徐凌雲、項馨吾、俞振飛等名角同台。他擅長花臉和貼旦兩種角色的曲目,聲如洪鐘。張謇曾贈詩云:“將軍高唱大江東,勢與梅郎角兩雄”。1925年5月,他以專使身份訪英,應邀在英國皇家學院演講,題目竟然是《中國古今音樂沿革》,讓古典的英國紳士淑女對中國軍人刮目相看。

北洋軍閥

北洋軍閥,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歷史上把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