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唐武后(本名武照,稱帝後改為武曌)
母親:生母是武士的續妻,隴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寧公楊達之女
生卒:她誕生於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卒於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
描述:大周皇帝
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人。
個人概述
唐武后:690-705年在位。武士貜之女,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封為才人,賜號“武媚”。唐太宗死後,武媚削髮為尼,居於感業寺。唐高宗接位後,復召入宮,立為昭儀,又進號為妃,永徽六年(655年)被立為皇后。武氏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以皇后身份參政時,“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因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便正式委託武氏掌管國家大事,裁決一切。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后亦號天后,天下之人謂之‘二聖’”。從此,唐朝的實權,被牢牢地掌握在武氏手中。683年高宗死後以皇太后臨朝稱制,次年廢中宗立睿宗。690年改國號為周,自號為聖神皇帝,更名武曌。在位期間十三次改元。公元705年,唐武后病重,宰相張柬之等率領群臣入宮,殺了唐武后的寵臣張易之、張昌宗等,擁唐中宗即位,恢復唐國號和一切唐制。唐武后死前留下遺囑:“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生平事跡
唐武后出生在唐初新貴顯宦之家,然而,初唐極重士族的門閥之風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門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飽受流俗的輕視,而不甘埋沒。這一特殊的境遇與遭際,強烈地刺激著青年時代的唐武后,使她努力追逐和爭取最高權力。這一點在她以後從政乃至於“南面稱孤”的一系列政治鬥爭中,表現的尤為突出,成為她一生功過參差的修養、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犖不群。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氏以長相俊美,入選宮中,受封“才人”。入宮之後,太宗遂賜號“媚娘”。後結識李治。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則天與所有嬪妃,傳送長安感業寺削髮為尼。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後,因早先與則天暗通款曲,對她極有興趣,遂借祭祀之名來到感業寺,兩人一見面涕泗橫流。宮中皇后王氏端莊矜持,不特意討好李治,已被冷落多年,受寵的是蕭淑妃,為李治生有一兒兩女,因此,蕭淑妃稱霸後宮。與王皇后不和,且蕭淑妃的兒子被封為雍王,按唐慣例,皇后的長子為太子,剩下的若干個兒子才有一個有可能封為雍王。蕭淑妃的兒子受封,是不是意味著蕭淑妃將由二品妃子升為一品,成為皇后?王皇后為保住自己的位子,特意授讓皇上接武氏進宮,以免二人飽嘗相思之苦。皇后這一關通過了。武氏便順利進入宮內。王皇后原本認為武氏原是先帝的妾,而且身份低微,皇帝不會給她任何名分,接進宮內是讓她打擊蕭淑妃,兩敗俱傷,自己坐收漁翁之利。可正是這樣,她卻給自己築造了一個太大的墳墓,成為唐武后上升之路的第一批犧牲品。兩三年後武氏入官,晉封為“昭儀”。
永徽六年(655年),極受高宗寵幸的唐武后,在內宮的鬥爭中穩操勝券,並日促高宗立己為後。然而,在封建社會中,皇后的廢立乃國之大事,須與重臣們商定。當高宗把廢皇后王氏,立則天為皇后的打算向褚遂良、長孫無忌等忠貞重臣說明後,立即遭到強烈的反對。他們認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為後,且太宗崩時,曾言“佳兒佳婦”,不應廢王皇后。但是,高宗的主張也得到唐武后的同謀許敬忠以及李義府、等一些朝中挺武派的支持。後唐武后親的女兒突然夭折,便稱為王皇后所殺,迫使高宗終於在這年的十月斷然頒詔,廢皇后王氏,正式冊立則天為皇后,冊立皇后後,唐武后將王皇后、蕭淑妃手腳砍斷,將其放入酒缸中,稱其為醉骨。唐武后登上皇后寶座後,機智精明,“通文史,多權謀”的長處,得到長足的發揮和發展,使高宗對她寵愛之餘,別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對己的寵愛,積極參與朝政,“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
從永徽六年(655年)到顯慶四年(659年)的五年時間裡,她廣弄冤案,天下森森,大量清除政敵,貶尚書右僕射諸遂良,使其抑鬱而死;黜同中書門下長孫無忌,逼其自縊;罷免朝中諸遂良、長孫無忌的支持者,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和權力,掃除了她參政道路上的障礙,貞觀遺風之稱的永徽之治結束。
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風眩,目不能視,遂下詔委託武后協理政事。自此,則天從參政步人執政,“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雖在幕後,卻遙控了朝廷實權。後來,高宗後悔,圖謀收回大權,並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后。豈知機事不密,“謀泄不果”,武后先下手為強,立將上官儀處死。高宗之舉,功虧一簣,反使武后更為警覺。
唐武后,長子李弘因病去世,次子李賢被流放(後殺害),三子被廢,四子待唐武后登基後,改名武輪。
高宗雖厭其獨行獨斷,許多國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這樣,就使武后逐漸從幕後走向前台,竟與高宗同臨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皇后號天后,天下人謂之“二聖”。自此,高宗形同虛設,唐朝權柄,盡在武后則天掌握之中。
從上元元年(674年),則天以“天后”之尊開始執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稱帝的16年中,武氏為當皇帝做了大量的長時間的準備,採取了多種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繼承上,高宗想禪位於長子李弘。傳說武后則不念母子之情,將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賢為太子。李賢被高宗委以臨國之任,處理政務頗為精幹,武后則廢李賢為庶人,立三子李顯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顯剛剛繼位,武后則以皇太后名義臨朝稱制。一年後便廢掉中宗,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睿宗。李顯、李旦都是昏庸無能之輩,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處處受制於武后。其次,是修改《氏族志》為《姓氏錄》,原來連《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錄》中,卻定為姓氏的第一等,這並沒有改變門閥觀念,只是唐武后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個表現。
再次,是變更官名,改東都洛陽為神都,為自己登位稱帝,建立新秩序,邁出重要的一步。向舉國表示自己大位一統至高無上的權力。武后的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許多士族官僚的反對。柳州刺史,唐初元勛徐世績之後徐敬業,召十數萬兵馬率先於揚州發難,駱賓王寫下名著一時的《討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沖在博州,越王李貞在豫州也相繼反武,舉兵討伐。則天武后對此毫不手軟,堅決鎮壓,在她的直接指揮下,這些叛亂很快平息,徐敬業、李沖、李貞等主要發難者,或死於戰場,或被捕殺,無一倖免。
公元690年,唐武后認為親臨帝位的條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廣造輿論:“武后為彌勒佛轉生,當代唐為天子。”接著又一手導演了,以唐睿宗為首的六萬臣民上表勸進,請改國號的壯舉。至此,水到渠成,則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的“萬歲”聲中,登臨大寶,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改唐為“周”,自號“聖神皇帝”。這年,她已是67歲的高齡。
如果說,唐武后在稱帝前三十餘年參政執政的政治生涯中,已顯示出驚人的政治謀略和手段。那么,在稱帝之後的十餘年中,則更充分地顯示了她在用人、處事、治國等各個方面傑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氣魄。
則天稱帝後,更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她認為“九域之廣,豈一人之強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國”、“定邊疆”的人才,她不計門第,不拘資格,一律量才使用。為了廣攬人才,她發展和完善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放手招賢,允許自舉為官、試官,並設立員外官。此外,她還首創了殿試和武舉制度,為更多更廣地發現人才,搜羅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比如,中唐名將郭子儀,就是“自武舉異等出”。這樣,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始終有一批“文似仁傑”,“武類休武”的能臣干將為其效命,有力地維護著武周的政權。
對於農業生產,則天也非常重視。她說:“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務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人富”。她規定,能使“田疇墾闢,家有餘糧”的地方官升任;“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輕者貶官,甚至非時解替”。這樣,在她執政的年代裡,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據當時統計,永徽時全國戶數為380萬戶,到則天臨終的神龍元年,漸增為615萬戶,幾乎增長一倍。僅此一點即可看出這一時期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
在抗擊外來入侵,保護邊境安寧,改善相鄰各國的關係方面,則天施政時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對吐蕃貴族的入侵和騷擾,則天給予堅決的抵禦和反擊。長壽二年(692年)她派大將王孝傑擊敗吐蕃,收復安西四鎮,復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之後,又在庭州設定北庭都護府,鞏固西北邊防,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地區的“絲綢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裡,堅持邊軍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間,婁師德檢校豐州都督“屯田積穀數百萬,兵以饒給”。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堅持屯田五年,“軍糧可支數十年”。武氏的這種大範圍的長期屯田。對邊區開發、減輕人民轉輸之勞,以及鞏固邊防都有著積極的作用。當然,在武曌掌權近半個世紀的較長時期內,也有很多過失。她重用酷吏,獎勵告密,使不少污吏橫行一時。他們刑訊逼供,濫殺無辜,誣陷於人,使不少文臣武將蒙受不白之冤。雖然對武周政權的鞏固起過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響國家的治理和生產的發展。她放手選官,使官僚集團急劇。增大,官僚機構膨脹,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負擔。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費大量財資和勞力。這都不同程度影響和延緩了生產力的發展。不過,這些錯誤和過失,畢竟是唐武后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夠排除萬難,在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的年代,形成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破除門閥觀念,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改革。唐武后的每一項功績都伴隨著矛盾,正如林達先生所說的“每撒下一縷陽光,就投下一片陰影”。在唐武后去世之後的一千多年裡,人們對她的評價是反反覆覆在變,如唐前期對她的評價相對比較積極,比較正面;因為從唐中期開始儒學復興,到南宋程朱理學在中國占據了思想上的主導地位,所以從南宋開始對唐武后的評價持續走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對於唐武后的評價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到了近代由於女權運動的興起,人們又賦予唐武后婦女解放的色彩了。
705年,宰相張柬之乘唐武后年老病危,擁立中宗復位,尊武氏為“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李白把唐武后列為唐朝“七聖”之一。
據林語堂先生《唐武后正傳》,唐武后一生共謀殺了九十三人(不包括其受到株連的親屬)。其中她自己的親人二十三人,唐宗室三十四人,朝廷大臣三十六人(不包括其走狗)。這裡面有多少是該死的,有多少是冤案;有多少確為唐武后所害,有多少是別人對唐武后的誣陷,這筆賬,只好留給歷史學家慢慢去算了。CCTV《百家講壇》——蒙曼說唐之唐武后,也有一些記載。
女詩人
唐武后也是一位女詩人,《全唐詩》等錄有其詩58首,多為廟堂祭奠之作,然也間有記游抒情詩篇,其《如意娘》詩云: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作為女皇的唐武后,是一個鐵腕人物,給人留下女中鬚眉的印象,然作為女人,也有情意纏綿,柔情若水的一面,於此詩可見。
唐武后還有《臘日宣詔幸上苑》詩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這首詩後來流傳為一個故事,說唐武后於某年冬遊上苑,令花神催開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齊放,唯牡丹傲骨,獨不奉詔。武后大怒,貶之洛陽,“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為冠首。”(高承《事物紀原》卷十《牡丹》)。案此詩寫於691年,是唐武后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詩》於此詩題解云:“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稱花發,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云云。於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鹹服其異。後托術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說較為可信,所謂今花神催開百花,乃出於政治宣傳的需要,實先有所布置。
據《新唐書·藝文志》錄有唐武后《垂拱集》一百卷,《金輪集》十務已佚。令人輯有《唐武后集》行於世。
存世之作:
《唐享昊天樂•第一》[全唐詩:卷5_3]
太陰凝至化,真耀蘊軒儀。德邁娥台敞,仁高姒幄披。捫天遂啟極,夢日乃升曦。
《唐享昊天樂•第二》[全唐詩:卷5_4]
瞻紫極,望玄穹。翹至懇,罄深衷。聽雖遠,誠必通。垂厚澤,降雲宮。
《唐享昊天樂•第三》[全唐詩:卷5_5]
乾儀混成沖邃,天道下濟高明,闓陽晨披紫闕,太一曉降黃庭。
圜壇敢申昭報,方璧冀展虔情。丹襟式敷衷懇,玄鑒庶察微誠。
《唐享昊天樂•第四》[全唐詩:卷5_6]
巍巍睿業廣,赫赫聖基隆。菲德承先顧,禎符萃眇躬。銘開武岩側,
圖薦洛川中。微誠詎幽感,景命忽昭融。有懷慚紫極,無以謝玄穹。
《唐享昊天樂•第五》[全唐詩:卷5_7]
朝壇霧卷,曙嶺煙沉。爰設筐幣,式表誠心。筵輝麗璧,樂暢和音。仰惟靈鑒,俯察翹襟。
《唐享昊天樂•第六》[全唐詩:卷5_8]
昭昭上帝,穆穆下臨。禮崇備物,樂奏鏘金。蘭羞委薦,桂醑盈斟。敢希明德,幸罄莊心。
《唐享昊天樂•第七》[全唐詩:卷5_9]
尊浮九醞,禮備三周。陳誠菲奠,契福神猷。
《唐享昊天樂•第八》[全唐詩:卷5_10]
奠璧郊壇昭大禮,鏘金拊石表虔誠。始奏承雲娛帝賞,復歌調露暢韶英。
《唐享昊天樂•第九》[全唐詩:卷5_11]
荷恩承顧托,執契恭臨撫。廟略靜邊荒,天兵曜神武。
有截資先化,無為遵舊矩。禎符降昊穹,大業光寰宇。
《唐享昊天樂•第十》[全唐詩:卷5_12]
肅肅祀典,邕邕禮秩。三獻已周,九成斯畢。
爰撤其俎,載遷其實。或升或降,惟誠惟質。
《唐享昊天樂•第十一》[全唐詩:卷5_13]
禮終肆類,樂闋九成。仰惟明德,敢薦非馨。
顧慚菲奠,久馳雲輧。瞻荷靈澤,悚戀兼盈。
《唐享昊天樂•第十二》[全唐詩:卷5_14]
式乾路,辟天扉。回日馭,動雲衣。登金闕,入紫微。望仙駕,仰恩徽。
《唐明堂樂章•外辦將出》[全唐詩:卷5_15]
總章陳昔典,衢室禮惟神。宏規則天地,神用葉陶鈞。
負扆三春旦,充庭萬宇賓。顧己誠虛薄,空慚馭兆人。
《唐明堂樂章•皇帝行》[全唐詩:卷5_16]
仰膺歷數,俯順謳歌。遠安邇肅,俗阜時和。
化光玉鏡,訟息金科。方興典禮,永戢干戈。
《唐明堂樂章•皇嗣出入升降》[全唐詩:卷5_17]
至人光俗,大孝通神。謙以表性,恭惟立身。
洪規載啟,茂典方陳。譽隆三善,祥開萬春。
《唐明堂樂章•迎送王公》[全唐詩:卷5_18]
千官肅事,萬國朝宗。載延百辟,爰集三宮。
君臣德合,魚水斯同。睿圖方永,周曆長隆。
《唐明堂樂章•登歌》[全唐詩:卷5_19]
禮崇宗祀,志表嚴禋。笙鏞合奏,文物惟新。
敬遵茂典,敢擇良辰。絜誠斯著,奠謁方申。
《唐明堂樂章•配饗》[全唐詩:卷5_20]
笙鏞間玉宇,文物昭清輝。晬影臨芳奠,休光下太微。孝思期有感,明絜庶無違。
《唐明堂樂章•宮音》[全唐詩:卷5_21]
履艮包群望,居中冠百靈。萬方資廣運,庶品荷財成。
神功諒匪測,盛德實難名。藻奠申誠敬,恭祀表惟馨。
《唐明堂樂章•角音》[全唐詩:卷5_22]
出震位,開平秩。扇條風,乘甲乙。龍德盛,鳥星出。薦珪篚,陳誠實。
《唐明堂樂章•徵音》[全唐詩:卷5_23]
赫赫離精御炎陸,滔滔熾景開隆暑。冀延神鑒俯蘭尊,式表虔襟陳桂俎。
《唐明堂樂章•商音》[全唐詩:卷5_24]
律中夷則,序應收成。功宣建武,義表惟明。
爰申禮奠,庶展翹誠。九秋是式,百穀斯盈。
《唐明堂樂章•羽音》[全唐詩:卷5_25]
葭律肇啟隆冬,苹藻攸陳饗祭。黃鐘既陳玉燭,紅粒方殷稔歲。
《唐武氏享先廟樂章》[全唐詩:卷5_40]
先德謙撝冠昔,嚴規節素超今。奉國忠誠每竭,
承家至孝純深。追崇懼乖尊意,顯號恐玷徽音。
既迫王公屢請,方乃俯遂群心。有限無由展敬,
奠醑每闕親斟。大禮虔申典冊,蘋藻敬薦翹襟。
《早春夜宴》[全唐詩:卷5_41]
九春開上節,千門敞夜扉。蘭燈吐新焰,桂魄朗圓輝。
送酒惟須滿,流杯不用稀。務使霞漿興,方乘泛洛歸。
《游九龍潭》[全唐詩:卷5_42]
山窗游玉女,澗戶對瓊峰。岩頂翔雙鳳,潭心倒九龍。
酒中浮竹葉,杯上寫芙蓉。故驗家山賞,惟有風入松。
《贈胡天師》[全唐詩:卷5_43]
高人葉高志,山服往山家。迢迢間風月,去去隔煙霞。
碧岫窺玄洞,玉灶煉丹砂。今日星津上,延首望靈槎。
《從駕幸少林寺》[全唐詩:卷5_44]
陪鑾游禁苑,侍賞出蘭闈。雲偃攢峰蓋,霞低插浪旂。
日宮疏澗戶,月殿啟岩扉。金輪轉金地,香閣曳香衣。
鐸吟輕吹髮,幡搖薄霧霏。昔遇焚芝火,山紅連野飛。
花台無半影,蓮塔有全輝。實賴能仁力,攸資善世威。
慈緣興福緒,於此罄歸依。風枝不可靜,泣血竟何追。
《石淙》[全唐詩:卷5_45]
三山十洞光玄籙,壓嶠金巒鎮紫微。均露均霜標勝壤,
交風交雨列皇畿。萬仞高岩藏日色,千尋幽澗浴雲衣。
且駐歡筵賞仁智,雕鞍薄晚雜塵飛。
《臘日宣詔幸上苑》[全唐詩:卷5_46]
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如意娘》[全唐詩:卷5_47]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制袍字賜狄仁傑》[全唐詩:卷5_48]
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
支持佛教
在輕視婦女,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的中國封建社會里,一個女性要想參與政事,甚至要當君臨天下的皇帝,所遇到的阻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武氏在執政過程中,需要尋求來自各方面的支持。而佛教對她的支持更是她所歡迎的,所以唐代唐武后時期,朝廷特重佛法。
唐武后支持佛教,表現在各個方面。
首先,她曾親自參與組織了《華嚴經》的翻譯。
《華嚴經》在東晉時曾有佛陀跋陀羅的60卷譯本。但這一本子並不完整。於是在唐武后時曾派人去于闐求取梵文的全本,組織力量進行翻譯。由著名譯經僧實叉難陀主持譯事,從695年起,至699年完成,就是80卷《華嚴經》。中國佛教宗派之一的華嚴宗就是依據此經,在唐唐武后時創立的。
其次,她結交僧人,給一些著名僧人以很高的禮遇。如禪宗北宗的神秀,被她請到京師,“親加跪禮,時時問道”。她還經常請華嚴宗創始人法藏入宮講經說法,並賜法藏為“賢首”國師的稱號等等。另外,她還熱衷於建寺造像,如著名的龍門奉先寺毗盧遮那佛像,就是在她直接支持下雕鑿的。據說為了雕鑿此像,唐武后還捐贈了二萬貫脂粉錢。
唐武后支持佛教不遺餘力,作為回報,佛教的僧徒們也為其登基大造輿論。
永昌元年(689年),有沙門10人偽撰《大雲經》,上於朝廷。《大雲經》講所謂“淨光天女”,佛預言她要以“女身”為統治天下的帝王,而且這一女王,將來還要作佛,等等,暗示唐武后為女皇,是順應了佛的旨意。因此武氏得到此經,十分喜悅,隨即命令天下各州,都要建立“大雲寺”,又度僧千人以祝賀其事。
在《大雲經》頒布天下的第二年(690年),即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692年,又因佛教《大雲經》為武氏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一反李唐時“道在佛先”的排列,定為佛在道之上。而偽撰《大雲經》以及為經制疏的一些沙門,都因此得到了很豐富的賞賜。
唐長壽二年(693年),有僧人菩提流志譯出《寶雨經》10卷。經中講到,有東方日月光天子,乘五色雲來到佛的所在,佛為他授記。講他日後當在摩訶支那國,現女身為王,以佛法教化眾生,建立寺塔,供養沙門。據查《寶雨經》到唐代共出現三譯,唐以前梁、陳時所譯的都沒有這段文字,因此很明顯這是唐譯本偽造,是專門為武氏登基製造輿論根據的。就在此經譯出這一年,唐武后即加尊號為“金輪神聖皇帝”。由此可見,唐武后支持佛教發展,是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政治目的的。
人物年譜
年齡 | 年代 | 主要大事 | 備註 |
1歲 |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 正月二十三(公曆2月17日)生於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 父:武士彠,年48歲,任工部尚書判六曹尚書事。母:楊氏,年46歲。 | 異母兄武元慶、武元爽稍長; 姐一人尚幼。 |
3歲 | 武德八年(公元626年) | 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其兄李建成、弟李元吉。初七,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八月初八,唐高祖李淵傳位於太子李世民。九日,太子李世民即位,為太宗。 | 封武士彠為豫州都督。 |
5歲 |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 | 六月十五日李治(唐高宗)誕生。 | 本年,袁天罡為武相面,在當地留下了朝天關、望雲埔等傳說 |
12歲 |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 | 五月初六日高祖死於長安大安宮垂拱殿。武士彠在痛悼高祖中患病身亡,享年59歲。 | 十月二十七日,葬高祖於陝西三原獻陵,廟號高祖,與太穆皇后合葬。之後,與母親楊氏回文水(屬山西呂梁市)葬父。 |
14歲 | 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 | 太宗李世民聽說武士彠之女美麗聰明有才華,召入宮中,立為才人 | 賜號“武媚”。 |
16歲 |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 | 高麗、新羅、西突厥、吐火羅、康國、安國、波斯、疏勒、于闐、焉耆、高昌、林邑、昆明等酋長相繼遣使朝貢。 | 全國有州府358個,縣1551個。 |
貞觀十七年(643年) | 四月初七太宗立李治為太子 | ||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 | 三月初九太宗病重,下詔軍國機務並委太子李治處理 | 此後,太子隔日聽政,朝罷,入侍藥膳,武與太子開始接觸,兩人同在太宗身邊侍疾。 | |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 | 正月太宗作《帝范》12篇,賜太子李治。 | ||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 | 按當時的法律,皇上死後,沒給皇上生皇子的妃子,要去做尼姑。二十八日,武在感業寺出家為尼。八月二十八日,葬太宗於昭陵,與長孫皇后合葬。 | ||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 | 正月初六高宗立妃王氏為皇后。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忌日,高宗到感業寺行香,見到武。 | 武氏哭泣,高宗傷感落淚。王皇后暗示武氏留長髮,並勸皇上接其回宮。 | |
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 八月武入宮,為一般宮女,在王皇后身邊。 | ||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 | 七月初二立李忠(陳王忠)為太子;本年冬,武生長子李弘。 | 戶部奏:全國有戶380萬 | |
永徽五年(公元654) | 三月封武為昭儀;十二月十七日,高宗離京師謁昭陵,武從行,生次子李賢於途中。 | 三月十四日,唐高宗應武之請求,加贈武德功臣屈突通、武士彠等13人官。六月,王皇后的舅父看出皇后寵衰的現實,自請罷官,改封為吏部尚書。 | |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 | 三月,武著《內訓》一篇;六月王皇后與其母柳氏為“厭勝”事發,高宗大怒,令柳氏不得入宮,後舅罷知政事;十月十三日,王皇后、蕭淑妃廢為庶人;十九日,高宗下詔立武昭儀為皇后。十一月初一,舉行隆重的冊立皇后儀式,文武百官及蕃夷酋長朝皇后於肅儀門。初七,追贈武后父武士彠為司空。 | 此時,在皇后廢立問題上朝臣分為兩派:長孫無忌、褚遂良、朝瑗、來濟等反對立唐武后為皇后;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袁公瑜等擁護立唐武后為後。十一月,武后處死王皇后、蕭淑妃。 | |
顯慶元年(公元656年) | 正月初六,降太子李忠為梁王、梁州刺史,立武后子李弘為太子。二月十七日,追贈武后父武士彠為司徒,賜爵周國公。九月十二日,武后制《外戚誡》獻於朝。十一月初五,武后生第三子李顯於長安。 | 三月十七日,武后祀先蠶於北郊。四月十四日,高宗與武后在安福門樓觀玄奘迎御製慈恩寺碑文。自魏晉以來,佛事活動從無如此之盛大。 | |
顯慶二年(公元657年) | 二月十二日封李顯為周王。 | ||
顯慶四年(公元659年) | 六月二十二日,高宗下詔改《氏族志》為《姓氏錄》,以皇族與後族為第一等,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刊入士流。七月,殺長孫無忌及柳奭。 | 九月,高宗下詔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127個,全國疆域進一步擴大。 | |
顯慶五年(公元660年) | 正月,高宗與武后及太子在東都洛陽過春節。二十三日,離洛陽到并州。二月初十、至并州。十五日,會見隨從官員、諸親及并州官屬父老等。三月初五,武后宴請親戚故舊鄰里於朝堂,宴婦人於內殿。初八,高宗講武於并州城西,引群臣閱兵。四月初八,高宗、武后一行離並回東都。 | 十月,高宗初患風眩病,委武后處理部分政務,從此,武后參與朝政,處事都符合高宗旨意。十月九日,改封武后母代國夫人楊氏為榮國夫人,品第一。 | |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 | 正月,武后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之戲(古代指演滑稽戲的藝人),高宗採納並下詔。四月,高宗欲親率大軍進攻高麗,武后抗表進諫以為不可,被採納。 | ||
龍朔二年(公元662年) | 六月初一,武后生第四子李旦於蓬萊宮含涼殿,於殿內作佛事,供玉像。 | 七月初一,以皇子李旦滿月,大赦天下,賜宴三日。 | |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 | 十二月,西台侍郎上官儀謀廢皇后失敗下獄。十三日,殺上官儀等,賜廢太子忠死。 | 此後,高宗視朝,武后垂簾於後,中外稱之為“二聖”。約於本年,武后生太平公主。 | |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 十月二十八日,高宗、武后與太子去泰山封禪,從駕文武儀仗數百里不絕,東自高麗,西盡波斯,各國朝會者隨從。 | 本年,又獲豐收。 | |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 | 正月初一,高宗祀昊天上帝於泰山之南。初二,封於泰山之上。初三,禪於社首山,武后為亞獻。初五,禮畢,高宗御朝覲壇受朝賀,赦天下,改元乾封。六日,宴群臣。 | 二十四日,至曲阜,贈孔子為太師。二月二十二日,還至亳州,高宗等祭老君廟,尊之為太上玄元皇帝。三月十一日,高宗、武后回東都洛陽。令刻《登封記號文》,立於泰山。十九日,離泰山。 | |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 | 九月初三,高宗久病不愈,令太子弘監國,改封殷王李旦為相王。 | ||
總章元年(公元668年) | 閏二月,高宗欲建明堂。二十五日,分長安、萬年二縣置乾封、明堂二縣,以明志。 | 九月十二日,李績攻克平壤,擒高麗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健等,完全征服高麗。 | |
總章二年(公元669年) | 正月,封諸王嫡子皆為郡王。 | 十二月初三,李績病死。 | |
鹹亨元年(公元670年) | 正月初七,劉仁軌因年老辭官。 | 三月十九日,許敬宗退休養老。八月初二,武后母楊氏病死於九成宮,享年92歲。 | |
鹹亨二年(公元671年) | 正月初七,高宗與武后離京師長安到東都,留太子李弘監國,令戴至德、李敬玄等輔政。 | ||
鹹亨三年(公元672年) | 正月,以梁積壽為帥,發兵討叛“蠻”。 | 昆明蠻14姓3萬戶歸順,設殷、敦、總三州。 | |
鹹亨四年(公元673年) | 八月,高宗患瘧疾,病重,令太子李弘於延福殿受諸司奏事。 | 十一月,高宗監製樂章,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官》《十洲》《得一》《慶雲》等曲。 | |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 | 八月十五日,高宗追尊其祖先,以高祖為神堯皇帝,太宗為文武聖皇帝,高宗自稱天皇,武后稱天后,改元上元,大赦天下。十月二十七日,武后上意見十二條,高宗贊同,令施行。 | 九月初七,高宗下詔復長孫無忌官爵,陪葬昭陵,其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公。 | |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 | 三月十三日,武后祀先蠶於邙山之南。本月,高宗風眩病加重,不能聽政,政事皆由武后處理。高宗欲遜位於武后,宰相郝處俊諫止。武后引文學之士於宮中著書,參決表奏,被人們稱為“北門學士”。 | 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被殺。五月初五,追謚太子李弘為孝敬皇帝。六月初五,立雍王李賢為太子,大赦天下。八月十九日,葬太子李弘於河偃師恭陵,高宗親撰《孝敬皇帝睿德紀》。 | |
儀風元年(公元676年) | 二月初七,武后勸高宗封禪中嶽嵩山。十五日,高宗下詔今冬有事於嵩山。 | 閏三月,吐善攻鄯、廓、河、芳四州,高宗下詔停封禪,遣相王李旦等率軍抵禦吐蕃。 | |
儀風三年(公元678年) | 正月初四,百官及四夷酋長朝武后於光順門。 | ||
調露元年(公元679年) | 五月初七,高宗令太子李賢監國。 | ||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 | 正月十九日,武后登洛陽城門樓,宴請諸王諸司三品以上及諸州都督刺史,太常奏新編《六合還淳》舞。 | 八月二十二日,廢太子李賢為庶人。二十三日,立英王李顯為太子,改元永隆,大赦天下。 | |
開耀元年(公元681年) | 正月初十,以太子初立,宴請百官及命婦於大明官。二十九日,高宗下詔免雍、岐、華、同四州兩年地稅。二月,武后表請赦杞王上金、鄱陽王素節之罪,乃以上金為沔州刺史,素節為岳州刺史,仍不許朝集。河南、河北遭水災處免稅一年。 | 七月二十二日,太平公主下嫁薛紹。閏七月二十四日,高宗病,令太子李顯監國。十一月初八,令廢太子賢遷巴州。 | |
永淳元年(公元6682年) | 二月十九日,皇孫重照滿月,改元永淳,大赦天下。 | 三月二十五日,立皇孫李重照為皇太孫。 | |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 | 正月初五,武后隨高宗至少林寺,見其母舊營之所未償完功,倍感淒涼,作詩並序,令武三思資金絹等物續成功德。七月高宗下詔今年十一月有事於嵩山,不久因高宗病重改為來年正月。十一月初三,高宗病情加重,下詔罷來年封嵩山。十二月初四,改元弘道,大赦天下,高宗欲登則天門樓宣詔,氣逆不能上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詔。當夜,高宗崩於洛陽宮貞觀殿,終年56歲。十一日,太子李顯即位,為中宗。尊武后為皇太后。 | 遺詔皇太子柩前即位,裴炎等輔政,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武后進止。 | |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 | 正月初一,改元嗣聖,大赦天下,中宗立韋氏為皇后。武太后撰寫《高宗天皇大帝溢議》及《述聖記》。二月六日,武太后與裴炎等廢中宗為廬陵王,幽於別所。七日,立相王李旦為皇帝,為睿宗,改元文明,政事由武太后處理。八日,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流韋玄貞於欽州。九日,令丘神績往巴州監視廢太子李賢,以備外虞。以韋待價為山陵修作使,率兵民營造乾陵。三月初五,廢太子李賢在巴州自殺。四月二十二日,遷廬陵王李顯於房州,二十六日遷均州。 | 五月十五日,高宗靈柩運往長安,武太后作《高宗天皇大帝哀冊文》,留鎮洛陽。八月十一日,葬高宗於乾陵,廟號高宗,刻述聖記碑立於陵前。九月初六,武太后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二十一日,武太后追王其祖:五代祖克己為魯靖公,高祖居常為太尉、北平恭肅王,曾祖儉為太尉、金城義康王,祖華為太原安成王,父士彠為魏忠孝王。立五代祠堂於文水。二十九日,徐敬業以匡復為名在揚州起兵。十月初六,武太后令李孝逸等率兵30萬討伐徐敬業。十八日,斬裴炎於都亭。十一月初四,武太后令左鷹揚衛大將軍黑齒常之為江南道行軍大總管討伐徐敬業。十八日,徐敬業敗逃,部將王那相殺徐敬業後投降。李孝逸令追捕餘黨,平定揚州。 | |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 | 正月初一,因平息徐敬業反叛,改元垂拱,大赦天下。二月初七,武太后下詔:“朝堂所置肺石及登聞鼓不預防守。有上朝堂訴冤者,御史受狀以聞。” | 三月二十一日,再遷廬陵王李顯於房州。四月,下《求賢制》,制令自舉。十一月,武太后作《方廣大莊嚴經序》,撰《臣規》兩卷,普賜臣僚,以教為臣之道。 | |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 | 正月,武太后欲復政於睿宗李旦,李旦固讓,請武太后繼續理政。武太后開始起用酷吏。三月初八,武太后令鑄銅匭,這是一個功能齊全的意見箱。 | 十二月,免并州百姓庸、調二稅,終其身。 | |
垂拱三年(公元687年) | 正月初二,武太后封皇孫李成美為恆王,李隆基為楚王,李隆業為趙王。 | ||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 正月初五,武太后在神都洛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令四時享祀如京師太廟之儀。十一日,令毀乾元殿,就地建造明堂,由薛懷義督辦。四月,武承嗣造瑞石,讓唐同泰獻上,其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武太后命名為“寶圖”。五月十八日,武太后加尊號稱“聖母神皇”。七月初一,武太后更名“寶圖”為“天授聖圖”,改洛水為永昌洛水,“寶圖”所出為“聖圖泉”,設永昌縣於泉側。封洛水神為“顯聖侯”,嵩山為“神岳天中王”。又以先於汜水得瑞石,改汜水為廣武。 | 八月十七日,琅邪王李沖起兵反對武太后。武太后令丘神績討伐,未至,李沖已為地方軍所敗。二十三日李沖被其舊部殺掉。二十五日,越王李貞起兵於豫州,攻陷上蔡。九月初一,武太后令左豹韜衛大將軍崇裕為中軍大總管,岑長倩為後軍大總管,討伐李貞,削李貞屬籍,改姓虺氏。十一日,兵臨城下,李貞自殺,平豫州。十三日,殺韓王、魯王等參與叛亂者。十二月二十七日,明堂建成,號“萬象神宮”,富麗堂皇,準許民眾入內參觀。武太后又令於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貯夾像。頒《親享明堂制》。 | |
載初元年(公元689年) | 正月初一,武太后服皇帝袞冕,大饗萬象神官,登則天門,改元永昌,大赦天下。初三,在明堂接受朝賀。初四,布政於明堂,頒九條以訓百官。初五,在明堂饗群臣,吐蕃等遣使來賀。十一月初一,武太后大享萬象神官,改元載初,並始用周正(周曆),即以十一月為正月,十二月為臘月,正月為一月。 | 二月十四日,武太后尊其父魏忠孝王為周忠孝太皇,其母為周忠孝太后,文水陵為章德陵,鹹陽陵為明義陵。置祟先府官。十五日,武太后再追王其祖:魯靖公(克己)為太原靖王,北平王(居常)為趙肅恭王,金城王(儉)為魏義康王,太原(華)為周安成王。 | |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 | 正月初二,武太后布政於明堂。八日,下詔推行新造的字,其中新造字“曌(或作瞾)”為己名。改詔書為制書。二月十四日,武太后策試貢生於洛城殿,數日方休。貢生殿試自此開始。九月九日,武太后隆重登基稱帝,大赦天下,降睿宗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十二日,群臣上尊號曰“聖神皇帝”。 | 四月十一日,范履冰下獄死。告密之風起。七月,置制獄於麗景門,專理謀反案以掃除政敵。九月,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6萬餘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氏。睿宗皇帝也上表自請賜姓武氏。十月十四日,改文水縣為武興縣,縣令品秩同赤縣(京師長安),百姓世代免除賦稅。 | |
69歲 | 長壽元年(公元692年) | 一月初一,皇帝召見存撫使所推薦的人。全部試用,高者試鳳閣舍人、給事中,次者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自此開始。二月初三,吐蕃、党項部落萬餘人歸順,分設十州。三月,五天竺國遣使朝貢。五月,吐蕃酋長曷蘇率部請歸降。六月,別部酋長咎捶率羌蠻8000餘人歸降。 | 八月,女皇帝令嚴善思按問舊獄,平反冤案850餘人,羅織之風開始平息。十月,狄仁傑請放棄安西四鎮,皇帝不納。二十五日,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收復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發兵戍守。 |
70歲 | 長壽二年(公元693年) | 一月二十四日,前尚方監裴匪躬、內常侍范雲仙私自拜見皇嗣李旦,被腰斬於市。又有人告李旦欲謀反。皇帝命來俊臣審問其隨從人員,太常工人安金藏自剖其胸以證明李旦不反。皇帝親臨探視,嘆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即令停止審查此事。這是聖神皇帝第一次在人前承認錯誤。 | 九月初九,武承嗣等5000人上表請加尊號曰“金輪聖神皇帝”。皇帝在萬象神宮舉行慶典接受尊號。是年正月初二,皇嗣李旦之妃,竇德妃(唐玄宗的生母)及劉氏(肅明皇后)為唐武后所殺,屍體下落不明.。 |
71歲 | 延載元年(公元694年) | 一月初十,帝令婁師德為河源、積石、懷遠等軍營田大使,令做好邊境營田。二月,王孝傑擊敗吐蕃、突厥各3萬餘人。韓思忠擊敗泥熟俟斤等萬餘人。十六日,帝命薛懷義為伐逆道行軍大總管,率18位將軍討伐默啜。 | 八月十七日,蕃胡慕義,捐錢百萬億,請立天樞,以頌女皇帝功業。帝令於端門外鑄天樞。 |
72歲 | 天冊萬歲元年(公元695年) | 正月初一,女皇加號“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改元證聖,大赦天下。十六日夜,明堂起火,照城中如晝。二月初四,殺薛懷義。十六日,皇帝去除“慈氏越古”之號。九月初九,皇帝合祭天地於南郊,加號為“天冊金輪大聖皇帝”,賜宴九日,改元天冊萬歲,大赦天下。 | 四月初一,天樞鑄成。天樞由工匠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長名,女皇親自書寫樞名:“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群臣賦詩稱讚。七月,吐蕃犯臨洮,皇帝令肅邊道大總管王孝傑討伐。 |
73歲 | 天冊萬歲元年(公元695年) | 臘月初一(這時已進入696年)皇帝前往嵩山封禪。十一日,封嵩山為“神岳”,改元萬歲登封,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成縣為告成縣。免天下百姓當年租稅。三月十六日,新明堂建成,規模小於舊者,名曰通天宮。四月初一,皇帝行親享之禮,改元萬歲通天(辭海等附錄作三月改元),大赦天下。 | 五月十二日,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反叛,攻陷營州。李盡忠自稱可汗,以孫萬榮為先鋒,兵至數萬。二十五日,唐武后令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衛大將軍李多祚、麻仁節等二十八將率軍征討。七月,皇帝令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防備契丹。八月二十八日戰於峽石谷,唐軍大敗。繼而叛軍又設計伏擊,唐軍全軍覆滅。唐武后再次發兵征討。九月二十一日,默啜率部討伐契丹,皇帝封其為遷善可汗。十月,默啜破松漠,虜李盡忠妻、子。皇帝加封默啜為頡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在唐軍與突厥的共同打擊下,不久李盡忠兵敗身亡。李盡忠死,孫萬榮代領收拾其眾,軍勢復振,數侵擾州縣,攻陷冀州,河北震動。 |
74歲 |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 | 四月初三,九州鼎鑄成。十八日,唐武后令武懿宗、何迦密率軍征討。五月初八,又令婁師德、沙吒忠義率軍二十萬征討。 | 六月初三,皇帝下《暴來俊臣罪狀制》,殺來俊臣。三十日,斬殺孫萬榮,討平契丹,餘部降於突厥。 |
75歲 | 聖曆元年(公元698年) | 正月初一,皇帝祭通天宮,改元聖歷。本月,皇帝下《條流佛道二教制》,禁止佛、道教徒相互毀謗。三月初九,託病,令徐彥伯召回廬陵王李顯。二十八日,廬陵王至神都洛陽。 | 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作太子不得憂憤而死。十三日,皇帝令武重規、張仁稟、李多祚等率兵30萬討突厥。九月十五日,李旦固請讓位於李顯,皇帝準,立李顯為太子。十七日,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以討突厥。二十一日,以狄仁傑為河北道副元帥,知元帥事,帝親自送行。 |
76歲 | 聖歷二年(公元699年) | 臘月二十五日,賜太子姓武氏。大赦天下。本年,改昊陵為攀龍台,順陵為望鳳台。 | 二月登嵩山,過緱山,謁升仙太子廟,親書升仙太子碑文,立碑於緱山升仙太子廟。四月,吐蕃贊婆等來降。十八日,皇帝為防止身後太子與武姓不相容,令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等作誓文,告天地於通天宮,銘之鐵券,藏入史館。七月,吐谷渾1400帳歸順。 |
77歲 | 聖歷三年(公元700年) | 正月,以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斛瑟羅為平西大總管,鎮守碎葉。三月初六,令東至高麗國,南至真臘國、西至波斯、吐蕃及堅昆都督府,北至契丹、突厥,並為入蕃,以外為絕域。四月二十九日,在三陽宮避暑,作成《宴石淙詩及序》。五月初五,服長生藥病癒,改元久視,大赦天下,去“天冊金輪大聖”之號。六月,令契丹降將李楷固擊契丹餘黨,全部平定。七月,吐蕃將領麴莽布支侵犯涼州,圍昌松,被唐休璟打敗。 | 十月初十,下詔復以正月為十一月,臘月為十二月,一月為正月。 |
78歲 | 大足元年(公元701年) | 正月初三,成州言佛跡現,故改元大足。八月,蘇安恆上表請聖神皇帝還政,抑武興唐。十月,皇帝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等從洛陽回到長安,改元長安,大赦天下。十一月,唐武后以郭元振為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大使。郭元振到任後,以南境硤口設和仁城,北境磧口設白亭軍,控其要衝,拓寬州境一千五百里,突厥不敢侵擾。郭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漢通開置屯田,五年中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遍野,路不拾遺,積軍糧可支數十年。 | 十二月,唐武后為其父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稱攀龍台碑)於文水吳陵。碑高5丈,寬9尺,厚3尺,碑文6700餘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嶠撰寫,記載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彠的一生經歷,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是年,李顯之女永泰郡主李仙蕙及其夫武延基因竊議二張事,被殺,郡主年僅十七歲,一起被殺的還有李顯的世子邵王李重潤,後郡主追封永泰公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墳墓被冠稱為“陵”的公主。 |
79歲 | 長安二年(公元702年) | 正月十七日,首設武舉選將才。 十一月一日,封相王李旦為司徒。命蘇審查酷吏舊獄,昭雪者眾多。十二月,設北庭都護府於庭州,使安定北境。 | 六月,為其母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於鹹陽順陵,也是一塊巨大的墓碑。碑文由唐武后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寫,記載了其母楊氏的一生經歷。 |
80歲 | 長安三年(公元703年) | 正月初一,令武三思、李嶠、朱敬則等修《唐史》。 | 四月初九,吐蕃遣使獻馬千匹、金二千兩求婚。六月初一,突厥默啜又遣使請以女嫁太子之子。是年,唐武后在麟德殿會見並設宴款待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 |
81歲 | 長安四年(公元704年) | 八月,病臥長生殿。 | 十月二十二日,封秋官侍郎張柬之為同平章事。十一月初五,封天官侍郎韋承慶為行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封張柬之為守鳳閣侍郎。 |
82歲 | 龍元年(公元705年) | 正月初一,改元神龍。病重。下詔:“自文明以來得罪者非揚、豫、博三州及諸反逆魁首,皆赦免。”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暐等迎太子李顯,殺張昌宗、張易之,進至皇帝寢宮,逼迫讓位。二十三日,皇帝令太子李顯監國。二十四日,傳位於太子李顯。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帝位,是為中宗。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元705年12月16日),則天大聖皇帝崩於上陽宮仙居殿,享年八十二歲.遺詔去帝號,與高宗合陵,並赦免王皇后及蕭淑妃的族人。 | 神二封相王李旦為太尉,同三品。太平公主加號鎮國。令免今歲稅賦,放宮女3000人。皇族中的流放者和籍沒者,子孫皆復屬籍,量敘官爵。二十六日,聖神帝移居上陽宮。二十七日,中宗李顯率百官謁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二十九日,中宗李顯封崔玄暐為守內史,敬暉、桓彥范為納言,張柬之為天官尚書,袁恕己為鳳閣侍郎,並同三品。二月初一,中宗率百官詣上陽官問則天大聖皇帝起居,此後每十日一往。初四,中宗復國號為唐,郊廟、社稷、陵寢、百官、旗幟、服色、文字均恢復永淳前原狀。復改神都為東都,北都為并州。五月初四,中宗遷周七廟神主於西京崇尊廟。下詔:“武氏三代諱,奏事者皆不得犯。”立唐太廟社稷於東都,封張柬之等五人為王,降武氏諸王為公。 |
神龍二年(公元706年)五月十八日,葬則天大聖皇帝於乾陵。謚曰:“則天大聖皇后”。
景雲元年(公元710年)七月七日,改稱“天后”。
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十月十八日,改稱“大聖天后”。
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六月十七日,改稱“則天后”。
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六月十五日,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后”。
無字碑
唐武后給自己豎的一塊“無字碑”
唐武后為何要為自己豎一塊“無字碑”?至今仍然是個謎。比較多的一種猜測是這位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將自己的功過是非留給後人去評論,這是聰明之舉。
乾陵之謎
陝西乾陵素有考古界的“三峽工程”之稱。在位於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埋著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唐武后。一對夫婦,兩朝皇帝,合葬一室,這在全世界也是極其稀罕的。半個世紀以來,發掘乾陵始終是個熱門話題,隨著我國考古技術的進步,讓唐武后重見天日的時機成熟了么?挖還是不挖?什麼時候挖?此時,我們呼籲國內外的有識之士參與討論,再次激活這個話題,旨在審視“科學發掘乾陵”的現實意義。
中國歷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個。它鑿山建穴,規模宏大,收藏豐富,一男一女,兩朝皇帝,合葬一室,且1000多年間,原封未動。而唐武后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更使這座陵墓備受國內外關注。
中國政府在1957年,就公布乾陵為“陝西省第一批名勝古蹟重點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又公布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多年來,各級政府不斷撥專款進行整個陵園的維護與修葺,到2004年底,共接待??,人們在乾陵司馬道下車,看到的只是一座和山體渾然相融的皇家陵園,地宮在哪裡?陵寢又在哪裡?幾乎所有的訪客游完之後,都帶著一連串的問號悵然而歸。人們有理由關注的是,陵墓里究竟都有些什麼寶貝?唐武后、唐高宗的遺體還能不能見到?會不會出現像湖南馬王堆那樣的千年女屍?如果就只留下一副屍骨,借用現代化的造形技術復原,能否也讓人們重見唐武后的真實風采?這其中隱藏的謎團太多了,若能打開,乾陵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最具觀賞性的博物館。
地宮中有何無價之寶?
乾陵地宮里,到底有多少文物呢?經過這么多年的探測考察,一位資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說,最少有五百噸!這還不包括墓道里的那些條石,而那些造型各異刻有文字的條石,也是難得的文物。
根據考古工作者對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宮的局部探測,以及對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發掘,專家們推測乾陵墓室的結構,是由墓道、過洞、天井、前後通道,左右宮殿組成。左邊躺著唐高宗,右邊躺著唐武后。
在前後通道的兩側,又各有四間石洞,洞裡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在通向金剛牆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史書記載,《蘭亭序》在李世民遺詔里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那么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乾陵裡面。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唐武后一說。
細說起來,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惟一敢廢黜正統,戴上皇帝帽子的女人,只有唐武后一人。她66歲時掀翻了李唐龍案,宮門外高懸起武周的旗幟,硬是當了15年皇帝,死後又敢在自己墓前豎起黑色的無字碑,一生功過任憑後人評說。唐高宗李治風流倜儻、病塌上草就遺詔,要把他生前喜歡的字畫全部隨葬入墓,估計書法大聖王羲之除《蘭亭序》之外的精品都被李治帶入了棺槨。
而唐武后更是才氣橫溢的一代尤物,可流傳至今的《全唐詩》中,只收了她很少一部分詩作。唐武后那么多失傳佳作哪裡去了呢?是否就葬在陵中?這實在是彌天之謎。
文物專家郭沫若先生曾對周恩來總理說過:“毫無疑問:肯定有不少字畫書籍保存在墓室里!打開乾陵,說不定唐武后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可重見天日!也說不定武后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跡都能見到!石破天驚,一定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
郭老隻字未提墓室中那車載斗量的金銀珠寶。其實,可以想像,乾陵一開,其間珍寶定會光耀全世界,不弄個世界第九奇蹟才怪哩!
漫漫歷史,幾多沉浮?對乾陵感興趣的豈止郭老一人?多少代志士仁人,誰不想在有生之年一飽眼福?
1960年,幾個農民放炮炸石頭,一不小心竟炸出了唐武后的墓道口。這個墓道口是真正的國家級絕密,盜墓賊們找了1000多年也沒找見,黃巢40萬大軍挖了幾年也沒挖出來。此後,人們在這個墓道口上邊手植了一棵華山油松,如今四面迎風,已成棟樑之材。
對一座帝王陵墓來說,墓道口好比一把鑰匙,若要發掘,相當完成了一半工程量。如今,乾陵地宮的鑰匙已被我們握了40多年,這把鑰匙若是讓歷史上那些盜墓賊拿到手,乾陵早被挖掘一空了。
在中國歷史上,挖乾陵一事,早已有之。長達1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沒有斷絕過盜墓者的身影。小毛賊多如牛毛,正史里不記載,野史里也懶得寫。歷史上有名有姓的盜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較大的盜掘活動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種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盜成功。
唐末農民起義,黃巢聲勢浩大。他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直挖出了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挖走了半座大山。因為軍中無飽學之士,不懂乾陵座北朝南的結構特點,結果因為挖錯了方向,終沒得手。
史載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是個有官銜的大盜墓賊。他率領兵丁一古腦掘開了十幾座唐陵,發了一筆橫財。因為手中有了錢,便驅動數萬人於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挖掘過程十分不順,遇到的天氣總是狂風暴雨,溫韜受了驚嚇,才絕了發掘乾陵的念頭。
民國初年,國民黨將領孫連仲親率一團人馬,也想學學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炸開了墓道旁的三層岩石,最後卻也沒能撈得半點好處。目前,許多專家認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盜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從石山腹部另鑿新洞入地宮,難度很大,目前尚未發現新的盜洞。至於事實是否像人們希望的那樣,只有等到打開地宮的那天才能得知了。
陝西省考古界老前輩石興邦老先生,幾次撰文說,發掘乾陵的各種條件都具備了,時機也成熟了。40多年來,考古界對南唐二陵、明定陵、法門寺地宮、秦公大墓的發掘中,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專業隊伍,完全能夠勝任對乾陵的發掘工作。
發掘乾陵是陝西省政府40多年來的一種官方行為,在花重金撰寫幾十萬字、有眾多科學家參與、異常嚴密的《唐乾陵發掘計畫》中指出:所謂發掘,就是在採用密閉系統,阻隔空氣流通的有效措施下,只允許兩個攜帶有氧呼吸設備的無菌工作人員(或機器人)進入墓道,用微光攝像器材採回資料就算發掘成功。如何保護,如何展出應根據資料制定。那肯定是若干年之後的事情了,這怎么會對文物有損害?
乾陵具有全國其他帝陵目前都不具備科學發掘的五個條件:知道主墓室的位置,且準確無誤,一打就開;內藏豐富且證明沒有被盜過;花重金撰寫的發掘方案,和經多方考證的徵求意見稿;幾十年不間斷的上書中央,已引起高端重視;可以證明帝陵正處於損壞之中,而要立即進行搶救的資料。
在科學發掘乾陵的客觀環境已經成熟的情況下,早一天發掘比遲一天發掘要好。“震國之寶”早日面世,對盛唐的研究可以推向一個中西文化比對的高潮;可以提升中華民族在國際上的聲望。更可以有力地促進“西部大開發”;繁榮中國的旅遊業。
功過之評
《大明宮辭》就講述了中國唯一一位女皇帝——唐武后的一生。她,有著蘇東坡的大氣,有著李白的豪氣,有著李清照的才氣,有著歷代帝王的霸氣。她,揮一揮衣袖,輕輕的為盛唐續上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筆。這一筆驚天動地,絕徹古今。
公元637年,14歲的唐武后以長相俊美,人選宮中,受封“才人”。入宮之後,唐武后行事幹練,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嬌艷,頗得太宗歡心,遂賜號“媚娘”。時日既久,太宗又發現她學識尚好,且懂禮儀,便把她從侍穿衣著的行列,調入御書房侍候文墨。這一變故使唐武后開始接觸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宮廷大事,並能讀到許多不易得見的書籍典章,眼界頓闊,日漸通曉官場政治和權術。
當唐武后當上皇后以後,她對王皇后、蕭淑妃也沒有放過,將二人各責打了一百杖,然後殘忍地砍去雙腳,泡在酒瓮里活活折磨死了。
公元690年的重陽節,年近古稀的唐武后改元“天授”,正式建立了大周王朝,自稱“聖神皇帝”。同時,將睿宗李旦降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也降為皇太孫。
為了社稷,為了江山,她的青春一去不復返,身為君主,她必須拋棄個人的兒女情長,她親手結束了兩個兒子的生命,她承受著整個大唐無法承載的悲哀。但是,她的努力終於換來了大唐的一片繁榮昌盛!
我認為,唐武后是聰明坦蕩的,她由一個宮女成為一個女皇,幹了那么多石破天驚的大事,主宰了46年的江山,她不傾喜訴悲,也拒絕了別人對她歌功頌德,卻在自我評價上留下了一張白紙,立下一塊無字碑。
名人評價
宋慶齡在唐武后廟的雕塑上題詞:唐武后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
毛澤東評唐武后:唐武后確實是一位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
毛澤東還談過唐武后立碑的事:唐武后有自知之明,她不讓在她墓前的碑上刻字。有人說其本意是功德無量,書不勝書。其實,那是唐武后認識到,一個人的功過是非,還是由後人去評論。(摘自《毛澤東這樣學習歷史這樣評點歷史》)
林語堂評唐武后:唐武后這個女人是古今少有。與其他高貴的女人是不易相比的。既不是埃及豔后克麗拉,也不是俄羅斯凱薩琳女皇。她一部分像英國伊莉莎白女皇,一部分像法國亨利二世的皇后凱薩琳•德•美第奇。她有那位英國女皇的精力,有法國皇后的殘忍。當然,她是匈牙利與波希米亞馬莉亞德薩莉皇后的正相反的人物。唐武后公然藐視道德家,歷史家不知把她在位的年間的年號怎樣稱呼,也沒法決定對她的稱呼。因為她是皇帝的情婦,是篡奪帝位的人,是皇后,更慌亂的是——她是“女皇帝”,所以我稱為“武氏”。她粉碎的傳統,創設的改革,引起的紊亂,超過歷史上任何陰謀險詐的男人。
柏楊評唐武后:中國有史以來,空前成功的一個女強人——一個可怕的怪胎。不要說古代女人不及,就是現代女人也沒有誰比得上。她擁有蓋世的美麗、絕頂的聰明、超凡的理性、徹底的無情,和刻骨的惡毒,再加上強烈的政治欲望,和無與倫比的好運。她綜合許許多多絕對的條件,全力發揮才智,終於在權力爭奪的殺戮戰場上,創下奇蹟,在傳統封建的父系社會中,建立一個女性當主宰的嶄新帝國。
造字
武則天造的字照(曌、瞾);月(囝);地(埊);國(圀);人(玍);正(缶)
據說武則天當皇帝時,曾造過19個字。武則天造字,都是把原來已有字的字形加以改變,並沒有新鮮的內容,實在是多此一舉。但在武則天看來則是誇耀她的高明、偉大、博學、睿智,表達她皇統萬年、長治久安心愿的一種手段。比如改“照”為“曌”,明含她的法號明空,暗含她猶如日月當空,無微弗明,無遠弗照(武則天名曌);“、“ ”已是古代的死字,她下令起死回生,這不僅表明她認得古字,而且說明她領有山川土地,並要求臣民對她忠心不二;但改“國”為“圀”,倒是有點波折,據《正字通》載:“有言國中或者,惑也,請以‘武’鎮之,改為‘ ’。”可有人說不妥,改後像武氏被困,於是又改成“圀”,頗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意味。
武則天造字,根本不合文字發展規律,全是以繁代簡,多帶封建迷信色彩,因其執政,人們被迫遵從,一旦人死權消,就被世人遺忘了。
子嗣
據史書記載,唐武后共生過六個子女,四個男孩兩個女孩,均系二次入宮後和高宗李治所生。但載有姓名或封號者,只有四男一女。
姓名 | 李弘(652~675) | 李賢(654~?) | 李顯(656~?) | 李旦(生卒年不祥) | 李令月(667~?) | 另一個女兒 |
封 號 | 曾被封為代王,顯慶元年(公元656年)立為太子,死後追為孝敬皇帝。 | 曾被封為雍王,李弘死後李賢被立為太子,曾注《後漢書》。 | 656年封為周王,李賢被廢后,立為太子,683年以中宗即位,嗣聖元年二月被廢為廬陵王,689年又被立為太子,705年正月二次登基,二月復國號曰唐。 | 662年被封為豫王。684年廢中宗李顯後,以睿宗稱帝,唐武后一直臨朝聽政。後又被廢,立為相王。 | 即太平公主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認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 據史書記載,為653年末所生,按六子女應排行第二,早夭。 |
相關影視作品
1、《唐武后》(1939)
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關於唐武后的影視作品,是1939年上海新華影業公司拍攝的,由當時上海最著名的女明星之一顧蘭君(1917-1989)扮演女主角唐武后。(注意:這一版常常與六十年代李麗華版本相混淆,以至很多人都誤認為李麗華是該版的主演,這點需要澄清。)
2、李麗華版電影《唐武后》(1963)
上個世紀20年代出身梨園世家的李麗華曾經是第三屆和第七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1963年在電影版《唐武后》里成為了“熒幕唐武后第一人”。
劉曉慶飾演唐武后。
4、港版《唐武后》馮寶寶主演(1984)
主要演員:
唐武后-馮寶寶飾
5、台灣版《一代女皇唐武后》(1985)
唐武后-潘迎紫飾
6、電視劇《大明宮詞》(2000)
歸亞蕾飾演唐武后。
7、電視劇《無字碑歌》《謝瑤環》
斯琴高娃飾演唐武后。
8、電視劇《至尊紅顏》
賈靜雯飾唐武后
9、電視劇《護國良相狄仁傑〉
王姬飾唐武后
10、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一、二、三部)
呂中飾唐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