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老君廟
簡介
鄉寧縣棗嶺鄉史家溝村西曾有天順成煤窯,後更名為老君廟煤礦。礦旁曾建有老君廟,不知創自何代,清道光以後,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皆有廟會,且有道士主持,當地鄉民特別是煤礦主,信奉道教,每年都到這裡祭拜太上老君,祈求保佑煤礦安全,事業興旺,家人康福。後因滄桑巨變,煤礦移口,原廟壯觀及廟會盛況不復存在。今舊礦遺址尚存兩孔石廟遺蹟,礦口立有老君神龕,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天順成窯眾窯戶所鑄“老君神前鳴鐘”猶存,上刻“天順成窯眾窯戶叩獻到老君窯神火神山神土地神前鳴鐘”,重二百餘斤。二00五年春,史家溝村委,投資680餘萬元,恢復開發老君廟景區,歷時三年,旁黃河東岸填溝造地30餘畝,依原制重建老君廟暨太清苑,一則弘揚傳統文化,二則發展旅遊事業,為當地培植以新的經濟成長點。
老君廟景區綠化面積達兩萬餘平方米,綠樹掩映,雲霧繚繞,山水氤氳,神氣秀麗。
綠坡、廣場、石階
老君廟暨太清苑拔地而起,坐落在海拔500米高的人造山嶺之上。山嶺西瀕黃河,三面環坡,坡地廣栽青松翠柏,形成一道靚麗的綠色風景線,五彩繽紛的老君廟暨太清苑,在這片巨大的綠葉扶持之下,更加鮮艷奪目。與綠色山坡相連的,是寬闊的老君廟廣場。廣場東臨龍鄉公路,北依老君廟,面積3000餘平方米。廣場北邊築建24級石階,直通老君廟。石階由青石雕琢而成,兩邊豎立石雕欄桿。石階分兩大階梯,第一階十三級,第二階九級,寓意一年十三個月(加閏月),九霄十三層天,九五之尊,飛龍在天。以石階為軸線,老君廟系列建築有序地排列在兩邊,顯現出道家建築“中軸對稱、兩翼均衡”的特點。月台、石獅
扶欄桿,步石階,登上月台。月台寬廣平直,東面、南面圍以青石欄桿,北連老君廟山門,西接太清苑。站在月台之上,遙望南天,豁然開朗。山門外,兩對石獅雄踞石階兩旁和山門東西。東邊是雄獅,右蹄下踏著繡球,俗稱“獅子滾繡球”,象徵混元一體和元上的神權;西邊為雄獅,左蹄下踏一隻小獅,俗稱“太獅少獅”,象徵道門昌盛,隱寓事(獅)事(獅)如意。
老君廟
老君廟為道教建築,正殿為老君殿,東配殿為帝君殿,西配殿為娘娘殿,南邊有靈官殿,四大殿輝煌典雅,各具特色。正殿為歇山式大殿,最為宏偉,顯示出道家尊卑有別的規範和封建等級觀念。老君殿五楹,主祀太上老君,依原制配祀窯神、火神、山神、土地神。帝君殿三楹,祀東華帝君、關聖帝君、文昌帝君。娘娘殿三楹,祀王母娘娘、觀音娘娘、碧霞娘娘。靈官殿位於山門東,祀山門護法神王靈官。各殿均為仿古建築,琉璃銅瓦,色彩絢麗,翹檐斗口,別具一格。殿內裝飾富麗堂皇,各尊神像儀態端莊。鐵旗桿聳立於老君廟前,影壁、鐘樓、鼓樓屹立於山門兩側。建築排列有序,廟宇精巧壯觀,道教文化底蘊厚重,象徵和諧平安康福。
山門、影壁
道教廟宇的大門叫“山門”,因廟宇多建於深山老林之中,故而稱之為“山門”。大型宮觀的山門多為三個門,喻示“三界”,道家認為,只有進了“山門”,跳出“三界”,才稱得上真正的修道之士,因此,山門也叫“三門”。老君廟山門為懸山式仿古建築,東西三楹,精巧大氣。兩旁建有大型磚雕影壁。東影壁內容是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紫氣東來”圖,影壁對聯曰:“紫氣東來輝鄂邑;祥光北拱富煤田”。西影壁內容是孔子向老子請教禮制的“孔聖問道”圖,影壁對聯曰:“聖仙切琢安邦德;儒道圓融濟世經”。磚雕畫刻古樸,線條流暢,凝結著民間藝術家的匠心與智慧。
鐘樓、鼓樓
道教宮觀大都建有鐘樓,宮觀內早晚開靜止靜時要敲鐘擊鼓。老君廟鐘樓屹立於山門東側,上邊懸掛的鐵鐘重2000斤,是義士賀方廣為太上老君敬獻的神前鳴鐘。鼓樓屹立於山門西側,鼓面畫有太極陰陽八卦圖。道家認為,晨鐘暮鼓,可壯宮觀威儀,因此晨昏不可缺少。道教宮觀敲鐘擊鼓,均為八十一下,以應太上老君八十一化,《道德經》八十一章。敲鐘時要念鍾文:“聞鐘聲,拜老君,離地獄,出火坑,願成道,度眾生。”今人拜謁老君神靈,爭相敲鐘擊鼓,或祈求神靈保佑,或謝恩還願,或陶冶情操,怡神養性,皆悠然自得。
鐵旗桿、功德碑
老君殿月台前,東西兩側聳立兩根高入雲漢的鐵旗桿,給道廟增添了威儀與壯觀。鐵旗桿高33米,寓意三十三天,象徵道鬥神聖至高無上,且有避雷作用,堪為老君廟的保護桿。老君殿前有兩通巨碑,一通是“重修老君廟碑誌”,一通是“賀方廣功德銘”,帝君殿、娘娘殿、靈官殿前,還有四十三通功德碑,零次櫛比,形成一道莊嚴肅穆的人文景觀。社會各界和志士仁人為老君廟景區興隆昌盛踴躍捐資,功德無量,百世流芳。
太清苑
太清苑為老君廟景區主景點,東依老君廟,西瀕黃河,道家尊稱太上老君為“太清道德天君”,是苑以此命名。太清苑山環水抱,精緻秀麗。曲徑鑲奇花異草,林帶嵌翠柏青松。單檐六角亭、重檐六角亭與單檐四角亭相媲美,五彩長廊寓二龍戲珠於仙苑。畫棟雕梁與綠樹紅花競燦,太清聖境與老君神廟共輝。閬苑勝境,供遊人和香客領略黃河風情,飽覽呂梁壯觀,品味道教文化,感悟人生哲理,在休閒、娛樂、觀光、祭祀中,陶冶情操,啟智益壽。
2、新疆老君廟
簡介
老君廟是AAAA級景區,是烏魯木齊從古到今以來最有靈氣、規模最大的一座道觀,現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君廟的建址是在丘處機飛天升仙之前最後一處閉關的遺址之上修建而成,在文革時期多處被毀,在新疆自治區政府大力提倡下104兵團本著保護文化遺址的原則耗資3000多萬在原址基礎上重新修建,至今現存三重大殿,四個偏殿(分別是靈官殿、玉皇殿、老君殿;文昌殿、慈航殿、財神殿、藥王殿)。傳說
關於老君廟還流傳著一種古老的傳說,相傳王母娘娘的兩條龍因觸犯和天條,打入凡間,流落到此興風作浪,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太上老君知道此事後,到此把兩條龍降服在妖魔山下,到現在只要是妖魔山上出現烏雲,烏市必然會下大雨,有這樣一句話:“雲照妖魔山,地下水飄船”,百姓們為了感謝太上老君,在此修建了老君廟,希望太上老君保護這一片土地的風調雨順以及百姓們的平安。史料記載
但是據史料記載:老君廟是紀曉嵐流放北疆時所修建,紀曉嵐途經此地的時候,夢見太上老君為他託夢,幫他化解人生當中的坎坷,並贈送他一個平安錦囊,錦囊當中有這樣的簽文:“從軍萬里鬢欲斑,歸復從來上篷山。”這兩句話也正是紀曉嵐後半生的真實寫照,所以從古至今,老君廟都保留著求取錦囊這一習俗,當地百姓家的孩子在滿百日時都會來老君廟為孩子求取一個錦囊,讓他一生當中順順利利、平平安安。3、四川新津老君廟
簡介
老君廟位於四川省新津縣城南老君山上,距成都約 39 公里 ,是張道陵所建“二十四治”中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治,被譽為“三祖”聖地。四川新津老君廟-一 悠久的歷史
老君山主峰海拔 617 米 ,屬邛崍山脈的長秋山麓北端,並分脈蜿延環抱,雄偉矗立於岷江水系之間,山勢挺拔峻秀。老君山前有臥牛山、後有軒黃台、左有送子山、右有插旗山(按山門朝西來說)。五山合而為一,形如巍巍巨人,吮玉露,吸瓊漿,擎天摯地,真可謂“萬壑群山環居拱衛 , 六通四辟大化周流”。相傳軒轅黃帝在老君山後軒黃台修煉功成,於鼎湖白日乘龍飛升。後人遂在此山修廟設壇祭祀黃帝,此山故又稱“天社山”。又傳老子於蜀之青羊肆(今青羊宮)度尹喜後隱歸天社山,所騎青牛化為青山,即老君山前臥牛山。《道藏輯要》中《老子歷世演化圖》第 69 化說:“唐開元十七年( 730 年)四月,太上老君在此山演化。”故後世又稱此山為“老君山”。現老君洞內有楹聯曰:“牛馭出函關,百二河山無隱處;蠶叢來蜀道,五千文字有傳人。”
漢順帝時,張道陵在大邑鶴鳴山悟道後創立五斗米道(天師道),即今正一道。漢安二年( 143 年),張道陵在老君山創建二十四治中中品八治第四治。傳說黃帝 常食老 君山盛產的一種仙草,有助修煉,稱其為神草、芝草, 後老 君夜觀天象,又將其名為稠粳草。張道陵便以此草為治命名,稱為“稠粳治”,故老君山又稱“稠粳山”。相傳張道陵在老君山建稠粳治之前,曾在此修九真之法,在插旗山布道降魔,插旗懸幡,為百姓祈福。
歷代對稠粳山、稠粳治多有記載。《正一治品》記載:“稠粳治,上應危宿,治去汶山江水九里,山高去平地一千七百丈。昔軒轅黃帝學道之處也。其治左右皆連山岡相續,其山西北有味江水,山亦有芝草、神藥,在鍵為郡界。”晚唐杜光庭於天復辛酉歲( 901 年)在成都玉局觀撰成《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其中《靈化二十四》說:“稠粳化(治),在蜀州新津縣南十里,黃帝煉丹於此山,上有天池、石碑、丹灶、插旗石、軒黃台、拜牛台……存焉。”明代曹學所著《蜀小名勝記》卷七“成都府·新津縣”條下引《勝覽》說:“稠粳山,在新津縣南八里。有草名稠粳,服之長生不死。上有插旗石、軒黃台、拜牛台、丹灶、古碑、宮闕、天池,軒轅黃帝於此得道成仙。中第四稠粳治也,上應危宿。”
四川新津老君廟-二 建築結構
道教徒將黃帝、老子、張道陵稱為“始祖”、“道祖”、“教祖”,故老君廟有“三祖聖地”美稱。現代著名歷史學 家顧頡剛 先生在《新津遊記》中說到漢唐以來天社山有“一座極有 歷史的老 君廟”。據載老君廟在唐、宋、元、明時期殿宇甚廣,明末毀於兵燹。有清一代,邑候楊公儀、學者劉止唐等多次重修。民國十二年又遭火毀,經雙流縣劉仲韜募化重修後,殿宇有五殿、二樓、一亭,建造得非常崔嵬莊嚴(據 顧頡剛 先生記載),後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
1986 年,新津縣人民政府將老君廟作為道教活動場所開放,經過十幾年的恢復建設形成了今日的規模。殿宇均坐東向西,在建設上局部與主軸緊密結合,依山取式,布局嚴謹,主要有靈祖樓、混元殿、慈航殿、老君洞、八卦亭、三清殿、三元殿、斗姥樓等。
從山下停車場沿中軸線石梯向上,第一重殿宇是靈祖樓,為歇山式建築,供奉道教護法神王靈官,紅臉虬須朱發,三目怒視,金甲紅袍,綠靴風帶,左手掐靈官訣,右手執金鞭,足踏風火輪和祥雲。王靈官登真後由玉皇大帝封為“都天糾察豁落先天主將”,司天上、人間糾察之職,成為道教的護法主將。老百姓贊之曰: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旁塑四大天王,殿後供奉財神趙公明元帥。靈祖樓後有 64 級石梯,象徵六十四卦,登完即達第二重大殿混元殿。
混元殿為單檐硬山式建築,殿中供奉手持混元乾坤圈的混元祖師,左右供奉太 陽帝 君、太陰皇君(日、月神)。混元祖師即太上老君,宋真宗尊太上老君為混元上德皇帝,所以被稱為混元祖師。混元乾坤圈與日月星君象徵著無極而太極,太極動靜而生陰陽,陰陽而化生萬物。這意味著世界的本原處於混沌狀態,是混元祖師開天闢地。
混元殿左側是老君洞和慈航殿。老君洞長丈余,寬八尺,傳為太上老君煉丹處。“似洞非洞,石室為洞;有門無門,道德之門”,這一名聯暗示了老子騎青牛隱居煉丹修道 於老 君山的神秘和玄機。慈航殿為單檐硬山式建築,殿內供奉慈航真人。明代以後,觀世音菩薩被道教奉為十二金仙之一,稱為“慈航真人”,是救濟苦難、拯危解厄的女神。
混元殿後有陡峭的 36 級石梯,各梯有尺余,舉足高於手,名曰上天梯。 36 級石梯象徵三十六天,是修仙由低向高的階梯,登上三十六天,寓意是到達了道教中飛升成仙的最高境界。三十六梯之上是老君山之顛的老君廟主殿三清殿。殿前有八卦亭,建於 1926 年,象徵道教教理“天圓、地方、陰陽相生、八卦交配成萬化”,亭內供奉老君騎青牛的塑像,亭後即是三清殿。
三清殿建於 1931 年,為單檐硬山式建築,面闊八開間。殿內供奉每尊高約 4 米 的三清尊神。端坐於大殿中央蓮台上的是玉清元始天尊,又稱天寶君。他頭罩神光,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徵天地未形、萬物未生、清濁未判、陰陽未分、混沌之時的“無極”狀態,即宇宙形成的第一大世紀。居住在清微天玉清境中,故稱玉清。在其左邊的是上清靈寶天尊,又稱靈寶君。他手持太極圖,象徵混沌始辨、清濁剖判、陰陽初分的“太極”狀態,即宇宙形成的第二大世紀。居住在禹余天上清境,故稱上清。右邊的是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又稱作神寶君。手搖太極神扇,俯視著世間的萬事萬物,象徵宇宙形成的第三大世紀。居住在大赤天太清境中,故稱太清。《九天生神章經》說:“三號雖殊,本同一也。”三清都是“道”的人格化與別名。兩廂塑有十二金仙。
三清殿左側是來鶴軒。傳說一個皓月當空之夜, 7 位仙人駕白鶴翩翩飛到老君山,棲息在參天古柏枝頭,祥雲波涌。三清殿後七真殿供奉丘長春、馬丹陽、孫不二等 7 位真人,他們神情飄逸,瀟灑自如地乘坐於 7 只姿態不同的丹頂白羽的仙鶴上,正是這個傳說的體現。
七真殿對面是三元殿,供奉上元一品天官賜福紫微帝君、中元二品地官赦罪青靈帝君、下元三品水官解厄 谷帝 君,分別隸屬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天官賜福,每逢 正月十五日 ,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地官赦罪,每逢 七月十五日 ,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赦罪。水官解厄每逢 十月十五日 ,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張道陵創立天師道時,就已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書作為道教徒請禱治病的方法。道教以 正月十五日 、 七月十五日 和 十月十五日 為天、地、水三官神誕之日。老君廟繼承了天師道傳統,在此期間都建金、黃道場,以祈福消災。三元殿上是斗姥樓,為歇山式建築,供奉先天大梵斗姥。斗姥,又稱“斗姆”,道教尊稱為“圓明道母天尊”,為北斗眾星之母。
老君廟四周現有明、清古柏二百餘株,枝葉參天,蒼勁巍峨,終年翠綠。遙望如書屏瑩立,日出時隱現於雲煙繚繞之間,晴天雲霧翻湧,雨天黛色空朦,故有“稠粳出雲”之美稱。每到老君廟小憩,就能體會到“分明指出神仙窟,頗覺心如太古時”的真實意境。
四川新津老君廟-三 傳統的宗教活動
老君廟齋醮科儀在川西道觀中是比較有名的,遵循古法舉行,是傳統的宗教活動。齋醮,俗稱法會,指供齋醮神,設壇祭禱神靈,是道教特有的宗教儀式。齋醮的目的是使人與神靈溝通,祈禱神靈保佑,賜福消災度厄。齋醮分“醮事”與“齋事”。“醮事”,稱陽法事,俗稱“祈福法事”,為善信所禱,如消災、解厄、安宅、報恩、還願、財亨、事業順等。“齋事”,稱陰法事,為各姓祖先、冤親債主及無祈孤魂普施鍊度超拔,使信人七祖與眾魂悉永離三途五苦,十類四生即超陰境,信人得以清吉,永沐平安之福。老君廟在最近十幾年中所做的大型齋醮主要有: 1992 年 7 月建“水陸大齋”為期 12 天; 1993 年 7 月建“度人大齋”為期 12 天, 8 月回響中國道協號召,建“羅天大醮”(老君廟作為四川省南壇),歷時 12 天; 2004 年 農曆二月十五日 設壇慶太上聖壽萬盞明燈“水陸大醮”; 4 月,作為“中國(成都)道教文化節”分會場舉辦了“萬人法會”。
老君廟廟會頗多,主要有 正月十五 上元會、二月十五老君會、三月清明祭祖會、 四月廿八 藥王會、七月十五中元會、九月報恩九皇會、十月十五下元會。其中以 農曆二月十五 老君會最為有名。相傳 農曆二月十五 是老君聖誕,是日老君廟舉辦盛大法事。前往朝山禮聖、趕廟會的信眾,懷抱青香,手捏紅燭,湧上老君廟。從新津縣城老南河大橋至老君廟約 3 公里 路上,人流綿延不斷。不僅如此,以老君山為核心,方圓十餘華里,到處人頭攢動,摩肩接踵。人與大自然的親密交融,構成了川西平原一幅十萬餘人踏青的民俗風情畫卷。
而今,老君廟是全真道十方叢林,傳續龍門法脈,又承襲古稠粳治遺風,是川西道教重要的活動場所之一,在中國道教史上和海內外信眾中有著較大的影響。